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讲解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5 05:2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三十七集)</strong></p><p>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护持正法」,这一句意思说之不尽,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导也是这一句。究竟什麽是正法?怎样来护持?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纯是一个善心,纯是一个爱心,纯是一个利益众生的心,这就是正法。能够将这个心落实,就是功德。这里面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把正法破坏,也就把功德毁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不能不明了的。在佛经里面常说与一念相应这是正法,一念就是自性,一念是真心,真心是纯善、是纯爱、是纯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虚假,也决定没有造作。 </p><p>  在佛门教学之中,一进山门,天王殿里面四天王就是表法的,教导我们护持正法。东方持国天王,东方是开始,太阳初升之处;也就是护持正法从哪里做起?从这个地方做起,叫护国天王。我们想想名称的含义,要护国一定先要护家,没有家,哪来的国?要护家,一定要护身,没有身也就没有家了。所以儒家教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它有一定的程序。天王表法的含义是负责尽职。 </p><p>  一个人生到这个世间有他的职责,中国古代教育里面讲的五伦、十义。五伦是说我们的身分地位,你在这个社会上,你是什麽身分、什麽地位,这叫伦。义就是义务,你应当要做的。譬如你在家庭,你的身分是父亲,你的义务就是慈爱,你要爱你的子女,你要爱你的家庭,这是你的职责。你的身分是儿女,儿女的义务是要尽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身分是哥哥,要友爱你的弟妹;身分是弟弟,你对於兄长要尊敬。古时候对於这些教育非常重视,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现代教育里面没有了,家里面父母、长辈也不教,学校也不说,社会也不谈,於是天下大乱。怎麽乱的?伦常乱掉了。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只图物质上的受用,那跟禽兽有什麽差别?人跟禽兽不同,就是受过圣贤人的教育。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是教育的成果,现在没有人教了。 </p><p>  佛法里面还有一些,实在讲,现在佛门对於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的教诲也逐渐淡忘了,形像虽然在,意义没有人懂得。所以护持正法,首先要护持我们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的心不真不诚,虚伪诈骗,这是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眼前虽然能得一点好处,果报在地狱,不值得! </p><p>  昨天北京打电话给给我,东北有一些出家人,假藉我的名义,说我要到那边去盖道场,要到那边去传戒,在那边募捐,募了不少钱,听说有两三百万。这个法师我不认识,他有神通吗?有神通也搞错了,我没有这个念头。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一生都是住别人的道场。今年七十三岁了,我还要搞道场吗?哪有这种愚痴的事情!我一生学印光法师,不作住持,不传戒,不向人募捐,不向人化缘,几十年如一日。哪有可能到晚年还做这个糊涂事情?所以希望各地的同修要明白、要了解,不要受人欺骗。凡是造谣生事的,你们拿钱是供养他的,与我不相干。我住在这个地方,从海外各地来的同修几乎天天都有,他们供养我的钱,那个红包我看都不看,统统送给弥陀村,我也不知道那个红包里多少钱,由他们去拆封,由他们去处理。所以希望各位同修了解,不要受人欺骗。我没有用钱的地方,我要钱干什麽?什麽都不要,希望大家存好心、行好事就好了。 </p><p>  学道之人,尤其是学佛之人,学佛是学觉悟,学真诚,学清净、平等、觉,学慈悲。慈悲,第一个你要爱自己,要保护自己的善心,保护自己的善行,这才叫护持正法。怎样保护?从哪里下手?我常讲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占有的念头,你的心就清净,你的真诚心、真心就露出来。如果还有一丝毫这个念头,你就错了,你所用的心是妄心,虚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以纯真之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纯真的心,纯真的爱,纯真的利益大众。他为什麽这麽做?他觉悟了,他明了了,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p><p>  有些人找我给他写字,我也常常写一句话,「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凡夫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在这里面分自、分他,干些损人利己的糊涂事,迷惑心干糊涂事,这叫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佛在经典里常常感叹「可怜悯者」!哪种人可怜?这种人可怜,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护持正法,第一个要知道事实真相,要护持自己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真正做到负责尽职,诸佛菩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最好的模范。 </p><p>  第二是南方增长天王。南方是象徵智慧光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方向都是在南方,它那个南方不是真正的方向,不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它是智慧的方向。在中国讲五行,南方是火,火象徵光明。善知识住在哪里?住在光明那一方,所以每一个善知识都在南方,我们要清楚那不是真正的南方。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住在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南方,它取这个意思。增长天王,你想想他的名字,希望我们智慧天天增长,取这个意思,这是护持正法。 </p><p>  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表法的,决不是他喜欢唱歌,别搞错了。代表什麽意思?代表中道的意思。中国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琵琶是弦乐器,我们知道弦松了弹不响,紧了它就断掉,要调到适中,音色就很美。就是告诉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懂得中道,用中。中,它才和,不中就不和;和才能够合作,和合。不和,怎麽能合作?所以它表这个意思。 </p><p>  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剑表智慧,慧剑,断烦恼,取这个意思。 </p><p>  西方、北方天王讲的是方法、手段,怎样能够达到护法,把护法的工作做好,怎样叫自己智慧增长。下面教给我们具体方法。西方天王叫广目,你想想这个意思,广目是教我们多看,现在人讲观光。北方天王是多闻。这两个天王教给我们,你要多看多听,要多了解。 </p><p>  这几天新加坡宗教理事会举办九个宗教联合展览,这大概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过去没见过,也没听过,使我们有机会对於每一个宗教很方便的接触到。我们多看多听,对他们多认识、多了解,才能够和睦合作,社会才祥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新加坡将这个理念落实了。这几天同学们讲经,我没有办法去听。我是多多的看看各个宗教,多了解他们,多认识他们,这是教育,宗教教育。同时,我们也把佛教介绍给他们。 </p><p>  社会是多元的,变化多端。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拿的是蛇,龙、蛇都一样。龙、蛇表什麽?变化,千变万化,说明社会千变万化,你要看清楚。变化当中还有不变的原理原则,他的一个手上拿着龙,一个手上拿个珠,那个珠就是不变的原则,要掌握到,你才能应付多变的社会,它取这个意思,你说多好! </p><p>  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盖代表什麽?防止污染。你接触多元变化的社会,决定不能够污染,污染就错了。在复杂社会里头,保持「清净平等觉」,伞盖是取这个意思,这叫护法。 </p><p>  不是叫我们不接触,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是真正懂得护法,决定不受污染。什麽是污染?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痴慢,这个念头是污染。我们在一切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里面,把这些污染永远离开,你的心才清净,清净心生智慧,这样才能真正护持正法。 </p><p>  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法是正法,佛法之外的是不是正法?《华严经》上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大乘法里面也常说:「哪一法不是佛法。」觉悟了,法法皆是佛法,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常讲:「佛法无边」。如果你要是说基督教不是佛法,那基督教就是佛法的边,它有边了,那怎麽能说无边?天主教也一样。昨天晚上我们参访犹太教,今天参访拜火教,如果说它不是佛法,那佛法就有边了,佛法怎麽可以说无边?佛法无边,然後我们晓得,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族群,统统是佛法。 </p><p>  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觉悟,你明白,你搞清楚了,就叫做佛法。你没有搞清楚,那叫世间法。佛法清楚明白,就叫做佛法。佛教经典摆在我们面前,你对它不清楚、不明白,这不是佛法。所以对於迷惑不了解的人,再问他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觉悟了,法法皆是佛法。觉悟了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有妄想分别执着,什麽都不是佛法,没有一样是佛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法法皆是佛法。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我们要懂得。 </p><p>  我们今天布施供养其他宗教,有很多人奇怪,他为什麽奇怪?他是凡夫,他没有佛法,他不懂佛法。 </p><p>  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麽拿这些钱,供养那些其他宗教?」 </p><p>  我说:「我没有供养其他宗教。」 </p><p>  他说:「你为什麽不供养佛教?」 </p><p>  我说:「我是供养佛教。」 </p><p>  他说:「明明它是回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p><p>  我说:「那都是佛教,是你自己没有看清楚,统统是佛教。佛教里头有宗有派,你懂不懂得?」 </p><p>  他说:「懂得。」 </p><p>  我说:「佛教有十个宗。那都是佛教的宗派,他们里面崇奉的神,崇奉的上帝,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你念念观世音《普门品》三十二应,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应以基督教得度,他就现基督教身;应以上帝身得度,他就现上帝身;都是诸佛如来。《无量寿经》上说一切皆成佛,这一切包不包括他们?统统包括,一切皆成佛,这个意义多深多广,多麽圆满。小心量分自、分他,你永远不能成就,不但证果你没有分,开悟都没分,自己给自己做了障碍。」 </p><p>  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p>
