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讲解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7-8-22 14:51:00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53.gif" />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昨天讲到: </p><p>  【推多取少。】 </p><p>  下面接着第三十句,也是一句话: </p><p>  【受辱不怨。】 </p><p>  第三十一句: </p><p>  【受宠若惊。】 </p><p>  这三句,就是佛家讲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佛告诉我们,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以这三个根本而生起的;换句话说,能生无量无边的善法。反过来,贪瞋痴这是三毒,三毒烦恼能生无量无边的恶法。这一句话也是老生常谈,哪一个学佛的同修不知道?虽然各个都知道,哪一个人肯认真去做?不能够认真去做,就是对三善根真正的意思并没有搞清楚。三毒、三善根是我们切身的利害,这是对一切法最低一层的认知。高等的智慧,能够辨别宇宙人生的真妄、邪正;中等的人,能够辨别是非善恶;下等的人,懂得利害。说实在话,在整个佛法,我们连下下根都谈不上。原因在哪里?切身的利害不知道,如何能够趋吉避凶? </p><p>  今天早晨悟泓师送来两份电子邮件,从电脑里面传过来的。这两封信好像都是从美国传来的,两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大家都关心最近这几个月有一连串的灾难会发生。到底会不会发生?都还是属於传说。我这几天在香港讲经,那边也有来自加拿大、来自其他地区的同修,他们告诉我灾难肯定会发生。我问他:「什麽缘故?」他们感觉得有很多预兆,很不吉祥的现象。气候变化不正常,风吹到树上,那棵树会死掉,从来没见过的发生了。还有人心也反常,变成麻木不仁。他说确实有一些人好像在这个世间活得不耐烦了,告诉他有这个灾难,他说:「好!早死早好」。现在有这种观念的人很多,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灾难确实有突然发生的,多半还是有预兆的,只要我们很冷静的观察,就能看得很清楚。 </p><p>  大家关心,如何能够避免?全世界的宗教徒们,不论他信的是什麽宗教,没有一个不是在虔诚祷告。这种虔诚祷告有没有效果?我们知道效果是肯定的。我们也是在很早听到这个传言,所以居士林、弥陀村的念佛堂,还没有办法建立之前,先利用居士林四楼开念佛堂。最近几个月,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开放,有不少同修日夜不间断的在念佛。我们是佛的学生,我们跟佛学了多年,佛对我们的教诲,经典里面的意义,几十年当中,我们多少有一些体会,肯定佛所说的一切法,确确实实是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 </p><p>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提醒我们,他告诉大家,「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是今人所必需」。所以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佛法究竟是什麽?古人说得好,诸佛菩萨所讲的理论,不出自性;诸佛菩萨所说一切事相,不出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果。种豆不会得瓜,种瓜不会得豆;种什麽因,他就有什麽果报。这个事情谈不上唯心、唯物,这是事实真相。 </p><p>  所以我跟大家介绍佛法,佛说的是什麽?佛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讲:「诸法实相」,这是诸佛菩萨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事实真相,不外乎自性、因果。因此,善心一定得善果。这种灾难现前,我讲过很多次,宗教家们劝人要悔改,这个话说得不无道理。为什麽?所有灾难是我们自己不善业所感召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宇宙的来源,生命的来源,世间所有现象的变化,佛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性都很难懂,这个字认识,意思我们都不懂。我们意识当中,想像当中,那个心不是佛所说的。何以知道不是佛所说的?诸位念念《楞严经》就明白了。 </p><p>  《楞严经》一开端很长的一段经文,那一段经文就是让我们了解佛说「心」那个意思。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的对话,我们看了之後,才晓得我们自己对於佛经这些名词术语会错了意。禅宗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个话的意思,你要是把「心性」这两个字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成佛,你就不是凡夫。换句话说,凡夫对这两个字,概念搞不清楚、模糊。真正搞清楚,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心性这两个字真正认得,最低限度你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法身大士。十法界里面的人,没有这个能力。 </p><p>  佛又跟我们讲:「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佛说的。在古时候中国堪舆家所言,看风水的、算命的常讲「相随心转」,看风水的人常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要把这些话合起来,仔细想想,我们消除灾难就有办法。有灾难现前,这个不是福地。为什麽不是福地?我们这些人没福。如果我们这些人肯修福,这个地就变好了,「福人居福地」,福地哪有灾难!所以诸位把佛菩萨的话,古人这些话,综合起来看,我们就找出一条非常有效的消灾免难的方法,就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从哪里断起?从心地上断起才真的有效果,真正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nbsp; <br/>  可是善恶的标准要搞清楚,《感应篇》这三句话就是三善根,我们能不能做到?佛告诉我们,善恶最浅显的标准是五戒十善。从事上讲,真正做到十善业道,那个道就是幸福之道。我们想求福,福从哪里来?福从善来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要真干才行。从理上讲,凡是为自己、为家庭,这个念头是恶念;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这个念是善念。把理跟事结合起来,我们发心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修学十善业道,这是真善。为我自己,为我家庭,为我小团体,修十善业,转不了业;换句话说,可消灾,转变灾难做不到!个人可以得福,因为你那个福报太小了,抵不过你的业力。大乘经上常讲,众生造贪瞋痴的业力之大,能敌须弥,能深大海。我们小小一点五戒十善,就能够躲避过,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一定是理论跟事相结合成一体才产生巨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能够消业障,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环境。 </p><p>  你的心量愈大,你的福报就愈大,中国谚语也常说「量大福大」,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度量小的有什麽福报,一定要拓开心量。佛菩萨福报大,因为他心量大,经上常讲他们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福报大,什麽样灾难,他都没有。量小的,纵然修福,要想免除这个灾难,也很困难。但是修总比不修好,这是可以肯定的。 </p><p>  古老的那些传说也有依据,种种依据不外乎三大类。最高明的是定功,禅定里面见到的,这是最可靠的。禅定功夫深的人,能够突破虚空,也就是他能够看到过去,他也能看到未来,这是最可靠的。但是也不容易,你没有这功夫,做不到!第二种是数学。数学是科学之母,从数学里面推断也相当的准确。但是如果那个数学推断时候数字上差一点点,小数点後面几个零也不行,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从数学里面推断,准确性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十,还是有一部分疏忽掉了,并不是完全准确。第三种是鬼神。有灵媒,他跟鬼神往来,鬼神告诉他的。那个靠得住靠不住?很难讲。有些事情很可靠,有些事情鬼神跟你开玩笑。所以古老传说的根源,不外乎这三大类。 </p><p>  我们在佛经上读到,鬼神有五通,除了漏尽通他没有,他有天眼通,他有宿命通。可是鬼神虽然有五通,那个能力并不是很大。天神的能力比鬼神就高很多,人与天神往来的例子有,但是非常少。跟鬼神往来的例子很多,在中国、在外国记载传说里面,我们看到很多。所以我们了解,传说的来源,不是空穴来风。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绝不迷信。孔老夫子教导我们,都是实事求是。儒家教我们趋吉避凶,就是观察祸福要来之前,必定有预兆。观察这些预兆,儒家所讲「上天垂象」,上天垂象不是神的指示,是自然现象;「上天」就是指自然。看到这个自然现象,就晓得会有什麽事情要发生。 </p><p>  风俗人情,也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看看社会大众,他们想的是什麽?他们说的是什麽?他们做的是什麽?你仔细观察,就知道这个地区的吉凶祸福,这个不迷信。大家心地都很善良,所思所言都是善福,这个地方的人一定有福,一定是个好地方。这个地区人所思不善,所言不善,所行不善,这个地方一定会有事故发生。所以聪明智慧的人,他就避开,所谓「危邦不居,乱邦不入」。这个地方有危难,有动乱,都是看人心的思想、言语、造作,就知道自己应该要怎麽作法,趋吉避凶,哪来的迷信! </p><p>  所以我们今天同样很冷静的观察,世间人的思想、言论、造作,我们处在这个环境,多数人这样做,我们也受牵连,佛法讲「共业所感」。但是共业里还有不共业,这是别业。如果我们别业力量强,他干扰我们,我们也可以干扰他。念佛能消业障,能化解灾难,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建立的。在所有一切善念当中,念佛最善,没有比佛更善的。可是我们今天念佛,效果并不显着,是因为我们对於念佛了解得不够透彻。了解非常透彻,佛号的力量不可思议! </p><p>  今天是星期六,晚上我讲《无量寿经》,正好讲到四十八愿。今天晚上讲第十七愿,看看能不能讲到十八愿,十八愿就是讲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力量,念佛的效果。怎麽样念才能产生极大的效果?理跟事了解不够透彻,我们虽然干,成果还是很有限。所以佛在经上常常劝勉我们,要读诵大乘,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话,世尊四十九年,我看说了不止一万遍,真是苦口叮咛,我们要记住,要能体会佛的意思。 </p><p>  这几位同修所问的,大致我就跟大家解释到此地。今天星期六,下个星期六我都在这边,四十八愿里这几愿,对於我们念佛,尤其对我们现前消除灾难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外的同修,我们每一次讲演都在网路上,希望大家在网路上收看。好,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p>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七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三十节: </p><p>  【受辱不怨。】 </p><p>  这一节是讲无瞋,断贪瞋痴,无瞋。『辱』,中国人自古以来看得非常重,古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的中国,读书人讲求的是道义。「士」,现代的话就是知识分子,古时候说读圣贤书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能接受,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 </p><p>  佛法传到中国,佛教菩萨,教菩萨就是教学生,佛家的术语,菩萨就是佛的学生;教学生修养德行有六条纲领,就是经典里面所讲的六度,「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是「度」。这六个纲领就是学生的守则,你既然做佛的学生,一定要遵守这六条。这六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里面就有「忍辱」这一条。实际上,佛说的并不是忍辱,佛讲的是「忍耐」,忍是忍耐的意思。翻经的大德,看看中国国情,中国人的习尚,把侮辱看得这麽重,就把「忍」後面加了一个「辱」,所以翻「忍辱」是专门对中国人讲的。这种翻译符合世尊教学的总原则,就是应机说法。这个译法适合中国人的根机,也就是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翻得非常好!辱都能忍了,还有什麽不能忍的?没有事情不能忍。 </p><p>  而且「忍」是修学成功必要的条件,《金刚经》上,佛说:「一切法得成於忍」,在中国古人有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完全看你忍耐的功夫。你忍耐的功夫大,你的成就就大;忍耐功夫小,你成就也小;不能忍耐的,什麽成就都没有。这些事实都摆在我们面前,诸位只要冷静观察我们周边这些人物,你看看哪些人能成就?哪些人不能成就?都在眼前。佛菩萨的教训,我们读了、听了,细细思惟,再仔细观察周边这些成功、失败的人物,看看历史上记载那些成败的人物,我们就证实佛菩萨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的,对我们有大利益。尤其是这地方教得好,「受辱不怨」,这是真实的德行。 </p><p>  怨是怨恨;一般人受辱,受人侮辱,说实在的话,纵然能忍,不加以报复,但是怨恨的念头多少还有。这种怨恨的念头,说实在话,是将来报复的业因、根源。这一生没有报复,读圣贤书忍过去了,下一次碰到,他又发作了。学佛,诸位都能够相信,人决不是只有一生,还有来生。人如果只有一生,来生都没有了,那这个事好办,麻烦的就是人有来生。现在在西方,我们在美国、加拿大弘法多年,外国人对於前生後世他们相信,对於佛经里面讲的六道轮回他们承认。