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背景:对外英文名是Faith(俗称费小丝)。我的经历更像是一个underdog的成长史。高考失利,本科非985/211的一般校,GMAT三顾不高也才680,本科还没毕业通过AIESEC找到德国慕尼黑startup实习并拿到全职offer,之后四年这家公司市场营销工作经验。MBA期间获得Poets and Quants 2018 best MBAs(https://poetsandquants.com/2018/05/04/2018-best-mbas-jieqiong-xu-iese-business-school/),暑期实习在Amazon慕尼黑,毕业全职在Amazon伦敦MBA Consumer Leadership Rotation Program。
(不得不说IESE的校园因为丰富的绿化,真的是美,再加上巴塞罗那的好天气,每天心情都特别好。)
正文:
距离在IESE毕业已经有两个月时间,时不时还有一些幻觉,要读明天的case,要参加每周四的bow(bar of week),要查看自己IESE邮箱是不是有没回的邮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正式从MBA candidate的头衔变成alumni,昔日好友们也已各奔东西。现在还历历在目开学第一天,坐在IESE大讲堂里,我内心里大吼“It starts, now!”。在离开这个我最喜欢的城市巴塞罗那前,我想写下些感恩母校的话,也给各位MBA申请季的朋友们一些参考。我相信这所学校所带给我的价值,你会收获比我更多。
(真不是偏心,但真心觉得IESE的毕业服做得很精致,十分高雅)
1)为什么申请MBA,为什么IESE,为什么我?
相信面对MBA申请的大家一定会面对这个问题,这不仅是essay/面试官必问话题,更是我们需要先说服自己的问题。我先说说我自己的理由,抛砖引玉。
(Strategy最后一课时教授对我们的寄托:”The grand essentials of happiness are: 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 to love, and something to hope for.”)
1.1)当初申请MBA非常仓促,因为突然意识到原本的工作没有成长空间了,而且工作及行业本身也非常狭窄,所以想利用读书的机会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又因为自己的工作经验不长不短四年,不太适合读一般的商科master(大部分非MBA商科学生都没有工作经验,对我个人的学习效果会稍有限),所以最后决定MBA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我相信很多人会质疑MBA的价值,毕竟这是一大笔经济投资,理由可能有学商还不如实战,MBA会耽误工作经验等等。都有道理。我个人的想法是,在IESE的学习感触最深的是商科的理论知识在哪里学都一样,网上教程也很多,MBA在这方面的价值更多的是和全世界非常优秀的人一起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学习这些人的生活工作经验,以及学习如何在这群人中脱颖而出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个人并不觉得MBA两年会耽误工作经验,通过MBA这个平台,我找到的工作是我可能需要数年工作经验才能企及的。这就是MBA fast track的价值。
(有幸被FT采访,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大众对于上MBA价值的讨论)
1.2)申请MBA学校最重要的考量先是地域 - 美国还是欧洲还是其他地区。我当时的选择很简单,在欧洲工作四年还是很喜欢欧洲的氛围,也想毕业留在欧洲工作,所以申请就只针对欧洲的MBA学校。总共申请了三所INSEAD, IESE, HEC(别问我为什么没申请LBS...其实是因为当时申请太仓促就没有关注到这所学校)。直接让我下定决心选择IESE是在IESE最后一轮面试assessment day,所有候选人会来到巴塞罗那(亚洲会在新加坡)参加考核。来考核那天最大的感觉就是IESE的候选人都太好玩了,大家有说有笑互帮互助完成考核项目,让我非常想在接下来的两年都和这样的同学们一起度过。事实证明IESE的朋友们真的是尤其互助友爱(又可爱)。我想大家的择校标准肯定都不一样。