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讲解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7-11-10 12:47:00 | 只看该作者
<p>不要竞争,要忍让,互相忍让一点,世界就会完美好多</p>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五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从第六十九节: </p><p>  【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p><p>  到七十五节: </p><p>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p><p>  这一段是「刚强之恶」。第一节我们曾经给诸位做过报告,注解里一开端给我们提出「正直和惠」四个字,这四个字确确实实是我们做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p><p>  儒跟佛都讲发菩提心,菩提心世尊在《观经》里面讲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实在就是儒家所讲的「诚意、正心」。「正直律己」,这个正就是正心,正心是直心;「和惠待人」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我们仔细读诵体会,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说的言语不相同,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世法跟佛法很容易会通,世法跟世法也没有障碍,《华严经》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p><p>  真理的确只有一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称之为心性;其他宗教里面称之为真神,称之为真主。它起作用,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度」就是协助的意思,教导的意思,帮助的意思,服务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方着眼,从这个地方去修学,这是大乘教下祖师大德常常勉励人从根本修。我们现在明白了,根本是什麽?根本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观念,哲学家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我们对於人生的看法,对於宇宙的看法,与事实真相相应的,在佛法有些时候说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法;如果与性德相违背的,这就是邪法。但是要知道,邪法跟正法都不离自性,所以说:「邪正不二」,这是其他宗教里没有的,这的确是高一个层次了。邪正在心性上讲是不二,在现相上讲也是不二,念头上有差别,感受上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仅限於凡夫有,迷的人有,觉的人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明白这个道理,依据这个道理,我们才有正觉,再向上提升才正等正觉,你的思想纯正,见解正确,你的行为自自然然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 </p><p>  我们总结佛菩萨教导我们的纲领,枢纽的纲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自自然然就相应了,怎麽会有恶念?怎麽会有恶行?逞强好胜,作威作福,总以为自己在别人之上,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这个念头错了;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行为也错了。这一段里面,这是「刚强之恶」,这两句是总纲。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我们从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有没有做错事情。 </p><p>  【败人苗稼。】 </p><p>  我们没做,这是破坏农夫这些庄稼。但是以此类推,凡是破坏别人生活方面的,物质受用方面的,都属於这个意思,所以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的引申。住在都市里面,工作的方式很多,从事於政府方面部门服务的,拿薪水过日子,靠这个生活。除此之外,有经商的,有做工的,他们有他们谋生的方法,你去障碍他,你去破坏他,使他丢了饭碗,失去工作;或者使他工作待遇降低,都是属於这一类。第二句: </p><p>  【破人婚姻。】 </p><p>  这里面就包含着破坏别人家庭的和睦。诸佛菩萨决定是促成这个家庭,相亲相爱,互助合作,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无论在哪一个宗教,对於家庭都非常重视。佛法教给我们修行基本的科目是「孝亲尊师」,几乎所有宗教里面的圣贤教人都没有例外的,都是从孝敬教起。佛家讲孝亲尊师,把孝亲摆在第一,尊师摆在第二;其他宗教里把敬神摆在第一,孝亲摆在第二,没有不重视的,这是佛跟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亲,不可能有尊敬师长,这是合乎逻辑的,中国人讲合乎天理人情。 </p><p>  但是宗教一般要尊奉一个神,肯定神是造物主,神主宰一切,所以把敬神摆在第一,一切仰赖於神,在佛法讲:「他力法门」。佛法的修行证果靠自力,不靠他力;唯独在净土宗与密宗,这是所讲的二力法门。虽然是二力,二力就是靠自己,也靠他,二力里面还是以自力为第一。这是跟一般宗教观念上不相同的,就是你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行,才得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你自己要不用功夫,要想得到佛菩萨威神加持,是办不到的。这个我们现在仔细想想,合情合理!我们自己有一分功夫,佛对我们加持是一分;我们有两分功夫,佛加持两分;我们有十分的功夫,佛的加持是十分。这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不是完全仰赖於神明的。 </p><p>  佛菩萨对我们的最大的恩惠是教诲,教导我们。譬如世间人想求财富,佛教给我们生财之道;也就是你要得到财富,佛给你讲得到的道理,以及你得不到的道理,都讲给你听。这个理论通达明白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认真努力去学习,去修福,果报就现前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要想丰收,佛教你怎样去种植,你就会有丰收,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完全要靠神的赐予,其实他们神的那个赐予,真正的意思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就怕错会了意思,以为自己可以不必努力了,完全靠神的赐予。