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携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携隐小教室第四期-答疑(首页更新回贴汇总-4/13/08)

[精华]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08-4-13 02: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携隐在2008-4-12 15:11:00的发言:

这个是个人选择,你怎么舒服怎么好。不过我个人都是用电子版的。既然考试是电子版,你迟早要熟悉这个模式啊。

我也是这样觉得, 但是看了一些战友说买书之类的, 最近又看到还有绿皮的OG11,  所以心里有点慌.  呵呵
    

自己一个人闷头复习, 怕自己走偏了  以前都不知道还有绿皮 .  不过我以前在 "大家学习网" 上下载的Gemj 大侠 整理的word版的黄皮 OG11真的不错, 好像比我们CD上的黄皮word版 的排版要好狠多, 强烈推荐.  不知道其他的战友 用的哪个电子版的黄皮OG11.  那个PDF版的可以看, 但是扫描的字体颜色比较淡, 看起来有点费劲儿.

总之,  多谢JJ 了,   听了你的指导和意见,  我就有了定心丸了  ,  坚持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 

用电脑复习, 还可以在上班空闲的时候复习,  呵呵    但是还要防着别被人看见
    

幸好下周就搬到一个比较僻静的角落的座位上去了   
    

 

 

 

262#
发表于 2008-4-13 12:16:00 | 只看该作者

105.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air pollutants,
a technique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which can quickly analyze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lmost any substance without destroying it,
is finding uses in medicine, archaeology, and criminology.
(A)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air pollutants, a technique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which can quickly analyze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lmost any substance without destroying it,
(B)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air pollutants, having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lmost any substance without destroying it, a technique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C) A technique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air pollutants,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which can quickly analyze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lmost any substance without destroying it,
(D) A technique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air pollutants,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which ha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lmost any substance quickly and without destroying it,
(E) A technique that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etecting air pollutants and has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almost any substance quickly and without destroying the substance,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看OG的解释:

C: Called proton-induced X-ray emission should be placed next to a technique and should not be set off by commas; relative clause introduced by which incorrectly and illogically modifies emission

这句话我一下子就蒙了。在正确的选项A中,难道which不也是就近指代emission的么?难道C选项中which指代emission不对么?

一直以来og都告诉我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ich是就近指代名词的。现在就要考试了一下子被颠覆,真是晕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2:17:42编辑过]
263#
发表于 2008-4-13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我来试着回答下吧 原来对这道题也有同样的疑问来着

白勇语法里说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长、宽、高或者called引导的修饰成分后,可以跳跃修饰长宽高或者called所修饰的名词和或者名词短语中心词

也就是说A中which是可以跳跃修饰technique  但是C就不行了 因为called是和technique用逗号隔开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9:38:18编辑过]
26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2:11:0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wenyue MM!复习的很仔细啊!

借此题我来说一下如何利用字典复习SC:

Webster中对which的解释之一:
3 —used as a function word to introduce a nonrestrictive relative clause and to modify a noun in that clause and to refer together with that noun to a word or word group in a preceding clause or to an entire preceding clause or sentence or longer unit of discourse

可以看到,解释中说which作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可以修饰“word group”。本题中选项A就有一个“word group”,是由名词a technique和后置修饰成分called XXX所共同组成的。而C中,called引导的修饰成分直接修饰前面的名词,不能被看作是“word group”,因而which是就近修饰emission的。

这也就是我一直强调不要过分依赖XDF的原因。XDF不是不经典,可是比较死,语法点需要你去死记硬背,比如这里的“长,宽,高和called”,你背下这一个容易,但是不明白为什么“长,宽,高和called”就可以,其他就不可以(而且在我看来which不是所谓的“跳跃修饰”,而是修饰整个“word group”)。也许用起来会觉得XDF简单明了,但是类似的死记硬背多了,不但容易忘,而且会混乱,不利于真正理解英文,也不能保证以后此类用法你就一定做的对。任何东西,要很快记住,避免错误,真正理解都是最佳办法,而权威的字典就是理解的最佳工具。XDF的东西如果手边有,也可以结合一起看看,比如这里看完XDF就很容易得出,“word group”,也就是词组,在GMAT题目中的常见表现形式是“长,宽,高和called”。这样基础和应试一起,一方面加强理解,一方面又能对出题点更加敏感。

我上面所列定义查自merriam-webster的在线字典(www.merriam-webster.com),CD的下载区也有朗文的软件。

最后再罗嗦一句:Vemma的分析态度很赞。看OG的解释就是要这样追根究底,抓住任何不明白的细节,搞清楚。就好像这个细节--其实不看也可以判断C是错的,但是看了,问了,却能牵扯出整个which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用法。这才是最佳分析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22:38:17编辑过]
26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22:37: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以后问题目,可不可以写一下是哪里的题目,第几题。比如说是OG11的第几题,XY13第几套第几题等等,方便我和大家查询相关讨论。谢谢!
266#
发表于 2008-4-14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携隐JJ,刚刚看了你的words of wisdom, 这是我这两周来看到的最棒的贴,里面关于申请的说法,带走了我近日的阴霾。我父母亲总是说我太idealist; 我身边的人,都在舒适的混日子。但是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勇敢追求自己的passion。如果一时没成功,只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就没有浪费时间。

复习中碰到一些的疑惑,还想再次请问JJ

最近在做OG阅读的第三遍总结分析。感觉OG的题目,细节题、信息题太多了,跟现在真题的题目有差距。真题里面一个段落大概只有4道题,主旨题,结构题,态度题大约要占掉2道,剩下出细节题的只有两道,还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做答。

比如OG10 5题,即那道morphogenetic determinants,竟然有4道是细节题和信息题。这样我在做题的时候,尽管勉强抓住框架,但是仍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每个区间找细节的对应。(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对出题点还不够敏感??)