4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6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三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随缘济众」,说了十个项目,前面八条介绍过了,後面还有两条:第九是「敬重尊长」,第十是「爱惜物命」。佛教人要随缘而不攀缘,佛菩萨自己圆圆满满的做到了,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 </p><p>  「敬重尊长」,尤其是现代人所疏忽的。为什麽要敬重?尊长是让我们学习敬重的一个对象。实在说,佛的意思是要我们一切尊敬,为什麽?因为尊敬是性德。我们学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样才能作佛?必须把性德圆圆满满的恢复过来,那就自然成佛了。佛不是勉强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我们都是佛,现在不是,什麽原因不是的?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性德,所以就不是佛;要是顺应性德,那就是佛,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由此可知,佛教化众生,无非是教化人随顺性德而已。随顺性德是自然的,违背性德就是破坏自然。在佛法里面,有时候不用「自然」这个名词,怕大家对这个名词有执着、有误会,用「法尔」。法尔是什麽意思?跟自然意思是一样的。「法」是一切诸法,「尔」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样的。 </p><p>  实在说,现代我们对这些意思体会应当是有相当的深度,为什麽?大家常讲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自然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被破坏,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被破坏。我们现在生活已经感到相当痛苦,不但饮食里面含着有许许多多的病菌,叫人吃饭都提心吊胆,水里面也含着有毒素,甚至於空气里面含着有毒素。我们这个时代,饮的水,呼吸的空气,不如古时候时代。古时候时代,确实饮的是清泉,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这是我们生活环境远远比不上古人。被谁破坏的?我们自己破坏的,真的是自作自受。可是并不是我们人类统统都在做,是少数人做,多数人受连累。少数人发明,多数人贪图一点小便宜,贪图一点小利,不知道後面有大灾难在後头。这是愚痴,这是真正的无知。 </p><p>  佛教人,没有别的,恢复性德而已。性德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迷了,无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智慧德能何以不能现前?迷惑,愚痴。从痴迷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些东西在造业,就破坏了自然环境,使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产生了障碍,不能现前。在这个时候,佛称这些人叫凡夫。只要把这些障碍除掉,智慧德能又恢复了,这个人就叫佛菩萨,佛菩萨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只要相信佛的话,理解佛的话,依照佛的话去做,就能够恢复性德。 </p><p>  《华严经》普贤菩萨给我们提了十个修学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也就是说真正修行要从「礼敬诸佛」开端。了凡先生在此地教我们「敬重尊长」,就是「礼敬诸佛」的落实,这是初步落实,培养敬重之心,敬爱尊重,培养这个心,这是性德。然後以这种敬爱,真诚的敬爱,真诚的尊重,对待一切众生,再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就是性德的流露,这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真正落实了。只要这一条能够落实,其余的九条就好办了,就不难。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言行,都是普贤行,也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办法你得到了。在大乘佛法里面,普贤行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能成佛;换句话说,这个方法能明心见性。所谓成佛,就是明心见性。 </p><p>  我们再细细思惟,这一些经论我们读得很多,说起来我们都很熟悉,并不陌生,可是始终不能够落实,原因在哪里?原因在行之不力。说实在的话,根本没有想去实行。没想去实行,不只是行之不力,根本就没去做,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契入佛菩萨的境界。说个老实话,十大愿王的真实义,我们了解的不透彻,并不是真正明白。真正明白了,哪有不照作的道理! </p><p>  古圣先贤们,用这种方法来培养性德。人如果能够敬重父母,敬重师长,敬重长辈,从这个地方下手容易。可是在今天就难,今天的社会普遍的崇尚自尊,不会尊重别人,自大,所以傲慢的习气不断的在增长,总是欺压别人。这样的心态是造极重的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不学佛已经就不堪了,学佛还要这个作法,哪有不堕落的道理! </p><p>  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佛为什麽要这样教我们?这种教学法,不是他创造的,不是他设计的,完全是顺应自然,完全是随顺性德。我们如果明白、了解,自然能够欢欢喜喜依教奉行,认真去学习。在生活里面学习,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习。 </p><p>  末後一条「爱惜物命」。这一条实在上说,就是劝导我们要惜福。自性里面有无量的福德,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华严》里面讲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那个福报不是修来的,称性;也就是说完全是自然的,自然生态一丝毫没有破坏,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美好到极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p><p>  在这个环境里面,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还是「爱惜物命」。何况我们凡夫没有见性,自性的福报一丝毫都享受不到。我们今天享的福报是什麽?从哪来的?是从修德来的。好比你有福报,你有财富,你有亿万财产,但是都在银行里面,身上一分钱也没有,走在街上想吃东西,挨饿,没人给东西给你吃,怎麽办?只好临时打工,赚一点钱去吃一餐饭。临时打工,赚一点钱吃饭,是修德。性德虽然有,拿不出来,凡夫就好比这种状况。 </p><p>  我们修这麽一点福德,你要不爱惜,这个福很快就享完了。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禄尽人亡」,禄是什麽?福报。人寿命很长,你有八、九十岁的寿命,你有八、九十岁的福报,五、六十岁就享完了,不知道惜福,享完了;享完了,虽有寿命也要死,福没有了。由此可知,惜福重要。懂得惜福的人,寿命虽然到了,福没享完,他不会死,他的寿命自然延长。为什麽?福没享完,他还有余福,我们常讲添福添寿。添福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自己会修福,一个是自己会惜福。又会修福,又会惜福,他的寿命当然就延长,这是一定的道理。 </p><p>  儒、佛都教导我们要节俭,爱惜物命,这个物命特别是指动物。这一句里就含着不杀生,更进一步不食众生肉,不吃众生肉是惜福。吃众生肉,不要以为这很平常,社会上大家都吃。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你吃牠八两,将来要还牠半斤,不是说吃了就没事,吃了很麻烦。你这一生吃了多少动物的肉,你要多少生才能还得尽。所以「人身难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讲个最简单的,这一生吃了多少众生肉,来生再变畜生,生生世世变畜生还债,统统还完了,这才能再得人身。你去想想,这个事情多麻烦! </p><p>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利害,佛菩萨知道,真正修行人知道,不跟众生结怨仇。不跟任何人有债务上的纠纷,别人欠我的不要了,这个好;要,你还要去讨债,你来生还要去跟他碰头;不要了,帐了了。欠别人的要赶快还,还的很痛快,我们菩提道上就没有障碍,往生就走得潇洒、走得自在,冤亲债主不会来刁难,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不知道惜福,那怎麽行?惜福,点点滴滴都要爱惜,要养成习惯。 </p><p>  我第一次到加拿大温哥华去讲经,那一边的同修告诉我,温哥华有一位大护法,供养宣化法师一栋大楼,当时那栋楼值美金一百万,我去参观过。什麽原因供养的?在一桌吃饭,看到宣化法师用一张卫生纸擦了八次,用一次叠起来再用,用了八次。他受了感动,供养一百万,惜福的果报。宣化法师在美国许多大城市里都有道场,福报大。福报从哪里来的?惜福,他真的节俭,真的惜福。自己生活确实节俭,别人做不到。他们日中一食,不倒单,房间里没有床铺,持戒很严,这些地方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他讲的那些神通,这个我们不赞叹他;但是在持戒、惜福这一方面,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 </p><p>  这十条,我们简单跟诸位同修介绍到此地,注解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大家自己可以参考。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p>
43#
 楼主| 发表于 2007-7-17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三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十八句是: </p><p>  【慈心於物。】 </p><p>  向下这一段经文是讲「养性」,修心养性,这一科里是讲修敬。『慈心於物』,「物」就是众生。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德,方便是功,我们常讲功德。前面这一段教给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心,累功就是行事。慈悲心就是世间人讲的爱心。佛法为什麽不说爱,要说慈悲?这里面有一个原因,世间人这个爱是感情的,爱生於情。慈悲也是爱,但是慈悲是生於智,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凡是感情的很容易变化,所以世间人讲爱情是决定靠不住的,千变万化,自己也不能控制。佛菩萨这个爱心是永恒不变的,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p><p>  真慈平等就是佛。在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讲因缘都非常复杂,《华严经》上所谓「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当中,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佛就将最重要的因素提出来教导我们。作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真慈平等」,真是纯真,前面在「积德累功」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 </p><p>  一个修行人,一个明白人,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有三桩事情是我们一般凡夫所忽略的。第一,他的心是真诚至善。善心达到究竟圆满,就是至善。儒家也教人「止於至善」,以一个纯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纯善心就是此地讲的慈心,这是第一个特色。第二个,纯是一个爱人之心。没有想到自己,就像一个慈母爱护他的幼儿一样,全心全力的照顾,把自己都忘掉了。佛与大菩萨是以这样的爱心,爱护十法界的众生。第三个,纯是利益之心。 </p><p>  这三点,把诸佛菩萨的心行说尽了。而这三桩事情,我们细心去观察,几乎通於一切宗教。各个宗教的教义虽然不相同,仪式不一样,但是这三点是有共通之处,宗教可以圆融和合;可以说这是根本法、基本法,从这个基本法上着手,发扬光大。 </p><p>  《华严》是一个例子,《法华》也是个例子,看看佛家的大乘经论,一乘教典,无不是以这三个因素,融合虚空法界种种不同的族类,我们今天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这三桩东西融合了。至善、真慈、利益对一切众生,真正做到舍己为人。佛是大智大觉,我们讲他的觉行圆满,凡是大智大觉的人,一定具备这三个因素,能与平等慈心为伍。 </p><p>  佛家教人养生,这是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最关心的事情,怎样才能保持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要想身体好,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这是许许多多人疏忽了,心地清净慈悲就不会生病。所有一切病痛烦恼从哪里生的?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从污染生的,这个道理不难明了。 </p><p>  这几天,报章杂志里面刊载欧洲牛肉又发生问题了,又不能吃了。甚至於葡萄酒里面还掺杂着牛肉的牛血,把葡萄酒染红,大家心里都慌了,很明显的,污染就是疾病的根源。心地清净,没有污染,就不会生病。慈悲能够化解一切不祥,不但能解毒,对自己来讲有能力解毒,慈悲心能解毒,慈悲心能化解世间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之间一切误会歧视。