美国确实MBA水平非常高,教授动不动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但美国MBA学校私认为的弱势主要还是在多元化上。学校50%以上都是美国人(根据学校不一),远没有在欧洲MBA学生来自60个国家无单一国家占绝对优势有意思,比如动不动就会出现大家出去玩,20人来自12个国家四大洲;上geopolitic课会出现10国同学就中东问题代表自己国家发表看法。另外美国现在就业情况因为Trump也确实是乌云密布。相比之下欧洲会更开放一些,比如我在IESE的team朋友们,9人中7人将在欧洲工作(分别来自英国,2位西班牙,意大利,中国,韩国,巴西),剩余2人一位是沙特人将回到原来的公司(company sponsorship),另一位智利同学将会在上海工作。再来是1年还是2年的program。我个人推荐两年,毕竟1年要用来学习,找工作,network,寻找灵魂还是太短。至于最后择校,我强烈建议MBA一定要读好学校,从ft/the economist MBA排行前20名开始看。一个原因是有些很好的公司只会来这些学校招聘MBA program,所以平台高机会也会多。另外一个原因是MBA其中一个价值是它强大的校友网络,好的MBA网络也会强大。最后下定决心还是要通过和在校生及校友聊天,就像选工作一样,你可以想象自己和这些人在未来一年一起学习工作吗。
对于Amazon招聘好奇的朋友我简单说一句,Amazon虽然看论坛的人说招聘很多MBA,但其实论转换率,Amazon其实是和MBB持平或者更低,一般在3-7%左右。今年Amazon Consumer项目的暑期实习我们学校350人,150人投Amazon简历,10个offer,但只有5人给的是实习offer,另外5人需要在暑假结束Assessment Center再审。另外Amazon欧洲的薪资和MBB是有一拼的(但比ibanking低),我们总是开玩笑说我们拿MBB的薪水却有着work life balance的生活水准 。
今年IESE中国同学们的就业也都很好,有去伦敦Citi,Novartis Finance Global Rotation,中国卡夫,新加坡Shopee,巴塞创业,卢森堡Amazon,Roche Business Perspectives Global Rotation Program,新加坡Delta Partners等等。
(IESE Nairobi module课程允许我们可以在非洲肯尼亚学习,并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商业和生态模式)
1.3)为什么我?其实这个是我最没有自信的地方,本科学校不好,gmat成绩在中国申请同学中也偏低,年龄偏低,工作单位也没有很大名气,所以在申请时我就一直在考虑和强调自己的亮点,比如四年海外经历与CEO的工作经历,职业成长,是公司第一个招聘的中国人帮助部门奠定市场基础,在assessment day小组展示又展现了我对市场营销的理解。虽然最后我也不知IESE选择我的原因,但我的猜想是我知道我自己在说什么,在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间敢于发表看法,以及台上神采飞扬台下人畜无害都有可能是我被选上的原因 。
(我作为第三届IESE Women in Business会议的主办者之一,迎来了校内外30名speakers以及400名参会者一起讨论18年会议主题:The Power of Balance)
2)如何准备MBA申请以及IESE申请
MBA申请最重要的几份硬件有本科/硕士成绩单,GMAT成绩,推荐信,以及申请文书。我们一个一个说。
2.1)成绩:我可能是最没有代表性谈成绩。本科因为学校一般,所以即使成绩优秀也不如人家名校含金量高。因为申请仓促,当时又狂加班又只有3个月距离last round deadline,GMAT三刷才680(前两次都低于600)。欧洲学校一般对GMAT要求会松很多,尤其是IESE强调看整体性。INSEAD和美国学校均会要求700以上,如果你想要申请顶尖咨询工作,你的GMAT成绩也非常重要(MBB招聘时会看)。但除此之外,GMAT成绩不代表你的智商,GMAT考得高只表示你擅长GMAT考试而已,所以考得好不要骄傲考得低也不要灰心。另外学校看GMAT成绩不是看绝对值,而是看普遍申请该学校来自该国家学生的平均值,你的GMAT成绩会和这个平均值作比较。所以会出现美国同学普遍G成绩很高而如果一位美国申请人G分700可能就是劣势。最后要说的是,G成绩够用就好,别多刷了,考一次挺累的,也挺贵的.....