如果他们要错会了神的意思,一切都仰赖於神,这是什麽样的生活?靠救济过日子,我们每天生活所需要靠别人救济。佛教导我们是教我们怎样去生产,古圣先贤他们的意思不错,就怕我们自己错会意思。我们看许多宗教徒错会了神的意思,再回头看看自己,佛门里面有很多佛教徒也错会了佛菩萨的意思。这个原因在哪里?大经大论里面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问题出在没有人教导。我们读经,凭凡夫的知见,凭自己的想法,往往把经典意思想错了、曲解了,所以佛才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p><p>  对於日常生活的教训,尤其是生活细节方面,确实有些宗教说得真好,说得非常详细,像伊斯兰教。佛教里面也有,但是佛教是世尊多半教导出家人,出家人的戒律、威仪,也说得很详细。但是这一部分,现在大家都疏忽了,没有人学习了。不要说太繁杂的,最简单的《沙弥律仪》,十条戒律、二十四门威仪,今天去看的人已经不多了,去学习的人没有了,所以今天佛教在行门上讲不如其他宗教。我们比不上天主教,比不上伊斯兰教,他们在生活细节里面,依旧在讲求,依旧在奉行。我们经典反而变成只是在经论上谈谈这些道理,不切实际。 </p><p>  这一次李会长从中国回来,带来了不少各个宗教的书籍。昨天他拿了一些给我看,我在里面看到两册精装本很厚的书,伊斯兰教的,要用中国话来讲「仪礼」,日常生活规范。我看到一开端教你洗脸怎麽洗法,洗澡怎麽洗法,你看看人家着重生活教育。我们有没有?我们有,不是没有。虽有,在《大藏经》里面,没有人去翻了,忘得一乾二净。我们要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多看看,多研究研究,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上,我们落在其他宗教之後。当然有些人说这些是细行,小事!细行不能疏忽,疏忽细行往往障碍你的大德。为什麽别人能做到,我们不能做到?我们今天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一点一定要重视。 </p><p>  中国「宗教局」、「宗教出版社」,确实这些年来出版了许多好东西,每个宗教里面都有。可是我现在在考虑,同学们现在这个东西能不能看?看,怕扰乱大家的定慧。这些东西的学习,在什麽时候?开悟之後。所以佛法的修学,要求先成就根本智,先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慧开了,统统可以看,可以接触,成就我们的後得智;後得智是无所不知,对於自行化他有真实的利益。换句话说,後得智是生活的智慧,是处事待人接物的智慧,但是一定先有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麽?根本智是清净心、平等心,我们讲的这五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根本智。所以要加紧的培养,比什麽都重要。 </p><p>  李会长回来,昨天晚上跟我谈到茗山老和尚的几句话,我听了也很难过。现在朴老的身体不好,从我在北京跟他见面之後,李居士告诉我,最近这个身体没有进步,我们很担忧。茗山老法师去主持上海玉佛寺觉醒法师的陞座之後,就进了医院,年岁太大了,太劳碌了。在医院里特别约见李木源居士,很感叹的告诉他,如果朴老走了,再没有第二个朴老了。然後讲到他这麽大年纪了,还要到处传戒,到处奔波。这麽大年龄生病了,还要入医院干什麽?念佛求往生就好了,这是他说的。他说我今天还是要入院,希望这个身体在这世间多留几年帮助後学,这是大慈大悲!我们知道这些老人慈悲到极处,对我们非常爱护,我们要能体会到,要认真努力的学习,知恩报恩。他们确实风烛残年,随时都会走的。这些人住世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在他的福荫之下,有好的环境来修学,一定要认真努力,发愿续佛慧命,接替他们度化众生的重担,我们要发心。 </p><p>  《感应篇》是行经,讲的多半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原理原则,不像《沙弥律仪》,伊斯兰、天主教他们的生活规范,讲得那麽详细。可是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掌握住了,读这些生活规范就非常欢喜,你自自然然羡慕,自自然然想去做。不是别人勉强你去做,不是别人劝你去做,是你自己很想去做,所以道理不能不懂。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现场有来自中国黑龙江的同修,有来自台湾的同修,这个聚会非常的难得。这一次李会长从中国回来,现在大家都意识到出家人担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德行的修养非常重要。这个工作要从哪里落实?过去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精神教育,每天早晨升旗,校长、老师训话,内容是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对於做人的道理,处世的道理,从每天老师的开导、薰陶这个地方得到一些。现前我们四众同修聚集在一块,每天早晨我们半个小时的聚会,目的也在此。而这半个小时非常重要,从同修们要求我利用早晨这个时间将《太上感应篇》再讲一遍,而《太上感应篇》的内容也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德行的教育,这个问题在今天实在是非常的迫切。 </p><p>  印光大师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所以一生当中极力提倡因果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它的实质就是德行的教育,这个事情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屡次给大家报告。佛在经论上常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因果的大道理。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还是黯淡的?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就知道一个大概了。我们要看这个世间是乱世,还是治世?只要看看这个社会大众,他们想些什麽、他们说的是什麽、他们做的些什麽,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现在这个社会是什麽样子?未来的演变又是什麽样子?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可是仔细反省自己,观察社会,前途实实在在是值得人忧心,那就是普遍的都是自私自利,所作所为多半是损人利己。 </p><p>  在社会上,我们天天听到「竞争」,竞争是互不相让,社会怎麽会不乱?怎麽会有安定?怎麽会有和平?今天和平变了一个口号,和平变成个幌子。许许多多人都在喊和平,高唱和平,「和平」两个字怎麽讲法不知道。印度教里面有和平祈祷,所谓「三层和平」。我曾经跟大家做了个简单的解释,「和」是大家和睦相处;「平」是彼此平等相对。