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syche89

[语文] 高智威阅读机经26+1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8 01: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理解D选项是因为我觉得他说的是革命随着不同的记录而变化,可是革命是不会变的呀,能随着记录变化的是革命带来的影响呀。我感觉选项里好像没表现出影响这种意思。
===============================================
革命本身是不会变,但是这篇文章我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分析为什么二月革命会被大家忽视,而其他的不会。
因为它的记叙方法手段,跟其他革命的历史记录有所不同,有了这样的对比,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革命的不同,
不是说革命的本身,而是说的是影响后人对各个革命的理解或者研究的差异情况。(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9: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我大概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啦。。。

我不理解D选项是因为我觉得他说的是革命随着不同的记录而变化,可是革命是不会变的呀,能随着记录变化的是革命带来的影响呀。我感觉选项里好像没表现出影响这种意思。
===============================================
革命本身是不会变,但是这篇文章我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分析为什么二月革命会被大家忽视,而其他的不会。
因为它的记叙方法手段,跟其他革命的历史记录有所不同,有了这样的对比,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革命的不同,
不是说革命的本身,而是说的是影响后人对各个革命的理解或者研究的差异情况。(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
-- by 会员 manad (2013/1/18 1:30: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CADBEEE

第十三篇的分析来了。虽然这是似乎是一篇很熟的文章,但是我依旧抓不住文章的主线。

第一段四句话,意在说明Mary Barton这篇小说的特点是想纪录片一样记录工人每天的生活,有点事无巨细的感觉。
第一句,开篇引题,说Mary Barton,尤其是它的前几章,描写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人们的遭遇描写的很感人。文章里多次出现response这个单词,不知道怎么翻译比较好。(最近的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一句话一般没有实质性内容,多为引题而写。)
第二句,直入主题了,说到这本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就是Elizabeth Gaskell在书里展现了工人阶级家庭每天的生活经历。
第三句,讲Elizabeth Gaskell这种写作手法其实差不多就是纪录片了。(然后文章作者列举了书中的种种细节)
第四句,是文章作者的看法,有题。文章作者觉得虽然这种写作方法的影响不大,但是Elizabeth Gaskell记录的这些东西是很有意思的。(真的是逢作者意见必有考题啊,但是好无奈这句我竟然没有看太懂作者的态度,谁来分析一下?)13.1题问作者态度,是有保留的赞成。

第二段四句话,等于是上一段的延伸,还在说Elizabeth Gaskell这种事无巨细的写作方法。
第一句,介绍Elizabeth Gaskell的背景,说她是一个中产,所以只能作为工人阶级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且读她书的人也意识到这一点了。
第二句,转折了。虽然人家是旁观者,但是人家可以合理想象啊,可以再创作啊。然后文章作者又列举了一些书里的细节。
第三句,从这里开始文章作者又要开始评价了,我又开始看不懂了。文章作者说再次看到对工人阶级家庭的情感和反应描写的这么可信的再创作已经是60年以后D. H. Lawrence的作品了。13.2题考这里,问D. H. Lawrence和 Elizabeth Gaskell的作品的相似之处,就是对工人的情感的描写。
第四句,文章作者评价了,真的是没看懂啊。貌似文章作者是正评价了Elizabeth Gaskell的这种有说服力的创作。13.6题考这一句话中出现的“this aspect”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实指的就是对工人们情感的描写,这一段都是在讲这一件事。

第三段四句话,主要是分析书里的一些人物和情节,这些是我搞不清整篇文章结构的地方,因为我看不出这一段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联。
第一句,讲在Old Alice’s History这一章,Elizabeth Gaskell夸大了早一代工人从乡村到城市的境遇。
第二句,举了书中一个人物,Job Legh对工业化环境的反应。说Job Legh是一个非常热爱生物的人,工业化的环境把他的这种热爱扭曲成一种怪癖。13.3题考了一个类比,找一个跟Job Legh类似的选项,我想可能解题的关键是要找一个有怪癖的选项吧。
第三、四句,讲一些章节描写的是这些工人对新环境的特征性的表现,13.4题考这里,问最明显的表现是什么,答案选的是地理上的位移,有点不明白这个答案;另一些章节描写的是工人们之间的联合。(但是,我依旧看不出这两句和前面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也看不粗和全文的联系,所以这篇文章真的需要有人来好好分析一下呀。)

