文章结构: 第一段:以携带着海蝶的片脚类动物为例,指出携带着其他生物对其的移动速度、躲避天敌以及捕食能力都有坏处,并通过反问引出下文。 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令人费解的。很难辨别出为什么随时携带着另一个生物会是有益的。我们推测:实际上,片脚类动物必须要大幅度地减速。通过仔细观察带着海蝶和不带海蝶的片脚类动物的速度,发现带着海蝶的片脚类动物的移动速度比只有相似体积的单体片脚类动物要慢一半。这种状态简直没有任何意义。减弱了移动能力后,片脚类动物会变得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以及变得更不擅于捕食猎物。那为什么片脚类动物竭力去俘获并携带海蝶呢?
第二段:阐述了能够证明海蝶有能够震慑鱼类的化学物质的实验过程。 我们的实验清晰地表明海蝶有一定的驱赶鱼类的作用,并且我们怀疑这种威慑作用是化学物质产生的。为了弄清真相,我们实行了第二组喂食实验。我们先强行将海蝶打成匀浆状,然后将其与鱼食粉末均匀地混合起来,以此制成食物丸粒。我们还制作了只含有鱼食粉末的丸粒,作为对照组。我们给鱼类同时提供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丸粒,但是鱼一直是只食用对照组的丸粒,而拒绝食用含有海蝶匀浆的丸粒。这为“有化合物也许能解释这种化学震慑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第三段:海蝶合成震慑鱼类的化学物质的现象是行为医学和化学生态学中史无前例的。 我们的实验向我们证明了:海蝶合成了一种震慑性物质,而这种物质被片脚类动物拿去用于自我保护。这种独特的联合(一个物种被另一个捕获)在《行为医学年报》和化学生态学中都是史无前例的。一些装饰蟹是在化学生态学中已知的能够利用各种物体(包括可能藏有防御性化学物质的临时性海绵)。但是这似乎是一种非选择性的行为。螃蟹会随意地用它们手里的任何东西来装扮自己。
第四段:海蝶和片脚类动物的关系算作共生关系范畴,但又不能被归入共生关系的某个子类别中。 海蝶和片脚类动物之间的联系应该算作共生关系的定义的范围内,共生关系是指两个不同的物种以一种密切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然而,在共生的广泛语境(寄生、共栖或者互利共生)下,似乎没有一种能够恰当地描述海蝶与片脚类动物间的关系。
第五段:对于上述的这种共生关系需要发明一个新的术语才能准确地将其描述出来。 【寄生关系】意味着一个物种与另一个物种关联起来,为的是对其中的一方造成伤害。经常是寄生生物以其宿主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为食。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双方都能从这种联系中获利。【共栖关系】描述的是生活在彼此间良性或中立的联系之中。互利共生和共栖关系这两种相互作用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且寄生关系的概念对于这样的关系也只能提供一种极其微弱的类比。我们觉得可能需要一个新的术语用来描述“对立的共生关系”,这个词对于形容这种特殊的相互作用似乎是最为确切的了。
第六段:交代共栖关系的定义。 共栖关系对其中一个生物是不利的或者是具有破坏性的,它通常被用于至少对于一方或者双方都有益并且对任一方都没有害处的关联的案例中。
第七段:片脚类动物在这种关系中虽然有所牺牲,但是却得到了可以作为补偿的其他益处,但是海蝶在这段关系中却得不到任何益处。 在这样的联系中,对立者从这种关系中得到了很大的益处。别忘了片脚类动物必须牺牲其行动能力和速度。很显然,它从中得到的防御作用抵消了这些缺点。另一方面,海蝶只能任凭片脚类动物摆布。尽管海蝶被片脚类动物随身携带着,它却不能以此来维持生计。
文章主旨: 片脚类动物宁可付出减缓行动能力带来的捕食能力和躲避天敌的能力变弱的代价,也要把海蝶强行带在身边,为的是利用海蝶自身合成的一种能够驱散鱼类的化学物质来为自己形成防御作用。这种关系对于片脚类动物来说是好处大于坏处的,但是对于海蝶来说却没有好处。这种关系虽然也被算作共生关系的大范围里,但是在现有的共生关系分类中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术语来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