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0415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2-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115#
楼主 |
发表于 2024-3-23 23:19:17
发自手机 Web 版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本帖的原作者,已经过去10年了,因为下周要回到中欧给同学们分享职业经历,所以又想到了10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我也来更新一下近况。
我是在2014年正式入学中欧的,正常毕业应该是2016年,但考虑到中欧只要把学分修完了,其实就可以不用去上课了,所以我是在2015年10月份完成了那个学期的全部课程,把学分修完了之后就作为最早的一批学生,离开了中欧就直接就职进了新单位入职,所以在中欧的学习时间其实满打满算就是一年的时间。
2015年的暑期实习很重要,当时是中欧比较火的还是vc和创业,当年同学们比较关注的还是金融圈,科技圈,vc圈和创业机会这4条赛道。我在2015年的暑假,主要拿到了当时美银美林香港的offer,摩根士丹利华鑫投行的offer,百度北京总部战略的offer,和腾讯游戏BD岗位深圳的offer。除此之外,中欧给了非常好的平台,让我和emba的学长一起,在上海做了一个基金。2014年2015年正好是新三板蓬勃发展的时候,当时也是投注了这个赛道。但是很可惜,后面新三板的交易量一直起不来,这个赛道也就没有真正成功,最后毕业的时候就没有选择真正创业,还是加入了公司。但还是非常感谢当时的中欧提供的非常棒的平台。可以和国内投资圈的人,创业圈的人,有非常丰富的交流和机会,只要你有心选择一条赛道,我当年的同学们也都是在他们各自感兴趣的赛道上专注,最终也都拿到了很好的结果。
当时bat之中百度和腾讯的差距还没有今天这么大,我在中国也有幸认识了当时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作为我的校外导师。但可惜当年阿里巴巴没有工作机会。当年百度给的待遇和职级比腾讯更好,再加上我的家人也都在北京,所以最后毕业之后我选择去了百度。
在百度战略岗做了一年之后,我岗位得到了晋升。但随后,整个百度打起了all-in ai,做战功的口号。像战略岗位这些偏虚一点的岗位啊,离业务还是稍微远了一点,所以最终我还是转到了业务条线,开始转型做产品,也在公司取得了一点成绩,至少是互联网入了门。
在百度工作了三年之后,2018年的时候,由于深受百度all-in AI的口号,通过在工作当中积累的一些人脉和经验,我也选择离开百度,做了一名创业者,创立了一家专注于知识图谱和智能投研ai的公司。公司成功获得了华泰证券的投资,在市场上也小有名气。
在2020年的时候,经过辗转介绍。和当时阿里巴巴蚂蚁公司的投资团队做了接触。最后阴差阳错,(中间涉及很多商业的故事,就不细说了)没有和蚂蚁的缘分,反倒去了当时阿里巴巴集团核心的淘宝天猫电商业务,去做一块创新的业务。阿里巴巴给的职级还不错,就是不用参加百年阿里,而参加百年湖畔的那种。从2020年到现在,一直还在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工作,带着团队越来越大,负责的业务也越来越核心。也算是比较幸运吧,在过去两年互联网的起伏中,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和我当年同期申请mba的同学,在今天看来,各自有各自的缘分。有很多个当年同期申请,去到了北美m7,或者欧洲的同学,由于当时在申请拿的offer后都加了联系方式,偶尔还有一些联系,至少在朋友圈中还能看到大家的近况。
主流来看, NBA后选择不同的国家,影响了后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职业特质。去到欧洲的同学,多数在外企,少数去到投行或者大fund的同学,如果继续留在了欧洲,近年来相对转换到了安逸一点的工作,比亚洲要稍微佛系一点。朋友圈当中还是有很多嗯让人羡慕的高质量的生活状态。有些在5年前开始也自己选择了很独特的道路,成为了个人创业者。
选择留在北美的同学,多数都在金融圈。当年我们毕业那会儿,科技圈还没有像今天这么热。同时硅谷对于mba的感冒程度也相对一般。但留在北美的同学,多数在工作一两年后,还是回到了亚洲。
很多人之前还在香港,但由于资本市场活跃程度的原因,香港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工作机会都在下降。这几年香港股票市场高薪机会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去了b圈,或者在前几年进入了和地产相关的另类投资。当年没有太多的人选择新加坡,后面有少数的同学去新加坡做了量化和比以前的一些事情,但并不是主流。
我在中欧的同学,毕业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金融的vc行业,少部分去到了创业,留在上海的多数还是传统金融和外企。除了我之外,也有少部分同学做了创业,和过去5年整个大的趋势类似,前几年风光的多,这两年风光的少。投资圈整体的情况也一样。当年除了我之外,有大概10个同学进到了batj或者在当时看来,类似级别的科技外企比如微软和Google。(当然,从今天的市值看,微软和Google已经超过了bat,但是在三年前5年前,甚至我们毕业那会儿,还是觉得bat的空间比外企更大)
由于这里毕竟还是一个公开的论坛,不是太适合讲更深的一些东西。只能尽量客观地描述一些职业生涯的经历和我的peers们在过去10年的经历。
如果说给后来的mba申请者的一些建议,那就是这个时代变幻的真的太快了:你们现在觉得火热的领域或者公司,很有可能不一定能坚持5年或者10年。能够找到穿越周期,能够坚持10年或者20年的赛道或者公司,是难度很大的一件事情。很多时候还有运气的成分。
选择后续的城市或者国家,我反而觉得是能力范围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当前环境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糟。如果你相信它变得更好,那么中欧毫无疑问是在国内一个最好的选择。中欧校友圈提供的人脉、机会、视野,包括从我亲身经历来看,毕业10年持续不断的校友活动,都会成为终身的财富。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你想选择另外一个地区。那么就去选择另外的道路。但如果你的事业心特别重,对于往欧洲地区的选择要相对慎重一些。北美的机会两极分化很大,对于mba在北美最近的几年的就业环境,其实我也不太了解。科技圈的好机会还会往前持续一段时间,但一定会越来越卷。同时北美的通货膨胀,也会使得mba毕业后的性价比不一定有早些年那么高。
整个全球环境的变化,让全球化的机会相对10年前会少一些。从一个mba求学者的角度来看,很难预测后续,所以还是尽量从自己的喜好,选择考虑自己的家庭和偏好,综合选择一个大概率没那么差的选择,或许是一个不坏的方案。
至于对中欧的师弟师妹们,我们下周当面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