13.5题,没找到出处啊。虽然当时选对了,但是再回头看的时候不明白了。
13.7题又考作者态度,答案是作者从来没有觉得这部小说抒情(lyrical)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0: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是第15篇,讲云和气候预测的文章。

As of the late 1980’s, neither theorists nor large-scale computer climate models could accurately
predict whether cloud systems would help or hurt a warming globe. Some studies suggested that a four
percent increase in stratocumulus clouds over the ocean could compensate for a doubling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preventing a potentially disastrous planetwide temperature increase. On
the other hand, an increase in cirrus clouds could increase global warming.

That clouds represented the weakest element in climate models was illustrated by a study of
fourteen such models. Comparing climate forecasts for a world with double the current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models agreed quite well if clouds were not included. But
when clouds were incorporated, a wide range of forecasts was produced. With such discrepancies
plaguing the models, scientists could not easily predict how quickly the world’s climate would change,
nor could they tell which regions would face dustier droughts or deadlier monsoons.

15.1.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i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A) confirming a theory
(B) supporting a statement
(C) presenting new information
(D) predicting future discoveries
(E) reconciling discrepant findings

15.2.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one reason the fourteen models described in the passage failed to agree was
that
(A) they failed to incorporate the most up-to-d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 of clouds on climate
(B) they were based on faulty information about factors other than clouds that affect climate
(C) they were based on different assumptions about the overall effects of clouds on climate
(D) their originators disagreed about the kinds of forecasts the models should provide
(E) their originators disagreed about the factors other than cloud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models

15.3.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models included in the study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was to
(A) predict future changes in the world’s climate
(B) predict the effects of cloud systems on the world’s climate
(C) find a way to prevent a disastrous planetwide temperature increase
(D) assess the percentage of the Earth’s surface covered by cloud systems
(E) estimate by how much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will increase

15.4.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scientists would have to answ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effect of clouds on the warming of the globe?
(A) What kinds of cloud systems will form over the Earth?
(B) How can cloud systems be encouraged to form over the ocean?
(C) What are the causes of the projected planetwide temperature increase?
(D) What proportion of cloud systems are currently composed of cirrus of clouds?
(E) What proportion of the clouds in the atmosphere form over land masses?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03: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B C A A

全文都在讲,因为云的存在,给气候预测带来了多大多大的麻烦。

第一段三句话。
第一句是主旨句,讲不管是科学家还是model都没法预测云对全球变暖是起帮助还是抑制作用。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对比,对比了两种云,一种叫stratocumulus clouds,它增长4%就可以潜在的抑制气候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叫cirrus clouds,它的增长会导致气候上升。这组对比也是在进一步解释第一句话,为什么云会让气候预测变得困难。15.4题考这里,问要想预测云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要首先回答什么问题,答案就是首先要搞清楚这云是个什么云,是S云还是C云。

第二段四句话。
第一句,讲有14个模型都是为了解释云的。这里作者用了指代词“that clouds”,不知道具体指代的是什么云啊?
第二句,作者说把对一个区域(个人感觉world这个单词在这里是指某个区域)的气候预测和二氧化碳数量的两倍相比,发现如果不考虑云这个因素,那么预测和数量是正好可以对的上的。
第三句转折,但是云一旦加进来,预测就有浮动(range,我觉得这里是幅度的意思)了。15.2题考这前三句的综合,要推测这14个模型不一致的原因,我一开始错选了E,因为没搞清楚other than的意思。但是我也不知道C正确的原因。15.3题还考这里,问这些model是为了干嘛的。我错选了B,因为我定位在这段的第一句,说That clouds....was illustrated by a study of fourteen such models,这不就是说这些model是为了解释云的吗??
第四句总结,说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预测很难。