承认是哪些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们从前不相信六道,现在相信有六道。怎麽相信的?通过深度的催眠,他们相信了。现在在外国,催眠这一些案件有几十万案例之多,他们出版的书也相当丰富。通过催眠,这个人说出他前生。他说出来之後,记录下来,然後去调查。 </p><p>  说前生,多半都是一、两百年之前的事情,但是在政府里面这一些档案资料还都保存,果然查出来了。他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到这个地区去过,对这个地方非常生疏,完全不了解。他居然说出一、两百年前那个地方的社会状况,他的名字叫什麽,他住在什麽地方,问他都市街道的名称,他使用的钱币,他都能正确的说出来。经过查证,果然没错。问他生死的状况,他死的时候什麽状况,投胎出生的时候什麽状况,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些书,我们中文有翻译的,翻译得不多,我曾经看过。还有前生是畜生道,前生是鸟、是蟒蛇、是动物,这就证明是畜生道转到人身。还有一些,数量不算太多,不是我们地球上的,他前生是其他星球上的,从这个地方证明有高等生物,决不是地球一个星球。别的星球上的人,他说的语言我们完全不懂,从其他星球投胎到地球上来的。所以经过这些科学的试验,证实人有前生。既有前生,当然就肯定有後世。 </p><p>  佛在经典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宇宙怎麽起源的?生命怎麽起源的、怎麽演变的?後来究竟是怎样一个结束?只有佛在经典里面讲得透彻。我们读了能不能真正明了?很难。实在讲,佛法非常符合科学精神。甚至於今天科学里发生许多的错误,佛经里没有。佛经里佛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桩事情,都教我们通过实证。所以佛家讲「信解行证」,最後你要把它证实。如果你没有证实,你就相信他,这叫迷信。通过证实,确实是如此,这个信才叫正信。 </p><p>  但是你要想见到过去,要想见到未来,你必须有能力突破空间。空间确实它是有个范围,好像有一道墙一样。今天科学家逐渐发现空间不是简单的,所谓发现的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也说三度、四度、五度。从理论上来推,空间是无限度。但是现在科学家,确确实实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後面,附有他的报告,这是西方人科学研究的报告,与佛经讲的有类似的,他把它附在这个本子後面。注经的时候,他没有写进去,我到北京的时候,他突然想到这个事情,他还有几篇文章交给我,我把他印在这个经的後面,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但是空间是发现了,有这种情形,究竟怎麽样突破,现在还没有技术,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在佛法里面,早就被突破了。佛用什麽方法?用禅定。这个道理,我跟诸位说过。这麽多维次的空间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不知道。佛告诉我们,时空本来没有。 </p><p>  你们读《百法明门论》,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到这些事情。《百法》就是解释宇宙人生的,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弥勒菩萨很了不起,将佛在经论里面所说的,把它总归结起来,归成了六百六十法,在《瑜伽师地论》里。《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着作,天亲菩萨读到这部书,看到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了,不便於初学,所以他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便利教学。百法分成五大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分成五大类。这个五大类,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说明,所以他解释释迦牟尼佛讲:「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归纳这个百法,「无我」就是讲人无我、法无我。你必须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什麽叫无我,讲得清楚,讲得彻底。 </p><p>  时空的维次,在《百法》里属於哪一类?归纳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总共有二十四个,里面有时分、方分,时分是讲时间,方分是讲空间。时分跟方分,时间跟空间,假的,不是真的。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实,是个抽象概念。概念从哪里发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变成无量无边维次的空间,这是佛才能把它说出来。你既然懂得它怎麽形成的,那你就能想方法把它突破。怎麽突破?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突破了。所以人在入定的时候,他的意志集中,他没有妄想。意志集中,逐渐逐渐就突破了,从三度看到四度,从四度看到五度,随着你定功的浅深,你突破的层次大小不一样。佛家讲突破时空是有道理的,有理论根据;理论跟事实,完全结合成一体。 </p><p>  大家都知道,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多,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那就是修定。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绝对不是只有禅宗修禅定,其他的法门不修禅定。我们念佛「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教下提倡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密宗的「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所以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统统修禅定。这才是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所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你的方向目标是一个,成就完全相同。方法手段不相同,是因为个人根性不一样,习染不一样。顺着自己的根性,修学容易成就;不顺自己的根性,修学就会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永远是随顺众生根性来教导,这种方式顺乎自然,不加丝毫勉强。我们现在讲勉强,佛经里面讲意思,不加丝毫意思。所以佛不度众生,佛对於一切众生,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意思。你说这个多自在! </p><p>  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只有在佛陀一生生活行谊当中,在他所使用教学方法之中,我们能体会「真善美慧」。现代人讲高度智慧,我们实在体会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在佛陀经典里面,确确实实体会见到了高度智慧,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能随顺大自然,这是最健康。自己加一点意思,这是病根,所以佛说「贪、瞋、痴」三毒。三毒是什麽?现在的话叫病毒。你心里有了严重的病毒,外面风寒感染,你就容易得病。内里面没有贪瞋痴,你内里面没有病毒,外面这些东西不会有什麽感染的。 </p><p>  侮辱是外面境界,内里面如果有瞋恚,外面受一点侮辱,你马上就发作,这个发作就是病。这个病不能轻看,不能小看。为什麽?有意无意当中,给人结下了深仇大恨,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无意当中得罪人,到以後人家有力量报复的时候,招架不住,甚至於惹下杀身之祸。在古时候遭灭族之祸,都是小不忍,无意当中得罪人,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太多。注解里面,举的例子很多。 </p><p>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对恶人,心量窄小的人,一定要对他谦虚、要恭敬,不结怨。普贤十愿就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我们能把这四句十六个字做到,你一生受用不尽。无论对於什麽样的人,都要谦虚,都要恭敬,决定不可以有傲慢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甚至於哪一个阿罗汉、须陀洹,我们跟人家比都比不上,有什麽值得骄傲?常常向佛菩萨看,我们傲慢的心就没有了,自自然然养成谦卑。 </p><p>  谦卑属於性德,佛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一部《礼记》,讲的是什麽?无过於「自卑而尊人」。这是一部《礼记》精神之所在,教我们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卑下,要尊敬别人。孔老夫子做到了,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夫子接见任何一个人都谦卑。佛经上面我们见到了,释迦牟尼佛无论见什麽样的人,态度也是谦卑。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尚且如此,我们有什麽值得骄傲?人一有骄慢这个念头,就完了。 </p><p>  孔老夫子看人,《论语》上有一句话说,那是夫子对人的观察。他说假设,未必是真有,实在讲,他也是教学生,勉励学生。假如有个人,他的德行才华如周公之美;孔夫子最佩服的就是周公,在记载里对周公的赞叹很多。周公实在了不起,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来说是最伟大的政治家,周朝立国能够八百年不衰,得力於周公的制度。周公的着书流传到今天,就是《周礼》。《周礼》是什麽?用现在的话来说,周朝的宪法,那个宪法是他制定的。 </p><p>  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方东美先生问我:「你有没有念过《周礼》?」我说:「我没有念过。」他说:「要念。」他前後跟我总讲了有十几遍,劝我看《周礼》。可是我喜欢读《礼记》,《周礼》翻翻,《仪礼》翻翻,兴趣不大,所以没有去念。他告诉我,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一部宪法,如果周朝後世的子孙统统照这个做,周朝万万年也不会改朝换代,方先生对这部书赞叹到这种地步。但是我们对政治没有兴趣,我们还是搞佛法。所以经过他给我们介绍,知道这是一部好书。 </p><p>  所以夫子对於周公赞叹备至,假如一个人,德行、学问像周公之美,「恃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矣」。他说有两个毛病,一个骄傲,一个吝啬,这个人就不必看了,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就晓得,骄慢对一个人的德行有多大的伤害。吝啬就是贪,贪烦恼,骄就是瞋烦恼。儒家虽然没有讲这是三毒,佛家讲得透彻。你三毒烦恼还没有断,你的道德学问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孔子讲这句话,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意思就很鲜明。 </p><p>  怎样断贪?布施。我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把这个教给我。世间人吝财,不肯放弃,佛跟我们讲财富从哪里来?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如果你不肯布施,你的财到此地终止了,就这麽多。你肯布施,像流水一样,活的,永远享受不尽,为什麽不干?吝啬是把这个堵塞住了。堵塞住了,後面就不会进来,你所有的就这麽多,用完就没有了。这些道理都要懂得,愈施愈多,永远用不尽。 </p><p>  道场也是如此,你们看新加坡居士林,这是你们亲眼看到的,居士林一点吝啬都没有,大布施。现在每天供应三餐、两道点心,无条件的,不管你信不信佛,你骂佛、毁谤佛、侮辱佛,到这来吃饭,都欢迎你来。每天平均一千人吃饭,法会期间现在打佛七,每天三、四千人吃饭,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菜,没有买过油,什麽都没买过,永远吃不完,愈吃愈多。但是这些菜、米又不能放久,放久会坏掉,每天一车一车往外面送,送孤儿院,送养老院。不但送佛教的,其他宗教办的养老院、孤儿院,我们都送。佛讲得很清楚,愈施愈多,你不肯布施就没来源。还是古人话讲得对,古人懂得道理,古人有这些经验。 </p><p>  所以我们要想一生物质生活不缺乏,能做得到,只要你肯布施,你决定不会缺乏,永远受用不尽。但是得愈多,你施的也要愈多,所以佛家讲「舍得」。舍得是两个意思,浅的意思,你舍你才能真正得到;深一层的意思,你得到的赶快舍,你就永远享受不尽。得到了不肯舍,那你的福报就那麽大,小福而已。所以得到的统统舍,决定不留。财富如是,智慧也如是,样样皆如是。佛教菩萨学习的六个纲领,第一个就是布施。 </p><p>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意思一定要了解。国家的法律决定遵守,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心安理得。好事,他有命令禁止不让做,就不做。不是我不做,众生没福。我自己乐得清闲,乐得自在,有什麽不好?好事,有缘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缘,独善其身;有缘,兼善天下。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我们到任何地方受人欢迎。法律是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没有文字记载的道德、风俗、习惯,入境要问俗,入门要问讳,人家有什麽忌讳的,决定不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p><p>  第三个就是有耐心,心平气和。我们以禅宗为例,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梁武帝的时代,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等待机缘。