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携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hat is success

 关闭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7-4-6 05:1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plpp在2007-4-6 5:16:00的发言:

Great, you understood my points.

Don't think you understood mine though.  You don't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the latter and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focus on the former.

152#
发表于 2007-4-6 05:22:00 | 只看该作者

坚决支持携隐MM!!!

不好意思来晚了。其实携隐提到的这个问题,偶也深有同感(不好意思,又马后炮了一下)。不过因为自己本人没有拿到什么“好”的Offer(按照一些人评论哥大、Duke和Ross的说法,我这根本就不敢拿出来现,但是我自己还挺满意,呵呵),没敢说话,怕被被人骂(还是携隐MM有勇气!!)。

CD是多么好的一个平台啊,大家从准备GMAT、TOEFL、到申请、签证、到最后入学,CD可以提供所有的相关信息。从我本人来说,开始准备GMAT后才知道有CD,在我准备的过程中,真的是获益良多,不管问什么问题,甚至跟一些CDer索取一些资料,大家都非常的无私。

很遗憾,在申请区这里的确有些人过于偏激,发言不负责任。我觉得携隐作的真正是我们需要的,把Ross学习的体会、找工作的信息真实得再现给大家,多么热心的一个人。而且在这么作的同时,她牺牲了自己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读MBA的人大概都知道时间的宝贵。我觉得从目前来看,Ross是给CD网友提供信息最全面的学校,而这些都是携隐带头再做。当然大家都会对自己的学校或多或少有些许偏爱,这绝对是好事!总不能进了这个学校之后,对这个学校一句好话都没有吧。但是,我想大家在争论学校好坏的时候,是不是出了感情之外,能够为我们大家提供更多、更全面、更客观的信息和数据呢?我想这样是不是更有说服力?不好意思,在这方面又是携隐为我们作的最多!

关于学校,我觉得大家还是清醒一点比较好。我不想下什么结论,给大家几个真实的案例吧。

1)我在国内Big 4工作的一个同事,在2000年去了UNC读MBA,UNC恐怕按照很多人的标准好像实在不咋地吧(因为我竟然看到有人问Darden是不是值得去读,在BW上UNC比Darden排名还低两位,就业数据基本相当)。大家也都知道2002年毕业生有多惨吧,但是我这个同事毕业就拿到了McKinsey美国的Offer,去Atlanta Office工作(每个今年UNC的申请人在看UNC的宣传光盘的时候都会看到她)。我不知道TOP 10 里的中国的学生有几个最后拿到McKinsey美国的Offer的,但我想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努力在个人“吧!!

2)还是我一个同事,他是2002年去USC读书,那时候好像USC还没排进前30吧?具体情况不详,USC的兄弟姐妹别怒,呵呵。但是,他现在在Ernst Young的New York Office工作。怎么样呢?

3)又是我一个同事(上面那个同事的太太),她今年从Ivey毕业(这个前一段时间被骂得不行了的学校),她现在已经拿到好几个所谓的TOP TIER的IB的New York Office的Interview了,因为4月底才毕业,她现在人在加拿大,只是圣诞节的时候去New York顺便找了找工作,打算毕业后去了NYC再正八经找的。前几天跟她聊起来网上有Ivey的校友狂扁Ivey的事情,她说,她从来都是积极正面的去面对问题,有些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停止抱怨的,但是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4) 这次再夸夸Ross,前一段时间我拿到一个学校Waitlist,看到去年Ross有一位同学从Waitlist下来,被Ross录取了,就写信他索取经验,这里再夸夸Ross,结果很快得到回复,而且充满了鼓励,让我非常感动。他最后告诉我,的确他是是被Waitlist然后才录取的学生,但是他现在是Ross中国学生里唯一一个拿到Consulting Firm美国Office Intern的。

我在国内的时候也认识很多做IB或者VC的朋友,有不少是大家最梦寐以求的TOP 3的学校毕业的,有非常优秀的,但也有很“垃圾”的,我就知道前一段时间Intel裁员的时候,Rotman毕业的留下了,但是TOP 3里毕业的就有人被裁掉了。

更近的案例,好像CD的精神领袖“子溪”也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学校毕业的吧?但是看看她为大家所作的一切!