所以种种不祥,慈悲心能够化解。 </p><p>  我这个妄想打了好多年,希望能办一个多元文化的学校。多元文化教什麽?就是教导至善的心,慈悲的心,利益众生的心。多元文化研究所,多元文化学系,课程内容就是这三点,这三点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而慈心里面最重要的是不杀,「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对一切众生,「物」是讲一切众生,不可以有杀害的念头。不但不能杀,伤害都不可以,这才是真正慈心,是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戒行的根本。 </p><p>  佛菩萨教我们养生之道,特别着重慈悲心。世间人养生只懂得生理,饮食要卫生,卫是保卫,保卫生理,求生理的健康。但是生理健康真正的因素没有找到,虽然选择最健康的食物,他还是会生病,他还是会老死。什麽原因?生理健康,对於健康长寿不是第一个因,它是第二个因;这是治标,不是治本。由此可知,讲求卫生的人是治标,不是治本。 </p><p>  本是什麽?本是心,佛经里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心理健康,我们生理就健康了一大半,饮食方面稍微注意一点,那就过得非常好。心理不健康,生理怎麽调养,还是无济於事。这种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古代这些帝王将相,对於生理上的保卫,都是找一些专家、第一流的人来照顾他,还不是一样短命。历代帝王,诸位去查一查看,活到七十岁有几个人?没几个。大多数四、五十岁生命就结束了,五、六十岁就算长寿了,七十岁以上的,希有!古人称为古稀之年。什麽原因?疏忽了心理的卫生,他懂得生理的卫生,他不懂得心理卫生。所以慈悲心比什麽都重要。 </p><p>  我们养身体,还要懂得养性情。佛家的饮食为什麽选择素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劝导我们素食,但是他自己没有实行素食,那是生活环境不许可。佛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慈悲的人就不愿意麻烦别人,佛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人家吃什麽就供养什麽,这就方便了。如果佛要提倡素食,每一家都还要准备一点素食应付托钵的人,你说这多麻烦!不愿意给人添麻烦,所以这是随缘。诸佛菩萨、那些修行人,行!随缘没有问题。因为他的心慈悲,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他的心清净,不受污染。我们是凡夫,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会受污染,所以不能不有选择。&nbsp; <br/>  中国佛教采取素食,始於梁武帝。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劝勉菩萨不要吃众生肉,他读了之後非常受感动,他自己采取素食,劝勉出家人也采取素食,素食运动就这样展开来。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没有吃素食,吃素食只有中国。 </p><p>  全世界出家的佛教徒,头顶上没有燃香的,燃香只有中国。头顶燃香是什麽意思?佛在经上讲,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是我们发愿舍己为人,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不是叫你真的把身体烧掉,身体烧掉了,你还拿什麽去帮助别人。诸佛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服务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拿什麽服务?佛家讲燃身、燃指、燃臂,都是取舍己为人的意思。你要会错了意思,真的把身体烧掉,手指烧掉,手臂烧掉,你变成个废物,什麽事也不能做了。观世音菩萨两只手还不够,要千手千眼,我们两个手还要把它烧掉,这成什麽话!意思错会了。 </p><p>  祖师大德教我们在头顶上燃香,让你时时刻刻记住,我曾经发愿舍己为人。可是头上有很多人烧了好多个,我还曾经看到有一位出家人,头顶上大概烧了有三、四十个香疤,燃得那麽多,心里还是自私自利,贡高我慢。他燃得多,别人燃得少,「我比你多」,贡高我慢!完全不懂得燃香的意义。所以身上燃不燃没有关系,心里要记住佛的教诲,真正发心,无条件的、无私的为一切众生服务。 </p><p>  素食非常重要,素食养生、养心、养性。性,用现在话讲,就是情绪。素食里面也有对性情不好的,佛都把它拣择出来,大家晓得佛家讲「五荤菜」。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食,许多人讲吃荤,以为是吃肉,错了。荤不是肉,荤是蔬菜。肉在佛家讲腥,荤腥。荤是五种蔬菜,大家都晓得,大蒜、小蒜(我们叫荞头),韭菜、葱、兴渠。兴渠过去中国没有,现在普遍了,我们叫洋葱。这些东西影响生理,没有功夫的人,没有定功的人,吃它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所以佛家避免吃它。这五重荤菜,《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吃容易动肝火,脾气暴躁。所以佛才劝导初学的人,你要保护自己善良的一个情绪,饮食会影响情绪。素食保护慈悲心,不食众生肉,所以素食卫生、卫性、卫心,这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养生之道,养生、养性、养心,这是大学问。 </p><p>  从这个地方生起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欢喜、无条件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菩提心就从这里生。佛常常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菩提心不知道从哪里发?菩提心要从爱心里面发出来,这个爱心不附带任何条件。有条件的爱心,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难发,难在哪里?难在我们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如果你明白了,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 </p><p>  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才是真相。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佛经上的讲法,大家听了很难体会它的意思。佛经上怎麽说法?「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话听起来不好懂。我把它变一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你们想想看,你什麽时候能够体会到,什麽时候你承认了,你肯定了,你的爱心自然就发出来。那个爱心是平等的慈悲心,那是真正的菩提心。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44#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十集)</strong></p><p>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第十九句: </p><p>  【忠孝】 </p><p>  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是德行感应的根本。注解里面,在全篇是最丰富的一段。我这个本子跟你们用的本子不一样,我这个本子总共有十七页,一页是两面,可见得古德对这两个字重视。「孝」是诚敬的根本,佛法建立在孝道上。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的教学也是以「忠孝」为中心,这是受教育。什麽叫教育?忠孝而已矣,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就是要学忠,要尽孝。古人教我们,「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注解开端就这四句话。 </p><p>  「为臣尽忠」,这句话要用现代言语来解释。佛教育「依义不依语」,这句话讲得好,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变,意思是原则、是纲领,永远不变的。在过去帝王的时代,「为臣尽忠」是臣子对於君王要尽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领导对於领导的人要知道尽忠。这个意思引伸来说,为一切人民服务要尽忠,这个意思诸位就更好懂了。我们服务要有对象,对象是什麽人?对象是人民。我们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要知道尽忠。 </p><p>  「为子尽孝」,这一句话好懂。尽忠是依尽孝为根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他怎麽能够尽忠?孝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忠是做人的大道理。 </p><p>  「忠」这个字是「中」、「心」,就是你的心要正、要中,不能有偏,不能有邪。古人给我们解释「诚敬」,诚敬是相貌,「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忠心就是一心,二心就不忠,二心你的心就偏了。忠心是一念不生,生一念就不忠。由此可知,忠这个字是诚敬到极处,真诚恭敬到极处,才叫做忠。儒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就是教这个。这是天理之常,常是常道,永恒不变的,在佛法里面讲「法性之常」、「法尔如是」。人能够守着常道,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失掉了常道,违背了常道,这个人就叫众生,就叫凡夫。可见得圣凡就从这个地方分,一念差别。 </p><p>  人伦之本,做人的根本;换句话说,忠孝这两个字没有了,人伦的根本就丧失。还有人的形状,有人的样子,实际上是不是人?不是人,只是人的样子。 </p><p>  天台大师讲《法华经》,将十法界展开为「百界千如」。百界从哪里来的?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譬如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人中之佛。哪个是人中之佛?「忠孝」两个字做到圆圆满满,丝毫没有缺陷,这就是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萨,「忠孝」两个字做到五成以上,没有圆满,这是人中的菩萨,人中的缘觉,人中的声闻。「忠孝」两个字能够做到十之一、二,那才是人中之人,才算得上是个人。能够做到四成、五成,人中的天人。如果做不到,违背了,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饿鬼。完全相违背,大逆不道,人中的地狱。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所以叫一百法界,每一界里面都具足「十如是」,所以称为「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事实真相。这样再展开,一百界里面,每一界里又有十法界,叫「千法界」,所以法界无量无边。 </p><p>  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法界,变幻无穷。这个变幻里面有一个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忠孝」。所以在《感应篇》,「忠孝」这两字的注解,占这麽大的篇幅,这是古大德的慈悲爱护,唯恐我们对这两个字认识不清楚。世出世间的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修行能不能证果,关键也在这两个字,你说这多重要! </p><p>  底下这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下去,意思深广无尽。「使为臣不忠,则君复何望於臣?为子不孝,则父复何望於子?畜生禽兽之不如,安可言人乎?」这几句话现在人听到会摇头,听不进去,现在人不以为然,认为说这种话落伍了,这是旧文化应当要淘汰掉。凡是有这种观念的人,有这种行为的人,所以才招来世间的大灾难。懂得忠孝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事实真相的人,不但不敢为非作歹,连一念邪思都不容许,哪里会造业?更何况造极重的罪业?这些意思,我们同学们要多多的去想想,多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後才知道圣人的教诲,至真至善。我们决不能迷於世俗,迷於世俗招来的苦报无有穷尽。 </p><p>  诸位也许晓得,古今中外有许多预言都集中在这个时代,都说这个世间会有灾难。我们学佛的人不相信预言,学佛的人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佛不说预言,佛说因果,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忠孝」是善,「忠孝」是善之大根大本,这个字不能不多说说,要把它认识清楚。这两个字,在中国制造文字原则里面都是属於「会意」。文字是符号,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这符号里面的含义。忠是中心,不偏不倚,教我们如何用心。忠是真心,偏了就是妄心,这个字是教我们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真心,声闻、缘觉用的是相似的真心,还没有到纯真,六道凡夫用妄心,不真。