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讲解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七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忠孝」两个字是讲了很多,意思实实在在是讲不尽的。《汇编》里面有一段说到「大孝便是顺亲养志」,这一段讲得很好,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去学习。古德教人基本的概念是「天地同根,万物同体」,这两句话原本是出於老子《道德经》。这个境界跟《华严》所说的完全相同,就是「佛知佛见」。我时常给人家写字,我写的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叫做「入佛知见」。老子这两句话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这是孝道,这是真正认得孝,明了孝。以这个心对一切众生就是佛心,从这个心里面生出来的思想行为是真正的菩萨行。 </p><p>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顺亲养志」,是从这个观点来说的,决定不是凡夫的概念。凡夫所想的,怎麽样养亲,怎麽样养自己的志,都太渺小了,总是摆不掉自私自利,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可见得圣贤人跟凡夫在心源上就不相同。这个源,我们讲源头,比喻水源,发源之处就不一样。 </p><p>  养亲,亲是什麽?是佛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怎样能够养父母的真心本性,这是佛菩萨的尽孝。父母是凡夫,在迷,怎样以善巧方便促动他、帮助他觉悟,这是真正圆满的大孝。所以「顺」是顺性,不是顺情。在情里面,佛家常说,儒也讲,通情达变。中国讲孝道,孔老夫子推崇大舜懂得行孝、尽孝,认为是行孝尽孝最好的榜样,他所做的是帮助父母觉悟。所以父母对待他,在别人看起来那是恶劣到极处,处处要置他於死地,而他看父母是大圣大贤,是真佛、真菩萨。他们两方面看的为什麽这麽不同?舜王是从体性上看,从心性上看,从心性上看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所以佛经上讲菩萨成佛的时候,看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而舜的父母是随顺自己妄想、烦恼、习气看众生。所以两个人看法不一样,一个是从心性理体上观察,一个是从烦恼习气上看人。 </p><p>  舜能通权达变,父母责罚他,能忍受的接受责罚,不能忍受的逃避。不是说不能忍受的也要责罚,你被父母打死了,活该!你冤枉死了,你大不孝,这个地方就是通权达变。能忍受的忍受,不能忍受的避开,尽可能去找机会启发父母。他的父母果然觉悟了,果然明白了,果然成了大圣大贤,这才算是尽孝,才算是顺亲。现在我们要顺亲,父母贪心很重,要你赚大钱,做大官,要贪污。好,你都随顺,你将来堕地狱,你的父母也会堕地狱,这不是顺亲。读圣贤书,学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不会有错误的念头,这叫顺亲。 </p><p>  懂得顺亲,将顺亲的理论方法推而广之,「恒顺众生」,那就是普贤行。在恒顺众生里面,「随喜功德」。这两句话,佛法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舜王做到了。我们在历史记载里面,读大舜这一篇记载,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他怎麽不是诸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他一生的行谊,就是普贤菩萨十愿。普贤菩萨修行的十个原则,他每一条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那麽圆满。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往往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做出许许多多的恶业,可是诸佛菩萨依旧是那麽慈悲来教化我们。顺亲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懂得之後,就晓得如何恒顺众生,如何能够圆满菩萨行,能够修成菩萨道。 </p><p>  说到「养志」,儒佛教人立志,佛家教人发愿,发愿就是立志。立志不是为名利,而是要立大功之志。这个地方这一句话说得好,「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这句话现在人读了,意思很难懂得。我们把它换句话来说,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就是要「养成为法界一切众生尽忠尽孝服务之志」,就是这个意思。「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佛是这麽教导我们,儒家、道教也是这样教人。不懂这个意思,你的志跟愿都有偏差、有偏邪,不正,错误了。可是顺亲养志从哪里落实?《大学》里面说得好,《大学》里面教给我们落实的纲领,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发菩提心」。可是我们菩提心发不起来,为什麽发不起来?有障碍,必须要去除障碍。去除障碍,儒家讲「格物、致知」。格物而後致知,致知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它有方法,有步骤的。 </p><p>  所以要落实,第一个条件就是真诚,要想真诚必须要格物。物是什麽?物是欲望。我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跟大家说出欲望有两类,一个是爱欲,一个是嗜欲,嗜欲是嗜好。你能把这两种欲望舍弃,这叫格物。欲望这个力量非常强大,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但障道,而且障世间一切善法。佛给我们讲世间的善根,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善法,它有个根源,根源是什麽?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你还有贪瞋痴,你纵然做出来的善,这个善是伪善,不是真善。你能够欺人,你不能够欺骗天地鬼神,你不能欺骗你自己的良心。佛法叫断烦恼,儒家讲格物,格物就是断烦恼。格是格斗,格物的意思就是要战胜物欲,用你的智慧,用你的理性,克服你的烦恼,是这麽个意思,这是佛法讲的断烦恼障。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个障碍,佛法叫所知障,儒家讲致知,致知是要开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现前,才能够把所知障舍掉。 </p><p>  诸位要知道,佛家修行讲求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就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去修禅定。我们念佛用执持名号,用这个方法修禅定。禅定的目的是什麽?破烦恼障。心清净了,心定了,就生智慧,智慧能破所知障。我们今天用功的方法是双管齐下,念佛堂着重修定,讲堂着重修慧。但是我们的定慧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把爱欲、嗜欲断掉,所以怎麽修,修一辈子,外表是很像,实质上内容没有,我们的过在此地。 </p><p>  修行修了这麽久,功夫还不得力,你还不反省吗?好像我们生病,请一个大夫来诊疗,我们在吃药,药吃了很久,病没有起色,你还不觉悟吗?一定是药吃错了,诊断有错误,病没有起色,赶紧去换个大夫,一般人都有这种常识。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就跟生病一样,这个时候应该细心去检点观察,我们的毛病究竟在哪里?把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消除掉,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这就好像吃药见效,有效果了。 </p><p>  二障一定要断,断不是那麽简单,那怎麽办?分分断,儒、佛都是这样教给我们。断一分烦恼,开一分智慧;断两分烦恼,开两分智慧。圣贤人是凡夫做的,佛菩萨也是凡夫成的,他们怎麽能成就?分分断,每一天就是在干这个事情。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这就是功夫,这就是进步,这也就是当年方东美先生教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世间凡人享受不到的。烦恼轻,智慧长,对於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你的生活,不管是过什麽样的生活,富贵的生活也好,贫贱的生活也好;不管是什麽身分,你在社会上有地位也好,贫穷下贱也好,那个不碍事,你都能过真实、幸福、美满的生活,自在安乐的生活。这是过圣贤人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养志要养这种志。 </p><p>  所以能顺能养,它的根源都是在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认知,在佛法里讲一切众生佛性法性的认知,然後你才能做得到。可是这个认知得来就不容易,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的目的何在?无非是借重他的经验,借重他的修持,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认知而已。功夫只要得力,不必要很高,就能够生死自在,前途一片光明。这是我们看过去修行人,许许多多记载里面得到的讯息,得到的结论。他们能有这个成就,我们不能落在他的後面,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了,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再搞第二生,这个身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一次是最後身。我们要养这个志,认真努力奉行,使我们这个志业得到究竟圆满,这叫大孝。自己会养,也能帮助别人养;自己能顺,也能帮助别人顺,自行化他,这是大乘菩萨道。 </p><p>  《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精彩,《感应篇》的文字是道教的,这里面的注解是佛教的,是儒教的,真是三教合成一体。这是一本好书,印光大师一生推崇,希望用这个书来化解现代的劫难,我们真正想能够在这个劫难当中,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本书是保证。可是你一定要理解、要奉行,才能够达到消业障、消灾难的目标,做为修行往生作佛的基础。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p>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讲「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行为太多了,佛将它归纳为「身、口、意」三大类,行为再多也不会超越这三个范围。「身」的行为就是我们举止动作,「口」的行为是言语,「意」的行为是思想见解。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什麽是根本?念头是根本,思想是根本。这也就是说明再多的行为,行为之所以发生都是在思想,思想纯正,一切都纯正;思想偏邪,那一切都不正。这是劝我们「从根本修」的意思。 </p><p>  但是这个说法说得浅,这个根本真正的意思是什麽,我们必须要晓得;也就是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才是真正把根本找到了。修性,性是心的根本,性是体,心是作用。大乘佛法里面常把心讲作识,识心,心识,这是一念自性的作用,在迷位,凡夫叫它做八识五十一心所。由此可知,它的作用相当复杂。但是它的体是一个,一念自性,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这个根生的。 </p><p>  《华严》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的现象是心性,现象千变万化。这个变化从哪里来的?识变,识就是念头,就是思想,就是见解。佛告诉我们,十法界的千变万化是从我们念头、思想而来的,这才是根源,修行人要从这个地方下手。 </p><p>  这个根源,正是我们这几天讲的「忠孝」。昨天跟诸位谈到「顺亲养志」,意思就说得深。孝一定要顺,不顺就不叫孝了,所以孝顺是连在一起的。要怎样顺才算是真正的孝?要顺性,这才是真正懂得孝,认识孝。大乘佛法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随顺佛性才是大孝,才是真孝。我们的父母有佛性,我们随顺他的佛性是尽孝,不是随顺烦恼。父母也是凡夫,他有烦恼,我们不能随顺他的烦恼,而是随顺他的佛性,这个意思我们要能体会到。帮助父母作佛,帮助父母觉悟,这才算是尽孝。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帮助父母觉悟,如果自己不觉悟,你怎麽能帮得上忙?所以我们想要尽孝行孝,首先要自己觉悟,要自己成就,这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第一个对象是父母。「孝」这个字,就是佛经上讲的一念自性;「忠」这个字,就是佛行、菩萨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是尽忠。这是这两个字深一层的讲法,是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 </p><p>  这个真正的意思,儒家有没有说?有说,说得不多。为什麽不多说,说了也听不懂,所以就不肯深说;浅而言之,可以教初学。佛法里讲得多,佛法修学的基础比较上要深厚一些,佛法修学时间也比较长一些。尤其着重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两句八个字非常重要,我们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就在此。 </p><p>  佛法修学最忌讳的是杂修,六波罗蜜里面讲「精进波罗蜜」,什麽是精进?精是纯而不杂,杂就不精。一门是精进,二门就不是精进。诸位要晓得,念佛真正成就也是一门深入。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麽叫净念?