第一个和平,我们祈求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民族,不分宗教信仰,都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平等对待,这是第一个和平的意思。第二个和平,希求我们人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我们生活环境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我们要爱护他(牠、它)们,对於他(牠、它)们也要平等相处。第三个和平,我们祈求与天地众神和睦相处。神与神之间,人与神之间,也是平等对待。我们尊敬神,每一个宗教里面都特别强调爱神,我们要把尊敬神、爱神这个心行,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这是真正对众神的恭敬。三个和平里面有很深的意义,我们明了了,我们能做到,落实在生活当中,社会才有安定,世界才有和平,众生才有幸福,这些都要建立在我们德行的修养上。 </p><p>  儒家的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其次才是政事、文学,它有次第的,有先後的。我们再仔细观察,每一个宗教的教育也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学习。 </p><p>  如何能够叫自己真正回过头来,肯在德行修养上下功夫?往年我有一次在休士顿,跟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他是个大学教授,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些问题。他向我提出一句话,他说:「现在人所以不能够奋发向上是『不知耻』。」我听了很有感受。圣人教给我们「知耻近乎勇」,这个「勇」就是佛家讲的勇猛精进,我们疏忽了。什麽是耻辱?不如人是耻。什麽人是标准?诸佛如来是标准,我们跟诸佛如来比一比,不如他们。 </p><p>  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妄想执着没有放下,就是不知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现在为什麽还落得如此地步?蔡居士讲得好。当时他告诉我,他说:「我们来搞一个『知耻运动』。」我说:「好,这个构想太好了,组成一个志同道合的,大家组成一个『知耻学社』,我们来推动知耻。」实在说这个构想是一个从根本的讲法,根本作法。孔老夫子常说:「行己有耻」,就是知耻。人不知耻,永远不能奋发向上,必定自甘堕落。知耻的人决定不会作恶,断恶修善,他会欢喜接受,欢喜奉行。 </p><p>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频繁,种种灾难从哪里来的?佛在经论上常讲:「一切诸法从心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从心想生,诸佛净土也是从心想生,心清净就生净土。佛在经上说,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心不清净,所以佛菩萨眼光看到我们这个地区叫「五浊恶世」,浊就是不清净、混浊,恶是众生造十恶业。他不是造十善,他造十恶。身造「杀盗淫」,口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生活环境无非是业感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业不善,要希求好的生活环境,决定做不到的,在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十恶业,我们仔细观察它在增长,几何级数的增长。我们走遍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看到的是普遍的在增长,我们怎麽能不忧虑?这个果报是世界上的大灾难,灾难是我们业力感召来的。 </p><p>  所以有许多同修问,灾难用什麽方法消除?消除的方法有,可是做不到。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只要回心转意,断恶修善,十恶业再不造了,反过来修十善业,我们念头,我们行为,真正转过来了,这个世间灾难就消除了。现在我们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肯不肯转?从哪里转起?从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从这里转起。从今天起,不再自私自利了,起心动念想社会大众的利益,想一切众生的利益,这是从根上把念头转过来;然後断十恶,修十善,就不难了。我们今天为什麽断恶修善那麽难?就是你那个根,自私自利那个念头是根,这个根没有拔掉,念念不能舍弃自己的利益,你怎麽会利益别人?怎麽能够把损人利己这种心行断掉? </p><p>  我们多从这些地方想想,怎麽样救自己。佛在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与一切众生有共业,也有别业;别业当中有共业,共业里有别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帮不了别人的忙,至少应该度自己,要帮自己的忙;换句话说,至少要能够自救自度。真正能够帮助自己,同时也就帮助别人了,这个社会上多了一个好人,多了一个好的样子,多了一个好的影响,好人渐渐多,这个灾难就会减轻。所以要真回头,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个叫真正修行人,这是大经里面常说的「如来第一弟子」。 </p><p>  我们要发心,这个心一发就是经上讲的菩提心,菩提是觉悟,我们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後立刻回头,回头是岸,回头就得救了。菩萨、佛陀,乃至於世间这些大圣大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世人做一个好样子,好样子无非是天天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世间人疏忽了,忘掉了,我们要提醒他们。 </p><p>  所以德行的修养,不仅是出家弘法的法师,我们佛门四众弟子都要重视,都要认真努力的学习。《感应篇》是非常好的教科书,提供我们反省的条目,我们一桩一桩看,里面讲的善心善行,我们有没有具足?里面讲的恶心恶行,我们有没有毁犯?依照这些条目来修心,来修行,这样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3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七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一节: </p><p>  【苟富而骄。苟免无耻。】 </p><p>  接着底下一段,也是两句: </p><p>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p><p>  太上所给我们举的这一些例子,都是一切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不觉常常触犯的。