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p><p>  「孝」这个字,是叫我们体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麽样子?你们看看这个字的样子,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个意思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就孝,上一代跟下一代分家就不孝。从这个意思再引伸,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什麽现象?岂不是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自性」、「法身」的样子。大乘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这一个字最好的注解。「孝」是什麽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是孝字。这个符号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这个真相,你就认识孝道了。 </p><p>  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圆圆满满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说什麽?「忠孝」二字而已。不仅是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不离这两个字,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尽的法藏,也是这两个字而已。这两个字怎麽说得尽!诸佛如来一起说,共同说,说无量劫,这两个字还是说不尽。我们连这两个字粗浅的意思都不能体会,难怪修学功夫不得力,研经听教不能开悟。研经听教不能开悟是对这两个字不认识,念佛修行功夫不得力是这两个字丝毫都没有做到。所以这两个字你认识了,你会开悟;这两个字做到了,你就能修行证果。所以这两个字我们也要多用一点时间来跟诸位同修介绍。实际上,我知道的也不多,我能体会到几分,我也只能做到个一分、两分而已。 </p><p>  注解接着说,「人虽应登仙品,必须多历岁年,唯至忠至孝,今日谢世,明日便生天界,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岂知尤为超度之本哉」,这个话说得好、说得对,没错!这是讲到修行。《感应篇》是道教的,道教修行目标在升天,进入神仙的俱乐部,也很难得了。 </p><p>生天不简单,佛法里面讲,欲界天要修十善、四无量心,色界天还要修四禅八定。但是人生在世能够尽忠尽孝,不必修行,死了以後自自然然就生天。这个话是事实,至忠至孝的人,生天的品位也高。换句话说,如果不忠不孝,虽修十善、四无量心,也不能生天。同样的道理,不忠不孝,念佛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在念佛堂诚心诚意去念,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样不能往生。所以这两字,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决定不能疏忽。这两个字,我们要多用一点时间来研究讨论。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p>
45#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05:28: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一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 </p><p>  【忠孝】 </p><p>  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无论是在中国固有文化,或者是在大乘佛法里面,都是属於心性之学。这两个字在「六书」里面都是属於「会意」,也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个符号就能体会它所表的意思。 </p><p>  「心」这个意思很难体会,很难懂得。大家在《楞严经》里面看过,《楞严经》一开端,世尊对着阿难,问他「心」在哪里?并没有说是「真心」或者是「妄心」。阿难比我们聪明,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世尊否定了。这一段文字很长,古人的科判定为「七处徵心」,也有人把它判作「七番破处」,都有它的道理。心不但找不到,甚至於心也没有办法想得出来,所以佛经里面常用八个字来形容它,「不可思议」、「心行处灭」,这八个字能够说到一点彷佛。 </p><p>  儒、佛讲的心,都是讲真心,都是讲本性。真心本性遍一切处,佛法里面讲心包太虚,《楞严经》尤其说得透彻,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所以心是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心之所现。就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里面有虚空、有法界、有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现在人说从意识心里变现出的梦境。没错,意识心是个妄心,佛法里面讲识心,变现出的梦境。我们现实的环境,现实的虚空法界,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知道是我们真心本性变现之物?这就没人晓得了。心没有相,心能现相,心起作用能将这个现象任运变化,所以是「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识是什麽?识是念头,念头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就叫做念。「念」这个字也是「会意」,在中国文字上,念是「今」、「心」,就是现在你那个心,你现在心在动。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就是念头。 </p><p>  心起作用,如何将这个作用用的纯正。世出世间的圣人用心是纯正的,佛菩萨用心是纯正的,纯正就是「忠」。这个心上如果不加任何符号,那就表的是心,加上符号就是表它的作用。忠是正用,一点过失都没有,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叫忠。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无限的深广。在儒家,《大学》里面教人「诚意、正心」,诚意是心之体,正心就是心之作用,要用的正,正就是忠。可是现在的凡夫,我们哪里知道心?禅宗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诸佛如来教人没有别的,就是教人认得心而已,认得心你就成佛。由此可知,除佛菩萨之外,没有人认得心,声闻、缘觉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还没有认得心,何况等而下之。 </p><p>  心起作用,就是思想,就是见解。这些思想见解错了,错在什麽地方?佛家讲有无明障碍住了,烦恼搅和住。佛这麽说,儒家也是这麽说,所以儒、佛论修行都是先断烦恼,然後开智慧;智慧开了,你就认得心。儒家教人的纲目,也是这麽个说法,「格物、致知」,这个「格物」多重要!我们今天修学功夫不得力,就是没有从这个地方下手,没有去做。物是什麽?物是欲望,物欲。一切众生对於物欲深深的贪恋、执着,他的果报生生世世搞轮回,搞三恶道。所以你修行要想成就,你必须把五欲六尘舍得乾乾净净,你才有救。不但世间法不可以贪,佛法也不能贪,《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p><p>  我们想想自己为什麽不能成就?为什麽还造地狱业?学佛的人造地狱业多,我看得太多太多了。现前造地狱业,将来一定得地狱果报,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他敢造业。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欺骗众生,欺骗佛菩萨,自欺欺人。他用的是什麽心?这样的心怎麽能成就?以这样的心做点好事,也有点果报,果报在哪里?三途六道里面去享受。如果五戒十善不具足,说老实话,五戒十善具足的人不多。第一个就是不诚实,五戒里有不妄语,十善里也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我们自己想想有没有犯?如果犯了,《地藏经》上说得好,「拔舌地狱」,你能逃得了吗?不要说你有这个行为,起这个念头就造业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读了不少,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自己还要想有好的果报,哪有这回事情! </p><p>  往年我在休士顿讲演的时候,遇到蔡老居士(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修学之所以不能成就。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不知耻」。我听了这个话深有感想,真的,确实是「不知耻」。儒家讲:「知耻近乎勇」,勇是精进不懈。为什麽不能精进?不知耻。 </p><p>  我们那天的谈话,也有一个具体的结论,希望我们来推行「知耻运动」,我们搞一个「知耻学社」,有这麽一个念头。人能够知耻,那就是世出世间圣贤的根基。菩萨知耻,所以他能成佛,声闻、缘觉知耻,所以他能够精进。什麽叫知耻?不如人是耻辱。要以谁做标准?以佛菩萨做标准。我们样样比不上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大耻辱。去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身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放得乾乾净净。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麽做不到?我们为什麽还要贪着,还要拼命在营求,错了。 </p><p>  佛法讲用心,都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直心,讲至诚心,那是孝。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是本性,是菩提心之体。心性起作用,有对自己,有对别人;对自己的是深心,深心是自利心;对别人是大悲心,大慈悲心,这是利他。所以深心跟大悲心都是「忠」的意思,你的心起这个作用,正确,纯正无邪。什麽叫深心?古德解释「好德好善」,这个讲得不错,好德好善之心。什麽叫德?前面讲过,存心是德。存什麽心?我们将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归纳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里面常存这十个字就是深心,这是自受用。诸位果然能常存这十个字,自自然然健康长寿,心情愉快,世间人讲的幸福美满就表现出来了,你的忧虑,你的烦恼,你的罪业,就能够消除。如果与这十个字相违背,你造业,你不能离开烦恼,不能离开忧虑,不能离开恶业。 </p><p>  心存这十个字,这就是有德,前面文上讲的「积德」;念念不忘这十个字,这是积德。累功,大悲心利他是累功。你果然积德,德在哪里表现?德就在你形相上表现,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在你的面孔、你的相貌、你的表态里面,就把这十个字完全表现出来了。佛法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什麽放光?就这十个字放光,动地是感动别人。你的相貌,你的言谈举止,自自然然显示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八个字就是放光动地。再加上「念佛」,那就更不可思议,那才达到究竟圆满。 </p><p>  这十句,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记得很清楚,都能说得出来,可是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没有把它放在行为上,因此我们功夫依旧是不得力,依旧在造六道业。说六道业还说得好听,实际上是造三途业,怎麽得了! </p><p>  前天陈大使问我,我们现在这个题目是什麽?我就告诉他,我们有个总题目,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目的是「知恩报恩」,要把知恩报恩落实。我们学佛的人,「知恩报恩」是挂在口皮上,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什麽叫四重恩?不知道。父母对我们有什麽恩,老师对我们有什麽恩,国家、社会对我们有什麽恩,一切众生对我们有什麽恩,几个人知道?不知道就是耻。知道而不能够做到,也是耻辱。要真正去了解它,佛法教学「信解行证」,你为什麽做不到?你解得不够透彻。如果你理解透彻了,你一定去做,不需要人鼓励,不需要人勉强,自动自发就去做了。解得不够深、不够彻底,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还是一句老话,不好学,不肯学,那就没法子了。谁能够学到?好学的人学到了。 </p><p>  往年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家,还没有出家,我跟他一年三个月,以後到台北出家了。李老师那个时候在台中住了十年,学生十几万人,他很感慨的说了一句,他说:「你们这些人跟我十几年了,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走了。」台中同学跑到台北来找我,他说:「老师说你学到东西,你学到什麽?」我说:「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你们大家不都在一起吗?」这说真话,老师从来没有特别教我,为什麽我能学到,你们不能学到?我有心,你们没有心。我想学、肯学,你们虽然天天坐在那里,听得比我多,机会比我多,你们是耳边风,你们听了没有落在心上。不肯学,天天在老师身边,守一辈子,还是造三途地狱业报,那叫真正可惜了。 </p><p>今天我们看到「忠孝」两个字,我的感触非常非常深。这一段文的注解也多,有三十多面,希望诸位细细去看;看了,你再听我的讲解。果然肯学,喜欢学,认真学习,你一定得受用。这个受用不止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46#