没错,等到一个慧可,一代一代的单传。传到惠能大师,缘才成熟,你说他多有耐心。他把佛法传到中国,要等到第六代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忍辱最好的例子。我们纵然有大心、有大愿、有大德、有大能,要利益一切众生,缘不成熟,要学达摩祖师,能有一个传人、两个传人,代代传下去,总有一天机缘成熟了,可以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何必一定要自己一生去做?没有这个必要,这才是真实智慧。不必自己去做,传给学生,学生没有机会,再传给学生。由这里你看到古圣先贤他们那个耐心,不是平常人能够相比的,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圆圆满满而没有缺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p><p>  受辱决定没有怨恨之心,这一句意思深,对我们修学关系重大。我今天跟诸位讲的,只讲一半,明天我要跟大家举一些事例来说明。我们要非常重视,否则的话,不但对道业有重大的障碍,就是对读经,深解义趣,也产生了妨碍。你读经不会开悟,为什麽不会开悟?有这些烦恼存在,它在这里作祟,做障碍,所以这些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84#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22:0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第三十节: </p><p>  【受辱不怨。】 </p><p>  这一桩事情很难做得,但是必须要做到。为什麽?与我们切身利害关系太大了。世间一般人,哪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是遭遇到许许多多恩怨的这些事故?佛法里面跟我们说的八苦,「怨憎会、爱别离」,这是古今中外无不令人感叹的事情。这两桩事情,都不是我们愿意遇到的,可是在一生当中,偏偏会遇到,时时会遇到,处处会遇到。原因是什麽?就是不能够忍辱,从小怨结成深仇大恨。 </p><p>  我们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一开端,文昌帝君叙说他过去报恩报怨的这些事情,惨不忍睹。如果不是遇到佛法,很难觉悟,很难回头。这是真正的痴迷,他才会造这种恶业。佛菩萨、圣贤人教导我们,决定有道理的,决定有好处的、有利益的,教我们常常想着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恶;常常念别人之恩,不要记别人的怨。这两句话很重要,你要能真正做到,生生世世享福,生生世世会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帮助。可是偏偏有许多人忍不过。 </p><p>  我过去说过一些例子,我自己学的,我能够忍辱。我这个忍辱是在学校里作学生学来的,是我一个同学教我的。抗战胜利之後,我在南京念书,我们有个同班的同学白振寰,这名字我记得非常深刻,他教我忍辱。这个人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了?这个人有修养,我对他非常佩服。我在学校里面,年轻好胜,也确实得到老师的爱护,同学们的尊敬,现在讲是学生领袖。我这个白同学,我是最瞧不起他,时时给他难看,侮辱他。他一点都不生气,这一点很难得,而且在背後对我赞叹,从来没有说我一句坏话。一个学期下来,我被他感动了,他是用身教教我的,太难得了! </p><p>  所以这一套本事,我就学会了;学会之後,我的确得很大的受用。任何场合当中,人家无礼,当面侮辱我、骂我、毁谤我,我若无其事,我一句话不说。你骂,让你骂;骂累了,你就不骂了。你要打,我就让你打,绝不还手;等到你打累了,你就不打了。我学了这招。我是一个学期,大概是四、五个月,我才被他感动,所以我这个人很难感化。我的同事骂我、打我的时候,不出三天,他们觉悟特快,三天之後,就买了礼物来看我,向我道歉,说他错了,我说你没有错。他们比我厉害,不到一个星期,他就感动、就回头。其实他们这样对我有没有好处?好处太大了,我的考绩第一,就是他们帮助的。所以你能忍,不但不吃亏,占大便宜。 </p><p>  你在一个公司行号里面服务,经理、老板觉得你有涵养,你有修养,赏识你;同事尊敬你。升迁,你的机会都列在第一。是谁帮你忙?骂你的那些人,打你的那些人,侮辱你的那些人,帮了大忙。如果你不能够忍,你要争,你要吵,你要闹,对你自己就造成重大伤害。这个是眼前的事实,眼前的利害,有几个人能认识?知道「受辱不怨」。 </p><p>  我跟你讲的,佛家讲花报,果报更殊胜。花报是这一生,果报在来世。你的冤家,你的对头,都化解了,都变成朋友,都变成热心帮助你的力量,无论你做什麽事情,你都容易成就。所以佛菩萨常常教导我们,宁舍生命,不跟人结怨仇。生命算不了什麽?舍身受身,一切众生都不能避免,这是小事。所以「生死」是小事,「死生」是大事,这两个字颠倒,意思就不一样了。生死是这一生的事情,小事。死了以後你会生,你生到哪一道?这个是大事。这个身死了,他变畜生、变饿鬼、堕地狱,你说这个事大不大?这个身体死了,你作佛去了,作菩萨去了,生天去了。所以死了以後到哪里去,这是大事。这个事情几个人懂?几个人相信? </p><p>  在过去古老的社会,受过圣贤教育,大多数的人都相信。现在相信的人愈来愈少了,但是只要他头脑冷静,思惟缜密,这些人还是会相信。现在人学科学的多,迷信科学,科学要拿证据,没有证据就不相信。所以从前李炳老讲经提到这个事情,他就说了一个笑话,他说:「你有爸爸,你相不相信?」「相信,见过了」;「你有祖父相不相信?」「相信,也见过」;「你有曾祖父相不相信?曾祖父没见过,没见过就没有,就不相信,这个符合科学。世间没有见到的事实太多太多了,没有证明的事情也太多太多了。 </p><p>  两百年前,你说这个地球是圆的,谁相信?没有证据。到後来科学技术发达了,证实了,说出事实真相。六道轮回的状况,现在科学技术还没能达到,等科学技术再升级,确实证实了,这时候你怎麽说?所以决定不可以说,我没有亲眼见到的,我就不相信,这种信,真正叫迷信。 </p><p>  聪明人可以推理,我想许许多多同学都有经验,我们到一个生疏地方,第一次去,突然感觉到这个地方很熟悉,好像从前来过,甚至於街道建筑都能够判断得出来,从哪里走、有什麽样建筑物,确确实实第一次来,以前没来过。我们常常出外去旅行,见到风景优美地方,突然之间好像有这个念头,这个地方过去生中好像来过。如果没有过去生中,怎麽会有这个情形。 </p><p>  过去在美国达拉斯,有位蔡文雄居士,他就是从这个地方相信人有过去世。他告诉我一桩事情,他说最初到旧金山,开车的时候迷路了,走到一个小镇,突然感觉到这个小镇很熟悉。他告诉同车的人,车怎麽样走,有什麽建筑物,果然没错。确确实实他是第一次到这个小镇,所以他很迷惑,为什麽会有这个情形?我告诉他,旧金山在从前那个地方是淘金的,大概你是淘金的工人,你住在这个小镇,你死了以後这次投胎过来的。他想想,很有道理。蔡文雄居士你们都认识他。所以大家在一起,想想自己在旅行当中的遭遇,如果没有过去生,怎麽可能有这个现象?几个人同时开车到那个小镇,为什麽他有,别人没有?过去生中在那里住过。 </p><p>  在美国很盛行催眠,用催眠的手段让这个人说出他的前生。前生有从人道投胎来的,有从畜生道投胎来的,还有不是这个地球上的生物,到这儿投胎来的,这一种案例,在美国已经有几万个例子。透过媒体报导出来的也有一、两千条,有一部分我们见到了,所以他们相信佛家讲的六道轮回。 </p><p>  知道有六道轮回,我们就想到来世怎麽办?这一世时间很短促,纵然活上一百年,真的也不过是一弹指而已。我活到七十多岁了,五、六岁的事情我都还记得,就像在昨天一样。所以想想人生有什麽意思?为什麽要造恶业?为什麽要跟别人过不去?要多想一想。与人为善,决定不跟人结恶缘。人家恶意对待我们,我们一定要回头反省,不要一味的只是他的错事,不见得。他恶意对我,为什麽不用恶意对别人?所以自己冷静想想,心就能平静下来,平静就生智慧。不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好,就是言语说错,无意当中得罪人。人家对我们不好的态度,我们觉得那是应该的,我做了不善的因,应当要接受这个果报。事事都推到对方,都责怪别人,这是重大的过失。纵然这一生没有跟人结怨,大概总是前生,我们学佛的人都相信有来生,有前世。这个怨我们承受,决定没有报复的,这个帐到这就清了,一笔勾销。 </p><p>  忍让比什麽都重要!特别是小事,微不足道的事情,更不可以计较。重大的侮辱都不计较,何况是细小的。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去化解,人没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人是我们自己的德行功夫不够,我们的智慧不够。 </p><p>  在中国历史上,诸位都知道尧、舜、禹、汤,古代的大圣人。舜王,你看他家庭的处境,他的父亲、继母,後母生的弟弟,家庭环境我们今天看到是恶劣到极处,他能忍。他最大的一个长处,就是见不到别人的过失,只见到自己的过失。人家能成为大圣,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他能够感动他的父母,能够感动他的邻里乡党,最後感动了国王。尧王听到有这麽一桩事情,召见他,把王位让给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他继承王位。在中国二十四孝,他摆在第一个。 </p><p>  他为什麽有这麽大的能力?没有别的,就是自己反省,一切过失归自己,一切善利归别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谁做到了?舜王做到了,你们想想对不对?六祖惠能大师他本人做到了,我们在《坛经》上看到,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多麽谦虚,一丝毫我慢的态度都没有。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而这一条,在所有教诲里面最重要的了。 </p><p>  我们在《金刚经》上读过,佛教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布施跟忍辱讲得最多;换句话说,佛对於这两条纲领最重视。布施是教你放下,忍辱是成败的关键。能忍,你就有成就;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所以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这个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在忍耐;大忍有大成就,小忍有小成就,不忍就不能成就。这桩事情,我们多想想。 </p><p>  古今中外居於领导地位的人,他要选择帮手,选择干部,忍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这个人有才华,但是凡事不能忍耐,没有用处,再聪明也不能够担当重任。才华欠缺一点,但是他能忍辱,这个人就可以担当大任。才华欠缺一点没有关系,找一些有才能的人给他当参谋,来帮助他,能够成就。能忍耐的人,头脑清新、清楚,不迷糊,他的心思不乱。不迷、不乱,就有智慧,就能够做决断。多听一些人意见,他就晓得哪个意见将来会产生什麽样的後果,他可以选择,他做最後决断。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 </p><p>  所以这一句的教训,我们要特别重视,希望同修们要记住,记人之善,不记人之恶,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记人之恩,不记人之怨。人家对我有怨、有不善,一笔勾销,绝不存在心上。别人的善要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德,不能忘记,知恩报恩。别人有过、有不善,要知道人会改过的,所谓「浪子回头」。古人教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纵然他有恶,他如果真正改过迁善,可能超过我们,我们还比不上人家,怎麽可以轻视? </p><p>  我们看看世出世间的圣贤,他们的胸怀,光明磊落,从哪里修的?就从这修的。一个人心地纯善,没有恶,遇到的恶人、恶事、恶境,不放在心上;善人、善事、顺境,常常放在心上。你说他这一生过得多美满!过得多幸福!好事不放在心上,心里面尽记坏事,这个人生活多痛苦,晚上都做恶梦。谁找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他的。 </p><p>  吉凶祸福,在於我们自己一念之间,一念纯正,我们一生幸福,一生过得美满;一念不善,一生过得非常辛苦。《感应篇》里面,给我们细细说明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6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三句话,就是拔除我们心里面「贪瞋痴」的三毒烦恼,无贪、无瞋、无痴。儒家、道家、佛家三教所说,完全相同,正是古人所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佛称这个叫三毒,我们现在的话叫病毒,这是最严重的病毒。不但能杀害我们的生命,我们身体多病、不健康、短寿,这个事还是小事,伤害法身慧命的事,大了!为什麽我们堕落在轮回里面,无量劫来都没有出期?论其根本的因由,就是三毒烦恼没有洗乾净。 </p><p>  我们每一个同学,无论你生长在什麽地方,你现在生活环境如何,只要你有缘听到佛法,听到一尊佛菩萨名号,你的缘分就不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无量劫来所种深厚的善根,你才有机缘听到佛名,见到佛像,见到经书,这是说明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的。这一生,怎麽可能有这麽深厚的善根?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之前,就曾经遇到佛法,就曾经修学过佛法。为什麽不能成就?三毒烦恼没有断得乾净。《感应篇》上这几句话,实在讲是教给我们断三毒烦恼下手之处,我们要留意。 </p><p>  【推多取少。】 </p><p>  这在儒家讲是节俭。诸位晓得,《论语》上,弟子们对夫子的德行,赞叹「温、良、恭、俭、让」。孔子在中国被尊为「万世师表」,「师」就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这个模范在哪里?就这五个字。他一生为人「温厚、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他代表中国人的美德。所以在生活一定要节俭,能省就要省;我能够节省一分钱,就可以多帮助别人一分钱,念念当中想到帮助社会,帮助众生,自己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了。 </p><p>  【受辱不怨。】 </p><p>  这个忍辱,尤其重要。「推多取少」,诸位想想,就是布施,帮助你断贪;忍辱就是断瞋恚。所以「忍」这个字,佛教诫众生是列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佛能忍。 </p><p>  注解末後引用《涅盘经》上的一段话,《涅盘经》上有这麽一段经文,他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人赞叹佛是一个「大福德相」。确实佛真是相貌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一桩事情,佛在经上也讲得很清楚,佛为什麽要示现相好?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成佛,也就是菩萨修行到智慧福德圆满了;智慧福德圆满,并不代表你的相貌圆满,相貌是属於因果。所以菩萨证得无上菩提之後,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福。一百劫是很长的一个时间,修什麽?修相好。为什麽要修相好?为了度众生。众生着相,众生只看外表,外表不能够服人,众生就不肯接受教诲。所以菩萨成佛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去修相好,那就是种善因得善果。但是要晓得,他那个善因善果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 </p><p>  三十二相,大家知道有「广长舌相」,广长舌相是什麽因?不妄语。四种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做得很圆满。所以佛的舌头伸出来,把整个脸都盖到,我们没有能力。佛经上讲,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子,你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佛舌头伸出来脸盖住了,大家没有话说了,佛的语诚实,绝对没有妄语;妄语,绝对不会有这个相。大家信了,所以佛修一切都是为众生。 </p><p>  这个人称赞佛是「大福德相」,别人就问:「何以见得?」他说了几桩事情,他说世尊「年志俱盛」,年龄三、四十岁,少壮气盛!但是佛显得非常温和,一丝毫粗暴态度都没有。你打他,他没有瞋恚;你骂他,他也不发脾气。这个不是大福德相,是什麽?佛的三十二相我们学不到,那个不是一下能学到的。但是这个讲法,我们可以学习,温文儒雅,和蔼可亲。受辱不但没有报复,连报复的念头都没有,这是大德,这是真正的福德相。 </p><p>  我们如果遇到这些事情,要随顺佛的教诲,决不可以随顺自己的烦恼;要随顺自己的烦恼,麻烦就来了。随顺佛陀的教诲,正是勘验我们自己的福德有无。自己有福德,就心平气和;如果自己心里面还一念瞋恚的念头,一念不高兴的念头,自己立刻就觉察到福薄,没福!没有福报,不但不能帮助人,度自己也没办法。 </p><p>  佛教导我们「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面,慧摆在第二,这个排列顺序用意就很深。中国古人常讲:「福至心灵」,也是把福摆在前面,一个人福报现前了,人突然就聪明,智慧就开了。这是说明福跟慧是一不是二,智慧开了一定懂得修福,福报现前人一定就聪明了。由此可知,我们是既没有福,又没有慧,还不肯修,那怎麽能成就? </p><p>  怎麽个修法?方法太多太多了。三教圣人,教导我们的方法,真是佛家所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只要掌握到一个法门,你就成功了。但是你要真修,要真干。不是真修,不行。 </p><p>  这一段文末後,最後的一小节,引用郑暄的话,他也是教给我们入门的方法。他这个话说得很有趣味,他说:「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默是沈默,这个话这样讲,大家不好懂。我们换句话说,少开口,少说话。你看我们念佛堂,「禁语、止语」,你能够止语,你就会作神仙了。你们想想,他这个话有没有意思?凡人做不了神仙,废话太多了,你怎麽能成得了神仙?心定不下来。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少说话。古人教我们「少说多听」,现在给诸位说,不但要少说,也要少听,最好不听。为什麽?你所听到的那些东西全是烦恼,增长你的妄想无明,增长你的分别执着。现在这些东西不能听,不能看。 </p><p>  四大天王是表法的,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教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那个多看多听,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现前的阶段,学谁?学东方持国天王,学南方增长天王。持国天王教我们什麽?教我们「负责尽职」,这两句话要往深处去看,就是「尽孝尽忠」,你们想想对不对?「忠孝」,我在前面讲了很多次,讲得很详细,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在自己的本位上,把自己本位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就是尽忠尽孝。人人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好,社会自然安定繁荣,世界一定和平;个人把个人自己本位工作做好,就行了。南方增长天王教我们求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学问要有进步,德行要有进步,才艺要有进步,乃至於我们生活水平也要有进步,样样都有进步,所以佛法不是守旧的。 </p><p>  我这麽多年来到处勉励同学们,佛法一定是现代化跟本土化。这两句话,实在讲是我说出来的,但是不是我发明的。佛法本来就是如此,两千年前,汉武帝礼请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到中国来,他们到中国来之後,立刻就中国化了。衣服穿中国的海青,方袍大领子;饮食起居,完全中国化;建立道场是宫殿式的形式,也是中国化,没有把印度那一套样子搬到中国来。懂得本土化,所以中国人才欢迎,才接受。造佛的像,佛像是中国人的面孔,一看多麽亲切。所以我在美国告诉美国人,佛教没到美国来。美国人很奇怪,美国佛教很多,为什麽说美国没有佛教?我就问他:「哪一尊佛像,哪一尊菩萨像,那个面孔像你美国人?」所以佛菩萨没有到美国去,到美国去是华侨,是日侨,不是真正的美国人。所以一定懂得本土化、现代化,这个教育才能发扬光大。 </p><p>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要懂得,佛沈默寡言,没有废话,除非是有人提出问题向他请教,他老人家给你解答;你不问,他不说。你要不问,见到佛陀,佛陀一句话没有,心多麽清净。不说就是说,不教就是教,教你什麽?教你少说话。 </p><p>  第二个就是「饶」,他讲:「饶饶饶,千灾万祸一时消」,饶就是恕道,原谅别人,不要跟别人计较,灾祸就不至於发生。这个灾祸就是冲突,矛盾冲突就没有了,从内心里面把它消除。 </p><p>  第三个讲「忍」,他说了三个忍字,「忍忍忍,债主怨家从此隐」。我们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结了多少恩怨债务,生生世世纠缠不清,如果不能够忍,这一些麻烦,这一些障难,决定避免不了。 </p><p>  最後一个是「休」,「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休就是放下。 </p><p>  他教给我们「沈默、饶恕、忍让、放下」这四个方法,都是拔除三毒烦恼的下手处。说得好!我们真正懂得了,真正能够这样修学,道业才能成就。 </p><p>  说道业,其实太高了,我们也不懂什麽叫道业。说到最贴切处,最浅近处,你的生活幸福美满就可以得到。不但精神生活你能得到,物质生活也能得到,你求功名、求富贵,这都是好方法,正当的方法。如理如法,你所得到的是真实的福报。不合理,违背情理,不如法,你所得到的叫造业。眼前虽然贪到一点小便宜,後果不堪设想,有报应的。如理如法而求得的,这是你应当享受的,这个道理我们都要懂。後面一句: </p><p>  【受宠若惊。】 </p><p>  这是无痴。所以合前面两句,这是「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地方生的。今天时间到了,这一句我们明天再谈。</p>
86#
 楼主| 发表于 2007-8-27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十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感应篇》第三十一节,只有一句: </p><p>  【受宠若惊。】 </p><p>  这一句跟前面两句连起来,它是讲「无痴」,所以这三句就是佛家讲的三善根。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荣宠,现在人讲的荣誉,别人加给我们的荣誉,我们自己要想一想,这个荣誉该不该得?如果不应该得而得到的,决定不是好事情。老子说:「福兮祸所伏」,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即使应该得的,也要尽量的谦虚;否则的话,也会惹来祸害。什麽祸害?诸位如果冷静观察,你不难见到,嫉妒障碍太多,你是做的好事,你是好人,社会各地方给你表扬,很多人看到心里不舒服。尤其这个时代,古时候人心厚道;换句话说,嫉妒的人少一点,不是没有。现代的人,已经完全没有缘分接受到圣贤的教育,他从小所见所闻,所学习到的,都是争名逐利,看到别人的荣宠,他能放得过吗?所以在现在这个世间,做好事很难很难。做好事,受人毁谤,受人侮辱,他还可以存在;做好事,常常受人赞扬,恐怕他就不能长久了。你们想想看,现在是不是这个社会?所以这一句话我们今天看到了,感触尤其是深,我们要懂道理。 </p><p>  理明白之後,就晓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无论做什麽好事,愈是大的好事,姿势愈要低,愈低愈好。做好事,愈不让人知道愈好。《感应篇》给我们讲的积阴德,阴德就是做好事不必让人知道;让人知道的,已经不是好事了。可是今天资讯很发达,做了一点点好事,就有些新闻记者他们打听到了,来给你报导,来给你表扬,让别人看到生嫉妒、障碍,来找麻烦。这些事情,我们有没有想过?坏事决定不能做,好事应当要做。做好事,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决不求果报。如果有希求福报的因,不但福得不到,得到的是灾祸。古时候有,现在更多。这样说起来,好事应不应该做?还要不要去做?给诸位说,好事应该做,一定要做。为谁做?为社会做,为众生做,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决定不是为自己做。 </p><p>  昨天我看了齐居士的录像带,她讲的是最近真实的事情。一个人在夜晚拉车,拉了五个人,结果这五个不是人,五个是鬼,拉到一个人家门口,他们进去了,去投胎,投猪胎,那个人家生了五个小猪。这个说明了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些事情很多很多。上一次香港雷居士在此地,她也给我们讲六道轮回是真的,亲身经历的,给我们做了一个报导,我们也把它用录像录起来。诸位常常看看这些,听听这个,这不是假的,不是迷信。 </p><p>  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我们来生到哪里去?会不会变成猪?会不会变成毒蛇猛兽?死了以後到哪里去,都在一念之间。佛给我们讲,最後一念决定你到哪里去。佛菩萨、祖师大德劝我们念佛,好事情!念佛能不能往生?决定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还是念佛,就决定往生。如果最後一念变了,一个不高兴,佛号忘掉了,一念瞋恚心,就三恶道去了。一念贪爱心,也许你三善道去了;你贪爱人天富贵。决定在最後一念。因此,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信的力量、愿力要强,无论是顺境、逆境,永远不变,我们才能达到自己希求的目标。所以断恶修善、积德累功,我们常讲以这些功德回向净土,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不为自己。不为自己,我们自己这一生所受的吉凶祸福就无所谓了,心地坦然,不放在心上。可是一定要断恶修善,一定要积德累功,遵照佛菩萨的教诲去做,一定是正确的,心量一定要拓开。 </p><p>  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的罪业从哪里来的?心量太小,容不得人,容不得别人的意见,那就错了。一定要学佛菩萨,佛菩萨自己没有意见,所以能够容纳一切众生的意见。佛菩萨没有意见,佛菩萨容纳一切众生意见,我们怎麽会知道?我们看到佛菩萨说种种经,就是容纳别人意见,佛所说的经法,就是听别人意见的反应。他的反应是真实智慧,究竟智慧,圆满智慧,所以能令众生听了之後,就开悟,就证果。虽然开悟了,证果了,改变了众生对人生宇宙的想法看法,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习尚。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没有破坏。改变众生的是什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法,这是佛法的教学,所以佛法能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受,原因在此地。 </p><p>  话再说回来,总要我们现前能得受用,说得太高、太玄,我们得不到受用,这个话叫废话,佛不说的。最低的教学,最切实的受用,佛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意思放下,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证得阿罗汉果之後,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我们想想为什麽?阿罗汉是正觉。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你虽有聪明,虽有智慧,在佛法里面讲是「世智辩聪」。诸位知道,「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那是什麽难?所知障。为什麽阿罗汉的智慧算是真智慧,能够相信自己?阿罗汉已经做到「无我」,所以能相信自己。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有我」,既然有我,当然你这个念头一动,不知不觉,不管你有意无意,决定是符不符合我的利益,有意无意这个东西在作祟。 </p><p>  什麽是「我」?法相唯识经典里面讲的第七末那识,执着阿赖耶识的见分,以为是我。相宗解释得更清楚,「四大烦恼常相随」。什麽是我?痴是我,愚痴。见是我,见是什麽?成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外国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你们想想,这不是我见吗?他说得没错。相宗讲的「我」是什麽?我是我见,就跟他讲的是一个意思。他只讲一个,佛讲四个: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慢是瞋恚,爱是贪爱。什麽东西是「我」?贪瞋痴是我,成见是我,你有这些东西,你的思想见解就不会正确。