我们对於西方净土,对於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叫净念,不间断就是相续,这是「净念相继」。这个样子才能够「都摄六根」,往生品位才高。 </p><p>  有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自己消业障,要念《药师经》、《普门品》、《地藏经》,要念「大悲咒」,要念其他的这些东西,这是错误,都是夹杂;业障能消一些,不能消得彻底。如果他懂得《观经》,这一句佛号,他的业障就彻底消灭,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增。有些人往生是往生了,品位不高,为什麽?夹杂,夹杂的人太多太多了。大家不晓得这一句佛号的力量,以为这个佛号消业障,还不如《药师经》、还不如「大悲咒」,你说糟不糟糕!这是怀疑,对於自己功夫大大的打了折扣。 </p><p>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注解的名字叫《观经直指》,现在也有单行本流通。我是在这里面读到的,才恍然大悟。他说得好:「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所有一切经论消不了的罪业,所有一切咒语忏法都消不了的罪业,罪业太重了,最後还有一句阿弥陀佛能把它消除。」我们才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抵得过千经万论,抵得过一切咒语,是咒中之咒、经中之经,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 </p><p>  但是没有人相信,以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太容易了、太简单了,恐怕没有效果,还要去找别的东西来夹杂。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没有真信切愿,你的往生品位就大大的降低了。这个现象,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你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人教你,你的疑惑不能断除。 </p><p>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建这个道场,我们懂得,深信不疑,所以我们念佛堂一句佛号,讲堂里面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丝毫都不夹杂。我们在此地讲完这一部《地藏经》,《地藏经》是为九华山讲的,仁德法师邀请我上山讲经,我没有时间到那边去,所以录一套录像带赠送给九华山,是这麽个意思。跟同学们开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也是不得已。最近十几年来,海内外许许多多同修见到我,都启请希望把《华严》讲一遍,留一套录像的资料给後学们做参考,我答应了,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讲《华严》。要是以我自己的意思,老老实实说,我一部《阿弥陀经》讲到底,我不会改变。古来大德有一生讲《阿弥陀经》讲三百遍的,我看到之後非常欢喜,非常羡慕。而一生当中讲这麽多的经论,都是出於不得已,应付大众的祈求。真正成就决定是专精,决定在一门深入,一生绝不改变,这才能有成就。 </p><p>  一定要效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是九法界众生的模范典型,真正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仰慕,我们奢求,我们也想在这一生当中,能有诸佛菩萨的成就。那有人问了,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你能够遇到缘殊胜,一生成就。善财童子遇缘殊胜,一生成佛了。龙女遇缘殊胜,八岁成佛了。这是《华严经》、《法华经》上所说的。凡是佛在经论上所讲的,都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们这个世间人做不到,佛就不会说。佛要是说了,对不起我们,说了我们做不到,岂不叫开玩笑、吊胃口吗?佛的言语,怎麽可以称为「真语、实语、如语、不虚语、不诳语」,这个标准就达不到了。所以佛菩萨跟我们讲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依教奉行,我们一生能够圆成佛道。 </p><p>  最近这几天,有许多从中国来的同修们跟我谈到用功很难得力。我常常劝勉大家,解行要并重,功夫才能得力。为什麽我们的念佛堂,每天还要讲两小时的经?用解来帮助行,用行帮助解,解行相辅相成。你不解义,你修行会懈怠、会退转,为什麽?过去生中烦恼习气太深了,我们这一点点的功夫,这一点点的道力,敌不过烦恼,所以天天要听经。念佛是修定,听经是修慧。可是每天念佛、听经,功夫还是不得力,毛病到底发生在什麽地方?实在讲,发生在你没有去照做。念佛,心不在佛上;口念佛,心里面打妄想,功夫当然不得力。经虽然天天听,好像是明白了,没有去照做。经上教我们布施,教我们持戒,教我们忍辱,一条都没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烦恼习气,这样功夫自然不得力。 </p><p>  佛经每一部经最後一句话是什麽?「依教奉行,作礼而去」,部部经上最後这一句话都教我们要依教奉行。佛在部部经里面,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没有去做,你的功夫怎麽会得力?所以解得一分就做一分,解得两分就做两分;你能够做到两分,你就能够解得三分;解得三分,你再能做到三分;做到三分,你就会解得四分;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这样才能达到究竟圆满。解了,不能行,那有什麽用处? </p><p>  行最大的障碍是什麽?放不下。放不下你所贪爱的,这个事情麻烦了,这是根本的大障碍,所以爱欲、嗜欲(嗜好)一定要舍得乾乾净净。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要你有一物,你就会惹尘埃。尘埃是烦恼,你的烦恼就不能断。必须舍得乾乾净净,身心世界一尘不染,你这一生成佛才有指望;丝毫放不下,成佛作祖的希望就没有了。所以「依教奉行」就是「尽忠尽孝」,就是「行忠行孝」,诸佛大道,「忠孝」而已矣。希望同学们细心去体会,努力认真的奉行,前途无量光明,一切灾难都能够化解。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7-27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九集)</strong></p><p>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说明「忠孝」这两个字的真谛,用的篇幅很大,其中引用了一句话,「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事实说明了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领导人的关系最大。如果有一个贤明的领导人,能够教导百姓,天下就大治。这个事实,我们在历史上读到过,历史上有详实的记载。古时候这一些帝王,何以能够做到?现代我们所崇尚的民主,何以不能做到?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古时候的领导人,其他的国家地区我们不谈,单说在中国,都是接受过最良好的教育。帝王要培养他的接班人,煞费苦心去寻求国内外最好的老师,道德、学问、经验都是超越一般人。选这些人来教导接班人,来陪伴接班人,让接班人能够接受到圣贤的教育,真正懂得「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大道理,所以一个政权的建立,能够绵延几百年而不衰。末代的帝王,把老师的教诲忘掉,纵情纵欲,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了。 </p><p>  治国如此,治家也不例外。家庭要兴旺,要能够代代相传,靠什麽?好子弟,好儿孙。好子弟,好儿孙,也是从教育培养当中成就的;如果不精心的来培养,那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贤明的父母,一定要求儿女受最好的教育。今天作父母的人,又何尝没有这个心?但是我们的观念错误了,今天接受的教育是科技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这个教育不能持家。古时候,老一辈的人培养子弟,是以圣贤的教育。圣贤教育的特色,第一是让他了解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大学问,这是高等智慧。人与人究竟是什麽关系?讲到极处,人与人是一体的关系。这个道理与事实,谁懂?今天我们说出来,人家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们头脑有问题,那正是老子所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p><p>  这个道理,儒家、道家有说到,但是最详尽的是在佛家大乘经论里面,给我们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大圣大贤看到一切众生心行善良,幸福美满,看到欢喜;看到众生造业在受苦报,见到的时候都痛心,都流泪。这是仁心,仁慈的心,这是真情的流露。真情不是感情,真情是性情。中国古社会常说:「性情中人」,不是感情中人,感情中人变化无常。性情中人,在佛法里是佛菩萨,他们懂得真是非、真邪正、真利害,他们所行的是道是义,儒家讲「道德仁义礼」。感情里面,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感情,如果顺「道德仁义礼」,不悖「道德仁义礼」,这个感情就是性情。在现代社会教学里面,知道的人不多,讲的人就更少了,而一般大众认为这个说法落伍了,过时了。我听到这些话也点头,没错,是落伍了,是过时了。为什麽?这是承平时代的思想,天下大治的思想。今天把这些思想理念舍弃掉,造成的结果是世界的动乱,灾难变异会演变成无法想像,整个社会人类要受极大的苦难。 </p><p>  现在的灾变,我们从资讯当中看到,一年比一年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我们听到了,我们看到了,只有惊慌恐怖,措手不及,无可奈何,以为这是天然灾害。天然灾害怎麽形成的?为什麽会有这些灾害?这些灾害能不能够消除,能不能够避免?世出世间圣人答覆都是肯定的,即使我们看到西方一些预言家所说,最後一句话也是认为,我们应不应该接受这个灾难,还在自己的行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为什麽我们的行为可以决定灾难发不发生?道理没说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佛家常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的起心动念可以改变环境,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 </p><p>  怎麽转法?彻底忏悔,真正回头,这才有救。嘴皮上的忏悔,无济於事。真心忏悔之後,你的言语行为自自然然就回头了,回心向善。至今而後,以纯善之心待人接物,以纯是爱人爱物之心处事待人接物,以无条件的心、无私的心,不求任何报偿的心,尽心尽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才叫真忏悔,这才叫真回头。一个人忏悔,一个人得救;两个人忏悔,两个人得救。不要以为我们一个人真正忏悔力量很薄弱,尧舜当年也是一个人,问题是你有没有真诚的心,有真诚的心自然能够感人。 </p><p>  造恶之人,他也有佛性,他也有良心;他的佛性,他的天良,只是被物欲所迷,被烦恼习气所障。我们以真诚的善心爱心,无私的布施供养来对待他。初接触的时候他们怀疑,「你为什麽对我这样好?你有什麽企图?」他还要小心防范。时间久了,他看出来你对他没有企图,渐渐就被感动了。尧舜之道,动机就在此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也在此地。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为什麽来应?我们要明了。 </p><p>  由此可知,社会风俗道德毁坏了,那一念机先是什麽?是我们对於子弟没有照顾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父母疼爱子女,但是不照顾子女,自己忙着去工作,忙着去应酬,雇工人来照顾自己的子女。工人尽到照顾的责任,决定没有作父母对自己儿女那一份爱心,所以底下一代,往往就是这个因素被遗忘了,被舍弃了。子女从小得不到亲情的照顾,长大之後才会不孝,才会悖逆,人品心术被污染了,这个对社会造成重大的灾难。 </p><p>  今天这个世间天灾人祸的由来,根源在哪里?我们要细心去探讨,要把它找出来,根源都在教育。特别是童年的教育,古人了解这个道理,知道因果之可畏,所以对於儿童的教养,无不是全心全力把它当作人生第一等大事来做。在中国,自古以来,祖祖相传。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在这个世间几千年还没有被灭亡,什麽道理?决不是侥幸,得力於古圣先贤的教育。现代中国为什麽这麽衰弱?就是最近这一两百年当中,逐渐逐渐把古圣先贤的教育丢掉了,一味的去崇洋,所谓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愚昧到这种程度,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才过得这麽辛苦,受这麽多灾难。 </p><p>  现在灾难又多了,又严重了,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天然灾害没有法子防御。佛告诉我们,这个灾害从哪儿来的?水灾是贪心来的,我们把贪心断除,水患就没有了;火灾是瞋恚来的,战争是属於火灾,生於瞋恚;风灾生於愚痴,地震生於不平。如果大家都懂得修「清净、平等、觉」,这些灾难就没有了。纵然有,非常轻微,不会造成损害。这个话谁能信?若不是深入经藏的人,真正明理的人,你给他说,他说你说疯话,你这是迷信,没有科学证据。所以只有深入经藏、心地清净的人,听到这个话会点头肯定,有道理。 </p><p>  我跟大家讲过,披上这件袈裟,做佛的弟子,我们要做的是什麽?我们的使命是什麽?如果不能认真努力完成佛陀教导的使命,那就是古人讲的「袈裟之下失人身」。「袈裟之下失人身」到哪里去?都到地狱。所以祖师大德、明白的人,为什麽不劝人出家?劝人出家容易,这个人出家後不能完成佛陀教导的使命,你不就是把他送到地狱去了。不出家不一定会堕地狱,出家是决定堕地狱,谚语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既然出家了,一定要认真好好的来学习,把佛的教诲介绍给一切大众,为一切大众讲清楚,说明白,而且自己还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这才是佛的好弟子,才真正是天人导师。