2.2)推荐信:推荐信我个人认为在申请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什么人写什么都会关系到你的申请结果。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总裁就是完美答案,相反你的直属上司语重心长地列举你工作的突出表现以及你的优缺点反而会加分。归根结底,面试官们最看重的还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在你上司的心目中的分量。我当时是问我的两个德国老板帮我写的,我在他们写之前跟他们好好聊了一下我申请MBA的决心,和我个人认知的优缺点和工作业绩,这也是为了帮助我的老板起草推荐信。有一些朋友可能因为老板过忙,老板会提出让你来写他来修改。这都没问题,只是需要注意不论是什么形式,都需要切合实际和具体的实例,不要太过强调丰功伟绩,多考虑书写这位员工的成长和非常好的品质(e.g. learning skill),这些学校都会非常看重。
2.3)文书:因为只申请了三所学校,所以样本不够大到说可以有什么总结经验,只是从自己的经验浅谈。申请INSEAD当时7大essay也是一个灵魂追溯的过程(感觉把自己那点故事扒的盆干碗净)。写文书最忌讳的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写推荐信,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人。如果太完美,要不就是不够谦虚,要不就是无法说服admission officer你来MBA学习的目的。学校会希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潜力又肯吃苦的优秀青年。所以强调自己在工作及品质上的成长非常重要。例如小时候的某个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在与人相处中是如何进步如果克服缺点,这些都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元素。所以写文书最大的感触是你必须要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写出有故事的文书。
(和IESE的大咖教授Marc Badia(右)一起到Montserrat攀岩)
最后这部分我想分享我在IESE的一些终身难忘的经历,为什么IESE带给我其他经历无法匹敌的价值。
1)IESE不仅教我如何成为好的经理(manager),还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领袖(leader):也许是教会学校的缘故,IESE非常重视商业中人性的价值(Humanity)。很多case我的解题思路都是从商业价值出发(比如sales,growth,risks等等),然而教授往往会引导我们从每个商业决策背后的人性出发去思考答案。比如一家西班牙公司从成本角度怎么考量都是把工厂搬到中国划算,但考虑到搬工厂需要解雇所有西班牙员工,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对很多一辈子和公司并肩战斗的老员工的影响,最后再看搬工厂是否还明智;再比如运营课我都喜欢从运营最有效率考虑问题,但IESE的教授会引导我们“不要把你的员工看做廉价机器人”。虽然重复作业可以达到效率优化,但做作业的这些人是否认为他们的工作有意义,这也是决策者需要考虑的问题。IESE的教授们就像是给不成熟的我醍醐灌顶,让我认识到冰冷的数字背后,还有更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IESE GentleLady Power)
2)IESE的课业不是很重,是非常重:如果你认为MBA是career break来“度假”的话,IESE可能不是你的首选。每天3个cases每个case都有20+页的阅读量一定会把你的所有空闲时间都挤光。学习还不是全部,你还有career preparation,各种学生club活动,各种social活动要参加,如果觉得这些还不够,别忘了巴塞罗那也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城市,欧盟区不同国家的风情以及欧洲各大岛屿都足够你来体验。当然说这些“忙得要死”的话听起来很可怕,但IESE这样做的原因是让你在这么多选择中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值,以及如何prioritise你这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另外纯case教学本身就非常有意思,教授不再是主角,学习经历都来自同座的同学们。这样要说到IESE选择学生的背景之多元化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的班级有德国开油轮的船长,会和我们讨论企业责任感(因为每次他开船都要肩负船上400条人命),有在法国国防部10年cyber security的专家和我们讲facebook到底错在哪,有法国顶级俱乐部的守门员和我们讲如何面对failure(每次对方进球,守门员都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IESE是一个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学校,教授不仅非常亲切approchable,又有open door policy,所以和学校的大咖教授我都可以经常一起吃午饭喝咖啡耐心听我blabla。最后大量的case阅读和解题也锻炼我的速读水平和快速寻找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一点我是在暑期amazon实习的时候深刻体会到,一周内速读50篇行业报告,可以快速抓到有用信息,总结并找到项目方向,这都得益于平日高强度case学习的锻炼结果。
(我可爱的队友们在收到第一学期case book后传到小组里的照片,这一摞只是3个月的量….)