阿罗汉没有了,阿罗汉这四大烦恼断掉了。诸位要知道,我见,须陀洹就断了。我见是属於见惑,我痴、我慢、我爱是属於思惑,经上讲得这麽清楚。所以佛法讲邪正的标准是正觉,正觉的标准必须这四个烦恼断掉了。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大福大,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荣誉不好当,世间人看到好事情,大家都要争;有智慧的人、聪明人,总是想尽方法回避,我们一定要晓得。 </p><p>  注解里引用了一段故事,「周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有几句话开导他,这几句话节录在此地,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子无以鲁国骄人」,那个时候鲁国的文化鼎盛。周公是大圣人,孔老夫子一生最景仰、最佩服的。孔子是鲁国人,鲁国文化水平在当时非常高。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鲁国人而骄傲,总是教诫他。周公则说:「吾闻之,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我们想想这个道理,真正有德有行的人,什麽是「德」?我们总结佛法的修学,我们写了二十个字,我相信大家都记得很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德,心里常常有这十个字,这是德。什麽是「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行。真正有德有行,那个人表现在外面是恭敬,对待一切众生都恭敬,这个人是真正的荣耀。我们想想他这句话,孔老夫子做到了,学生赞叹夫子的德行,「温良恭俭让」。夫子对人恭敬,不管什麽人,决不敢轻慢一个人,成就他的德行。千年万世,後人都把荣耀归於夫子。 </p><p>  第二句说:「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古时候,对国家、对人民有功,封赏就封土地。今天我们把这一句看作财富,你有很大的财富,很多的财富,你能守之以俭(节俭),你才能得到平安。如果你有财富,你的生活奢侈,祸害就来了。在中国上最有名的石崇,大富大贵,生活享受奢侈糜烂,到最後身败名裂,他被杀了,财产被没收。 </p><p>  财富从哪里来的?过去今生财布施得来的。中国过去供财神,财神是谁?范蠡。现在听说财神换了关夫子,不知道谁给他换过来的?没有道理。关夫子讲义气、忠义,这是他名实相副的。理财,没有听说关老爷做过财政部长,做过经济部长,没听说过他有理财的能力,我们没听说过。你看看历史,范蠡帮助越王句践打败吴国,他知道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他忠心为国,不为自己。国家复兴之後,他知道辞职辞不了,越王不会答应,偷偷的溜了、走了,改名换姓去经商、做生意。没有多久他发大财,发财之後,把他所得的财物统统拿去布施,救济贫苦,然後从小生意慢慢又做起,三聚三散,自己生活节俭,帮助社会。所以中国後人知道他理财是成功的,是社会的好榜样,供奉他作财神爷。那个意思是你们想发财的人,要向财神爷学习,向范蠡学习。发财不是为自己享受,发财是为救济社会的贫苦,这个财值得,有意义,有价值。发财是一个人享受,一家人享受,一小撮人享受,决定错误,那会带来灾难。 </p><p>  下面说:「禄位尊荣,而守以卑者贵」,禄位尊荣是你官做得大、地位高,愈是高官厚爵,愈是卑谦,不敢在人上,自卑而尊人,你这是真正的贵人,你的富贵不会失去。这些是真实教诲。 </p><p>  下面说:「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这是讲国家的军备武力,虽然非常强大,常常怀有畏惧之心,这是真正的胜利。要以这个强大,处处欺负别人,处处压别人,终归於毁灭,所谓「骄兵必败」。这个在历史上我们看得太多了;现实这个世间,我们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p><p>  下面说:「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周公教伯禽这六桩事情,金玉良言,这是『受宠若惊』的落实,真正懂得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怎样能保全自己的功名富贵,值得我们学习。 </p><p>  我们弘法利生,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的福祉,为整个世界和平幸福。诸位要晓得,一个国家富强,周边国家不富强,中国古话讲:「一家饱暖千家怨」,这是事实真相。大家都好,我们这个好是真的。我们一个人好,大家都不好,灾难就来了。你是众人之敌,遭人嫉妒,遭人瞋恨,你还会有好日子过?所以要帮助一切不同的族群,帮助一切不同的宗教,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人,大家才会有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只有不为自己,才是真正的积德累功;有丝毫私心掺杂在里面,就把你的功德破坏掉了,这是我们要记住的。好,今天就讲到此地。</p>
87#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一集﹞</strong></p><p>  【受宠若惊。】 </p><p>  《感应篇》注解里面,引用周朝周公对伯禽的一段话。总共说了六桩事情,第一句是「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荣是荣誉。一个有大德行的人,处事待人接物,都能以恭敬心,这是真正的荣耀。决定不能够傲慢,傲慢一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看孔子,几乎古今的圣哲,他们都非常谦虚,都能够包容,待人都非常的恭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p><p>  第二句是「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安就是身心安稳。我们中国人祝福常讲的「平安」,这个话很有道理。「平」是什麽?平等,平等才是最安定的。所以你看社会,你看历史,古今中外社会动乱的时候,决定是贫富不均,这才起了争端。贫富不均,种种不平等,说实在话,这是事实。我们伸开五个手指都不一样长,那怎麽会平等!为什麽不平等?个人造的业不相同,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也想得善果,哪有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就晓得,十法界决定不是平等的,不平等就不可能安全,社会安全做不到。 </p><p>  所以古圣先贤用教学的方法、教育的方法,教导富有的人应当布施,帮助贫穷的人;教导贫穷的人要了解三世因果,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是自己所做的,不要去怨天尤人。只有用教学的方法,使大家心平下来;事不平,只要心平下来就行了。所以贫贱之人,他也能够积德行善,将来果报就殊胜了。富贵之人不懂得积德修善,他的福报享完了,来生就没有了。所以要有人把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讲解清楚,每个人就觉悟了,心就平了,这样才能够获得社会的安定,世界和平。 </p><p>  可是这些道理,现代人很难接受;难接受,更要讲。不能因为不接受就不讲了,这不可以的。昨天晚上,你们看到坐在我旁边道教的李道长,他现在也在听《感应篇》,我们这个带子送给他,他也在听,他就说:「太难了!」没有人相信。没有人相信,我们更要讲。为什麽没有人相信?迷得太深了,迷的人太多了。在现前这个社会,大家都认为作恶、害人是当然之理,你看哪个人不害人?哪个人去做好事?做好事有什麽好结果,做坏人那结果多好,名闻利养都来了。他那个富贵的果报,绝对不是作恶得来的,是他前世所修的。佛法里面讲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我前生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享来生的果报,这一生造作的那就是的。这不是说明果报通三世?这一生享受的富贵,决不是这一生作恶得来的,是命里原来有的。 </p><p>  这一生假借富贵仗势欺人,胡作妄为,你这一生富贵享尽了,来生到哪里去了?投胎作猪,这是事实,你看看印光法师《文钞》里面所写的,曹操也投胎作猪去了,你们看到了。这是民国初年的事情,有人杀猪,猪杀了之後,把猪的内脏取出来,猪肝上面有「曹操」两个字,所以大家晓得那个猪是曹操投胎的。曹操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多年,还在变猪,他变了多少次的猪,我们不知道。这样明显的因果报应,事实真相如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不是假借这种方式劝你行善。我们要这样想法,完全错了。世出世间的圣贤,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是「真语者」,他说的话绝对没有一句假话;「实语者」,绝对不是虚伪的话;「如语者」,如语是完全跟事实一样,不增不减,给你说的是实话。你听了怀疑不能相信,是你自己没有善根,没有福报。遇到一个明人给你指路,你不相信,不接受,这就是此地讲的「愚痴」,愚痴到了极处。 </p><p>  第二句的意思,就是说你有财富;你有财富,怎样能够得到身心安稳?一定要懂得节俭。佛还教给我们,不仅仅是节俭,还要懂得布施,要懂得帮助人,你就得安稳。你自己节俭,不知道布施,还是不会安全的。强盗小偷把目标都锁定在你家,你家里有财。你要能够常常布施,帮助邻近贫苦之人,你就可以安稳睡大觉,强盗小偷要来,你的邻里乡党会保护你,会照顾你。你对他们有恩惠,你发财他们沾光,希望你财发得愈大愈好。如果你是为富不仁,虽然节俭,不肯帮助人,那个强盗小偷问的时候,他会给小偷指路。你家里失火的时候,他在外面看,心想「烧得好,该烧」!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要想得到身心安稳,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助人决定是自助,要懂这个道理。 </p><p>  第三句是「禄位尊荣,而守以卑者贵」。前面是富,这是贵。你怎样能保持你的富贵?贵是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作大官。应该以什麽态度?谦虚、谦卑,不敢在人上。这个道理,诸位细细去观察,观察古人,读历史、读古人传记;现在这个社会,你也可以仔细观察,居高位的人,他能够谦虚待人,他的地位还不只现在这个阶段,还会向上升。如果他盛气凌人,骄慢待人,他的位子保不长久,他的福报很快就会享尽,我们都能够看得很清楚。 </p><p>  新加坡王总统我见过,昨天晚上你们见到了,纳丹先生,他是总统候选人,候选人只有一个,他决定当选,得到社会普遍的支持。你看看人多谦虚,对待每一个人都那麽客气,你看他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能保持他的富贵。礼教人「自卑而尊人」,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对於任何一个人,平等恭敬,对帝王、对乞丐,一律平等,决定没有分别心,这是佛菩萨,我们要学的。这个恭敬出自於至诚、真诚,不是虚伪的,不是装出来的,装出来一眼就看穿了;虚伪客套,一眼看穿了。要出自於真诚。 </p><p>  第四句是「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这个道理要懂。这句话你要有引申的意思,在平民,或者是我们的才胜人,我们的艺胜人,我们的学胜人,只要有一样东西出人头地的,都是胜,强胜;胜就很容易骄傲,值得骄傲。畏惧是骄傲的反面,常常要怀着畏惧之心,不如人之心,所谓「人上有人,天上有天」,有什麽值得骄傲的!真有把握能胜人吗?多想想,我们再能干,跟诸佛如来比比,跟诸菩萨比比,差远了!别说跟他们比,跟个小乘须陀洹都比不上,有什麽能够胜过别人的。不要轻慢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也许有佛菩萨化身在其中。 </p><p>  这些事实常有,常常在。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佛菩萨应化在中国,难道古时候佛菩萨来应化,现在佛菩萨就不来了吗?从理论上说,众生愈是有灾难,佛菩萨来得愈多,他来救苦救难,他来示现是平常人的身分,你认不出来,他也不会告诉你。真正学佛的人能看得出来,心里会知道。怎麽看得出来?他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像菩萨,经典就是标准。很像菩萨,样样都跟经典教诲相应,如果他不是菩萨,那谁是菩萨?我们自己要转凡成圣,就要从这个地方学习。 </p><p>  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们,舍弃自己的成见,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听从佛菩萨的教导,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这叫学佛、学菩萨。果然相应,自己不知不觉就转凡成圣了。所以不要以为这个世间太乱了,灾难太多了。殊不知就是在这种时节因缘,诸佛菩萨都会到这个世间来救苦救难。《了凡四训》里面,了凡教他的儿子「常怀畏心」,也特别重视畏心。 </p><p>  第五句是「聪明睿知,而守以愚者益」,益是得利益,你有聪明,你有智慧。聪明智慧的人,有几个人懂得守愚?能够懂得守愚,那是真聪明。往往这种人,所谓「锋芒毕露」,不是好事情。我年轻时候也犯这个过失,老人教我要学愚,要懂得收敛。我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跟我讲过很多次,教我学愚,他说他一生想学,学不像。「大智若愚」,圣贤人的教诲,李老师劝我学,告诉我他自己也在学,学了一辈子还不算学成功,这样勉励我。 </p><p>  我也认真努力在学,你们能看得出来吗?我还真有点心得,你们以为我讲的这个东西还讲得不错,我自己觉得非常难为情,无有是处。我这一生当中没有写过文章,为什麽?不敢写,见不得人。这跟你讲的是真话,绝对不是假话。跟古圣先贤去比,跟现代祖师大德去比,我们给人家当侍者的资格都不够,我跟大家讲的都是真话。我这个愚不是学愚,是真的愚,哪里要学?学是真有智慧才是学愚;我们没有智慧,智慧没开,只不过是以真诚心待人接物而已,不敢有虚伪。自己在佛法修学当中得的一点好处,说出来与大家共享而已。 </p><p>  第六句是「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这是讲做学问。有这个天分,博闻广记,你看得多,听得多,你有能力都能够记住,现在人讲的常识丰富,博学多闻。始终能够守住「浅」,你的学问知识才能增广,不敢以学识炫耀。 </p><p>  这里总共说了六桩事,第一个是教我们恭敬,第二个教我们节俭,第三个教我们谦卑,第四个教我们常常怀着畏惧之心,第五个守愚,第六个知道自己所学的浅薄,你才能保住你的德行,不至於退败。这是周公教人的,我们要学。佛教人也是六桩事情,教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p><p>  圣贤人教人,都是言简意赅。言语不多,它的内容通常讲言简意赅。「意赅」到底赅到什麽范围?虚空法界,过去未来,一点都不假,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可是「言简意赅」这四个字,几个人能懂得、能体会到?我们要细心,否则的话,学佛就得不到下手之处。人家几句话,一个字、两个字,深广无尽。可是我们粗心大意,往往把它粗略的看过了,没有放在心上,根本不懂它的意思的浅深,到哪里能学到东西?许许多多的机缘,无比殊胜的机缘,都是当面错过,多可惜! </p><p>  决定不可以说,现在没有人相信就不讲。没有人相信更要讲,要多讲,普遍去讲,讲多了人就相信了。假话遍数说多了,人家都会相信,何况是真话!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够帮助苦难众生回头。假话说一百遍、说一千遍,人家都信以为真;真话说一千遍、说一万遍,人家怎麽会不相信?怎麽会不回头?所以决定不可以以为,社会现在对这个不相信了,我们不要讲了,讲了落得人家反感。反感是他的,一遍反感,十遍反感,百遍反感,到千遍他就不反感,万遍他就相信了。菩萨教化众生,佛在经典上教我们,也是这样的千遍万遍,我们才相信,我们也不是一遍、十遍、二十遍就相信的。我们怎麽学习的,我们应该帮助那些不信的人,从我们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得的方法,这个方法有效,不断的重复,认真努力去表演,做给人看。好,今天时间到了。</p>