『苟富』是稍稍富有,并不是大富,稍稍富有就显得骄傲了。『免』是幸免。夫子说:「行己有耻」,上一次也跟诸位提到,人不能不知耻,不知耻的人,永远不会上进。《礼记》里面讲:「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就是「行己有耻」的具体现象。不仅是财富,功名利禄都包括在其中,有得到的机会,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这个就是有耻。不应该得到而得到,甚至於不择手段争取得到,那更是无耻到极处了。 </p><p>  所以从前贤人君子接触过圣贤良好的教育,纵然有机缘得大富大贵,他也能够在一生当中安贫乐道,将他的富贵与社会一切大众共享。在中国历史上,印光大师最佩服的是范仲淹,这个人是得大富大贵,他将他的富贵施舍给他的宗族,给他的邻里乡党,给社会一切大众,所以印祖十分赞叹,我们在《文钞》里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他的家道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孙孙到现在家庭都兴旺,子子孙孙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是家庭教育好。 </p><p>  所以古人讲,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这是福报的根;骄吝、傲慢是灾祸的根源。我们在生活当中,不知不觉种下这些祸根,到果报现前的时候,不知道凶灾是从哪里来的,怨天尤人,罪上再加罪,这怎麽得了!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能够与社会大众共患难,决不求幸免,一定要帮助社会苦难的众生度过灾难。我们看看,这是诸佛菩萨,这是大慈大悲,念念为众生想,为社会安全想,为众生利益想,没有替自己想。社会上多一个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p><p>  我们希望富有,富有可以有力量布施,有能力帮助别人,自己要节俭。我自己能够节俭一分,对社会就能多帮助一分;我们节俭两分,对社会就帮助两分。长存此心,无量的功德。我们多浪费一分,众生的福利就减少一分,我们把它浪费掉了,不知不觉就造罪业;纵然是我们本分应当享受的,也不应该。我们看世出世间大圣大贤,诸位都知道,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德是圆满的,圆满的福德他为我们所示现的还是惜福,还是节俭,我们没有看到一尊佛菩萨浪费过。 </p><p>  注解里面引用古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我们要多读,要认真的学习,这里面所说的全是因缘果报。存心仁厚,待人厚道,都是得福;稍稍骄慢,轻视别人,都种下了祸根。你在得势的时候,别人不敢动;你在失势的时候,这些人报复就来了。人如是,得罪鬼神亦复如是。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自己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这些在我们周边无形的一种压力,我们自己走运、气旺的时候,他不敢动,他潜伏在那里,没有消失;等到我们的运衰了的时候,他就来干扰了。特别是在病重的时候,垂危的时候,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在这个时候冤亲债主都现前了,善恶的业力这个时候统统都出现了,所以凡夫哪有不随业流转的道理,随业流转非常可怕。底下两句: </p><p>  【认恩推过。】 </p><p>  这个就是一般讲的「冒功」。好事不是自己做的,自己要把它冒认,别人做的好事据为己有,自己有过失推给别人,嫁祸於人,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也常常见。德行的修养,一定要从童年开始,让他养成一个习惯,能够辨别邪正是非。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育,从童子就开始,所以这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会被消灭,不会被淘汰,原因就在此地。 </p><p>  可是今天我们这个民族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危机不是列强欺负我们,这个不在乎,危机是我们把祖宗教诲疏忽了、舍弃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危机,这个危机会导致亡国灭种。亡国不怕,还会复兴,灭种就可怕了。所以夫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有道理! </p><p>  我们再看看古今中外,所有宗教教育,都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儒跟佛的教学非常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间、古今中外圣贤的教学,我们也要细心观察,也要彼此了解,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你对於自己的文化才真正产生了信心、爱心,乐意依教奉行,乐意将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佛家常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对他轻视,原因就是了解得太少了。 </p><p>  这个也难怪,你没有学过,没有人教导你,没有人给你讲,自私自利这个意念,永远不能够放下。如何修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也没有人教过你,现在要找到一个善知识教导你,几乎已经不可能了。李老师从前教我们,说得非常坦白,真正学习的年龄是二十岁以前。那我们要问一问,现在二十岁的这种青少年,谁肯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这个年龄是血气方刚,很不容易接受善导。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习染已经成了习惯,很不容易改过了。纵然遇到善知识,我们知道古今中外的善知识,自己都非常谦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你看每一个善知识,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他们有智慧,有德行,有修养,有见识,看到你这个人可教,帮帮你的忙;不能教,那就惠能大师所说的,「合掌令欢喜」。各人造各人的业因,各人受各人的果报,诸佛菩萨有耐心,等你在业报受尽了的时候,你回过头来,佛再来教你,所以这个期间往往是经过多少大劫。 </p><p>  这一生之中给你种个善因,阿赖耶识里给你种一个种子,这是佛菩萨对得起众生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的形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古德告诉我们,这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这一生纵然不能得度,久远劫之後,必定还是这个种子起现行,能成就自己的道业。