我想,每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去拼搏、去奋斗的人,只要他/她付出了努力,都应该得到尊重,不管结果如何。大家真的已经很幸福了,想想吧,全球前500名的学校里,350所是美国的;即使有很明显倾向性的FT的排名里,前100的商学院57所示美国的。

所以每一个付出了努力申请人,为自己鼓掌吧。同时不要忘记了向别人送去真诚的祝福,不论她/他是成功的,或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人生的路很长、很长。千万不要以一时之成败而下结论。

几十年后,你再回首的时候,如果你对自己说“OK,我努力了,我经历了,我做了我想做的了。恩,我很满足了。”这时候你或许你会体会到真正的成功的感觉。

最后,真诚的感谢携隐帮我Review申请的Essays!! CD正因为有了这种无私、互助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口碑。

153#
发表于 2007-4-6 05:25: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后一种的情形很simple,那样的话我不会参与辩论,关于后一种我的态度参加 119楼

154#
发表于 2007-4-6 05:3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plpp在2007-4-6 5:13:00的发言:

confused by this sentence

Opportunists: 钻空子的。

those who found their calling half way: 读到一半儿开窍儿了。

155#
发表于 2007-4-6 05:4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glzhao在2007-4-6 5:33:00的发言:

Opportunists: 钻空子的。

those who found their calling half way: 读到一半儿开窍儿了。

谢谢,呵呵,英语意思还懂,是没懂 yaoyao的逻辑

如果是后一种情形,还需所谓的辩论么?呵呵

可以回头看 XY 关于这个case的post,那个教授针对的是辍学学生,是个整体。并没说来之前这个学生就想。。。

后面的辩论马上加入主观臆测,说是来之前就有这个打算。

而我的post,认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读书的这个动态过程对个体的判断产生了影响。

That's  all。

156#
发表于 2007-4-6 05:5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plpp在2007-4-6 5:02:00的发言:

同意停止,但这个问题不是说服说不服的问题。

对这个case的批判性辩论的前提是 辍学PhD的辍学原因:

部分人的观点是:他们在来之前就 purposely, intendly,就是有这个打算的。 ——我称之为恶意本原假设。对这种case我的态度也明确,参加前面post。

我的观点是:这种假设未必正确,世界是动态的,原因未必就是这样。phd有几年的学习过程,这期间一个人发生想法变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必要上升到道德高度。相反,应本着人性关怀的态度,尊重个体的选择。

另外,读phd前国内了解到的信息未必是符合这边的实际情况的信息,有个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在里面。

如果说我们的辩论出现什么问题,可能是分析问题的methodology的问题。

赞同pplpp的观点。我觉得很难决定这些学生是不是在来之前就打算倒戈。写这封信的教授是否有这方面的证据?还是他只是凭借着某种猜测?

如果这个“恶意本原”不能被证实,我们就不应该给这些学生扣帽子。

157#
发表于 2007-4-6 05:5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携隐在2007-4-4 12:15:00的发言:

及至最近的学校比较贴闹的沸沸扬扬,这种言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有人开始针对我挑刺,我甚至觉得某种程度上Ross现在变成了众矢之的,真的觉得这种自以为是的风气越来越严重了。Ross的同学在这个论坛上发表这么多东西,为了什么?老实说,CD上对Ross怎么评价,根本影响不到Ross在美国的地位。Ross有自己的admits group,要卖广告拉新生也犯不着在CD上大张旗鼓,完全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在自己的group说。再者,Ross的学生,从未在CD上说过其他学校任何坏话,甚至都没有评价过其他学校,因为我们没有在其他学校读过MBA,自认没有很深的认识。发这么多介绍Ross的东西,无非是因为觉得国内对Ross不够了解,自己进了Ross受到很多好处后,觉得Ross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所以很希望能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帮助大家更多了解学校而已。其他学校的校友,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回答大家的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可是居然有人觉得Ross(或者我)高调,炫耀。只能说,这是因为发言的人自己习惯了炫耀自己和看不起别人,才会把Ross的帖子都当作炫耀来看待。可是,希望这些同学,以后发言之前考虑一下发言的后果。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一心为了帮助别人,到头来却被泼冷水,被说成炫耀,高调,被人不屑一顾,被人说MBA有什么了不起,你那个学校也不怎么样。请问这些校友要怎么继续坚持他们介绍学校的热情?我不是在说我自己,虽然我也觉得有点伤心,但是这些话对我的发言倾向影响不大。可是请这些发言不经大脑的同学以后稍微考虑一下别的校友,不仅仅是Ross的,校友被打击后的结果是什么?有些人会减少发言,有些人干脆就会离开CD。请问受损失的是谁?难道是那些离开的校友?还不是CD上其他真正需要帮助和insights的人。国内申请为什么这么难?很大程度是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缺少对学校的了解。而论坛需要一个鼓励交流的气氛,才能使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得到传递。