15.1题问全文在干嘛,作者第一句话就给出了一个statement,叫云让气候预测变得很难,然后全文都在支持这个statement,讲为啥这么难。
发表于 2013-1-19 10: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句,是文章作者的看法,有题。文章作者觉得虽然这种写作方法的影响不大,但是Elizabeth Gaskell记录的这些东西是很有意思的。(真的是逢作者意见必有考题啊,但是好无奈这句我竟然没有看太懂作者的态度,谁来分析一下?)13.1题问作者态度,是有保留的赞成。
==================================================
其实我在读这篇的时候,直接把这第4句话无视了。。。不过从对第2段的理解来看,作者还是有保留的赞成。
我觉得作者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作者很厉害,她通过各种记录,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当时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思想vividly再现了出来,但是呢,因为她自己本身也是这个阶级成长出来了,所以并没有客观得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调查这些记录,也因此使得这篇小说,虽然是反映当时工人生活的,却不能被拿来作为权威的凭证。

总得来说,
第1段,先表扬这小说,说了它的意义,还有小说的写作手法,引出作者的态度。
第2段,指出小说的不足并提出improve suggestion,但依旧肯定了小说的贡献,以及它独有的闪光点。
第3段,列出了小说里的闪光点: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 responses of a generation to the new and crushing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ism,并举例说明。
=====================================
13.4题考这里,问最明显的表现是什么,答案选的是地理上的位移,有点不明白这个答案;另一些章节描写的是工人们之间的联合。(但是,我依旧看不出这两句和前面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也看不粗和全文的联系,所以这篇文章真的需要有人来好好分析一下呀。)
===============================================
因为这里的其他选项在第3段的各种人物例子中都没有列出来。第3段第1句话的后半段就是地理位置转移的具体表现,从小村庄什么的搬到了城市工业中心。

13.5题,没找到出处啊。虽然当时选对了,但是再回头看的时候不明白了。
===================================
13.5就是定位第2段的第1句话和最后1句话看。
发表于 2013-1-19 21: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太大了,只能把网址贴在这里了。其中26篇的“汽油”“十四修正法案”“二月革命”等几篇文章都在里面(因为这几篇都是老G文章),包括题目和解析还有文章背景,挺有用的大家看看吧!
http://www..com/thread-430578-1-1.html
发表于 2013-1-19 21: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件名字:GRE阅读剖析及全真题解析,如果下载不下来就在百度搜索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1: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亲呀,但是网址打不开啊??

文件太大了,只能把网址贴在这里了。其中26篇的“汽油”“十四修正法案”“二月革命”等几篇文章都在里面(因为这几篇都是老G文章),包括题目和解析还有文章背景,挺有用的大家看看吧!
http://www..com/thread-430578-1-1.html
-- by 会员 meiyusunshine (2013/1/19 21:17:5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22: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点不明白,Gaskell她到底是不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呢?因为原文说的是As a member of the middle class, Gaskell could hardly help approaching working-class life as an outside observer and a reporter,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她是中产,不是工人阶级,所以她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我为啥找不到13.5题出处的原因,因为我觉得文章在这里就已经说她是个旁观者了呀,为啥还要改进这一点呢?
还有你可不可以把下面你总结的那个文章的内容结构写详细点呢?比如,第二段里文章作者指出了哪些缺点?因为我没看出来缺点是啥。

因为她自己本身也是这个阶级成长出来了,所以并没有客观得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调查这些记录,也因此使得这篇小说,虽然是反映当时工人生活的,却不能被拿来作为权威的凭证。

总得来说,
第1段,先表扬这小说,说了它的意义,还有小说的写作手法,引出作者的态度。
第2段,指出小说的不足并提出improve suggestion,但依旧肯定了小说的贡献,以及它独有的闪光点。
第3段,列出了小说里的闪光点:capture the characteristic responses of a generation to the new and crushing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ism,并举例说明。
=====================================
13.4题考这里,问最明显的表现是什么,答案选的是地理上的位移,有点不明白这个答案;另一些章节描写的是工人们之间的联合。(但是,我依旧看不出这两句和前面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也看不粗和全文的联系,所以这篇文章真的需要有人来好好分析一下呀。)
===============================================
因为这里的其他选项在第3段的各种人物例子中都没有列出来。第3段第1句话的后半段就是地理位置转移的具体表现,从小村庄什么的搬到了城市工业中心。

13.5题,没找到出处啊。虽然当时选对了,但是再回头看的时候不明白了。
===================================
13.5就是定位第2段的第1句话和最后1句话看。
-- by 会员 manad (2013/1/19 10:53:5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3-29 13:1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