但是要等待多久,那就很难讲了。 </p><p>  如果在这一生要想得度,「信愿行」必须要具足。可是我们仔细观察,仔细反省检点自己,「信愿行」三方面具不具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念念相应,行行相应,这一生决定得度。偶尔相应,这一生就很难得度,但是得人天福报是肯定的。真正依教修行,《无量寿经》讲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菩提心没有发,一向专念做到了,你得天人恭敬,得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诸位要记住,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菩提心一发,《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讲的一些过失都没有了。 </p><p>  所以这个小册子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我们常常读诵,常常检点,如果还犯这里面的过失,自己立刻就要警觉到,我没有发菩提心。我修净土,没有菩提心,你看看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的,不要说祖师大德了,「四十八愿」里就讲得很清楚,你得天人恭敬,你不能往生。换句话说,你得人天福报,脱离六道轮回、十法界,做不到! </p><p>  所以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可以从《感应篇》里面的善与恶,善能够奉行,恶能够改过,这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决定有分。如果断恶修善,又能离一切相,念念不离清净心,这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在实报庄严土。所以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你们想想看这话什麽意思?细细想来,娑婆世界修行比极乐世界还殊胜,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比极乐世界殊胜;不会,那就远远不如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进步得非常缓慢;娑婆世界是大进大退,会的人大幅度的进步,不会的人是大幅度的退转,这是大进大退,极乐世界是有进无退,但是很缓慢。 </p><p>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知道事实真相,要会!利用这个短短的机缘,要大幅度的精进。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p><p>  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他说他非常庆幸遇到净宗法门,天天听经,天天念佛。他说为了要抓住机会,早一天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普度苦难众生,他已经把工作放下了,想长时间在这个环境里面薰习佛法。他说生活费用他没有问题,而且在这个地方修学,世缘减少了很多。他说请问我的作法如法吗? </p><p>  如法。如果你有这个环境的话,你的家庭眷属不障碍你,就很如法。 </p><p>  他说:如果有人毁谤,怎麽处理? </p><p>  毁谤随他毁谤,不闻不问。听到人毁谤,你就念阿弥陀佛,不要去理他,这样就好,你就会有成就。如果别人毁谤,你要是在意,放在心上,就把你整个道心毁掉了,那非常可惜。</p>
165#
发表于 2007-11-15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p>大师兄闭关了吗?<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1.gif" /></p><p>挺羡慕楼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自在心态.<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24.gif" /></p>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2:23: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axcode-quote"><b>以下是引用<i>玉观音</i>在2007-11-15 15:44:00的发言:</b><br/><p>大师兄闭关了吗?<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1.gif" /></p><p>挺羡慕楼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自在心态.<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24.gif" /></p></div><p>谢谢观音妹妹关心。</p><p>没有闭关,最近几个月,基本一直在出差做项目。</p><p>间歇有时间,还是在坚持读读净空法师的讲记。</p>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感应篇》第七十三节: </p><p>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 </p><p>  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打知名度。注解里面引用孟子、庄子的两句话,说得很好。孟子说:「有诸内,必形诸外」;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这是古大德的见解,所谓「实至名归」,何必要去求知名度。有心去求知名度,这个心已经不善了,所以下面说『包贮险心』,储藏在里面的心不善。名,自己有时候觉得是个好事情,而实际上名与实要是不符,鬼神都嫉妒,也可以说一切障难的根源。所以古人所求的是德行的建立,决不求名声的远扬;诸佛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自己也不宣扬自己。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在古籍里面看到,世出世间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而尊敬别人,抬举别人。我们想想其中的道理,果然能够参透,我们也就学会做人了。 </p><p>  心善、行善,我们得的果报善;心行不善要想得好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世间为什麽会这样的浊恶?为什麽会有这麽多的灾难?学佛的人晓得,「一切法从心想生」,种种灾变都是由於我们心想而显现出来的,我们包藏不善的心,自然就有不善的果报。我们学佛,佛菩萨用的是什麽心?佛菩萨所用的心,佛经里面常讲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好善好德之心,成就别人之心,这是真善,所谓「止於至善」,在果报里面也是第一殊胜的果报。