88#
 楼主| 发表于 2007-8-29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二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感应篇》我们读过前面的三节: </p><p>  【推多取少。】 </p><p>  这是佛家讲的「无贪」。 </p><p>  【受辱不怨。】 </p><p>  是「无瞋」。 </p><p>  【受宠若惊。】 </p><p>  是「无痴」。就是经典里面常讲的三善根。而这个地方,这三句十二个字,教给我们这三善根怎样落实,怎样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这样才不至於落空。凡人很不容易处在寂静的环境中,所以静中之乐,唯有大圣大贤才能够做到。凡人要是没有事,他就胡思乱想,胡作妄为。这是什麽原因?「贪瞋痴」三毒烦恼太重太多的现象。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应当明了,更应当要把这桩事情改过来,这才是修行的功夫。 </p><p>  尤其是个读书人,做学问的人,不善用心,学业、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我们看看前人,半个世纪以前的人,江味农居士、徐蔚如居士,这些在家的大居士们;出家里面,像印光大师、谛闲法师,诸位熟知的圆瑛法师、性慈法师,这些人都是世间所说的读书人,做学问的人。他们能够把精神时间,专注在自己所学、所修的法门上,实在说,一天二十四小时,他不够用,他哪有时间去打妄想?哪有时间去做自己本分以外的一些事情?这些值得我们参考,也值得我们警惕。 </p><p>  所以佛在经论上勉励学人,第一、要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修行证果哪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决定成就。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何以能够一生成就?真正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用我们世间法来说,他真正是尽忠行孝,忠於自己的职守,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把你自己的本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全心全力专注去做,那就是发菩提心。世出世间无论哪个行业,一心专注就成功;不但成功,圆满的成功。凡是没有做到圆满,你没有尽心,没有尽力。 </p><p>  三善根教我们,纯是善心,纯是善意。善心是体,善心里决定没有恶念。善心,决不是我们所说的善恶之善,善恶之善不是善心。善心是真心,善心就是菩提心,善心就是清净心、至诚心,里面没有善恶,没有真妄,没有邪正。《维摩经》上说的「不二法门」,这是真善;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这样的人。不是善恶里的善人,那差远了!善恶里面善人,那是三善道的人,我们要认识清楚。 </p><p>  心地纯真到极处,真诚到极处,纯是善心,也就是纯是真心,纯是清净心。善心起用,这是善意。善意是第二义,善心是第一义。善意是什麽?大慈大悲,从善心里生出来的,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纯一善意,这个我们要懂得。善意决定没有恶的念头。什麽是恶的念头?诸位总要知道,自私自利的念头是恶念,所有一切的恶业都是从这个念头生的。人没有自私自利,他就决定不会造恶业。 </p><p>  自私自利的根,相宗经论上讲的「我执」,这是根,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有这个念头在,六道轮回就别想出去。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就是从这个根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这个根在相宗里面讲是「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句诸位细心去体会「我」。「我」是什麽?我是痴,我是见,见就是成见固执,我是傲慢,我是贪爱。我们今天讲的自私自利,佛家讲得更详细,这四个字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有一丝毫这个念头,你的意就不善,你决定会造无量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 </p><p>  我们学佛,学什麽?就学善心、善意。善心善意流露出来的是善行,也就是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是善行;表现在工作里,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善。人能有「善心、善意、善行」这三种善,给诸位说,烦恼就没有了,习气也消除了,智慧生起来了。有智慧,你自然就能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我过去在这里讲过大陆上「法轮功」的事情,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一般人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如果有能力辨别,一眼就看穿了,那个东西是假的,是邪、是恶、是不善,谁还会去理它?我讲的希望大家多听听。实在说,一遍不行,多听听,你自然就明白了。 </p><p>  我讲的「善心、善意、善行」,这三个的标准在哪里?如果你要不能够理解,你还是会落空。实在说,佛家大乘经典里面讲得非常究竟圆满。可是大乘经太多了,我们选一部《无量寿经》,或者选一部《华严经》,足够了。可是必须要深解义趣,把我们一生的精力时间都投进去,你才有个入门之处。如果不是把全部精力时间投进去,说老实话,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只是在门外看看而已,所谓「门外汉」。 </p><p>  为什麽要叫全部时间精力投注?那叫一心,一心就能成就,你再没有妄想了,再没有杂念了。凡夫都有烦恼、都有习气,烦恼习气这个现象就是情绪。我们观察这个众生闹情绪,情绪有高有低,像波浪一样,有时候平静一点,有时候大风大浪起来了。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外面境界就像风一样,你的烦恼习气像水,一刮风的时候就起浪。六道凡夫,哪个不是这样的?个个都是。 </p><p>  心情永远是平静的人,不是凡夫;凡夫决定做不到。我们一般讲真正有学问、有修养,学问修养在哪里表现?永远保持住心平气和,这是真学问、真修养。在我们佛法里面讲真正能保持心平气和,不会胡思乱想,不会胡作妄为,唯有四圣法界的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伏住了,那真正是学问功夫到家了。他的烦恼习气并没有断,伏住了。他的定,他的慧,把烦恼伏住了。如果把烦恼习气断掉了,那是圣人,《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 </p><p>  我们学佛,我们学经教,要以这个为标准,努力的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证得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这个事情是难,善财童子做到了。他也是人,他也是个凡夫,跟我们没什麽两样,他能做得到,就说明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在哪里?他发了菩提心,我们没发菩提心。他一心一意学菩萨道,我们虽学菩萨道,还天天胡思乱想,差别在此地。他是一心一意学菩萨道,他没有时间打妄想,所以我们看到他是真精进。那不是假的,真精进! </p><p>  你看五十三参,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向上提升一层。参访德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参访海云比丘,他是二住菩萨;参访妙住菩萨,他是三住菩萨。他天天在升,往上升。他如果有丝毫懈怠,有丝毫懒散,他就堕落了,他怎麽能够超生?永远保持不断的精进,所以人家一生圆满菩提。这是世尊在《华严》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说明无上菩提是任何一个人这一生都可以证得,只要你学善财童子这样的发心,这样的努力精进,哪一个办不到?人人都办得到。 </p><p>  人之所以不能办到,善导大师讲得很好,「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很重要。什麽是缘?修学环境,生活环境。果然能够遇到好的缘分,遇到好的善知识,遇到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同参道友,你这一生决定成就,你修学过程当中没有障碍。 </p><p>  但是要遇到这样殊胜的缘分,诸位想想,多大的福报!我们今天住在这个环境,这个环境可以说是相当殊胜,但是还有些人为难你,看你不顺眼,说你的闲话,给你气受。我们接触到了,心里想我福报还是不够。比起一般人,那我有福得多了,我有这麽好的一个修学环境。总要自己觉悟,总要自己认真努力,一心向上,与人为善。 </p><p>  我们这一生当中心善、意善、行善,见一切人,只看人家善,不看人家恶,我们一生生活在纯善的世间,你说这个生活多美!这个人多幸福!幸福与否,都在你一念之间。你一念正,你这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你一念邪,你也就处乱世,你的生活充满了荆棘,充满了苦难。 </p><p>  这三句,在此地做一个总结,一定要学诸佛菩萨,以善心善意善行,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我们所遇的没有一个不是善人,我们所处的皆是善境界,净土、华藏岂不就在现前吗?这桩事情,就在乎我们自己要觉悟。觉悟的人,永远保持一念善心;这一念善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就是说的这桩事。 </p><p>  佛教人修行,就从三善根修起,无贪、无痴、无瞋,这个话佛说了万遍不止。我们听得耳熟,可是就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放下,利益众生的念头没提起。我们是出家人,出家人的本分是为人演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本分事情没做到。 </p><p>  前天我们会见新加坡未来的总统纳丹先生,他告诉我他对於佛教非常尊敬,他说:「佛教不重外表,重视内修。」他说的话很内行,他清楚,他明了,他知道佛法本分是自己认真修行,是在用内功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 </p><p>  陈大使那天问我:「你们讲经说法的总题目是什麽?」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就是世尊「为人演说」的落实,演是表演、做示范,我们要做到,然後才能教人。你自己都做不到,讲这些经觉得难为情。难为情要不要讲?要讲,不讲你就完了,你就没救了。每讲一遍觉得难为情,良心发现,好事情!如果不觉得难为情,那个人就是麻木不仁,完了!还觉得难为情,你这个人还有救,你还有良知。一定要讲,常讲、多讲,自己不知不觉慢慢就契入境界。所以我们看到纳丹先生,他懂。我们如果能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个地方认真努力,道业决定会有进步,会有成就。特别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如果我们一心在道业上,一心专注在自己本分上,这个世间的灾难会忘掉。 </p><p>  我今天把《华严经》科文表解里面一段序文缘起,印出来给你们同学们做参考。你看看在这个艰难困苦的时候,人家是怎麽做学问,天天做这个工作,乐此不疲,天下大乱的事情,忘得乾乾净净。他为什麽会忘掉?他心专注在这里面,没有去想别的事情,人家成功了。我们今天要是专注在经教上,天下太平,什麽事都没有,境随心转,这是事实;决不是说说而已,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8-30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三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三十二节: </p><p>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p><p>  过去我讲《感应篇》编了一个科判。这两句经文是讲布施达到真正圆满的境界,佛家讲「三轮体空」,这是三轮体空的前方便,也是三轮体空的初步落实,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施恩求报」,注解注得好好,「贪心未忘,与人追悔,吝心未化,贪而且吝,君子不为」,这是儒家讲的最低的标准。儒家最高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其次的是君子。从前人读书,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人要把自己的境界,最低限度要提到君子这个境界,你读书才算真正有受用。