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十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我们早晨所谈到「忠孝」两个字,这两个字怎样落实?落实的样子是怎样?在世间法里面,孔老夫子落实了,孟夫子也落实了,他们一生的心行就是落实的样子。在佛法里面,诸佛如来落实了,诸大菩萨也落实了,声闻、缘觉也落实了,他们的形象也就是真正落实的样子。我们学佛,诸位知道佛教是教育,是什麽教育?是圣贤的教育。学佛的目的,就是学作圣人、学作贤人,用佛法的术语来讲,学作佛,学作菩萨。佛菩萨是至善之人,儒家讲「止於至善」,这四个字,诸佛如来真正做到究竟圆满。「至善」是性德圆满的流露,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要做一个至善之人,我们应该要作佛,要作菩萨。作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来说是天经地义。 </p><p>  我们现在是凡夫,迷失了自性。尤其是生在现代这个时代,苦难太多了。这些苦难对於人的折磨,固然是可畏惧的,但是也能够令凡夫觉醒,这一棒把我们打醒了;醒过来之後,这才肯回头。真的回头,彻底回头,恢复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佛,就是菩萨,就是儒家所讲的大圣大贤。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想哪些是该做的,哪些不该做的,你能够把该与不该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迷惑颠倒,你的智慧就开了,你修学做人,功夫自然就得力了。这就是佛法教诲当中常讲的「辨别真妄」,真是应该做的,虚妄是不应该的。「辨别邪正」,正是应该要做,邪是不应该做。「辨别是非」,是应该做,非是不应该做。「辨别善恶」,善是应该做,恶是不应该做。「辨别利害」,利是应该做,害是不应该做。 </p><p>  这个「利害」,不是对自己。世间许许多多人学佛,把利害都看作是个人的利害,错了。这个利害,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对国家有利,还是有害?对一切众生有利,还是有害?不是对自己。诸位要懂得,如果这个利害是对自己来讲的,错了,那不是佛法,那是轮回法。利害如是,前面所讲的四对亦复如是;真妄不是对自己说的,邪正也不是对自己说的,是非、善恶都不是对自己说的,诸位从这个地方把念头转过来,你就可以学佛了。如果把这些「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统统都以自己做标准,你还是个凡夫,怎麽学也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大家都明白,佛说得很清楚,决定堕三恶道。 </p><p>  六道众生,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我常说,佛经典里也是这个比喻,到三善道来,就好比是度假观光旅游;堕三恶道,你又回老家去了,六道众生的老家是三恶道。佛在经上虽然常常提示、常常说,几个人把佛所说的当作一回事?如果把佛的教诲认真当作一回事来看,他就会认真努力,想方设法摆脱轮回。然而他没有把佛的教诲当作一回事情,耳边风,听了就忘掉,依旧是为非作歹,依旧搞六道轮回。佛菩萨实在慈悲到极处,我们是如是的悖逆、顽固,佛没有舍弃我们,生生世世还是在我们旁边提醒我们,启示我们,无数次的重复教导我们。佛的恩德不是父母能比,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的,佛菩萨对我们恩德,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永远不舍。 </p><p>  我们要怎样落实佛菩萨慈悲的教诲?我讲到「忠孝」两个字,我把这两个字的内涵范围,涵盖了全部的佛法,就是佛家所讲的大总持法门。用中国话来说,佛菩萨教我们,没有别的,教忠教孝而已矣!千经万论不离这两个字。忠是中道第一义谛,孝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诸法实相。实相是什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这是实相,从心性理体流露出来的慈悲,流露出来的博爱。「博爱」两个字,诸位《无量寿经》念多了,这两个字是出在《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的爱心,纯一的爱心,佛是教我们这桩事情。教我们以纯善的心、清净平等的爱心,爱人,爱一切人;爱物,爱一切物。 </p><p>  儒家的教学只教导我们三桩事情:第一,教我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是伦理的教育;第二,教导我们明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三,教导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佛法的教学也是这三桩事情,但是比儒家的范围大。佛家教学的范围是虚空法界,无始无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真正名副其实,博大精深。这是称性的教学,真实的教诲,归结在「忠孝」两个字。 </p><p>  儒家教我们用中,中庸之道,中和;佛法教给我们用中,菩萨用「中道第一义谛」。我们到北京去观光旅游,看看故宫,故宫里面有三个主要的建筑物:第一个建筑物是「太和殿」;第二个建筑物在当中,是「中和殿」;第三个建筑物是「保和殿」。太和是什麽?孝。中和跟保和是什麽?忠。中和是教你用中,保和教你不能失掉用中。太和是自性,真心本性;中和、保和是性德,真性的德用。你们想想对不对?这三个大殿,匾额挂在那个地方,不就是教忠教孝吗?古时候帝王以什麽来教化众生?以什麽来治国?忠孝而已矣。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明了。 </p><p>  我们迷了,迷得太久太久了,圣贤人教导我们恢复自性,他有方法,这个方法在佛家里面讲善巧方便。教学要从小教起,小学教育教我们礼让,谚语里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年幼的时候教导他,慢慢叫他养成一个习惯,就跟天性一样。所以儒家的教学,从什麽时候开始?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导。所以母亲心地柔软、慈悲、真诚,影响胎儿,一举一动都如理如法,为的是什麽?为的是希望小孩在母胎里面吸收这个气氛,这是胎教开始。现在的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跟他说,他说我们迷信,这里面有大道理在。今天人不相信这个道理,相信科学,科学是小道,小道不能解决问题,小道只有把问题搞复杂了,把问题搞糟了,现代科技发达,带来社会这些现象。诸位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唯有大道才能解决问题。 </p><p>  从小学礼让,礼是学规矩,踏进社会,你这一生无论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懂得忍让。到你德行有成就,事业有成就了,你在社会上居於领导的地位,圣贤人教我们要谦虚、谦让;「让」是不为自己,一切让别人。这是人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都让别人。你要知道让是性德,是美好的德行,你要能够实践落实,这是行让。一生让别人,给社会做个好样子。现在社会竞争,打得头破血流,人跟人争,团体跟团体争,国与国争,这个世界哪里有祥和?哪里有太平?佛法里讲「作师作范」,给社会做一个好榜样,从哪里做起?让。好事都让给别人,我们努力去做,希望别人看到之後会觉悟、会回头。我们做了,他还是不觉悟,还是不回头,没有效果,不做了,算了!这是我们错了,迷惑了。我们做,他没有觉悟,不肯回头,是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做得不彻底,没有能感化他们。 </p><p>舜为什麽能感化他的父母,感化他的兄弟,感化他的邻里乡党,感化一个国家?你们想想看,他一生是不是从小学「礼让、忍让、谦让」。「忠孝」要落实,你不懂得「让」,这两个字你就做不到。过去我记得曾经用「君、亲、师」做一个专题,我说得很多,这是儒家讲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是领导他,「亲」是爱护他、培育他,「师」是教导他。我们在社会上,每一个人无论过的什麽生活,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具足「君、亲、师」这三个身分。这三个字要落实,也都在行让、知让。尤其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是一切众生所贪爱的,所争取的,我们要对症下药,从这个地方学忍让,学谦让。我今天跟大家说的忠孝落实,着重在让,「礼让、忍让、谦让」。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9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一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佛家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人认识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就是真正的自己,这一桩事情认识清楚、搞明白,这个人就叫做佛,他就成佛,他就证果;证是证明这个事实真相。这桩事情对凡夫来说,确实有相当的难度。难度的形成,是无量劫来的迷惑,生生世世累积的错觉,没有办法一下把它舍掉。所以佛祖虽然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我们听了也会点头,也觉得不错,可是在境界里面依旧转不过来,这就是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在这一生成就关键的所在。 </p><p>  因此,在教学当中,解行决定是并重的。清凉大师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都是修学过来人的真心话。我们现在修学,问题也就是出在这个地方。许多人很用功修行,对於教理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依然是迷惑颠倒,自己觉得修得不错,戒也持得很好,也能够修定,定的功夫也不错,可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依旧没有放下,所以还是有很大的障碍,「清净、平等、觉」还是得不到。另外一类的人,在教理上很认真下功夫去研究,也是相当通达明了,也能够讲得天花乱坠,烦恼习气还是断不掉,问题在哪里?就是偏在一边。 </p><p>  修行要用中,佛家讲中道。「中」是什麽?中是不偏在任何一边,解行相应,这就是中道。解帮助行,行帮助解,古人比喻,像鸟有两个翅膀,牠才能飞;车有两个轮,这个车才能走。一个轮,一个翅膀,飞不动,这个道理很明显。「解」是什麽?我们讲的看破,看破就是明了。「行」是什麽?行是放下。诸位一定要明了,我们讲持戒,持戒是行门,参禅是行门,念佛是行门,做的是不错;可是烦恼习气没放下,这种行门是表面的,也能得一点好处,三界有漏的福报。什麽叫「有漏」?因为你的烦恼没断,烦恼是漏,你修行功夫里还夹杂着烦恼,所以就把它变成福报了。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教人着重实质,实质是外表如法,内心清净,万缘放下,一尘不染,这个功夫要解得透彻才能做到。 </p><p>  因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解里有行,解跟行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现在麻烦就是把解行分作两桩事情,解里没有行,行里没有解。世尊教学是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行中有解,就是像惠能大师所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行中有解,常生智慧。解中有行是怎麽一回事情?随文入观,那是解中有行,随着经典,自己的思想观念就改变了。读经,经上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的思想见解而已,我们读了,随读随变,心理产生变化,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这是「随文入观」,这种方法就是履行中道。「中」是因,我们要行中,要效法诸佛菩萨的用中,他们都会用中,中是真心,用真心,一丝毫都没有偏邪,得的果是「和」。 </p><p>  我们今天讲「六和敬」,天天提倡「六和敬」,为什麽大家不和?六和敬挂在口上而做不到,不知道用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用中,自然就和。第一个「见和同解」,见解和了,这是和睦相处最基本的一个因素,想法看法都一样,那还有什麽不好解决的问题。「戒和同修」,当然大家守法了;「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轻而易举,都做到了。最难的是什麽?是思想知见,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看法,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後面五种和不起来。 </p><p>  用「中」,思想就纯正,「六和」就可以落实。用中是因,六和是「果」。六和又是因,入了六和的境界,大家心都平静,和平,「平」是果。人人平等,法法平等,《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和就决定不平等,和睦才产生平等。平又是因,果是什麽?「安」,平安。你要想得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不平,你怎麽能得安定?法法平等,法界就安定,这是因果循环的关系。法法平等之後,这又是个因,後面又产生一个效果,果是「乐」,这是真正的乐。佛家教人,教学目标是「离苦得乐」,所以真正叫一切众生得乐,前面这四个字一个字都不能漏,要中,要和,要平,要安,才有真乐。前面四个字没有,现在讲享乐,那个乐是什麽?是吸毒,是打吗啡,是刺激,哪里是真乐?我们今天看社会上很多游乐场所,年轻人到那里,哪里是享乐,那是麻醉,是吸毒。精神的麻醉,精神的吸毒,那是找刺激,哪里是真乐? </p><p>  真乐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真正第一个因素,就是你要懂得用中。什麽是「中」?公就是中,私就是偏邪。念念利益众生,利益社会,这是中。