我们要明了,要觉悟,要认真努力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希望我们深深体会这个道理。 </p><p>  名闻利养应当远离,这些都不是好事情,世间人追求是迷惑颠倒。我们看古今中外,世出世间的圣贤,从来没有去追求名闻利养的,从来没有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他们的道德能成就,功德能圆满。这个功德是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建功立业。虽有殊胜的功德,也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所以永远是那麽样的谦虚,永远节俭,永远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下面两句: </p><p>  【挫人所长。护己所短。】 </p><p>  这也是大病。从什麽地方来的?从嫉妒障碍来的,看到别人有好处胜过自己,想尽方法去障碍,自己的缺点也尽心尽力去遮盖,这是大恶。可以欺骗世间人,但是欺骗不了佛菩萨,欺骗不了鬼神。总而言之,都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念头错了,错在自私自利。 </p><p>  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坚固的「我执」,一切都是为了「我」。「我」是什麽?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我们讲的「成见」,执着有个我,执着这个身是我,这是所有一切错误的根源。从这里面生起了「我爱」、「我痴」、「我慢」,唯识经论里面讲:「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个东西就是世间人执着是我。我们细细想想对不对?佛说的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贪瞋痴」,我爱是贪,我痴是痴,我慢是瞋,瞋恚生的傲慢,这是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这个根要不能够拔除,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特别提醒同学们的。 </p><p>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希望真正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一点不能不留意。只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还是为自私自利,对待别人嫉妒障碍,自己的缺点尽量的掩盖,这种行为怎麽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必须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地都是真诚、清净、慈悲。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具备了真诚、清净、慈悲,念佛就决定得生。第十八愿「一念、十念」必定得生,它的条件就是真诚、清净、慈悲。 </p><p>  真诚、清净、慈悲是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清净心就是「深心」,慈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具足这三心,念佛才能往生。这三个心没有,完全跟这三心相违背,处事待人接物虚伪,不诚实,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处处总是希望炫耀自己,自己在别人之上,错了!「深心」没有了,对待别人不是真的慈悲,假慈悲。什麽叫假慈悲?对我有利的,对他就好一点,慈悲一点;对我没有利的,置之不问,一切都是利害作为衡量的标准。其实他的想法看法全错了,他所看的利是眼前的小利,这个看错了;眼前小利你得到了,往後的大害你必须要承受。 </p><p>  佛在经典当中对我们的教诲,佛的确是苦口婆心,教化一切众生,可惜众生麻木不仁,体会不到。佛法彻始彻终就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个地方做起,做到究竟圆满了,就证得无上菩提,所以佛的果位是孝道跟师道的圆满。我们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改过自新,这是不孝不敬。《感应篇》里面,太上训示世人的,善法我们不能行,是不孝,是不敬;恶法不能改,是不孝,是不敬,所谓忘恩负义,背师叛道,这样的人还会有什麽成就? </p><p>  首先我们要救自己,要知道自己无量劫堕落在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这一生当中非常幸运遇到佛法,佛的教诲我们懂了没有?我们信了没有?有没有去依教奉行?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别人能不能做到,我能帮多少忙,只要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了。他肯不肯听,肯不肯做,是他的事情。 </p><p>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社会上提倡的民主自由开放,谁也没有权力干涉谁。所以在这个时代,父母不能够管教儿女,老师不能够督促学生,自由开放。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努力了。自己能不能体会?自己肯不肯发愤?肯不肯学圣人、学贤人、学作佛菩萨?古时候父母师长可以勉强学生、弟子去做,现在不能勉强了。不但青少年不能勉强了,儿童都不能勉强。过去我们住在美国,隔壁是些当地的美国人,中国人这个父母管教儿女,骂他几声,打他几下,他哭了,隔壁人听到了,跟小朋友说:「要不要我帮助你,我打电话去叫警察,把你爸爸、妈妈抓去坐牢,他们虐待儿童。」你看看有什麽法子!儿童都不能管教。现代的社会跟我们中国古时候观念,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这怎麽得了!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灾难,我不相信。我看到《慕西》里面美国的一些统计数字,我很担忧。即使我们现前能勉强平安度过,二、三十年之後怎麽办?现在这些儿童长大了,那是什麽样的社会?不堪设想。 </p><p>  所以现在古圣先贤这些道理,我们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多讲,多多的劝导大家,希望广大群众当中,能有几个觉悟的,能有几个回头,给没有觉悟的人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大慈大悲。决定不能再做坏样子,做坏样子那就是恶魔,陷害这些苦难众生,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觉悟。