不仅仅是介绍学校的帖子,还有些时候,在校生或校友指出某些不对的申请想法,比如光看排名,或者比如看排名只看是第几位而不看排名是怎么出来的时候,也希望某些同学,不要动则就把这个上升到MBA在炫耀自己学校的高度。我们毕竟是在申请美国的学校,而美国学校的体系,只有到了美国,在美国读书的人,才更了解。相信很多MBA都感受到,在国内的申请策略和看法,到了这里会有很多改变,当这些人分享他们在这里的感受,试图帮助大家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来申请美国的学校时,请某些顽固的同学试着虚心跟别人交流,不要为了坚持己见而坚持己见。

关于针对我的帖子。说实话,我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携隐没有拿到Duke的offer,所以呢?所以对Duke发言不公正,所以心存不满?我可有说过哪怕是一句Duke的坏话,或作出做任何对其他学校的判断?携隐GMAT才考了740,还考了两次,所以呢?所以我在GMAT方面没有什么值得分享?(这一点我觉得G区的风气真的好多了,有人考5次终于考到750大家都是佩服加真心请教,放到这里不知道会被说成什么)。携隐进的bank不是top tier,所以呢?所以就没有资格在这里分享学校的信息?说实话,携隐的所有信息,在CD都是公开的。从考G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我还可以分享一下,我6级也是考了两次才过的,还有,interview season我一个close list都没有拿到。我bid也只bid到一个interview。所以呢?

我并不是想为自己辩解或想回复那些帖子。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如此,我也不会写这个帖子。我只是觉得这隐隐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越来越多的人在乎一些不应该在这个年纪在乎的东西。what is success?GMAT分数?进top商学院?进IB?或者说进top IB firm?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乎这些东西,而不去看一下这些东西是为什么而服务?考GMAT为了什么?申请商学院啊,只要能达到商学院的要求,分数之间的区别有什么意义?再者,考780的人就一定比考720的人强?进商学院为了什么?找工作,增广见闻,换环境...很多个人理由。b-school服务于这些个人理由,只要这个学校能帮助你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哪所学校真的这么重要?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名次之争,而不认真考虑一下fit的问题?找工作为了什么?为了赚钱?为了听起来威风,还是为了自己快乐?如果是为了自己快乐,做IB跟做其他的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工作只是不同的兴趣和自己的fit而已,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IB有多了不起,自己现在在做IB就觉得高人一等,说话都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有资格嘲笑别人,还处处故意炫耀自己现在是个IB呢?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为什么还居然有那么一些人,自己连IB或consulting都还没有进,就口口声声这个bank太差,那个consulting firm有什么了不起?

莫以成败论英雄,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虽然这个社会免不了出现成王败寇的现象,可是真心希望CD以长线论成败,并且尊重个人选择,不要出现短视,自以为是,不虚心讨论,一天到晚攻击别人自己又没有贡献,光顾炫耀不顾他人的风气。虽然现在只是部分人如此,但是感觉到这种现象比以前是大大增加了。而且出来反对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曾经读到一篇描述论坛发展命运的文章,说一个论坛到了鼎盛之后,必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希望大家都为CD尽自己的一份力,维持良好的风气,该谴责的谴责,该论理的论理,使得CD继续帮助更多迫切需要信息的人。

携隐mm,树大必会招风。在CD上这么久,你的名声,帖子,表达方式招来一些非议也不算是奇怪的。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觉得无论对哪个学校的评价,都没有必要纠缠不休。以给大家提供信息为目的,适当发表下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至于这里的广大申请者们,自会有 他们的主意,他们才是他们人生的decision maker。无须非要说服所有人,或者反复解释类似的观点和话题。

什么是成功?我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偶然看到一个引言,觉得非常受教: Successful is to do ordinary things extraordinary well.

158#
发表于 2007-4-6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eeyupyup在2007-4-5 21:21:00的发言:

Please dont shoot the messenger. he just passed on the information. whoever actually hacked the system tasted its own medicine.

eeyupyup, 谢谢你说句客观的话. 这个版上象你这么有点头脑的人还真的不多. Adios竟然把我几年前的贴子都翻出来诋毁我, 还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可真有闲.

第一: 本人只是转贴, 当大家都在着急的等消息的时候, 当然想早点知道消息, 所以本人把它转到这里是想和广大CDer来分享, 至于事情后来的结果是大家都无法预料的, 也不是本人的原意. 第二: Adios你好歹也是上了MBA的, 发言前也该有点逻辑. 你把我和那些卖毒品的比, 请问你, 那些卖毒品的人的初衷是什么? 是赚钱. 他们事先知道卖毒品犯罪吗? 知道. 贩卖毒品和我转贴根本是两码事, 不具有可比性. eeyupyup 都说的很清楚了, 你还跳出来强词夺理.