言语造作,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你用中。《楞严经》上阿难尊者开悟之後,他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用中。什麽叫「将此深心奉尘刹」?「尘刹」就是法界一切众生,「奉」就是奉事,用现在话说,就是服务。「身」是什麽?口说法,身做榜样,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心」是什麽?心里面所思的,无非是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为什麽这样作法?佛的教诲完全明白了,真正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整体,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 </p><p>  阿难尊者这两句话,诸位仔细看看,那就是证法身了。不证法身,这个话说不出来,这种念头、行为不可能发生。唯有证得法身的人,他有这种思想,他有这种行为。他能够这麽做,为法界一切众生献身心来服务,不是佛陀鼓励他的,不是别人劝导他的,他是自动发心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教学的成就,佛陀教育的成就。佛陀教育的成就,就是自动自发、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还有什麽教育能跟这个相比? </p><p>  昨天晚上,我们在《四十华严》「行愿品」里,跟大家介绍不同的族群有二十类,二十类这是大数例举,每一类里无量无边。在二十类里面,为什麽佛陀特别念出来,国王是一类,佛母是一类,太子妃是一类,这个意思好深。社会上各行各业太多了,他为什麽不举其他的,他要举出这几种?因为这几种对世道人心有决定性的影响。世道的兴衰,众生的苦乐,与这三类的人有密切关系。印光大师这一部《文钞》,自始至终,可以说篇篇都说到这个问题。君是领导人,各个团体的领导人,各个阶层的领导人,用国王来代表。这一家,国王就是家长;在学校,国王就是校长;在一个公司,国王就是董事长。每一个团体里面的领导人,用这个来表法。过去国王称天子,今天小团体里面的领导人,也是天子的身分。天子是对领导人最尊敬的称呼,不是恭惟,这个称呼是提醒他要替天行道。 </p><p>  你是天之子,你要替天行道,你要「存天心」,你要「行天道」。「天心」是什麽?中国古书里常讲「天心无私」。你有私心,那是凡夫,那不是天神。中国人对於神定义为「大公无私」,这是神。所以神是公平正直,一个人一生公平正直,死後就作神。也有说「聪明正直」,这个人作神。聪明是智慧,存天心就是存无私之心,我们前面讲的存忠孝之心,这是天心。行天道,「天道」是什麽?仁民爱物,以仁慈对待一切人民,以爱心对待一切万物;换句话说,他能把「忠孝」落实,这是行天道,这个人称天子。他的心跟天神、跟上帝一样,他的行为也跟天帝、上帝一样,这个称天子、群众的领导人。落实在事相上,那就是他懂得用中,用和,用平等,用安乐;用安,真正得到乐,社会安全,人民乐利。这是君道,是有社会领导地位的人,他所行的大道。这是说明「忠孝」两个字,在君道里如何落实?领导人应该怎样行忠行孝、尽忠尽孝,我们要深明这个道理。 </p><p>  出家人虽然不是居於领导的地位,但是我们的职责是教学,我们没有领导社会群众,我们要教导社会群众,我们要帮助一切大众明了这个道理。个人在个人自己本分上,尽忠尽孝,行忠行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的身分就是从事於社会教学,而且是义务的(义务是不求报酬),我们深入社会去劝化、去教导,没有形式。我们细细的思惟观察,世尊当年在世并没有建学校,也没有教室。释迦牟尼佛在哪里上课?草原、旷野,找个石头坐下,学生们围在一圈,是这个教学法。学生们明白了,觉悟了,各个人到村庄里教化众生,你说这个多自在!完全是回归大自然,这是真正的人生。建个房子把自己关在里面,这不是味道。房子建得再好,金碧辉煌,总而言之,像监牢狱一样。 </p><p>  想像佛那种与大自然结合在一体的生活,那个心胸多麽开朗,多麽舒适,一丝毫的拘束都没有。我们要多想想,应当要学习。这种生活,叫人贪瞋痴慢生不起来;建筑这些宫殿、道场,贪瞋痴慢就生起来了。释迦牟尼佛当年,他为什麽不建个道场?为什麽不建房舍?就是把一切众生贪瞋痴慢那个缘断掉,这个主意好,作法好。我们要觉悟,要明了,他的作法是正确的,我们现在作法是错误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二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这几天,我们读到《感应篇》「忠孝」这两个字,讲了不少次。《汇编》里面对於这两个字,注解、引证也用了很大的篇幅,这是有道理的。这两个字人人都会念,人人都会说,可是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认知的人并不多。如果真正明白了,他一定能够做到;他做不到,就是对这两个字不认识,或者是说认识的不够透彻,这是事实。古人所说,尤其是佛法,知难行易,行忠行孝、尽忠尽孝不难,对於「忠孝」这两个字的意义,彻底的通达明了,那就太难太难了。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诸佛如来为法界众生所说无量的经论,总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两个字。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真正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能够说得尽!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不过就是为我们提示纲领而已,我们必须从这个纲领当中去体会、去认知,再认知,然後肯定就能够依教奉行。 </p><p>  「孝」这个字,就是佛家讲的心性之全体,《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的一个符号。从这个字,我们能够体会到它所表的意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谁能够认识?在佛经上面讲是法身大士。为什麽他能够认知?因为他证得法身。什麽叫证得法身?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个肯定就叫证得法身。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给诸位做了报告。我们跟一切众生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矛盾,有许许多多的误会,有许许多多的冲突,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哪里会有这些事情! </p><p>  这些事情的发生,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生病是佛家常讲的「四大不调」,这个人生病了。我们与一切众生不能调和,法身生病了;与一切众生调和,法身健康。障碍法身调和的是什麽?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在讲席里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你有这些东西,所以就四大不调,法身不和了。 </p><p>  因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我们世间人所讲的良心,真纯的善良,我们违背了。违背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罪业就感召轮回的苦报。果报怎麽现前的?佛说得好,「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思惟善,果报就变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变善;思想恶,你的生活环境就变恶。我们所处环境的顺逆、善恶,不是别人做主宰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自己要负责任;不但对自己负责任,还要对一切众生负责任。世间读书人懂得,读书明理,学佛修行人懂得。可是今天读书人也不懂了,修行人也不懂,这个原因在哪里?读书人没有读圣贤书,修行人没有懂得佛菩萨的教诲,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哪有不造业的道理! </p><p>  我们前面跟诸位讲过孝顺,顺怎麽说法?古德讲得好,是要顺法性,不是顺人情;要随顺智慧,不随顺烦恼。孔老夫子特别举出舜王给我们做一个榜样,舜王就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没有两样,心目当中所看到的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这是人家懂得孝、认识孝,所以「皆是诸佛如来」,一点都不假。为什麽都是诸佛如来?唯心所现,心是如来,如来所现的哪有不是如来的道理!古人的比喻说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这才明了,虚空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全是诸佛如来,凡夫只有我一个。再说得粗俗一点,世间所有一切人,人人都是好人,不好的就是我一个,我做人做得不好。舜常常反省,天天改过,善财童子亦复如是,所以他们能够在一生当中成大圣大贤,一生当中圆成无上菩提。没有别的,就是这麽一个认知而已,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学忠、效忠、尽忠。忠就是中道第一义,八正道的「正思惟、正语、正业」,那个正就是中的意思。中就正,偏就邪,就不正了。用心要用中,儒家教人「诚意、正心」,诚意是孝,正心是忠,所以人唯有诚其意之後才会用中,儒、佛教学的中心就在此地。 </p><p>  可是我们现前最大的障碍是什麽?分别执着放不下,烦恼习气太重,关键还是我们常讲的不肯好学。所以你没有能力克服你的烦恼,没有能力克服你的习气;如果你真正好学,你一定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别人骂我,他没有道理,我有理,人家骂我怎麽办?合掌,恭恭敬敬在听阿弥陀佛的教训,有耐心的听,看他能骂几个小时?他能不能骂两个小时,骂二十个小时,骂两百个小时;他能骂多少,我就在那儿恭敬听,没事!骂不还口。骂完之後,过几天他会向你道歉,调和了,问题解决了。他要打你,赶快躺在地上让他打。我告诉你,我就是这种人。我过去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学佛,人家骂我,我恭恭敬敬立正站在那个地方听他教诲,骂上半个钟点,他骂完了,再骂不下去了。 </p><p>  我在我那个团体里面考绩第一,品德第一,怎麽来的?那些骂我的人把我捧起来的,他要不骂我的时候,我的长官哪里晓得我还这麽有修养,这麽好,所以给我第一。我那个第一是他们帮助我拿来的,我感谢他,感恩他。真的,三天之後,他来向我忏悔、道歉。不能回,一回的时候,两个都开除,两个都不要了。所以人家打我,躺在上面让他打;打几下之後,他就打不下去了。必须两个人打架才打得起来,一个人打,一个人不还手,打不下去,旁边还有好多人看到。人要好学,要听圣贤的话,五十三参里面「历事链心」,你不经历这些事,你怎麽能磨链你的习气?怎麽能够降伏烦恼?这是懂得用中。这一段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我们的介绍也就到此为止。 </p><p>  注解里面提出小不孝跟大不孝,这是什麽原因?原因非常多,非常复杂,这个地方所提的几点,也值得我们做参考。注解说小不孝是不良的习惯养成的,第一个是从小父母娇生惯养,养成他一种悖逆的个性,这个不能说没有道理。父母宠爱,要什麽给什麽,样样都满他的意,到将来有一天不能满意的时候,麻烦就来了。所以儿女要从小栽培,从小要晓得怎样教养。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要让他能有所体会,决定不能够骄纵,合理的要给他,不合理的决定要限制他,现在作父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也不多了。 </p><p>  第二个是习惯。古人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小的时候养容易,已经染上坏习惯,要他改过来,太难太难了。这是我们对於儿童教导疏忽的地方,没有注意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儒家的小学懂得这个道理,佛法初出家五年学戒,也是培养好习惯。可是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儒家、佛家都见不到,我们的毛病习气天天在增长,念佛、参禅、学教都不管用,上台会讲经,下台一样照旧犯过。什麽原因?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气不容易克服。 </p><p>  第三个是纵欲。欲望没有止尽,不能够知足常乐;第三条也可以说不知足。 </p><p>  第四个是忘恩记怨。这种人怎麽能够尽孝,怎麽能够行孝。 </p><p>  小不孝有这四个原因。这四个因素,让我们一生生活在严重的罪恶之中,《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换句话说,我们是生活在罪报之中。现在这个社会,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人心惶惶,大家心理上都有个预感,好像世界末日要到了。世界末日要怎麽度过?宗教家教人要信上帝,教人要忏悔,要改过。他的话说得没错,但是含义模糊不清,所以效果还是不容易得到。信上帝,什麽叫上帝?怎麽个信法?我们在前面讲过,天心是正直无私。由此可知,正直无私就是信上帝。我们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那就不信上帝,你没有改过,你没有忏悔,这个灾难你还是度不过去。 </p><p>  所以认识忠,认识孝,能够学忠学孝、尽忠尽孝,这个世间哪里会有灾难?灾难就能够消除。中国人常讲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什麽人能做到?孝子能做到,忠臣能做到,在历史上这些公案太多太多了。为什麽忠臣孝子能做到?忠臣孝子的心是纯善之心,纯是爱护一切众生之心,纯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恶劣的环境自然就变过来了,境随心转,就是这麽一个道理。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这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明理就知道应该怎麽作法,就知道应该怎样化解眼前的灾难。 </p><p>  一个人明白了,一个人认真去做了,这一个人灾难没有了。