由此可知,儒家的君子,虽然三毒烦恼没有断,他能够伏得住,我们佛法讲伏烦恼,他能伏得住。烦恼习气伏不住,君子以下,这是小人,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的。为什麽读书?读书的真正意义、目的何在?儒佛所说的无非是做个明白人而已。明白事理的人,就称之为圣贤;懂得分寸的人,这是君子。 </p><p>  所以布施决定不要求果报,佛在经上确实有说,布施佛陀、菩萨、阿罗汉的果报不可思议,所谓「施一得万报」。其实那个「万」是形容词,不是数字,决定不止万倍的果报。於是许多人把这句话错会了意思,以为佛门的生意好做,一本万利,所以大家都到佛门里面来布施、来修福。目的何在?求发财,求升官,求佛菩萨保佑,全是为了贪心。为了贪心,能不能得果报?实在讲,施是因,果报决定有,哪有没有果报的?不过果报没有那麽大。 </p><p>  布施这个道理讲起来很深,要看你是什麽动机?你用的是什麽心?你的动机是纯善,你的用心广大,你的果报就大了。你的动机是为了求自利,心量很窄小,你布施的果报也就小了。佛家讲的布施,少施得多的果报、得大的果报,那是说人心清净,真诚清净,广大心修布施,这个布施果报就不可思议。同样的一块钱,佛布施一块钱,我们也布施一块钱,我们布施一块钱的果报可能就是一块钱,佛布施那一块钱的果报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什麽原因?佛用真心,佛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怎能比得了?所以佛家讲:「施一得万报」,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懂得人家用的是什麽样的因心,才能得到无比殊胜的果报。 </p><p>  我常常教同学,人家问你借钱,你欢欢喜喜借给他,绝对不可以想着他将来还给我。借给他的,就是送给他。他还我,很好;不还我,也很好,你就没烦恼,你这个朋友会交得很厚。你看看多少好朋友,为了借钱财,到後面反目成仇的,历史上有,我们现前环境上也看到不少。为什麽会成这样?就是借出去还想还回来,这个决定是错误。连借都不求还,何况布施?布施要求果报,你的心就不清净;不清净,果报小;清净心,什麽都不求,果报大。我们现在讲无私的布施,无条件的布施,这个果报就殊胜了。 </p><p>  你送给人家,还附带很多条件,人家对你的报答,往往都是不如意。现实上的例子,诸位如果细细反省一下,你就能够观察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战之後,美国对全世界经济的援助,有的是借,有的是赠与,对全世界许许多多受灾难战争灾祸的国家,都采取经济的援助,这是布施,但是都是附带很多很多的条件。结果所受赠的国家,没有一个不讨厌美国人,没有一个不埋怨美国人。什麽原因?求报。如果美国人要是念《太上感应篇》,要是懂得佛法,他今天的的确确是可以统治全世界;全世界的人对他,没有不感恩戴德的,没有不拥护的。为什麽?布施不求报,布施恩德能感动人。他不懂这个道理。你今天有困难,我以钱财帮助你,附带许许多多条件,你当然会接受。为什麽?接受,先解决现前的困难,但是心里不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附带条件太苛刻,怨恨心永远化解不了。这是没有智慧,没有读圣贤书,不懂这些大道理。 </p><p>  佛家讲统治世间的这些帝王,佛经里面最大的是金轮圣王,他统治一四天下,我们今天都被他统治,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也没听说过。正如同我们这个国家土地太大了,住在农村里面,一生也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哪里知道什麽皇帝?什麽总统?他不知道的,他天天过他的太平日子。佛经告诉我们,金轮圣王统治的范围有多大?一个单位世界。从前我们认为这个单位世界是个太阳系,他统治太阳系,我们是太阳系的一个小星球。 </p><p>  所以有人讲看到飞碟,我听到有飞碟,我也曾经见过,可能是金轮圣王派人到这儿巡察的。佛经讲,为什麽称他作轮王?他有轮宝,这个轮宝是圆形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像我们现在讲的战斗机一样。飞碟是圆形的,不是很像个轮宝吗?飞行的速度非常快,佛经里面讲,一天当中,他就能够飞行巡察整个太阳系,这麽大的范围是他统辖的。这是我们从前的解释,要是依据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那个范围大了。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一个单位世界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银河系的王是金轮圣王。现在科学家计算整个银河系里面,大大小小星球至少有一百亿个,我们这个地球在银河系里,还算是个小星球,不大!这是佛讲的最大的国王,福报最大的;其次是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我们这个世间的国王,都不在数,都算不上的。富是财富,贵是地位,无论是人间天上,那都是果报。「富、贵、寿、考」都有因缘的,如果不修因,你怎麽能得到果报?地位愈高的人,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德行也超过常人。他从哪里来的?不是天生的,都是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出来的。 </p><p>  过去演培法师在世的时候,好像是我第二次到新加坡来的时候,大概是一九七九年,他请我吃饭,他问我:「净空法师,你是赞成民主制度,还是赞成君主制度?」 </p><p>  我跟他讲:「我赞成君主制度。」 </p><p>  他说:「你落伍了。」 </p><p>  我说:「我并不落伍。」 </p><p>  君主制度的帝王,希望保持他的传统,希望他那个朝代子子孙孙都能够维系下去,他有这个心,所以对於继承人的培养,可以说用尽心血。因为有好的继承人,他的政权才能保得住。如果是个败家子,一定是家破国亡。所以对於继承人的培养,继承人的教导,都是请国家第一流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来教太子;换句话说,他是受最好教育的。这个就太难得了,别人没有这机会,他有这机会。他只要不被这些「财色名食睡」迷惑颠倒,他统治这个国家,决定不至於到败亡的地步。 </p><p>  国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从前父母全心全力教导子女,这种现象在民主里已经没有了。说老实话,民主里的责任心绝对比不上从前帝王。民主一任三年、四年,下一任能不能连任选上是未知数,所以我总是觉得民主比不上君主。尤其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确确实实那个帝王都是独裁。中国政治制度,可以说周朝时就相当健全,汉朝时那就是确立了。你看看古时候,诸位读历史,君权跟相权分得很清楚。君权跟相权那种关系,就像现在公司一样,君权是董事会,这是权力机构;相权是办事的机构,总经理办事。宰相等於总经理,皇帝好像董事长,权责划得很清楚。可见皇帝并不是完全专制,还要听别人意见,接纳别人意见,这都是从小教的。不能接纳别人意见,不能够尊重别人,你这个皇帝位子一定做不久,一定有人起来取而代之,把你推翻。所以中国的政治制度,非常好! </p><p>  过去方东美先生至少给我讲过十几次,可是我对这个没兴趣。他叫我读《周礼》,他说《周礼》是全世界最好的宪法制度,这是周公制定的。如果周朝的後代都能够遵行,不违背,他说可能到今天还是周朝天下。子孙不照这个做,那就没法子,那就亡国。商殷纣王的败亡,在於妲己,宠爱女人;周幽王的败亡,也是宠爱女人。那个皇帝一宠爱女色,就完了。他不是别的原因,样样听他宠爱人的话,真正忠心谋国的这些大臣,他都不理会;不但不理会,有的时候讨厌,还把他杀掉,怎麽会不亡国?所以诸位要晓得,朝代的灭亡,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末代帝王昏迷,它才会亡。他要能守住祖宗的成法,不会亡。守住圣人的教诲,就能得到天下人对他心悦诚服。 </p><p>  圣人的教诲,居高位的要对天下人布施恩德。你看佛教菩萨,第一个「布施」;第二个「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法这个意思深广无尽;第三个「忍辱」,要有耐心,要能忍;第四个「精进」;第五个「禅定」,禅定就是心里有主张,不轻易被外面境界动摇;第六个是「智慧」。什麽是智慧?不求报是智慧,不追悔是智慧。帮助别人,还附带许多条件,这是没有智慧。所以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注解後面,引《金刚经》上一句话,「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个境界比这两句又要高得太多。「无所住」是完全不住相,真的做到三轮体空。所以经上又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些话都是真实话。解决这个世界的纷争,领导世界,主持这个世界,佛家「六波罗蜜」就行了。 </p><p>  我过去跟诸位讲过多少次,你们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湾战争,我们买这些VCD,你们都看过了。问题有没有解决?不但不能解决,愈搞愈复杂。战争要能解决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就解决了,不可能再有第二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那还有第三次,後头还有第四次、第五次、无数次,这就是说明了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什麽能解决问题?『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问题就能解决。美国人打韩战,花了一百八十万亿美元。这一百八十万亿要拿去布施南北韩,我想问题马上就解决了,这是无条件的布施。你布施之後,来调停他们,谁不尊重你?谁不听你的话?你是好人。越战花了十倍,一千八百万亿美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永远结怨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谁愿意干这种事情?这一千八百万亿美元送给越南,我相信越南人看到美国人都喊老祖宗,大恩人!所以我们冷静想想,无私、无条件帮助别人,真正是为别人利益着想,才能解决问题。 </p><p>  今天这个世界纷争解决不了,为什麽?任何人他考虑问题,第一个观念是对我有没有利。我们常常在报纸上看到,美国人处理问题跟外面交涉的时候,先考虑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一念就解决不了问题,问题结症在此地,无论用什麽手段都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圣贤教诲说,你要考虑到为他的利益,符不符合他们的利益?符不符合大众的利益?不要把符合我的利益摆前面,我的利益是自私自利,你怎麽能服人?念念想到他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抛弃掉,给诸位说,自己真正得最殊胜的利益。於是我们就明白过来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是圣贤的教诲。 </p><p>  我们中国人讲话,现在真的是人微言轻,没有人相信。英国人汤恩比说话人家就相信,他说的话很好,一点都没错,他说:「真正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大乘佛法跟孔孟学说。」这是他指出来的。大乘佛法是什麽?孔孟学说又是什麽?到哪里去找?现在找孔孟的书不难,找大乘佛法也不难,找到之後不懂。佛家常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找到了看不懂,或者把意思看错了、曲解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p><p>  所以总结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第一个是师资的问题,如何来培养师资?今天这个世间第一等的大功德是培养师资。诸位一定要明了,今天亡国灭种不怕,小事!道统断绝是大事,佛家讲:「法身慧命」,这个不能断;道统断了,这个世间人苦难无边。能有一、两个人续佛的慧根,一切众生就有得救的希望,就有一线光明。 </p><p>  这个机会也不是容易遇到,我们遇到了要珍惜。绵延诸佛菩萨圣贤的道统,要担负起这个使命,这个使命是世间第一等伟大的使命。你能不能做这个工作?那就在你发心。你真正要发心,一定要具足清凉大师所说的「信解行证」,这四个字统统具足,你都能够做到,你就能承担这个使命。无论你现在过的是什麽生活,无论你是在什麽样的工作岗位,都做得到。贫穷沦落到乞丐,也能做得到;乞丐里也有佛,也有菩萨,也有圣贤。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心?你肯不肯去做?还是我们现在讲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题目,自己总想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为别人做好样子?果然能够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你就是圣,你就是贤,你就是佛、就是菩萨。这些话我们讲得很多很多,诸位一定要细心去参究。 </p><p>  圣人他的心行与性德相应,「性德」是什麽?性德是真诚、清净、平等,决定没有高下。你们曾经有几个同学跟到我参观澳洲雪梨的一个电视公司、广播公司,总经理来接待我们,告诉我他们这个公司,从总经理到员工,一直到清理卫生的工人,他说:「我们都是第一,都是平等。」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清洁工人拿着清洁工具在那边扫地,他扫得很乾净,第一;柜台里面站的服务员,接待些顾客亲切,办事认真负责,第一;作经理的,第一;他们公司个个都第一,这是对的。所以总经理进了门的时候,跟正在扫地的员工,彼此亲切打招呼。为什麽?个个第一,没有第二,这个公司叫「第一公司」。每个人把每个人自己本分工作尽心尽力做好了,他是第一。人人都第一,每一份工作都是第一,这个公司才真正叫「第一公司」。所以我们带一些佛法赠送他们,他们很容易接受,佛的教诲跟他所想的、所做的相应。 </p><p>  职务上有阶级,人格上平等的。阶级是职务不一样,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两样。阶级有没有?有。平等有没有?有。正是《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阶级,有董事长、有总经理,有科长、科员,一直下来到员工,这是行布。但是他有平等,无论在什麽场所当中,你看到他们都是平等亲切的。所以职务有高下,职务并不妨碍平等,平等没有妨碍职务。我到那里去看,没有想到《华严经》居然在他们的公司里落实了,我很佩服,非常赞叹。我那天还希望他能够将这种精神、理念,推广到每一个政府的机构、私人的机构。