 楼主| 发表于 2007-7-20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二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汇编》讲「忠」字,注解里面总共有四十三条,大多数都是列举历代各行各业尽忠的事蹟给我们做参考,提供我们学习;在修道人,学佛的人,应当怎样尽忠,怎样尽孝,对於「忠孝」两个字应该如何看法。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这两个字都是属於「会意」,我们从这个符号上要体会其中的真实义。「忠」这个字的形状,是「中」、「心」,也就是心起作用要保持中道,佛家讲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讲中庸。所以懂得用中,在世法里面就是圣贤,在佛法里就是佛菩萨,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懂得用中。世间圣人用中,用的是相似之中,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来说,他是「相似即中」;世间的大圣,也能够做到「分证即中」。而在佛法里,诸佛菩萨,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可以说已经达到「究竟即中」。诸位从我这个话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一个究竟圆满的中道。中则不偏,中则不邪。 </p><p>  为什麽我们说诸佛菩萨是究竟圆满的用中,超过世圣?佛菩萨的心确确实实是包虚空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世间圣人没达到。世圣所谓天下,实际上是指这个地球,以天下为心,真正能够爱世人。而佛菩萨的心量是遍虚空法界,因为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换句话说,就是心的相分。心没有相,它能现相,所以相是心的相分。在凡夫,我们现在六识感官的相分是唯识所现,唯识所现的我们称它作妄相,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相之外,还有没有一个真相?佛说有,真相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诸位在这个言语里面,有没有听出意思来?你要真正听出来,你就明白了。相没有真妄;说真说妄,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为什麽说不上是真、是妄?因为心性里没有相,怎麽能说真?怎麽能说妄?如果你是一心,现的相就叫一真;如果你是二心三意,现的相就叫妄相。你们听明白了吗?相是心现的,是识变的,所以说「一切现相从心想生」,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 </p><p>  诸位如果体会得,你就肯定佛在经上所说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什麽?正报是心,依报是境界,境界决定随着心念转变,所以佛菩萨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宰。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也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心被境转。听说这个世间有灾难,惶惶不安,忧虑万端,为什麽?心随境转,这就不自在了,就苦不堪言。你问诸佛菩萨有没有灾难?没有。为什麽没有?他不但没有不善的心,他没有二念,永远住在一心上。所以我们世间人所讲的「吉凶祸福」,他都没有,世间人所受的「苦乐忧喜舍」,他也没有,这叫会用中,这就是中心。我们世间人讲尽忠,「尽忠」是什麽?中用到了极处、用得究竟圆满叫尽忠。真正做到究竟圆满的忠,究竟圆满的孝,是如来果地上;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尽,他的忠孝还欠一分,还没有做到究竟圆满。这是佛法讲「忠孝」跟世法差别所在。 </p><p>  但是这个说法高,怕的是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从哪里学起?要从拓开心量做起。佛家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位要晓得这两句话八个字,是说我们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这个心量为什麽变得这麽小?小到只知道自私自利,所以才有灾难。如何消灾免难?拓开心量是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要发心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四弘誓愿」里第一句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佛家讲「度」,就是服务的意思。不仅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一个法界,除人法界之外,还有九法界,一切众生就包括十法界,一个都不漏。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超越世间的圣人,道理在此地。 </p><p>  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是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是为别人服务?常常怀这个心,这就是有德,前面跟诸位讲过「积德累功」。我们也很想学佛菩萨,就是学不来。我们是不是真想学佛菩萨?如果真想学,要把学不来的原因找出来,为什麽学不来?何以那一些声闻、缘觉、菩萨,他为什麽学得来,我为什麽学不来。你把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掉,菩提道上不就没有障碍了吗?你也就会学了,也就学得像。修学成绩必定是从观行、相似、分证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的成绩不断向上提升。我们的障碍是什麽?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你也跟诸菩萨没有两样,你能学了,你也会学得很像。所以自私自利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一定要觉悟。 </p><p>  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了,真正是微不足道。能把这种念头舍弃,你所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你所享受的环境是华藏世界、是极乐世界。为什麽贪恋五浊恶世而不肯舍弃?美其名为度众生,这是大慈大悲,其实你真做到了吗?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们看他是住六道,实际上他住一真法界,为什麽?他在六道里,一尘不染,清净自在,给六道凡夫示现最佳的榜样,那才叫真正利益众生,真正在度众生。没有智慧,没有德能,不懂观机,美其名说度众生,实际上都在造业。造业,哪有不堕落的道理?纵然贪得这数十年物质的享受,名闻利养,後果不堪设想。 </p><p>  我们一定要明了生命是永恒的,绝对不是说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了了,这个事情就好办。我常讲死了就不得了,这是跟你说真话。学佛的人知道没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麽事情?是我们生活时空的转变。现代科学家证实,这个世间有无数度的维次。确确实实可以肯定的,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的维次,所谓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到十一维次空间,也称为十一度空间,这是已经被证实的。在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的,这个说法跟我们佛家讲的相同。佛家不讲维次,佛家讲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十法界是大类。天台大师讲,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这是一百法界,所以天台家讲「百界千如」。这一百法界里面,每一个法界又有一百法界,重重无尽,这就跟科学家讲无限的维次意思完全相同。科学家还不能完全证实,佛家完全肯定。 </p><p>  所以生死只是我们生活空间维次的转变,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你对生死就不会恐惧,只是换一个生活环境而已,你会很自在,你不会恐怖。可是维次的转变,有转变很好的,有转变比现在生活还差劲的,你不能不知道。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善心的人,愈转愈好,我们世间人常讲来生生到天道去了。人身脱离,到天道去了,那就转好了。世间人对於天道含糊笼统,佛家知道清楚,天有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你转到哪一层天去,这个在三界之内。三界之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愈转愈殊胜。如果你贪生怕死,你对於死亡恐怖,这个事情麻烦了。这个转愈转愈差,你会转到畜生道,转到饿鬼道;如果恶业造得很重,会转到地狱道。所以没有生死是真话,只是生活时空的转变。 </p><p>  佛在经论里面,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努力,希望能获得一个自在的转变。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得大自在,他什麽自在?诸位都念过《普门品》,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三十二种应身,随类化身,随机示现。他这个转变自己做得了主,这就得大自在。我们今天转变,自己做不了主,谁作主?业力作主。这是真的,六道凡夫随业流转,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造业。造善业得善果报,三善道受身,就转到三善道,造恶业就转到三恶道,转变不自在。诸佛菩萨为什麽转变自在?说实在话,尽忠尽孝。你把「忠孝」这两个字看清楚、看明白了,诸佛菩萨千经万论就是讲这两个字,讲得非常圆满,彻底究竟。诸位要知道,一部《大藏经》都是在说这两个字,就是这两个字详详细细的说明。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p>
47#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三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 </p><p>  【忠孝】 </p><p>  两个字,前面将「忠」做了简略的介绍。《汇编》里面引用尽忠之事,也就是把「忠」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它举了很多例子,这个例子是举不尽的,理事也是说不尽的,诸位可以从这些例子去体会。今天我们再来论「孝」字,孝是根本,忠是起用。《汇编》里面讲「孝」,第一段就用颜光衷先生的《孝弟论》,这一段说得很好,跟佛家的思想非常接近。「有子说孝弟为仁之本」,这是《论语》上说的;「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这是一个读儒书的人,一开端以孔孟的说法为依据,然後将它发明。「孝弟,关涉甚大」,关是关系,涉是涉及,它涉及的面很大,既深又广;「横的纵的」,这是从面上来看;「古往来今」,这是从时间上来说;「无边无际」,这个看法正确;「都是这个物事,然须晓得孝弟是什麽物,所以孝弟的是什麽根苗,人於天地间一气耳」。我们只念到这个地方,後面诸位自己去看。 </p><p>  「孝」这个字也是属於「会意」,让你看到这个符号就能体会里面的意思。它的上面一半是「老」,下面一半是「子」,老是代表上一代,子是代表下一代。这个字的意思,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体,这叫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这就不孝。西方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分家,「老」、「子」分家就不孝,中国人没有这个话。你再往深处去想,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就是颜先生所讲的「古往来今,无边无际」。你懂得这个关涉,然後你再从横的方面去观察,就是佛家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虚空法界一法都不漏,圆圆满满的包含在其中。 </p><p>  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过,说过不止一次,我讲的话容易懂,「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就是「孝」的意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范围广;有情是众生,我们今天讲人、动物;无情也是众生,植物、矿物,乃至於自然现象;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叫做众生,众生这个意思很广很大。「一切众生都是自己」,我说这个话有根据,不是我说的,佛说的;佛不是这个讲法,但是意思一样,我们「依义不依语」就对了。佛在经上讲,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识是心的作用,是心起作用。所以「孝」这个字,要用佛法来说,就是一切法的大总持法门,究竟圆满。 </p><p>  我们对这个字的理念要清楚、要明了,然後才晓得应该怎样去学孝、去行孝,希望达到尽孝。孝字做到圆满,就成佛了。圆教究竟的佛果,孝道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尽,孝道还有欠缺,还不能做到圆满。由此可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经论、菩萨戒里面也是这样说的,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认知,这是学佛的根本,大根大本。 </p><p>  我们想想,佛法当年的传播是向四面八方去传道,佛的这些弟子们,到处为人讲经说法,为什麽只有在中国紮根,开花结果,发扬光大,其他的地区都没有;特别是在欧洲,在亚洲的西部,连发源地的印度,印度是个特殊的例子。我们很清楚,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教学就已经特别重视孝道;换句话说,孔孟所教的,这书上说得好,「孝弟而已矣」。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跟中国朝野一接触,我们听了之後非常欢喜。为什麽?跟我们的理念完全相同,而且做的方法比我们还要精细,儒家教学只提一个纲领,佛法讲的细腻,所以它的经典丰富。中国人特别欢迎它,特别重视它,这是佛法真正传到中国来了。如果这个社会、这个地区没有孝道的理念,佛法在这个地方紮不了根,是这麽个道理。 </p><p>  早年我在台湾,有一些法师到美国去,我认识的人不多,凡是我认识的,我都劝他到美国不要建寺庙,他问我建什麽?我说建祠堂,提倡孝道。祠堂里面可以讲经说法,供奉祖先牌位,不是供奉一家的祖先牌位,供奉全国的,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姓宗祠」。不是像我们对面杜氏宗祠,那是一家的。我叫他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所有中国人都在一个祠堂里面,这个好!提倡孝道。我的福很薄,没有福,没有能力做到,达拉斯建了个小道场,我们没有法子,所以里面只供了一个牌位。在台湾做了两个大的牌位,一个是「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我们住在美国不能把美国忘掉,所以也供了一个「美国百姓祖先牌位」,我们供了两个。我们有心,有这个意思,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澳洲道场也许你们去过,我们佛堂也是供了两个这个牌位。在新加坡你们到念佛堂去看,念佛堂也供了两个这样的牌位,一个「中华民族」、一个「新加坡」,百姓祖先神位。这是佛法的根,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根没有了,什麽都谈不上。所以孝是根。 </p><p>  我们读书看到这个符号,实在讲粗心大意,含糊笼统这麽过去,那怎麽行?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讲这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经法教化众生,还是这个字。我说这个话有没有根据?是不是我在这儿胡说?诸位读过《观无量寿佛经》,《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变故,万念俱灰,哀求释迦牟尼佛帮助她。她是佛弟子,知道世界无量无边,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有没有清净的世界、安乐的世界?她说这个世界环境太恶劣了,她很想移民,这儿不住了。释迦牟尼佛听了她的请求,就将十方诸佛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看了之後,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她很喜欢,向释迦牟尼佛请求,怎样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十六观经》是这个因缘说出来的。 </p><p>  韦提希夫人请教往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说方法之前,先跟她讲「净业三福」,告诉她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里面,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们诸位想想看,这是什麽意思?第一个就是讲孝,孝亲尊师。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哪来的师?不知道孝顺父母,决定不可能尊敬师长。孝道、师道没有了,换句话说,在六道里面三善道也没有了,你的生活环境只限於三恶道。恶道里面,畜生有些还懂得孝道,还能够孝养父母;换句话说,人连畜生都不如。社会上很多人不懂,排斥佛教,排斥佛教就是排斥孝道,排斥师道。他们那种想法作法,我们决定不能怪他,要怪自己,他们对佛法有误会,没有了解。他要了解之後,佛法对每一个众生有真实的利益,谁愿意把自己真实利益毁弃掉?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没有尽到宣导的责任,我们有罪过。 </p><p>  佛在「三福」讲得好,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也就是三善道的福报,这是最低的水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才能够保住人身。修得更好的可以生天,享天福。第二条是小乘的福报,声闻、缘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句话。第三条是大乘菩萨的福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也是四句。总共十一句,佛最後做了一个结论,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不说尽了吗?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人要修行想作佛,我们知道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一样,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每个人修每个人的法门,但是都能够成佛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意思都是讲的这个。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能够圆成佛道,但是都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离开「三福」,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 </p><p>  所以修行开始是个孝,到圆满还是孝道,佛法没有说别的,自始至终,行孝、尽孝而已矣。几个人了解这个道理?为什麽不了解?我们四众弟子没尽到责任,特别是出家的弟子,没有说清楚,自己也没做到,连孝的概念都没有。孝的本意,就是圆圆满满的自性;孝的真谛,就是佛法当中常常讲的「一心一念」。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字认识清楚,然後我们来研究、来讨论,这个理念怎样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行孝。怎样落实在佛法修学上?那是尽孝。如果大家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深深相信,九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愿意皈依佛法的。皈依佛法是皈依什麽?皈依孝道。没有一个不尊敬师长,用师道来圆满孝道。孝是本体,师道是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由於法身慧命才完成孝道,这个道理要懂。这个字,我们也要多费一点时间来讨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19:1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四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早晨,我们将「孝」这个字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它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大总持法门;也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都包括在这个符号之中。佛法就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所以佛法以孝开始,还是以孝为终结。诸佛菩萨教人,无非是尽孝行孝而已。所以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个就教导我们「孝养父母」。这是教导我们行孝尽孝,要从什麽地方落实?从孝养父母落实,然後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在菩萨戒经,世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养父母扩大到虚空法界,那才能尽孝。所以谁能够圆圆满满的尽孝?如来果地才真正做到了圆满,等觉菩萨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由此可知,学佛就是学一个「孝」字,就是学一个「忠」字;佛法没有别的,「忠孝」而已矣。 </p><p>  父母对我们恩德太大了,我们这个生命得自於父母,所以孝养父母是天经地义,这才算称作人,从这个基础上修学才能成菩萨、成佛。我们孝养父母是以孝心养父母,儒家说得好,「养父母之身命」,对於父母物质生活要照顾到。还得要懂得「养父母之心」,要让父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心情愉快,这就要顺;如果不顺,父母就生烦恼,就有忧虑。所以这个字落实相当不容易,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我们常说「至善之心」,「纯孝之心」,「纯敬之心」,这个字就很不容易落实;总而言之,是要用真心。还要知道「养父母之志」,父母之志是什麽?对你的期望。父母志小的是希望你升官发财,眼光比较看得远的,中国人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希望你能够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使祖宗家族都以你为荣耀,这是古时候一般作父母对儿女的期望。如果父母觉悟了,他对你的期望是希望你作菩萨、作佛,达到真实究竟的圆满。 </p><p>  我们能不能令父母不失望?作菩萨、作佛,无论什麽身分,无论什麽样的行业都可以做到。说作佛,不一定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佛相。维摩居士现的在家佛相,丰干和尚、寒山、拾得现的是很普通人的一个形相,我们今天讲道场义工,示现义工的形相。仔细观察他们确实是菩萨行,确实是个佛相。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佛相,三十二类的菩萨行。所以任何身分、任何行业,都可以作菩萨,都可以作佛。 </p><p>  作菩萨、作佛跟凡夫有什麽不一样?我想我们同修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每天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天天在研究讨论,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只有一个真诚的心、纯善的心,纯是爱人的心,爱一切众生,纯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想到社会的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真实的幸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法所说的「五戒十善」圆满的相应。所以十善业道,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十善业道的圆满是大孝,孝道的圆满,佛道的圆满。 </p><p>  我们曾经看过许许多多的佛像,彩画的佛像,佛顶上有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用华文写的,这三个字是「唵、阿、吽」。诸位看到会念,这三个字是什麽意思?