大家都明白了,大家都肯做,共业的灾难就没有了。水灾是贪心,贪心增长,洪水泛滥;瞋恚是火,火山的爆发,核武器的爆炸,那都是属於火灾,瞋恚变现出来的;愚痴是风;磨难、不平,这是地震。什麽样的念头,感什麽样的业报。 </p><p>  所以我们真正能够依照佛的教诲,修「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处事待人接物,依「礼让、忍让、谦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这叫学佛,这样才是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一定要回头,一百八十度的回头,我们才能救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7-31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三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孔老夫子一生讲学是「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众生,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们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过去代代相传下来,没有自己的创见。今天一般世间人常讲「创造」,孔老夫子没有创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创造。孔老夫子所说的是过去黄帝、夏商周、文、武、周公承传下来,释迦牟尼佛讲是过去古佛代代相传下来,决定不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要问,这些道理到底是谁创造的?没有人创造,实在讲,是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谁的自性?是我们自己的自性,决定不是创造的,大乘经上常讲:「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跟我们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佛家讲:「法尔如是」,一丝毫的创意都没有,这才是真的。说是你创造的,那是假的,你创造是你的,不是自性的。自性本具,自性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共同的本体。所以说你的创造,自然不是一切众生共有的理体,那就不是真的。 </p><p>  现在人创造的念头很浓,这是迷,这是分别、是妄想、是执着,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流出来的东西,是违背自性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创造的念头,就迷了,就已经错了。这个错误,不但给自己带来了灾害,也给社会大众、一切众生带来无穷的灾害。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要多想想,要冷静的去观察,这才能明白。 </p><p>  儒、佛教给我们要遵循道本,道本是什麽?大道之根本,就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之体就是孝,一念心性的作用就是忠。所以大道之体、之本,「忠孝」而已,我们起心动念要遵循根本。这是世出世间圣人,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心行,教我们「追源天命」。什麽叫天命?天就是自然的。由此可知,原来「天命」两个字,就是随顺自然,自然的原则就是天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命。效法自然,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健康的,最幸福的,最美满的。 </p><p>  人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懂得随顺自然生活,懂得随顺自然工作,随顺自然处世,这个人就是圣人。由此可知,凡夫完全违背了自然,我们今天讲破坏自然环境。人身两只腿是走路的,走路是自然,坐车就不自然了,就违背了自然。所以常常坐车,到老的时候两条腿不能走动,麻痹了,这就生病了。为什麽乡村里面的老农那麽健康、那麽长寿?他随顺自然。住在都市里面的人,样样享受科技文明,完全违背自然,什麽毛病都出生了。这个里面道理太深了,事相太繁杂了,我们多多想想。我说的这些话,正是现在这个世界上灾难的根源,是我们完全违背了自然的生活,破坏了自然的环境,这是人类自作,所以果报还是自受。 </p><p>  怎麽样自救?这些圣贤人教给我们「尚同天志」。我们想想,天神、上帝、佛菩萨之志是什麽?以中国话来说,全在忠孝友悌。大圣大贤他们的心是纯孝之心,「孝」这个字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平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文字是符号,这个符号的含义,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孝是表这个意思。大乘经里面讲「我」,有真我,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我」,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所以佛说「无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跟我们讲的。如果你明心见性了,有「我」,有「常乐我净」,有「真我」。真我不是这一个身,真我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那是真我。我们现在认为自己这个身是「我」,搞错了,这个身只是虚空法界的一微尘而已;把一微尘认作我,把虚空法界给忘掉了。《楞严经》上,佛有个比喻,比喻的很好,他比喻大海是我,可是大海里起个小水泡,你误会把水泡认为是我,把大海忘掉了。所以凡夫不知道有法身,修行人不能证得法身,原因在此地。 </p><p>  明心见性的人,他觉悟了,他认得了,知道一切众生是我,於是起心动念当然是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念头完全断绝乾净了。这是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基本的认识上就不相同,人家那是真的事实真相,我们完全堕落在妄想里面,从妄想起分别、起执着。纯正的认知,那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本具,不是从外面来的。以这个认知起作用,孝悌忠信,仁民爱物,这都是随顺自然,没有一丝毫的造作。 </p><p>  凡夫迷得太久了,无始劫来就迷失了自性,过的是什麽日子?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的妄想,随顺自己的习气,把原本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转变成三恶道。我们今天过的是什麽日子?如果我们看清楚、看明白了,我们今天过的是「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的日子,不要看到像个人的身体,像个人的样子,他的思想、言行、生活,全是饿鬼、畜生、地狱。 </p><p>  谁知道?佛菩萨知道,明白人看得很清楚。三恶道是什麽样子?贪瞋痴是三恶道。坚固的执着,贪名闻利养,贪五欲六尘,这是鬼,他的生活是鬼道的生活。小不如意,瞋恚心就生起来,嫉妒障碍别人,那是地狱的生活。是非不明,正邪不辨,不能亲近善知识,天天跟邪知识,佛经里面讲的「邪师恶友」,跟这些人亲近往来,这是愚痴,畜生的生活。我们想想多可怕! </p><p>  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反省,不要去看别人,反省自己过的是什麽生活?如果你过的是人生活,五戒十善圆满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五戒十善相应,决定与孝悌忠信相应。我们孝亲尊师,父母亲在,时时关怀照顾;父母亲不在,要常常念父母的恩德,自己好好的修学。佛家讲以此功德回向给父母,什麽功德?穿衣吃饭都是功德,起心动念都是功德,不敢起一个恶念,不敢打一个妄想;起个恶念,打个妄想,做一桩错事,对不起父母。这是真的回向。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佛号,念多少卷经,把这个功德回向给父母,父母什麽都得不到。为什麽?那个佛号、念经是有口无心。真实的功德是你的生活与佛的教诲、与圣人的教诲相应,那叫功德,那个功德可以回向。 </p><p>  所以真实的功德是在你起心动念,在你言语造作,以纯善的心,纯是爱人的心,纯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的心行,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工作里面,这是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回向才有用处,这是真正孝顺父母,念念不忘。父母往生了,功德可以帮助他高升品位;父母不幸在恶道,这种功德可以帮助他超生,这是真正的超度。不是请几个和尚道士念经就能超度得了,那是迷信;完全在自己实际上的心行。诸位也许念过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倓老记载他的朋友刘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他怎麽超度他的家亲眷属?他怎麽超度冤亲债主?没有任何形式,完全靠自己的德行。起心动念,生活行为,如佛所教,学佛所行,这叫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能够尊重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无条件的、无私的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只有这麽一个心,只有这麽一个念头。 </p><p>  这个念头、这个心就是天志,在佛法里面讲是佛的愿。诸位想想,我们最近在这边讲《无量寿经》,正好讲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个总愿。但是离苦得乐是果,果必有因,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先要教他修因。因是什麽?破迷开悟。苦是迷了,从迷里来的;乐是从悟里面来的。破迷就离苦了,开悟就得乐了。所以世出世间的大圣人,他们一生都是从事於教学的工作,教学是直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其他的这些行业都是属於间接的,教学是直接的。不但教导,还要做出榜样给人看,希望大家看到他自己这个形象,听到他的言论教诲觉悟、明白了,效法圣贤,向佛菩萨学习,这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 </p><p>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我们处在这个世纪末,灾难频繁,灾难也相当严重,怎样消灾免难?怎样自度度他?全在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彻底回头,回头是岸,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了。东西方所有的预言,说了许许多多可能发生的灾难,末後的结论都结得好。预言的目的,不是警告你灾难要来临,是让你了解有这些可能事情发生,我们从心理上做一个转变,赶紧回头,断恶修善。 </p><p>  灾难到底有没有?决定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不是决定在外界,决定在自己。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贪心招来的是水灾,《楞严经》上说,瞋恚是火灾,愚痴是风灾,贡高我慢是地震。如果我们从内心里面息灭贪瞋痴,对人对物我们学谦虚忍让,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四禅天人,为什麽没有「水火风」大三灾?他的贪瞋痴完全伏住了。所以很有福报的人,居住的地方是福地。我们听佛说了,应当觉悟,应当明了,我们真正从内心里面息灭贪瞋痴慢,以一片慈悲处事待人接物。 </p><p>  昨天我讲经,劝大家学佛菩萨,佛菩萨用什麽眼光看人?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那是真的;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凡夫,都是恶人,这是错误的;我们看错了,佛菩萨看得正确。可是一般人听到我这个话,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佛菩萨看错了,我们看得正确,明明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怎麽佛菩萨好坏都不分?实际上,佛菩萨看得正确,我们看错了。这个道理很深,要好好想想,改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改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p><p>受人滴水之恩,永远怀念,永远不忘;人家跟我们有什麽过不去,决不能记在心里,把它忘得乾乾净净,决定不落印象,你才有条件学佛,才有资格作佛。忘恩负义,常常记住这个人对不起我,那个人对不起我,这个人决定堕三途;天天诵经念佛,还是要堕三途。清朝初年,灌顶法师就是这个讲法,他讲的一点都不错。希望我们记取,我们认真努力学习,赶快回头,消灾免难。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p>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四集﹞</strong></p><p>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一千多个文字当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 </p><p>  【忠孝友悌。】 </p><p>  这一句可以说是全篇的核心,关系非常之大。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在这一句;出家人「修行、开悟、证果」,作菩萨、作佛,关键也在这四个字。