能推广,澳洲是第一,世界第一。所以一进去,就感受一种祥和的气氛,团结的气氛,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他们总经理领导有方,这是智慧,把智慧真正落实在生活里,落实在工作里,值得人赞叹。我们居士林、净宗学会也在做,一般看起来还算不错,实际上做得不够,还要认真,还要努力。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p>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8-31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八四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 </p><p>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p><p>  『施恩』两个字要注意,就是布施恩德。我们讲席当中常讲「与人为善」,总是要存一个纯善的心,纯善的念头,念念为别人着想,这是布施恩德。布施恩德是他的想法、是他的说法,如果我们自己还要有一念布施恩德的心,就错了。错在哪里?我们着相了,着相就不圆满,着相是三界六道里面的善因,与性德不相应。这个道理很深很广,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的清净心得不到。诸位要晓得,清净心才是真善,是大善。 </p><p>  昨天我们参加回教的表扬伟大母亲大会,我们不知道这个场合里居然是冠盖云集,有三个部长,新加坡的前总统参加了,即将选举的总统候选人纳丹先生也参加了,还有各国大使馆的一些使节,我们在贵宾室里面聊天。他们看到我都很欢喜,说我看起来很年轻,问我的年龄,又问我是怎麽保养的?我就告诉他:「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不是不做事,什麽事都做,很热心的做,很认真努力在做,做了怎麽样?不着相。刻意去做,做得念念不忘,这个不行。我讲清心寡欲,讲放下分别执着,他们听了都懂,都说难!不容易做到。 </p><p>  实在讲有什麽难的?难在没有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难在这个地方。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时,四十九年天天为我们开示,无非就是说明这个事实。事实明白了,就不难!事实是什麽?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佛家常讲:「万法皆空」,你还会打妄想吗?袁了凡先生明白了,他明白的还不是这个甚深的道理,他明白不过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事上的事相,「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一生当中,功名富贵,夭寿贫贱,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的,这一生中感得的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相上很粗浅的真相,他明白了,明白之後他就如如不动。妄想分别执着虽然没有断,轻了,比一般人就轻了很多很多。他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什麽原因?明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放下了。这还不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心才真正清净。 </p><p>  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之後,云谷给他开示,他发心读书求取功名,改造自己的命运,这是世间人的好榜样,六道众生的好榜样,还不是学佛。虽不是学佛,它是学佛的好基础,学佛确实从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佛法是出世间大善,大善一定建立在小善的基础上,这个道理现在懂得的人少了。古时候懂得的人多,未必能做到。为什麽做不到?两个原因:第一个懂得不够彻底;第二个烦恼习气放不下,禁不起名闻利养的诱惑,原因在此地。 </p><p>  我们明白了,明白之後要晓得怎麽作法,依照佛的教诲,决定不错。以善心善行帮助别人,人家欺骗我们,我们还是要以善心善行待人。决不能因为人家欺骗,我就回避,我就不要理他,那我们还是起心动念,我们还是落在分别执着上。人家是诚意对我、还是欺骗我,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糊涂。样样清楚,一点都不糊涂,还是以真诚心待人,这是佛菩萨,菩萨行,这是真正的施恩。施恩,自己连施恩的念头都没有,哪里会求回报?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布施供养别人,决定没有後悔的意思。</p><p>  昨天说过了,有求报的念头,这是贪心没断,布施没有圆满。所谓「布施波罗蜜」,你有布施,没有波罗蜜。你给人以後又後悔,你的悭吝心还有,吝啬没化掉,这是三毒第一个,贪烦恼不能断。佛用布施这个方法,帮助我们拔除悭贪。如果你有求报的心,有後悔的心,悭贪烦恼不能拔除,虽有布施,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菩萨是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凡夫修布施而已,达不到波罗蜜。 </p><p>  可是不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决定不能超越六道,决定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何以不开?就是被这些烦恼盖覆住了,所以智慧不能现前。佛教给我们,把烦恼除掉,智慧就现前。烦恼最严重的就是悭贪,这两句话是教给我们,要很认真、很努力去学。 </p><p>  我们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很重,求报後悔的念头常有。你们也许听我讲过,简丰文在台北杭州南路那个讲堂送给我,以後他很坦白的告诉我,他後悔了一年半,常常半夜睡觉醒过来,为什麽这麽多钱丢掉了?一年半之後,天天听经,逐渐明白了,才不後悔,不容易!所以这个现象是正常的,你如果没有这个现象,那你的善根福德不是平常人能比的。肯布施,已经就不容易了;求报後悔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晓得,如果还有这个念头,烦恼没断尽,智慧不能现前,要常常想到这个事实,贪瞋痴慢、是非人我都放下了,你的心地才清净,清净心生智慧。然後你就晓得,是非人我、贪瞋痴慢生烦恼,不生智慧。我们要想开智慧,这两句话就太好了!要常常去做施恩的事情,常常去做帮助人的事情,以智慧帮助人,以劳力帮助人,以财力帮助人,统统都要舍。 </p><p>  诸位晓得,财愈舍愈多,不是舍了就没有了,愈舍愈多。舍是因,那个愈多是果。修因,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但是不可以有求果报的念头,为什麽?求果报的念头是贪心,果报现前那是真理,因果一定相应。然後你就晓得,布施我们的体力,你的身体愈健康;布施你的智慧,你常常有好的念头、好的思想、好的主意,帮助别人解除危难,你修这个因,长智慧。佛的智慧为什麽那麽大?佛天天讲经说法,布施好主意,教人破迷开悟,所以智慧就那麽大。我们自己有一点好的东西,很吝啬,唯恐别人学去了,你哪里会有智慧? </p><p>  所以很多人送一些书法师的着作给我,你晓得我第一眼看的是什麽?我看它後头的版权页,它上面印的「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关起来,我不看。为什麽?他的心量太小了,他能写出什麽好东西,糟蹋我的时间。心量太小了,没有智慧,自己有一点好东西,把自己的权利抓得紧紧的,什麽智慧财产权,他哪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万缘放下,版权也放下了,不要了,这个人有智慧。这是我看书的原则,这样就可以不浪费时间。所以要学佛菩萨热心帮助人,要真正做到不希求果报,不後悔。一定要深入经藏,理事都要透彻,同时落实在生活上,认真努力去做。 </p><p>  注解里面有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这是佛经上说的,「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中不见有所施之物」,这是举一个例子。人以财帮助别人,「内不见有能施之我」,把「我」忘掉了,外面也没有牵挂着接受我布施的那个人,中间也把你布施的物忘掉了,这叫「三轮体空」。诸佛菩萨无不是这样帮助人,以财施、以法施、以无畏施,心地永远是清净平等,施小得大福报。比喻里面讲「则斗粟称无涯之福」,布施一斗米,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为什麽?称性。他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他是把性德开显了,是这麽个道理。「一文消千劫之灾」,一文钱的施舍,能够消千劫的灾难。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今天修福,得到的果报很小,也没办法消灾免难,原因在哪里?心不清净,布施得再多,与性德还是隔了一层,所以依旧要在六道里过苦日子。只要我们还有求果报的念头存在,无论怎麽修,跟佛菩萨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p><p>  尤其是「追悔」,这是一个大关键。如果做恶事後悔,那个好!那个恶念渐渐的会止住。如果做善事後悔,善念这个根就断掉,以後再不会修善了。现在世间人修善,是不是真心修善?他看准了,好像赌博下注,决定在後面有果报;有的时候也看错了。大部分不是以清净心,不是以真正善心,无一不是自私自利。 </p><p>  与自己有利益的这个事情要多做。佛菩萨所做的善事,里面决定没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的心清净,他生智慧,他有大福德,无量无边的福德。我们今天不但自己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还要讲给别人听,自己真正做给别人看。讲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目的何在?希望别人好,希望社会好,希望大家和睦生活,决没有为自己的目的,自己还是一尘不染,还是清净无为,这是佛弟子,这个人真正学佛。如果帮助人又後悔,倒不如不帮助人。为什麽?怕自己的善根从此被断掉了。 </p><p>  注解里面有比喻,也有说法,说得好。第二段里面讲布施有三:有法施、有财施、有心施,这跟我们普通平常讲的有一点差别。平常我们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种讲得最多。「心施」是什麽心?真心。真心怎麽布施?教别人也了解有真心,他的真心也能够因你的教化演说而有所启发,他的真心露出来了,这是心施。这个最难,但是功德无有边际,无有止尽。这个只有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做到。注解里面讲得浅,浅是什麽?自己没有能力布施,但是有这个心,谚语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没有心,常存此心。这是心施浅的意思,常常有布施的心,常常有帮助别人的愿望,但是自己没有能力。这个心永远不失掉,好!这是心施的浅义,我们可以着手。 </p><p>  可是在生活环境当中,只要把自己本分的工作认真去做,就是心施。我们出家了,出家干些什麽?这个行业的本分工作是什麽?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生活是表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表演,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我们的生活是一切众生生活的模范。我们穿衣是一切人穿衣的模范,衣服要乾净、要整齐,破没有关系,可以补一补,一定要清洁、要整齐。吃饭是吃饭的模范,吃饭要有个规矩、有个样子。想想我吃饭这个样子,能给别人做模范吗?这就是佛法。佛法是生活教育,点点滴滴都要做众生的好榜样,我们有没有做到?「说」是给众生说明,人家看到这个样子,要向你来请教,你给他解释、给他说明。他看到了,他相信;他听到了,他明白了。明白是解,他有信有解,他也会效法,他也会学。 </p><p>  佛法不是只说不行,佛法是解行相应,解行并重。在大乘经里面,把「行」摆在第一,「解」摆在第二。净土就是这个样子,观音菩萨摆在第一,大势至菩萨摆在第二,观音代表行,大势至代表解。《华严经》里面,普贤代表行,排在第一位,文殊代表解,排在第二位。解行是一桩事情,特别着重在行门,说到一定要做到,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受用。这个真正受用是法喜充满,这个喜悦不是外面的刺激。现在世间人的享乐是什麽?是享受五欲六尘刺激的乐,那个乐是从外面来的,就好像吃兴奋剂、打吗啡,那种乐不是真乐。佛法里面讲「乐」,是内心里像泉水一样往外喷,这是真乐,这叫法喜充满。我们没有得到,为什麽没有得到?没有做到。 </p><p>  把佛的教诲落实到生活上,生活里面产生的喜悦,这是真乐,这个乐不是从外面来的;给诸位说,这个乐是人生最殊胜的滋养。世间也有人懂得,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就来了,所以佛菩萨永远是不疲不厌。不疲倦、不厌烦,什麽道理?喜悦。我们做事情,为什麽常常疲倦、厌烦?没有喜悦。我们在佛法修学上,法喜得不到,怎麽可能有进步?如果你得到法喜之後,你确实有长足的进步,你不会退转;没有得到法喜,很容易退转。 </p><p>  法喜一定是在解行并重之下,你才能够得到。偏在一边得不到,有解无行得不到,有行无解也得不到。清凉在《华严经》注解里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两种都得不到法喜,法喜一定要解行相应。禅宗里面讲「定慧等学」,这里面你就得到法喜。定慧不均等得不到,解行不均等得不到,一定要均等,这里面才能产生法喜。这两句是讲行,希望我们要留意,要认真去体会、去思惟,努力去做,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 </p><p>  我们今天施恩与人,决定是以佛法为主,我们不以财。到以後你接受人布施,这是财来了;来了立刻转手就要施出去,决定不能留。你留了就有弊病,流弊就生了。为什麽?烦恼就起来了,会增长贪瞋痴慢。所以要放下、要舍掉,决定不要让烦恼增长,要让自己的智慧增长。记住,唯有智慧才能解决六道的问题,解决生死的问题,解决一切世出世间的问题,这是真智慧。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13 21:30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