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唵」是身,「阿」是语,口业,「吽」是意业,这三个字是表「身、语、意」三业清净。十善业道里面跟我们讲身三、口四、意三,你是不是做到真正圆满清净了。诸佛菩萨修的是这三个字,学的也是学这三桩事情,圆满的还是这三桩事情。我早年最初接触佛法,很幸运的认识章嘉大师,我请他老人家赐我一点墨宝,他给我写了一张字,这一张搬家搬得太多了,搬不见了。就是「唵、阿、吽」三个字,他是用藏文写的,送给我之後,给我详细讲解三个字的意思。 </p><p>  我们要晓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麽?如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完全相违背,我们不是在学佛,不是在学佛就叫造业,我们应当要清楚、应当要明了。我常常劝大家,我们做人要能做得好,学佛要能学得像,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得乾乾净净,我们功夫就能得力。念念为众生,为佛法,为佛法久住世间。 </p><p>  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现在外面很多预言说世界末日到了,我不相信。我为什麽不相信?我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灾难有,肯定有,为什麽?人心不善,众业所感,当然是不能避免的。可是人心要能回头、能向善,这个灾难就减轻,灾难的时间也自然缩短。所以我看中国是一片光明,我从哪里看?念佛的人多。听说现在在中国念「阿弥陀佛」的人,念《无量寿经》的人,超过一亿多人。这麽多的人念佛,希有!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念佛人,那九个人就沾光了。新加坡、东南亚这一带,现在念佛的风气很盛。凡是有正法住的地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是一定的道理,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p><p>  我们要有善心,学佛的心是至善之心,但是要学得像,学得不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能学得像,就要能放得下。我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这一生将近五十年,就是学这六个字,才学得有一点点像。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大德,像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一生的行谊,也就是这六个字,真正看破、放下。印祖跟虚老和尚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也没有徒众,信徒很多,只是劝导大家念佛修行而已;除此之外,心里一尘不染。不像现在有些法师们,要信徒的姓名、地址、电话,还要加上照片,唯恐忘掉了。你说多麻烦!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大德们,信徒不来找他,他已经忘得乾乾净净,绝不放在心上。所以我说他没有信徒,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里充满了智慧慈悲。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这是真学佛。真正学佛的人多了,这个世间人就有福,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 </p><p>  同学们一定要发心,无论是在家、出家。出家,一定记住,你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样。出家人最好的榜样是谁?释迦牟尼佛。在家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样,在家人的好榜样是谁?维摩居士。这才叫真正学佛。如果认为世尊、维摩长者距离我们太远,我们找近一代的,诸位也能找到。出家人学印光法师,学虚云老和尚,决定不错,这两个人是出家佛的样子。在家学佛,江味农老居士是好榜样,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好榜样,那真正是学得很像维摩居士,念念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我们学佛,不但在经典上我们有理论依据,佛教给我们很多方法,还要找一个好榜样,找一个模式,依照这个模式来雕塑自己,我们这一生才不至於空过,才真正学的有成绩拿出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p><p>  这个世间,不但是世法,连佛法也要放下,也要舍得乾乾净净,一尘不染,我们才会有成就。有一丝毫的染着,就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不但佛法不能成就,世法里面也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里面的因因果果,《感应篇》说得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 </p><p>  至於孝行细节太多,说之不尽,但是也要提一个纲领。我们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对待兄弟?怎样和睦宗族?怎样能给社会、能给众生,带来安定和平?这一些都离不开这个「孝」字,都是属於孝行。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再跟诸位提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要知道的一些纲领。好,我们明天见。 </p>
49#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09:29: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五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我们将「孝之体」介绍过了,孝之体就是一念圆满的自性。「孝之相」,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孝」这个字的范围,虚空法界一切都包容在其中。「孝之行」,也是儒家讲的「止於至善」,在佛法里就是佛行、菩萨行。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学习,昨天也提示了一点纲领。佛教导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知道孝养父母,「养父母之身」要细心的关怀。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就像照顾婴儿一样,要谨慎、要细心,饮食起居都要留意。在《礼记》里面,我们读到关於养老的这些教诲很多。尤其是饮食方面,一定要选择他生理所需要的,这个一定要懂得。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需要的养分也并不一样,但是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容易消化的,容易吸收的。现在比过去进步多了,体格检查比较方便,检查之後知道他缺乏些什麽,需要哪些营养,在饮食里头如何来配合。这是养身,「养父母之身」。 </p><p>  第二是「养父母之心」。父母对於儿孙,对於亲戚朋友,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关心的,总是希望儿女,希望亲朋好友,都能够生活过得很好,事业都能出人头地。人年岁愈大愈慈悲,因为他自己很清楚来日不多了,自己这一生已经过去了,所以他的期望都是落实在儿孙年轻人的身上,心地真诚慈悲。我们常讲:「老婆心切」,老婆是老太婆,她们的心真正善良,纵然过去生中做错事情,这个时候也都知道忏悔了,也都知道回头。年轻人很难,到晚年的时候容易回头。晚年闻法修行成就的人,我们看到不少,接触佛法时间不长,念佛时间很短,但是往生瑞相希有,这些道理我们明了。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六十岁以上的人,修行成就的很多。修行真正有成就,这是大孝。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如何帮助这些修行人,这个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要懂得父母的心,懂得父母的希望,不要辜负父母,不要辜负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跟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没有两样。所以中国古礼学生对老师那份感恩,跟对父母没有差别。只是在丧礼上,对父母有孝服,对老师没有孝服;除这一点之外,再找不到两样了。 </p><p>  人一生能够生在感恩的世间,这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在学校念书的少年时代,父母老师都希望你有很好的成绩表现。你书念得不好,父母忧虑,那就是不孝;品行不好,父母也忧虑。孝子时时刻刻要让父母心情愉快,换句话说,样样都要做得让父母快乐。与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是不孝;不听从老师教诲,是不孝。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的童年已经过去了,想想看几个人做到?你做不到,不能怪你。为什麽?佛法是讲理的,合情合理合法,你小的时候没有人教你,你怎麽会懂得?没有人教会懂得,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成年之後,你有了家室,家室要和睦;家室不和,父母忧心。兄弟不和,妯娌不和,哪一样不让父母操心?父母对於儿孙那个心操一辈子,临终还挂在心头上,谁能够了解?到你自己年老的时候,也许你有所感悟了。踏进社会,人在世间一定要有所事事,要有一个正当的行业,正当的工作,为社会服务,为众生服务。你对於你的工作,你这个行业是不是真的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尽心尽力,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 </p><p>  由此可知,孝行也是充塞宇宙,也是遍虚空法界。不但孝心是圆满的,孝行也是圆满的。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诸佛菩萨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读过观世音菩萨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是什麽?孝行,尽孝而已。我们学佛,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佛经叫白读了。做佛的学生,没有别的,佛教给我们孝道,教给我们尽孝而已。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就是这麽一桩事情。懂得孝道的人,行孝尽孝的人,念念普度众生,行行都给世间人做好榜样。所以我们对於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要细心体会他们住世的行谊,向他们学习。韩馆长往生的时候,我给她最後做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希望出家人能做出家人的好榜样,在家人能做在家人的好榜样,道场能做一切道场的好榜样,这是尽孝,这是行孝,这是佛心、是菩萨行。 </p><p>  现在许多地方的同修常常给我写信,给我打电话、传真,这些书信文件大多数我都看不到。我知道大家都向往新加坡这个道场,都希望到此地来参学,尤其是听到新加坡积极筹建弥陀村。大家都晓得,新加坡地方太小,人口密集,现在移民到新加坡来比过去困难得多,到新加坡来参学可以,到新加坡来长住不容易。我们欢迎,居士林也欢迎,李木源居士也欢迎,但是新加坡的政府、法律不容许。因此,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行孝尽孝的人,应当把新加坡这个模式带回去,你们去建道场,建的道场一定超过新加坡。为什麽?古人常讲「後来居上」,这是一定的道理。我照你这个模式来建立新道场,你的长处我们全都学来、学到了,你的缺点我们统统都改进。所以後建的道场一定胜过以前的旧道场,这是一定的道理。 </p><p>  所以我们要找什麽人?找孝子。中国古人常讲:「求忠臣於孝子之门」。你们晓得「忠臣」两个字是什麽意思?臣是办事的人员;忠前面跟诸位讲过,孝这个字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叫忠。能行中道,能行中庸,这种人办事最可靠,他能够尽心尽力,没有偏心,没有私心,心里大公无私,那叫忠。所以「忠孝」两个字做到,就是圆圆满满的佛道,这个人就是菩萨,就是佛陀。 </p><p>  今天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就是个好榜样,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没有什麽高的学历,也没有什麽好的经历。我跟他见面时,他一身的毛病,严重的癌症,医生宣布他的寿命顶多只有三个月到六个月。他学佛,是个佛教徒,医生给他这麽讲了,他相信,万缘放下,全心全力奉献给佛教,为佛教作义工,尽心尽力,一分钱不取,这是感应道交,他的病就好了,医生称这是奇蹟。这是我们前面跟诸位讲的「乘愿再来」,把这个业力所受的身,他能够发大愿,为佛法、为众生,尽心尽力的服务,业障消了,愿力成就了,这就是「乘愿再来」,决定往生净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 </p><p>  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麽做不到?