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我说过太多次了,圣贤人的目的、愿望,无非是希望一切众生,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可是一切众生族类果报不相同,这一些差别从哪里来的?是从他过去、现前的因行不相同。所以从果上我们能看到因,从因上能看到果,这个人就有智慧了。 </p><p>  这桩事情要真正达到目的,政治做不到。释迦牟尼佛以王子的身分,他可以作国王,运用政治的力量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他知道政治达不到。武力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他可以作将军,可以作统帅;他放弃了,他知道这个事情武力达不到。现在人讲经济,讲科学技术,统统做不到。唯一的方法,能够收到好效果,只有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选择社会教育这个工作,一生一心一意来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释迦牟尼佛是这麽一个人,我们要认识清楚。他的雄心大志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他选择这个工作。 </p><p>  今天在现场许许多多的老师们,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者,这个工作非常伟大,今天世界上认识它的人太少了。我听到有一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老师不好做,学生不好教,这个问题我曾经也谈过。现在师道衰了,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当然就没有,因为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知道孝亲,怎麽会尊师?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古时候,一个好的弟子是要父母跟老师密切合作,才能把这个幼苗培植起来,使他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之材。 </p><p>  我记得大概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上学,那个时候还有私塾,不是学校。私塾设在一个祠堂里面,一个老师大概教二十几个学生。我的父亲带着礼物,到那个大堂,供养老师。那个大堂就是祠堂里面的大殿,当中供桌供养的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神位。父亲带着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後面,先向孔老夫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行礼完毕之後,请老师上座,我的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後面,也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後奉上礼物,把小孩教给老师。家长对老师这样尊重,老师要不能把小孩教好,怎麽对得起家长?这个礼节现在没有了。 </p><p>  我在台中,李老师曾经开了一个班,叫「内典研究班」,这个班上有八个学生,他自己是这个班上负责人,请了五个老师,我也是其中之一。开学那一天,李老师代表学生家长,给我们这些作老师的顶礼三拜。这个现在家长也不懂。李老师代表家长,我们不敢接受;不敢接受也不行,依教奉行。他叫我们端端正正坐在那里,只好坐在那里让他拜三拜。受这种隆重的礼遇,要不能认真教学,那就是罪过。现在没有了,现在听说老师管教学生,家长还要告状。所以这个世间有极大灾难要现前,这真是宗教家所讲的上天的惩罚,上帝的惩罚。我们在预言里面看到,他说人家看到将来这个世间上有许许多多人死去,七个月都埋葬不尽。这个果报从哪里来的?不善的因。 </p><p>  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教学。《礼记》里面的「学记」,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是古老的教育指导方针,里面很清楚、很明白的写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统治这个国家,领导老百姓,什麽最重要?教学。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家庭里面什麽最重要?教学最重要。人如果不能接受圣贤教育,实实在在讲,跟禽兽有什麽差别?比禽兽还狠,还要毒。大家看到狮子、老虎吃饱之後,跟小动物相安无事,这些小动物在牠周边走来走去,牠理都不理。人不一样,不吃也要杀他。所以人一定要接受教学,要接受教育。在现前这个时代,能接受的,要尽心尽力教导他;不能接受的,那没有法子,我们要少找麻烦。 </p><p>  儒家教学目的是教人作圣作贤,佛家教学的目的是教你作佛、作菩萨。佛家的教学,自始至终,实在讲就是三桩事情:第一,教人断恶修善;第二,教人破迷开悟;第三,教人转凡成圣。什麽叫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因缘果报的事理,这个人就叫圣人。「圣」跟印度「佛」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佛是个觉悟的人,圣是个明白的人,明白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太深太广,不是学得的,学不到的;学,你一生所学的有限。要怎麽样才能得到?要悟得。所以世出世间的教学,都着重在开悟。不仅仅是佛家讲要开悟,儒家教学也讲开悟,这不悟怎麽行! </p><p>  我们今天为什麽不能开悟?烦恼覆盖,妄想分别执着使我们不能开悟。佛菩萨教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开悟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悟处,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悟处。这个东西是障碍。觉悟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来的,为什麽我们要坚固执着?执着里最严重的是我执,有我就有私,有我就有欲望。私心是迷惑,欲望是罪业的根源,你造罪业了。 </p><p>  佛教导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学佛的佛弟子,都要担负起社会教学的工作,这个很了不起。佛法要普度众生,要救苦救难,怎麽救法?教学。出家,这就像社会上选择了这个行业,我们必须要有专业的精神,推动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不分种族,不分地区,不分宗教信仰,平等的教学。还得要自己以身作则,为社会广大群众做一个好榜样。特别是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虚空法界,形形类类,千差万别,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佛都能够圆满教导他们,让他们个个都能够破迷开悟,个个都能够作圣作贤。并没有破坏他们的族群,并没有障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没有丝毫损坏他们的文化,只有帮助他们更广泛的美化他们的生活,善导他们的文化,所以他成功了。 </p><p>  凭什麽?真诚的心,佛家讲菩提心,真心待人,真诚接物。中国老子也说:「别人以善心对我,我以善心对人;别人以不善心对我,我还是以善心对人」、「别人信我,我信人;别人不信我,我还是信他」。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我们要有诚意、有善意,纯是爱人爱物之心,无私的布施,无条件的对一切众生恭敬供养。诸位在佛经上仔细观察,佛是不是这样做的?这是佛的行谊,佛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所以我们四众同修,不仅仅是出家,在家同修也要做,认真努力去做,要以身作则,才能挽救这个社会。 </p><p>  我现在在中国办了十个中学,十个中学都叫「慈光中学」。你们从台湾来的知道,我在「慈光图书馆」住了十年,我在中国大陆建十个慈光中学,这是纪念李老师,学生报老师的恩。贵州铜仁,这是我小时候念书的地方,我念书那个时候是国立第三中学,校长是周邦道先生,他的别号叫庆光,我在铜仁建一个「庆光中学」,纪念我的校长。我为什麽这麽做?今天学生对老师忘恩负义,我们怎样教导尊师重道,念念不忘师恩?我们做出形象给大家看。我接受方东美先生的教诲,方老师的家乡在安徽桐城,桐城只有一个中学,我在桐城建立一个「东美电脑教室」,送给学校一百台电脑,建一个电脑教室,纪念方东美老师。在山东济南的山东大学,我给他建一个「李炳南电脑教室」,还给他建立一个对民众开放的阅览室,这是纪念李老师。教我书的老师,现在还有一位在人间,我逢年过节都问候,也都有供养,这是我在南京念书的时候,我的级任老师。这一次我想到了,我在南京母校里面也建一个电脑教室,送一百台电脑,这个教室就用老师的名字,我的老师叫涂世泽,「世泽电脑教室」,尊师重道。 </p><p>  现在世间人把这些事情忘掉了,所以这个世间会有大灾难。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个社会成什麽社会?我们看到这个现象痛心。我们全心全力想到,统统要做到。在中国大陆建立学校,希望政府帮助。上一次陈大使到这边访问我,我当面请求他,希望我这几个愿望能够让我赶快落实。现在这两个电脑教室,这一、两个月当中就落实了。我们教的是什麽?教忠教孝。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众生讲经说法,也不过是「忠孝」二字而已。这两个字,实在讲认识的人愈来愈少,能够做得到的人更少了。所以我们要教,要努力的去讲解,深入的去讲解,还得要做给别人看。 </p><p>  「友悌」这两个字包括在孝道里,在这个地方为什麽特别要列出来?教我们行孝的方法。孝从哪里做起?从「爱」、「敬」做起,友悌是对家人。「孝」这个字,在中国制造文字的原则来说,它是属於「会意」,中国古时候讲「六书」,六个原则。这个符号是叫我们看到了,体会它的意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在一起这叫「孝」。这个意思很明显的启示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正是佛家所讲「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一个整体,这是这个符号象徵的意义。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平常在讲席里面所讲的「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法性」,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人生的本体」。 </p><p>  从这个认知里面,才真正生出爱心、恭敬心。刚才我说的真诚心、至善的心、博爱的心,无私无条件帮助一切众生的心愿,都是从孝心里生出来的。你不认识、不懂,所以佛劝你发菩提心。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原因在哪里?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你的心怎麽发都没办法发出来。你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不晓得。真正明白了,知道了,菩提心自然发出来。菩提心发出来,就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好德好善,王阳明讲的「良知良能」;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没有条件的,不希求任何报酬的。所以佛从事的是义务教育,不接受报酬的;有报酬,人家怀疑。不希求报酬,人家才尊敬,你教我是真的,无条件的。 </p><p>  我们要想佛法兴旺,真正能拯救这个世间,我们要不认真向佛菩萨学习,做不到!所以第一个要把自私自利那个念头连根拔除。在过去,留一点,你还能有点成就。在现在这个时代,留一点点都不行,时代不一样了。也就是我们面对这个环境,恶化到了极处,佛经上讲「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要不是以极清净的心,没有办法帮助这些众生。我们面对着这些,佛家讲面对着这些要度的众生,比过去那个时代要困难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在品德、学问、智慧、善巧方便,如果不能超过古人十倍以上,做不到。 </p><p>  我们能不能超过古人?完全在自己一念,自己肯牺牲,就能超过。牺牲什麽?牺牲妄想分别执着,舍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把它舍得乾乾净净。释迦牟尼佛当年在鹿野苑,五个学生起家的。我们今天也不求多,能有五、六个志同道合,就能把佛教再兴旺起来。要怎麽做?学释迦牟尼佛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於人无争,於事无求,过原始的生活,游化世间,就能收到效果。 </p><p>  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为自己,为苦难众生,死也为苦难众生,没有自己。有一丝毫好的念头为自己着想,你是凡夫,你不是圣人,你不是真佛弟子。《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要舍离四相。使自己的心真正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在外表表演的,是真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佛弟子,这是真实教诲,对自己,对众生,对社会,真实的教诲,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p><p>  所以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在讲台上两个小时盘腿做不到,那怎麽行?拼命也要把它做到。心清净,心定了,就不难。难,还是在妄想多,还是在欲望多,这是大障碍;不但障碍修道,而且还把我们送到三途,送到地狱。所以爱欲、嗜好不能够不舍,要舍得乾乾净净,生活随缘,绝不攀缘。 </p><p>  诸位在此地学成之後,游化在世间,最好能够恢复托钵,晚上去住大树底下,住小帐蓬就好,现在帐蓬都很考究、很轻巧。智慧开了,不要书本,为众生讲经说法也不需要预备,都丢得乾乾净净。释迦牟尼佛当年一本书都没有,孔老夫子也是一本书都没有,要这些东西干什麽?你现在好好的做,好好的学,一定要开悟,大彻大悟之後,自性里的智慧就是圆满的佛法。