3)IESE的同学们性格很好:这点听起来虚头巴脑的,但只有真的和其他学校对比之后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都多么的重要。IESE的同学们有多友善(nice)真的不是用一个词就能概括的。当然这不代表每个人都绝对nice,但在工作环境中大家都是绝对的专业。这个nice指的是IESE对大家一直是一个community的概念,所以每个人都会想要回报这个community。这是一个你希望一个mock interview,大家都会无私让出自己的时间的community,是一个在面试同家公司时,大家就会互相分享资料和经验的community,是一个有着太多有趣的人所以想要一辈子都和他们做朋友的community。
(IESE的毕业传统是Japan Trek,超过150人聚集在日本毕业旅行)
4)IESE给我一个成长平台:来到IESE第一天orientation day, dean说”你们的第一年由我们决定,第二年有你们自己创造。”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年的课程是IESE固定课程,第二年全部是选修,时间灵活会更多让学生自己安排。所以有很多人会出去旅游,会学习新的技能新的语言,会作为学生club的主席副主席组织活动。
(IESE同学组织Silicon Valley trek,有幸来到Y Combinator参观)
第一年最有意思的是IESE会随机安排大家在一个由8-9人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会跟随你整个第一年,每天都要开team meeting讨论当天课程的三个cases一起做小组作业。我们都开玩笑,因为是随机分配,所以你完全不知道会和什么样文化和背景的同学一起工作一年,你第一年的体验全部取决你团队的和谐度,要是第一眼看对眼就会如胶似漆,看不对眼你们就是恨也得忍着一年。虽说是随机,但背后听说有强大的算法,所以性别,国籍,行业,和工作function都会不一样。在我各种烧香拜佛神仙菩萨保佑下,特别幸运分配到一个极其有爱的团队,韩国的Jonathan是来自韩国大企业10年的VP HR,教会我如何待人处事影响他人,苏格兰的Richard是台湾企业7年的科学家,教会我用事实说话,沙特的Rawan是world economic forum选为的shaper,巴西的Marcelo是4年的PE analyst,还有我们的工程师意大利的Francesco,西班牙作技术咨询的Albert和金融的Alfonso,每个人个性闪光点都不同。在不同文化中学习如何和这些我一辈子都想不到的人一起工作,在这些优秀的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成长是我在其他地方无法体验到的。
(和我的Team在IESE Capstone项目中获胜,为老牌企业Schneider提供咨询服务)
在学校的第二年,我带着唯一一个目标就是”give back to the community”成为了五个学生clubs的副主席(technology, women in business, ambassador, social action, outdoors),还身兼TEDxIESE speaker coach和Spring Games(集结欧洲各大MBA学校1千人参加由IESE举办的运动会)赞助部分的副主席。听起来做了很多事,但因为忙的时间都有错开,所以并没有忙得不可开交。其实一开始想身兼数职的原因是想把握最后一次”不负责任承担失败可能”的机会,因为在这些活动中担任要职可以让我有非常多学习不同技能的机会,而且是我之后工作非常可能需要用到的,比如拉赞助需要我思考如何选择适合企业,如何通过一个活动为企业带来最大价值,如何cold call他们赞助。在technology club时我创造了Amazon Academy,帮助所有想申请Amazon的同学从认知Amazon到Fulfillment center visit到CV准备到面试准备到on-boarding workshop的A->Z项目。在帮助了超过60位同学CV review和mock interview之后,我更是学习到如何为他人提出好的建议,以及如何面试他人的技能。而这些都得益于IESE给我的空间和平台,如果我想要创造,我就有这样的机会和可能去实现。
(有幸创建了Amazon Academy,帮助250位同学们申请Amazon实习或全职岗位,并成为Tech club固定项目。)
说了这么多虽然有很大为IESE做广告的嫌疑(尽到学校ambassador职责 ),我其实是想说读MBA和选哪所学校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考量,不论你未来有没有选择IESE,我相信只要你在你选择的学校获得你想要的价值就足够了。
(一切顺利,伦敦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