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提醒一下打算申请中欧或长江的同学和这两所学校的同学,在这里参与讨论的只是很少的几个人,两所学校绝大多数并没有参与,所以这里更多代表的是某些个人观点和风格,而非某个学校的观点和风格,也不一定是这两所学校的主流观点和主流风格。希望不要因为这种讨论使申请这两所学校的同学有什么负面想法,更希望不要使两所学校的同学有什么对立。我想两所学校绝大多数人是希望合作的。
我个人不太赞赏拿两所学校比来比去的,即便某所学校真的超然的比另一所强,也没必要,对对方应该有最基本的尊重,况且还不是。而且这种比较也很没出息,有志气和HARFARD和WHARTON比,即便真比出强弱来有什么意义吗?
我个人认为以下观点比较客观:
lzhang2000:“中国的FINANCE的问题是个国家困局,不是一两个学校面对的.只要国家的政策开放了,所有的中国学校都是在同一起跑线的.仅次而已. 至于IB要谁去做,和个人的能力关系更大. 和你从中欧, 北大,长江毕业有什么关系?”
victorcorleone: “国内MBA学生的素质从整体上来说和国际一流商学院MBA学生有差距,而投行每年招聘的人很少,所以他们会主要看国外TOP10的学校的学生”
我接触过Wharton和Insead的学生,坦白讲差距还是明显的,至少在近几年,无论中欧还是长江在整体水平上都很难赶上(当然这两所学校也会有几个确实优秀,但是少数)。TOP10的学生很多在读MBA之前就在顶级投行和咨询公司做,据说Wharton的学生讲,他们有百分之三四十以前在投行,我接触的几个也是美林、高盛、波士顿咨询的,没可比性,中欧和长江的学生很少有这种背景的。另一个原因根本上是我们的大环境不如他们,中国的金融环境还远远落后,即便有能力,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才。
以前美林、高盛更多还是从清华、北大的本科或金融硕士中招,MBA进投行从年龄上没优势,过了30岁基本没什么希望,不都是能力问题,而且以前一年也就两个。从能力上讲,那些有志于进投行,特别是转行的,也要衡量一下自己,一是英语,基本上要和母语差不多;二是金融,至少要达到CFA二级水平吧,面视的难度基本上差不多,很多VALUATION的题;三是以前的背景很强,或者金融很强或者某个行业背景很强。这些都是硬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基本上没机会去这些投行实习的,这在国外对想进入投行很重要的机会,尤其是想转行的。从现在看,能进中金、中银已经不错了,当然现在高盛高华招人势头很强。
我想也没有必要拿中欧、长江进投行的人数做比较,目前这更多说明个人以前的背景,而不是这两所学校如何(victorcorleone也提到了“能否进入投行的关键的关键是自身素质和能力,与在什么学校没有太大关系”)。也不一定进投行,长江去年有几个年薪40万左右的(当然有一个75万的,不典型。我对中欧不了解,没数据),这在中国也不错了,投行也大概这个数字,即便他们也还是要看以前背景的。无论投行也好,其他行业也好,最终都是凭实力,学校对你起的作用大概三分之一,商学院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最后,我还是希望我们两所学校能更多探讨如何合作,不要因为一两个人的言语与风格影响到两所学校的团结(当然以后还会有不太让人舒服的言语,很正常的,人是有多样性的)。希望不要把这种做法延续到下一届。如果以前说中国人窝里斗,那么从我们停止这种无意义的争斗吧!历史终归是历史,毕竟过去了,即便是窝里斗,就让它过去吧,历史是可以改写的,中国人很多时候也是团结的,很多在外企工作过,国外人也争斗,没有必要就认为中国人就团结不了,我认为这不是事实,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局限于一点点各自学校的私利。如果真的把自己当作这个时代的商业精英的话,拿出你的气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