希望诸位同修要认真、要努力,时间非常宝贵,一分一秒都不可以空过。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五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接着底下一句是: </p><p>  【正己化人。】 </p><p>  前面所讲的,都是完成自己的德行,目的是在帮助别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没有成就,就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要想教化众生,先要把自己修好,这是一定的道理。无论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印度这些佛菩萨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作法,乃至於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一条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 </p><p>  前面跟诸位提到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落实,一定是先断烦恼,成就法门。断烦恼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说:「品学兼优」,然後才能化人。我们身为佛弟子,无论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众生的使命,出家、在家都是菩萨,所以佛教育的成就是菩萨法界。《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菩萨法界;《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清楚,极乐世界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诸位都念过「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想一想,我们有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如果没有普贤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这一点要特别留意。 </p><p>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无量寿经》经文里的第一句,前面所列的是上首大众,经文这是第一句。佛是怎麽样教导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然後再想想,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为什麽那麽少?稍稍对经文上留意,就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人虽然很多,未具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不能往生。 </p><p>  普贤大士之德,关键在哪里?就在心量。普贤菩萨的心量是跟虚空法界一样,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叫普贤菩萨。我们心量这麽小,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有普贤大士之德,念一声佛号就往生了,哪里需要念那麽多!他的心行就是佛心、就是佛行,心行相应,愿愿相应,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们要明白,天天念《无量寿经》,不修普贤大士之德,怎麽能成就?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共同来称说也说不尽,世尊为我们归纳为十大类,称作普贤「十大愿王」。归纳成十大类,我们修学起来比较方便。 </p><p>  第一愿「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个意思就是以真诚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叫「礼敬诸佛」。我们没有做到,我们要反省,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这个心态,恰恰相反,大不敬。天天两个眼睛像小偷一样,专门找别人的毛病,专门看别人的缺点,蒐集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大不敬。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要说是菩萨行,世间一个善人君子也不会如此。我们读儒书,会集儒书德行教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种遗规》,清朝陈弘谋先生编辑,把儒家的经典,历代这一些大德们的言行,真实的教诲,分类编辑起来。过去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学生修身课本。早年我们读的书,是哪一家书局出版的我忘掉了,字比较小,分量相当多,很厚的精装一册。以後中华书局从《四部备要》里面,抽出来印单行本流通,上下两册平装本,中华书局印的字大,好看。 </p><p>  看看世间圣贤人是怎样教导人?我们要常常反省,不可以做缺德的事情。修德都来不及了,还专门干缺德的事情,怎麽能成就?换句话说,世间善人、君子他们的条件,我们都不能够取得,那距离菩萨、罗汉远之远矣!讲台上这些技巧,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学到,但是你在讲台上要能够摄受大众,那要靠你的修持功夫了;你没有真实修持功夫,你就不能够摄化大众。换句话说,你所说的话,字字句句从你心里说出来的,不是从口皮上说出来的。心行不相符,言行不相符,没有人相信你;说得再好,人家听了,一笑了之。所以无论在家、出家,要有真实修行的功夫;自己不正,要叫别人端正,没这个道理。在灾难频繁的时代,自己没有能力消灾免难,想要帮助别人,也没有这个道理。 </p><p>  『正己化人』这一句就很重要了。在本文里面,从这一句以下,这是讲化他。这一句是总说,《汇编》里面也注得很详细,什麽叫「正」?「确不可易」,这是正;「化者,自然而然」,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正」是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我们的信愿是在求道,是在求证果。什麽是证果?在佛法里面,阿罗汉是证果,菩萨是证果,佛是证果。要想求得证果,先要断烦恼,烦恼习气不断,我们的修学就谈不上成绩可言了。大家都知道,见思烦恼断掉了,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我们纵然断不了,要向断烦恼这条路上去走,一定要做到烦恼轻了,我们功夫才有成就。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少,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就快乐了;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学佛学得很欢喜,很有受用,同修当中有没有?有,也不在少数。他们真有这个受用,来告诉我,我也为他欢喜。他得法喜,他真干! </p><p>  从什麽地方干起?古德教给我们的很多,但是最要紧的还是从「不妄语始」,这是真实教诲。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不妄语修起。符合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修行的纲领,「善护三业」,第一句就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古大德教给我们从「不妄语始」,从这里开始,跟经训相应。 </p><p>  古德又教给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阿弥陀经》上,净宗法门修「一心不乱」。净宗修学确确实实目的就是一心不乱,《阿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如何能够真正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当然善护三业非常重要。可是从哪里开始?古人也教给我们,「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何必要知道那麽多事情?到处去打听,那你就完了。 </p><p>  在早年,我们出家受戒,大概受戒之後的两年,我们有一个同戒的师兄(觉斌法师),他受了戒之後不久,大概是半年的时间,到南部去闭关。很好,我们很羡慕他,有这麽个福报闭关。过了一年,我有个缘分到南部去,我特别到关房去看他。他闭关的时候,向我借了一部《中观论疏》,分量并不很大,线装书十二册,他要到关房里面去看。过了一年,我说:「戒兄,你向我借的书看多少了?」他说:「第一本还没看完。」见了面之後,给我说天下事,说道场、说法师,他在关房里消息怎麽那麽灵通,我在外面都一无所知。听他给我讲新闻,那闭的是什麽关?所以一点成就都没有。以後他跟白圣法师到南洋槟城极乐寺,白老是住持,请他作当家,在这边没多久就过世了。人是个好人,跟我交情也不错,就是喜欢打听。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他烦恼多,心定不下来。 </p><p>  我们同修不论是出家、在家,清净心重要,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知道那麽多干什麽?很多人都晓得,多少人给我写信,那些信我不看的。为什麽?我不想知道那麽多事。写信给我干什麽?老实念佛就好了。我每天讲经已经是多事了,还要搞这些不相干的事,大错特错!认识的人愈少愈好。我给你们看我身上带的电话号码的小本子,只有二十几个人,这是有时候联络,非要记得的不可,我才记住,不需要的我不记。我们学会的、居士林的,我们楼上的电话号码、传真,我都不知道,记这个干什麽!人的名字我也记不得,见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你姓什麽、叫什麽名字,我不知道。不相关,一个人多自在!如果记几个人名字,为什麽不记几个佛菩萨的名字?跟佛菩萨做朋友,跟佛菩萨打交道,我们前途才有希望。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训,常常记在心中,依教奉行。他们的教诲,都是帮助我们得「觉正净」,这是真实教诲。 </p><p>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过失,最大的障碍,就是传播是非。修行人为什麽不成就?你听听,在一块所讲的都是是非长短。前面我看到有一则公案,我也跟诸位提起过。他说有一个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个出家人在谈话,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的时候,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麽缘故?最初这两个禅师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他们两个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後,他们两个在讲是非,妖魔鬼怪来了。所以常常讲是非、论短长,你要晓得你的周边都是妖魔鬼怪,没有护法神。如何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心在道上,这是感应道交,我们起心动念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如果我们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应。妖魔鬼怪从哪来的?你自己把他招来的,不是他找你,是你把他找来了。起一个恶念,说一句恶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来。修行人干这个事情,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p><p>  所以古人讲的教训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少」,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用不着知道。不需要认识的人,少接触,接触没有好处,是非多。古时候修行人,为什麽选择在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心清净,容易成就。我们现在居住在都市是最不好的环境,最不好环境里面,你还要到处去打听、到处去钻营,这怎麽得了?你没有成就的指望了。 </p><p>  所以我们要想成就,一定先要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四天王告诉我们。四大天王的表法,我们要明了,他教我们怎样护自己的法,我们要学。弥勒菩萨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那是普贤的心,量大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最後的三大士: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最後善财童子参访这三位菩萨,用意很深很深。弥勒是表心量,文殊是表智慧,心量不大,智慧不能圆满;智慧的落实是普贤菩萨。末後用三大士代表大圆满,我们读经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自己才知道怎样去学习。 </p><p>  这一句四个字,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也要用几次的时间,跟诸位同学共同来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21:48: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十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化他,总说意趣是: </p><p>  【正己化人。】 </p><p>  注解里面说得很好,「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许多功夫,化人有许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这些话都说得非常肯定,要帮助别人,帮助这个社会。