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你念头转过来就是佛菩萨,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麽?放下贪瞋痴,放下是非人我,放下毁誉,放下攀缘,放下嫉妒,放下彼我。我常常跟诸位说,放下嗜欲,你的嗜好,你的欲望,放下贪爱,放下横逆,放下恩怨,一切放下,以清净心、真诚心、大慈悲心,为佛法,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转变,超凡入圣。无论你是什麽身分,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你是在某一种工作岗位上,任何的身分都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任何行业,也都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我们出家,这是一个行业,在社会上也担负起一种职责,这个职责要认识清楚,这是社会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以我们肯定认知,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导师,团结不同的族类,融合不同的文化、宗教。 </p><p>  昨天晚上我们参观巴哈伊教,他们也是这个理想。但是佛法在理论上,在行持上,在教诲上,比他们更踏实,更出色。过去方东美先生讲过,《华严经》里有真实究竟圆满的哲理。他一生所读过的、所学过的世出世间哲学,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华严哲学」,圆满的理论,周详的方法,後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他常讲《华严经》是世间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在晚年可以说完全学习《华严》,在学校里面开「华严哲学」,介绍《华严》。 </p><p>  我们现在示现的身分是出家的佛弟子,如果连这些道理都不懂,佛的教诲记不住,不能够认真努力奉行,这是大不孝。不忠不孝,那还有什麽成就?诸位要记住,我说的话不太好听,也不客气,不忠不孝之人,他的前途是三恶道,三善道的分都没有。你以为念这几句佛号就能往生,哪有那麽容易?尽忠尽孝,念佛的人决定得生,才能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希望我们共同勉励,认真努力来修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p>
5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四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几天,我们都在谈「忠孝」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说认识的人并不多,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两个字所表的义趣,这样的人也愈来愈少了。我们也是限於时间,只能做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这麽一个简单的提示,诸位如果能够细心去体会,这两个字包括了一切佛法。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甚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 </p><p>  「孝」是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体相,「忠」是讲它的大用。要以《华严经》的经题来说,「忠孝」两个字就是经题上的「大方广」,「忠」这一个字就是「佛华严」;孝是大方广,忠就是佛华严。所以它的含义无尽的深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大藏教的经典,就是这两个字详细发挥。「忠孝」两个字做圆满了,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如来究竟的果地。个人成圣成贤,家庭和合,社会安详,一切众生都能和睦相处;离开这两个字都做不到,所以这两个字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 </p><p>  古人说:「一家仁,一国仁」,仁是仁爱之仁。「仁」这个字也是「会意」,是什麽意思?仁爱就是众生,所以这个字的显示是「二」、「人」,不是一人,有我还有别人,自他是一体,自他不二,这是「仁」表的意思。宗门有一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佛法常说:「入不二法门。」真正「识得一」、「入不二法门」,这个人才是仁者。佛家称人,称为仁者,这个称呼是极为尊敬,佛在经典里面称菩萨为仁者。我们从字面上来看,仁慈的人,只有菩萨才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我们一家都做到仁爱,诸位要知道,「仁爱」比「亲爱」意思又不一样。亲爱是从情上建立的,感情深厚;仁爱是从理上建立的,知道是自他不二,万法一体,那个爱心是从理上、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那是真爱,永恒不变。别人爱我,我也爱他;别人不爱我,我还是爱他;别人以善心对我,我以善心对他;他以不善心对我,我还是以善心对他。那是菩萨,那是仁爱,不是通常讲的亲爱能够相比的。 </p><p>  情是多变的,所以从情生出来的爱心是无常的。爱会变成厌,会变成恨。这些事情,我想诸位同修都很容易了解,大家在社会上看看就知道。有多少人初结合的时候是好朋友,男女结合的时候,恩爱变成夫妻;但是没多久离婚了,变成冤家,变成对头,朋友变成敌人,太多太多了。什麽原因?恩爱的结合是感情的,表面看的是不错,里面问题复杂了,所以它不是恒久的。佛菩萨爱心是永恒的、不变的,为什麽?表里一如,表是平等的,内是清净的,没有问题。这是我们的自性,这才是我们本来面目。学佛无非是恢复自性,恢复本来面目而已。今天世界不平,人心不平,我心平,我的世界平。以我的平等心、平等观、清净法界,入众生法界,就得大自在,这是《华严》说的「无障碍的法界」。这完全在个人的修养,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的一生。诸位想想,这是多麽幸福,多麽圆满,人生的意义价值就在此地。 </p><p>  我说「一生」,这是随俗说;如果真实说,那是永恒的。生命是永恒的,世间人迷惑了,以为有生死,明白人知道没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麽事情?生死是转变,因与果的转变。转变是必然的、是肯定的,所有一切万物都在变。哪一法不变?除了真性之外,都在变。而且你要晓得,刹那在变,刹那不住,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永远在循环不住。你能够觉察到这个真相,生死就了了。佛家常讲:「了生死」,了是明了,对於生死这个事实真相,你彻底明了了。明了的人,转变自在,佛法说「乘愿再来」、「愿力受身」、「诸佛菩萨应化世间」,那个转变是自在的。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这转变的事实,在这里面打妄想,起分别、起执着,分别执着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愈转就愈不善,愈转愈不好,这是不会转。这是说生死流转的一个事相。 </p><p>  这几天也许诸位同修从电脑里面看到,外国人讲我们这个世界灾难的讯息。有很多同修看了之後,心里面慌张,无所适从,来问我。我告诉他,如果世间真的会有这麽大的灾难,你相不相信有许许多多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中国,在世界亦复如是。我们知道最近的一位是印光大师,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有没有给我们透过这个讯息?有,《文钞》里面说得太多了,说有很严重,有很大的灾难。这个灾难有没有救?有救。他老人家教给我们《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能够依照这三本书去修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个基础上老实念佛,这个灾难就化解了。为什麽能化解?佛在经上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曾经读过「一切法从心想生」,人心天天想恶事,天天造恶行,感召得来的就是灾难。如果从心地里面把恶断掉,想善、想好的,我们最近几年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劫难就转过来了。 </p><p>  为什麽不肯学好?学好从哪里学起?从「不自欺,不欺人」开始。如果还是自欺欺人,你所做的都是假的,你这个劫难转不过来。我常劝人,佛教给我们要破四相,破四相并不是对於高级修行人说的,诸位在《金刚经》上仔细去看,小乘须陀洹就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陀洹就开始了。须陀洹他自己不以为他自己证得须陀洹,这就是离四相。我们对於「我、人、众生、寿者」,有这样坚固的执着分别,佛法的门都入不进去。初果是入门,像学校念书一样,是小学一年级,才入学。大乘法里面,五十一个菩萨次第是初信位的菩萨。四相要不舍离,初信位的菩萨你都不够格,你学佛学得再好,也不过是「名字位」中,有名无实。从前李炳老常讲:「该怎麽生死,还是怎麽生死;该怎麽轮回,还是怎麽轮回」,为什麽?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轮回业。学的是佛法,讲的是佛法,造的是轮回业,有什麽用处! </p><p>  为什麽我们转不过来?我们自己的罪业太重,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断不掉,表面上做布施、持戒、忍辱,好像是那个样子,心里面像大火、猛火一样,不是平静的。佛法的殊胜,殊胜在内部功夫做起,它叫内学。烦恼火怎麽样能够把它熄掉,化为清凉?唯有智慧。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讲「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唯有真实智慧才能做到「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没有真实智慧,纵然做到了,那是外表,那是一个假相,不是真实的。假相,虽然也可爱,早晚会被人揭穿,你自己不能修行证果,那是伪装的、是仿冒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你就晓得决定不能离开「戒定慧」。「戒」,印光大师给我们提示,最浅显的、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不能不做到。五戒十善就能改造命运,就能够消除劫难。如果想成佛,如果想出离六道轮回,想证圣果,那个基础就是「净业三福」。所以眼前虽然有众多的灾难,只要真正努力去学五戒十善,这个灾难就能避免。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就提倡「五戒十善,老实念佛」这桩事情,。 </p><p>  你们看看,他老人家一生做的是什麽?他的口号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六个字,印光大师一生就是这十六个字,他真做到了,做得圆圆满满。「敦伦尽分」就是「忠孝」两个字,伦是伦常,敦是和睦,一家和,一国和,一个世界和合,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我们自己是什麽身分,在什麽工作岗位,都要把自己的职责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尽分。我们现在是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应该做什麽事情?要学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言行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做「真诚」的榜样,做「清净、平等、觉」的榜样,做「慈悲」的榜样,做「看破、放下」的榜样,做「自在、随缘」的榜样,做「老实念佛」的榜样,这是出家人的本分。 </p><p>  对於僧团,真诚的恭敬赞叹,古德常说:「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彼此互相恭敬,互相赞叹,一团和睦,佛法就兴。不但我们这一个团体要和睦、要尊敬、要赞叹,扩大到这个世间、这个社会,所有一切的团体,我们都要尊重、都要赞叹,和睦相处,互助合作。 </p><p>  有些人说不容易做到。我跟他说不难做到,只要你真正做了三桩事情,这个事情就做到了。第一个是真诚至善之心,真诚的善心;第二个是真实的爱心,第三个是无私无条件的供养布施。你只要把这三桩事情做到,天下太平,连妖魔鬼怪都和合。中国谚语常讲:「仁者无敌」,你想想这句话。「仁」在佛法讲是慈悲,大慈悲的人。什麽叫无敌?心里没有敌人。这个意思是说大慈悲的人,能够融合不同的族群,能够融合一切众生,这才是把忠孝做圆满了,真正尽忠行孝。 </p><p>  这个本子里面注解很多,注得非常之长,非常的详细,这一段我就讲到此地。注解希望诸位同修自己去看,你们有疑惑的地方可以来问,这两个字我就不多讲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24 02:3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