太上教导我们,善行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恶心、恶行,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改过自新,不辜负印祖一生极力提倡。 </p><p>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认识,也能够体会到,印祖的悲心超过同一个时代的所有的这些法师、大德,他的智慧能够见到世间这一些状况,悲心提出这些东西来救,救护!唯有我们有这个深刻的认识,甚深的体会,我们才能够发心继续祖师的弘愿,把他的教学发扬光大,帮助这个苦难的世界,帮助苦难的众生。 </p><p>  首先要自己成就,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帮助别人,佛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自己必须觉悟,痛改前非。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五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七十五节,也是两句: </p><p>  【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p><p>  这是我们平常所谓的「仗势欺人」,也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不知道这些事情跟众生结下了怨仇大恨,引起对方强烈的报复,而这个报复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古圣先贤教人,在你有权力的时候,你有地位、你有威势的时候,你要懂得修福,要懂得积德,不应当乘势去欺负别人。你看,祸福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作宝坻知县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地位、有权力,他利用他的权势做好事,减租。他本来发心要做一万件好事,这一个举止受恩惠的人家,不止一万人,全县里面这些农民统统都受惠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造作的罪业是地狱的果报。我们从这个明显的例子,就应当深深的省察,深深的去思惟,吉凶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 </p><p>  我们也看到西方有一些传说,说人的一生从出生下来起,就完全按照自己命运去走,一生决不能改变。在古老的预言里面,我们也是这样看到的,好像依照剧本去演戏。我们要问,这个剧本是谁写的?是不是上帝写的?鬼神安排的?如果这是事实,人活着还有什麽意思,完全听别人摆布,听别人玩弄。这个话讲不通。所以有人来问我,西方这个说法根据什麽?我说他这个说法跟《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的讲法,没有两样。孔先生将袁了凡一生命运都算定了,而了凡先生从自己实际生活上去对比,果然不错。每年去考试,考中第几名,跟命里算的一样;每年所得的俸禄,也跟命中所说的一样,一点都没错,这是宿命论。人有没有命运?有,只有迷惑的人,按照自己这个剧本去表演。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亦复如是。遇到云谷禅师後,云谷禅师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了,剧本是谁写的?自己写的,前世所造的。所以佛家讲「业力牵引」,这是真理。 </p><p>  因果报应,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到你前世造的是什麽业,我们这一生所受的就是,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问我来生怎麽样?你这一生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你的修因。因好,果当然好。所以我们晓得过去迷惑颠倒,没有善知识教诲,错了!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佛法,遇到经典,逐渐逐渐我们明白了、觉悟了,痛改前非。迷的时候,我们不知好歹,以为人人都是坏人,人人跟我都是敌对,一天到晚小心去防范;觉悟之後知道了,这是自己的错误。日日是吉日,人人是好人。哪个人不好?我自己不好,我对人怀疑,我对人猜忌,我对事犹豫,对理迷惑,我自己不好。人哪有不好的!这一回头,就是学佛了,学佛就是学觉悟,学佛就是学做好人。迷惑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欺负别人,总是伤害别人;觉悟之後,我们才真正忏悔,从今而後,处处忍让、礼让。 </p><p>  佛是一切人中至善之人,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有人告诉我,我们在新加坡听到很多,甚至还有人到居士林去质问李木源居士,我们佛教的供养,为什麽送给外道?好像我们犯了很大的过失。李居士有智慧,给他详细说明,他才明白了。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怎麽讲?是不是不信佛的人我就不度他,信其他宗教的我就不度他,不是我们同一个族群的我们不度他,是不是这个说法?那这个愿那就要改一改了。众生无边,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佛家还常常提放生,连那些动物你还要救牠,跟你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那是人,你的眼光当中,这些人连畜生都不如了。畜生我还帮牠忙,还救牠,这些人都不问了吗?哪有慈悲心!这学佛学到哪里去了,心量变得这麽小。自己也会念,佛寺当中常常念疏文,疏文一开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口会念,不知道什麽意思。心量那麽小,甚至於小到连自己都不能包容,你说可怜不可怜? </p><p>  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有没有界限?有没有分别?普贤十愿里面「广修供养」,有没有差等?常常读这些大乘经,我们天天在这边研究讨论,如果还有这样的分别执着,那就肯定你对於佛法一丝一毫都没有契入。不但境界不能契入,佛法所讲的你也一窍不通,你没有懂。大乘戒经佛教导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个「一切」怎麽讲法?不同族类的,那就不是了吗?不同宗教的,那也不是的了?那「一切」就讲不通了。可见得「一切」里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是男子,就把他看作是父亲一样;只要是女人,就要把她看作母亲一样的孝顺。我们是佛弟子,我们的财物怎麽能说是不可以供养其他宗教,不可以供养其他的族群,佛的心量怎麽会这麽小,这麽可怜,讲不通!连基督教经典里面,上帝还劝世人,「你爱人,也应该爱你的仇敌」,你看人家心量多大!我们佛教徒比上帝差太多了。 </p><p>  这个过失是我们读经白读了,完全不解如来真实义,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念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轮回心造轮回业,不要说将来的果报,眼前的果报就有许许多多的苦难。