昨天我们也讲了很多,最重要的还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帮助别人,就非常困难,当然会遭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尤其是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事与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够得到大众的尊重。不但大众对你尊重,鬼神也对你尊重,冥冥当中自然得到拥护,更能得到诸佛护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想学,很愿意学,为什麽学不来?学不来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能放下,都是被这桩事情障碍住了,所以要想自己心行得正,必须要把这些障碍舍掉。 </p><p>  可是有些同修说,我们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这个原因在什麽地方?实在说,原因是对於诸法实相没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的是什麽?一句话,就是诸法实相。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点难处都没有。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既深又广,很难明了,所以佛要用那麽长的时间,尤其专说这一桩事情,就是《般若经》。佛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占二十二年,几乎占全部时间的一半。用这麽长的时间,苦口婆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看破;看破之後,修行菩提道上就没什麽大障碍了。 </p><p>  菩提道是什麽道?是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话,意思是觉悟。我们生活在朗然大觉之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会迷惑颠倒,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对人对事对物一种正常的活动。正常的活动,就是菩萨的生活、佛的生活,我们学佛目的也就在此地。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们,这个观念就错了。 </p><p>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当然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宇宙人生观;也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对我们生活环境的看法,有正确的认识,这是智慧。有了智慧,还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功夫。烦恼习气无始劫来养成的,必须要克服。儒家讲「习性」,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性很可怕、很麻烦,很不容易断掉。可是要不断掉,虽理解也没用处,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还是要堕三恶道。三恶道怎麽去的?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观念、这些行为是堕三恶道的业因。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了、舍掉了,这才不会堕三恶道。可是几个人能消除得了?为什麽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自自然然生起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这个麻烦可大了! </p><p>  佛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转变,这一句话说得好,一定要做一个转变。在功夫上讲,要转恶为善。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从行为上转起。以往我们念头是为自己,行为都是为自己;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从今而後我们为别人,不为自己。念念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一切众生想,世间可怜的人太多了。他们为什麽这麽可怜?没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积德,恶因感受的果报,虽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们看到了,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 </p><p>  释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般学生,不是不能过一点富裕的生活,他办得到,轻而易举。他是王子出身,国王大臣是他的护法,物质上要什麽样的享受,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的事情。他为什麽要去托钵?为什麽去过那麽清苦的生活?没有别的,无非是想省一口饭,给那些没饭吃的人,帮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帮得到?给诸位说,真能帮到,减损自己的物质受用,帮助那些缺乏的人。这个心,我们就没有,那菩萨行当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这个心,这个心是纯善之心,纯善之行,所以感动天龙善神都护持,一生当中教化众生才能收到效果。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才有真正的功夫。 </p><p>  我们今天在物质上的受用,以饮食来讲,三餐饭还不饱,还要以零食来补充,这是什麽原因?这个身体就是业障身,心有业障,身也有业障。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饮食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生命,身体是一部机器,这个机器不断的在运作,需要能量补充,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业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补充少了他就会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的人,工作一样正常。 </p><p>  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里?学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总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们常讲胡思乱想。修行人跟一般社会大众比,心地总比较清净,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补充的就少。世尊为我们初学的人示现,教我们把一切忧虑牵挂这些烦心的事情放下,因为那都是不必要的,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渐就减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够了,这一餐不吃也没有关系,也照样的去运作,这是事实真相。 </p><p>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心非常清净,妄想杂念几乎没有了,他的能量补充,一个星期托钵一次,也就是一个星期吃一顿饭。他那一顿饭,一个星期够了,那个养分足够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罗汉的心还要清净,半个月托一次钵,两个星期吃一顿饭,他也够了。实在讲,佛与法身大士他们要不要饮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断掉。佛陀在世是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的,要是在他那个身分上,他可以完全断掉。完全断掉,我们凡夫看了做不到,那还得了吗?所以告诉我们,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够了,修清净心重要,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用禅悦,用法喜,用清净心,来滋养你的身体,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这都是行门上的功夫。</p><p>  这个功夫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链,链清净心,链清净行。清净心,清净行,没有别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头要断掉,常常保持正念现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时中,时时刻刻心里只有一句佛号,这是正念。一切众生不知道佛法的殊胜,不知道念佛的好处,我们以善巧方便帮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处,也能够学习效法我们念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的事说不尽,但是只有一个目的,最後诱导他念佛。这个目的是纯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所以处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宽宏大量,要认识大体,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情欲;随顺自己的情欲,就是随顺烦恼,你会做错事情,佛家讲你会造业。 </p><p>  在日常初步功夫,我们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断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毁誉,遭到别人毁谤,或者是有人对你的赞叹,毁誉不动心,你的心慢慢就会清净。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没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认识。古人说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烦恼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麽能清净?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净业就不能成就。我们希求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早一天亲近阿弥陀佛,「心净则佛土净」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一的条件。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效果在哪里?是用这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心里面才有杂念,「阿弥陀佛」提起来,杂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妄想杂念不起来了,你的功夫成就,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弥陀佛就感应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断,功夫当然不得力。 </p><p>  有人问:「学教也分心,是不是杂念?」学教要为自己名闻利养是杂念,学教是为光大佛法、普度众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为自己,我为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正念现前。如果为自己名闻利养,那是轮回的念头;讲经说法还是造轮回业,是轮回业里面的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没有分,那到哪里去?恶道里面去享福了。总之,弘法利生是修福,过分重视自己的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到畜生道里享福,饿鬼道里享福,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 </p><p>  诸位想想,安世高当年他的同学是[共+阝]亭湖的龙王,堕畜生道,得蛇身。他造的什麽业?他是出家人,明经好施,佛法的道理通达,又喜欢布施。自私自利没放下,托钵托的这一顿饭,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里面不太舒服,就造这麽个业,来生堕畜生身。畜生福报大,他明经,他有智慧,所以堕畜生身作龙王,很灵。他有智慧,很灵!这是他明经。一千里内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养他,有福!这是他喜欢布施。去当龙王,苦不堪言!安世高去度他,给他讲经说法,劝他回头是岸,《安世高传记》写得很清楚。 </p><p>  小小不如意、不满意,明经好施还要堕三途。我们今天经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气比他大得多,你将来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决定不如他。所以想想这些事情,实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头,就不敢起个恶念,不敢有恶的行为。所以传记多读有好处,能够时时刻刻警策自己,勉励自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14 06:5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