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的流动一定是朝着薪水高的行业的”,这是咱们中国人的看法,因为家庭,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对我们的value很低,很多人为了钱和工作可以忍很多。但是你在美国人的群体里,top school毕业的MBA做5年IB回家去当牧师的,当小企业主的非常常见。 但是我不是很同意tianya111同学提到的个体样本的问题,我觉得就业率参考还是大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 我觉得把自己当成那个top 1 或者Exception的期待大多数时候有点难以实现,所以我倾向给自己划定一个区间,而不是总认为自己是那个最强的人。因为人越往上走,就会越谦卑。 我很同意你说个人的network很重要,所以这也更说明了其实个人能力强的人去什么学校差别真的不大。top40读出来去跟duke,mit的同学拿一个工资甚至做的更好的人也大有人在。要选对自己的学校就好。 -- by 会员 般若琉璃 (2010/11/18 3:48:03)
关于楼主mm说的美国人择业时对于家庭和生活考虑会更多,我同意。但是就整体而言,高薪的行业和企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个无论对美国还是中国,都是适用的,只不过在做决定时两者的权重可能会不同。同时,能力强的个人去什么学校还是很重要的。要去读书,就说明他们还是至少需要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关系网的,那为什么不去追求更好的,让两年的时间和金钱更物有所值呢? 我想,mm想告诉大家的其实是,申请中要调整好期望值,保持良好的心态,非top 10一样有很多很好的学校。它们也许没有M7的光环,却经济适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执着于申请中的努力和追求。得之我幸,人生事事顺意是不可能。努力去追求top 10,但是对任何结果都能坦然接受,并去寻找the best possible pathway,是这个坛子大多数筒子应该有的心态。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选出合适的,才是最正确的策略。 -- by 会员 tianya111 (2010/11/18 16:18:26)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说实话,人生是线性的,现在说商学院这个名头能够改变人生,确实有点言之有过了。尽管大家还是要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但是最好的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top N的数字。
我个人认为商学院比较像我们人生的一个砝码,个人综合能力比较像一根杠杆,而你“职业-个人生活”的选择,就是你在哪里放支点。 砝码的重量固然重要,杠杆自身的长度以及你把支点放在那里,可能有更大的决定性。
年轻一点的申请人可能杠杆的长度还可以发展,支点也可以变动,所以砝码的选择显得比较重要。但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或者更成熟一些的申请人可能杠杆的长度以及比较固定,已婚的申请人甚至支点的变动区间也很有限度,比如大家不愿意再每周工作50-80个小时了,而愿意多一些时间陪家人,所以这个选择可能非常ambiguous。真的不是一个top N的N能诠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