所以我想,在对阅读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关注OG的文章行文方式,主旨、结构题??而弱化对于细节题的分析??以节省时间,及早进入prepGWD,分析更靠近真题方式的prepGWD

不知道这一点JJ怎么看?
            

JJ指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4 9:59:25编辑过]
267#
发表于 2008-4-14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又来麻烦JJ了 说下我自己最近的状况吧 挺打击的

之前因为自己阅读基础的问题 拿篇GWD的文章出来基本上几遍才能完全懂

后来回过头把杨鹏难句看了一遍 现在还在背着  觉得自己的阅读水平是提高了

我有把GWD的阅读打印出来 每天做完模考之后回头还会重读一遍打印稿  一般的文章一遍过去基本没多大问题了

这两天按照JJ的方法 一遍读的时候一遍就把一些关键词给划了出来  这样一遍下来之后整个文章的结构就更清晰了 而且忽然发现其实文章的信息量其实就那么多

但是  面对着电脑做模考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文章读的属于大部分句子都读懂 问题一个回答不出

对于一些选项比较长的问题就更懵 

还有逻辑的问题  我想问逻辑的提干是不是要比阅读的难度大呢 为什么我每次读起来都那么费劲

现在做完一套模考题错误率和原来差不到哪里去 

唯一不同的就是这些错题我事后在分析的事后基本上很少去看讨论帖 自己就能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说的比较清楚了

而且事后再看之前做的逻辑题的提干 大部分一、两边就能看的很明白了

这种状况 我极度郁闷呢

我自己是觉得第一 题做的不够熟练 特别是语法 回头分析的时候什么逻辑意思 句子结构分析的清楚的很 做的时候就想不到

第二 还是对电脑不习惯  不过我想不应该啊 已经两三个月都长这样对着电脑了 怎么还这么抗拒呢

JJ帮我看看吧 我缓考到5.15号 现在感觉积累的一点实力都发挥不出来 背着杨鹏难句阅读错误率还是那么高

谢谢JJ了

268#
发表于 2008-4-15 00:37:00 | 只看该作者

携隐JJ,刚刚看了你的words of wisdom, 这是我这两周来看到的最棒的贴,里面关于申请的说法,带走了我近日的阴霾。我父母亲总是说我太idealist; 我身边的人,都在舒适的混日子。但是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勇敢追求自己的passion。如果一时没成功,只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就没有浪费时间。

 

266楼的姐姐,你说的是啥贴?俺也想看,发个链接呗~~~呵呵~~~

269#
发表于 2008-4-15 01:09:00 | 只看该作者

纠结了半天,还是决定来向姐姐反映下情况。

最近完成了SC的OG第二次总结(已经做一遍,分析了一遍,这一遍是重点抓每题的出题点),并开始横向总结,感觉能够碰碰大全了。然而,惨案发生了,我做了50道,真的是错得惨不忍睹(大概接近50%)。

我明白错误率高跟很多方面有关,但现在实在是不清楚自己下一步是继续做大全还是重回OG?

PS:对答案我用的是姐姐发的那个987解题版,发现自己的错误率和做题速度都比姐姐当年差很远,现在开始从各方面怀疑自己了

关于楼上的问题,小批评一下,看小教室前面的贴不够认真哦。(玩笑一下,别见怪

Words of Wisdom V (携隐专栏)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3&id=228454&star=1#228454
27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2: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orarora在2008-4-14 9:46:00的发言:

携隐JJ,刚刚看了你的words of wisdom, 这是我这两周来看到的最棒的贴,里面关于申请的说法,带走了我近日的阴霾。我父母亲总是说我太idealist; 我身边的人,都在舒适的混日子。但是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勇敢追求自己的passion。如果一时没成功,只要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就没有浪费时间。

复习中碰到一些的疑惑,还想再次请问JJ

最近在做OG阅读的第三遍总结分析。感觉OG的题目,细节题、信息题太多了,跟现在真题的题目有差距。真题里面一个段落大概只有4道题,主旨题,结构题,态度题大约要占掉2道,剩下出细节题的只有两道,还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做答。

比如OG10 5题,即那道morphogenetic determinants,竟然有4道是细节题和信息题。这样我在做题的时候,尽管勉强抓住框架,但是仍然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每个区间找细节的对应。(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对出题点还不够敏感??)

所以我想,在对阅读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关注OG的文章行文方式,主旨、结构题??而弱化对于细节题的分析??以节省时间,及早进入prepGWD,分析更靠近真题方式的prepGWD

不知道这一点JJ怎么看?
   

JJ指点。

很高兴我帮的上忙。其实人生这么短,真的不应该浪费在患得患失上。事前当然要好好考虑,可是如果各方考虑后已经做好了决定,那就没必要再胡思乱想了。

你对阅读的看法是对的,本来阅读的时候就是要抓架构的,即使解细节题都是如此。我的咖啡因分析,和前几页的那篇短文章分析,都是在分析骨架,我说的“敏感出题点”就是骨架的关节,是连接各个部分的指示灯。抓住了骨架之后,自然就会记住细节,骨肉骨肉,有骨就有肉,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你说的OG细节题太多,我不这么认为。OG是把题库里面关于这篇文章的题全列出来给你看,真实考试是从这些题里面选三道或四道给你做,那怎么一样呢。每篇文章,可以出细节题的地方,题库里面必然有相关的细节题的,但是考试的时候出现什么题,那就看你当时的发挥是进入到什么难度的题库了。总而言之,文章的阅读,比解题要重要的多。你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并且练习熟练之后,就不会在乎那是细节题还是其他题了,心中有完整的文章骨肉,看到题目见招拆招就可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1-27 11:4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