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复习快满两个月了,时间过的真是快……
进入GMAT复习之前,就告诉自己,要专心,其他事情不要多想,反之GMAT是申请MBA的必修课,先一心一意把G考了再说,不要去考虑申请成功率和工作的问题……
可是事实上,越进入复习状态,越不可避免想到这些问题。担心工作影响备考,反复斟酌要不要辞职,在斟酌中又开始考虑自己的工作背景是否足够申请top学校,如果不够是否应该立刻辞职,考完G后就找份新的能增加我背景分的工作,但马上想到,辞职后并不一定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啊,转念又想,试都不试,怎么知道呢……反反复复,犹豫了又犹豫,考虑了又考虑。突然觉得沮丧,因为自己居然处在这样难抉择的境地,因为对目前自己的地位了解的太少太少,因为怎么都无法抛开这些恼人的想法,专心一致攻G。
在这样的忧虑中漫游于CD,看大家对工作的看法,看辞职的XDJM当初的下决心的想法,看申请区对工作背景的讨论,也看大家对于将来的规划。看的越多,感觉越复杂。相比很多可以断言自己工作对自己影响的XDJM,我仿佛处在一个较尴尬的境地:论收入,不多不少;论工作内容,不能完全发挥我的能力但也能学到不少东西;论发展前景,总公司的地位和战略高度使得我在这个行业尚能保持与最新趋势紧密跟随的状态;论申请时的背景,我们公司虽不是500强但在业界的全球排名也在50位左右,且我的工作内容相当于一个区域director和一个项目经理(是工作内容相当于,而不是我是),总比在500强企业做个普通职员强吧……毕业后一直呆在公司,使我无法正确评价我在整个就业市场的地位。我到底算是一个怎样水平的人呢?
有时候会告诉自己,反正不预备在这个公司呆一辈子,反正不能指望在这个公司获得多大的提升,早辞职晚辞职还不是一样。但真正考虑到辞职,又隐约觉得时机不对,不知道是惧怕外面的世界,还是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这一年来,尤其是今年,看着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渐渐逝去,看着自己对公司的感情和期望慢慢破灭,经常觉得到了该走的时候。可是又不得不承认,在passion消失,带有情绪的积极性消失后,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我渐渐可以心如止水的来工作,在工作中得到些微该得到的满足和乐趣,用我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而非凭借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和热情;不再热心于所谓“创意”,而更注重整体效果和长远考虑,更注重老板要的结果而非自己勾画的完美蓝图。我想这样的转变应该是理性和正常的,我该到时候踏实认真的工作,不能再凭年轻气盛,不负责任的天马行空。
这一年,我也开始了解到,工作真的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大部分。我也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样“工作狂”。我开始做到安静的完成工作,然后迅速在下班后将自己与工作隔离。我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有时我也怀念过去为了工作付出极大的热情,手头的项目充满了我全部的生活,24小时关注跟工作有关的一切,在工作中得到极大成就感和乐趣的状态,有时我也会怀疑是否这份工作已失去过去的吸引力,能吸引我的都已经做完,剩下许多无可奈何?但最终我还是觉得,不完全是这份工作的问题,无论我是否换工作,我都终将走到这一步:用平和持续的、理性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而不是孩子气的喜欢。淡水无香,细水长流,我很敬佩先辈们的心得,平稳安定的,才能长远。狂风暴雨式的热情终究只是短暂。
每当这些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准备念MBA的最佳状态:理性的态度、冷静的全局观、对金融行业的一定认识、破茧成蝶的渴望、没有成家因而仍然保持的流动的社交圈、年轻给予的好奇心和有节制的热情。更早一些,我还容易冲动,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对金融缺乏认识;更晚一些,则心死,甘于平静平凡生活,完全融入生活的现实,不再有奋斗的念头和乐观的情绪。在更早和更晚之间,是我的黄金时间。这几年,应能决定我一生的故事。
于是发现,我好像到了“成败在此一举”的境地,好像第一次面临会影响一生的决定。心情变得异常复杂。我该留下来挖掘现有工作能带给我的种种成长,还是冒着风险去寻求更多的成长空间?我该继续沉淀我的背景,以申请更好的学校,还是我再积累两年也无法获得本质的提高?我在疑惑中矛盾着,沉默着,思考着。
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些问题,都有什么想法呢?是否也有XDJM如我般烦恼呢?其实我也知道我并不需要烦恼,我要做的无非是把目前工作的优劣清晰列出,好好分析一下过去和将来的机会,然后去寻找外面的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比,得出结果。该不该辞职,要不要申请top10,都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对未来机会的评价上。
但,我忍不住又想,为什么我们要那么理性的去做这些事呢?为什么迎接我们的总是一件又一件烦琐的事呢?为什么我们要抛却情绪抛却闲适,把自己扔进这样忙碌而理性的漩涡里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