从你个人在网上搜索我的信息来继续在一个本来跟我毫无任何联系的贴子里诋毁我的这件事可以看到你的为人和心胸.

关于后来携隐将的Michigan PhD的事件, 本人在美国读过PHD, 想给大家说明一下PHD的情况:

(1)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转成MS毕业或者找工作走人? 有中国同学的原因, 也有学校教授自身的原因. 你们现在读MBA的大多年龄小, 没家庭需要照顾, 很多读PHD的都是有LP,孩子的, 一家人每月的收入一共在1000多美元,压力也是很的,他们出去找工作有的时候是迫不得已. 还有的人觉得研究实在是没有前途, 所以选择走人. 那位教授口口声声说的好: 我们是为了培养PHD.  没读过PHD的听了可能很激动: 外国教授真好. 可是有几个知道, 大多数美国教授都会尽量把学生留到最后, 能毕业的也不让毕业, 平均下来需要5年才能拿个所谓的PHD学位, 有的教授甚至把学生留在实验室里达7-8年之久. 为什么? 是因为这些人越到后来越能出产paper, 而这些论文恰恰是衡量教授的水平所需要的. 好一些的教授还可能把学生放在真正的第一作者位置, 有些不要脸的教授始终把自己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 搞的那些PHD毕业后找工作,申请绿卡都有困难. 这不是一个个案, 你去问问读过PHD, 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教授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 和任人宰割的工具.

有多少中国PHD留学生想暑假回家老板不让回的? 有多少教授在5年内不给学生涨工资的? 有多少逼着学生在圣诞节的夜里还留在实验室里干活的?  当然, 有的教授刚出道, 也有评tenure的压力. 但是事情绝对不是象他们说的那样一边倒.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 美国的PHD教育体制和中国的不一样. 中国的一般熬个三年, 发几篇论文都可以拿个博士学位走人. 在美国, 教授是绝对的老板, 没有他们的同意,学生不可以毕业, 没有他们的同意, 不能为学生着急答辩委员会. 一般的美国大学规定PHD可以在校学习最多7-8年, 有的教授就把这一条发挥到极致, 把学生留到最后一刻. 一个PHD 学位真的值得牺牲7-8年的光阴吗? 所以, 中国同学有的时候被逼的不得不另选它途. 不要说: 谁让你读PHD的? 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既然读是我的选择, 那选择离开也是我的自由. 在这个自由的国度, 别人有利用规章制度耍你的权利, 你也有利用规章制度保护自己的权利.

所以, Michigan的那个PhD事件不能一般化地推广到道德的高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6:56:48编辑过]
159#
发表于 2007-4-6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说道PHD的事情,是是非非很难讲。

就像最近H1B一天15万的事情,有人披露是印度包工头公司搞的。大家都愤怒吧?你对印度人愤怒,就不能理解教授的愤怒?

换个角度讲,中国学生辛苦,印度人更辛苦。国内基础设施那么差,这才有这么多人往美国跑。你是可怜他们,还是恨他们?

160#
发表于 2007-4-6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lee226在2007-4-6 6:55:00的发言:

第一: 本人只是转贴, 当大家都在着急的等消息的时候, 当然想早点知道消息, 所以本人把它转到这里是想和广大CDer来分享, 至于事情后来的结果是大家都无法预料的, 也不是本人的原意. 第二: Adios你好歹也是上了MBA的, 发言前也该有点逻辑. 你把我和那些卖毒品的比, 请问你, 那些卖毒品的人的初衷是什么? 是赚钱. 他们事先知道卖毒品犯罪吗? 知道. 贩卖毒品和我转贴根本是两码事, 不具有可比性. eeyupyup 都说的很清楚了, 你还跳出来强词夺理.

So you are saying you didn't know that accessing the results website before it was released is not right?  If you actually believe that, then... I am speechless.\

As for the PhD students, if you read this thread carefully, you'll see that we were focusing on people who intentional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loophole" and never wanted to complete the PhD program in the first place.  No one said that there weren't peole who legitimately had a good reason to leave their programs.

Another thing, this thread has gone on for more than a dozen pages with candid, open discussion and debate, why is it that you always join the conversation with an inflamatory tone?  Do you actually enjoy inciting conflic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6 9:13:1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28 20:3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