这个苦难是人为的,彼此不能相容,彼此不能相让,那就要斗争了。斗争演变就是战争,以自己的威势逼迫势弱之人,所谓「弱肉强食」,进化论这些知见大有问题,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这个过失大了。佛法跟我们讲业力,跟我们讲因果,跟我们讲感应、报应,这是事实真相,这是真理。所以自己在自己本位生活上,若有方便应当多多帮助别人,决定不要有分别执着,这样就好。 </p><p>  佛在经教里常常勉励我们「积德累功」,积德累功的根本是觉悟;觉悟之後,你才有真诚心,你才有恭敬心。没有觉悟的人,他的心是虚妄的、不实的,他那个恭敬是感情的,不是真实的,所谓「虚情假意」,《地藏经》上才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想想佛菩萨的话不为过。 </p><p>  《感应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下面这是讲不知道爱惜物力,就是浪费资源,要给我们说这一些过失。这个以上是对人,下面这一段是对物。诸位仔细去观察,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我们把它总归结,不外乎教我们怎麽做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底下一段再教给我们,人与大自然、与这些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如何相处? </p><p>  天地鬼神,决定不迷信,虽然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现在我们清楚,我们生活空间维次不一样。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他们可能生活在四度、五度、六度,或者是更高维次的空间,我们看不到他,高维次的他能看到我们,低维次的他看不到我们。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那就是不同空间维次的众生,我们怎样跟他相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接触不到,但是知道他存在,我们用真诚的心、恭敬的心,礼敬他们,平等的礼敬。不仅是礼敬,赞叹!高维次时空众生,他们的智慧福德高过我们,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 </p><p>  所以佛在「六念」里面教我们「念天」。「念佛、念法、念僧」,这是念三宝;念天、念戒、念施。天修上品十善业道,天人修慈悲喜舍,念天是念上品十善,念慈悲喜舍。念念当中要效法,要向他们学习,这是真正的尊敬,礼敬赞叹,以我们的修德回向供养。我们拿什麽供养?我们自己修得很好,就是对他的供养。普贤菩萨讲:「如教修行」,就是供养。 </p><p>  这三种关系搞好了,很清楚,很明白,做得很圆满,天下太平,身心安乐,烦恼自然不生,智慧自然增长,何乐而不为之!为什麽要造作恶业?对待任何人,感恩戴德。人有恩於我,一餐饭的恩德,一天接待的恩德,终生不忘,时时刻刻有图报之心,这样就好。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把它忘得乾乾净净。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人人是好人,人人是佛菩萨。世出世间圣贤是这样教我们的,时时要懂得忍让,决定不可以有意或者是无意的伤害别人,伤害万物。不但人不能伤害,树木花草都不可以伤害,这是佛菩萨、贤圣教我们做人之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六0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七十六跟七十七节: </p><p>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 </p><p>  这是不知道爱惜物力。接着底下两句: </p><p>  【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p><p>  一切众生生到这个世间都是有业因的,佛家跟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六道的凡夫都是受业力主宰,一生之际遇,荣华富贵、寿命长短都有个定数,所以在世间高明的算命看相,往往都看得相当准确。正如同《了凡四训》一开端,袁了凡先生为我们叙说,他早年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算他的终生休咎,几乎是丝毫不爽,确确实实证明一点差错都没有。这不是一般江湖的算命先生,那一些说法未必可靠,不负责任的。孔先生真正是有学问,有见识,也有修养,所以能够算得这麽准确。由此可知,一个人的一生,真的就像西洋人所说的,我过去看法国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就说过很多次,人的一生就好像剧本早就写好了,按照这个剧本去表演,谁也没有办法改写这个剧本,这个都是属於宿命论。佛法里面承认命运是有的,但是命运决定可以改变,绝对不是说一成不变。 </p><p>  首先我们要晓得命运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作的,这里面的业因跟果报都非常复杂。业因涉及到无量劫前,生生世世累积的这些习气、烦恼,还与一切众生结下了恩怨债务,来生後世因缘聚会的时候要偿债,所谓「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 </p><p>  往昔的业因,如果我们自己冷静的观察思惟,在自己这一生当中就得到了证明。我们这一生当中,所遭遇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细细想来,有人对我好的,过去我们有恩;有人对我不好,相处不好,过去有怨。有时候我们得到财物,心里晓得是别人还给我们;有时候我们有损失,知道是我们还人。佛家讲得很明了,人生在世只不过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为这个来的。所以佛总结一句,人生什麽意思?人生酬业,酬是报酬,业是过去造的业。过去造的善业,你这一生享福;过去造的恶业,这一生生计艰难。 </p><p>  可是业不断的造,果也不断在受,因果循环,享福的时候决定又造业。我们不说别人,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十全老人,论福报,古今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乾隆皇帝,福德、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统统具足,那真是多生多劫修来的。做了六十年皇帝,做了四年太上皇,他这一生当中也造了不少恶业,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夫子给我们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人要不觉悟,不可能不造业;福报愈大,造业愈容易,而造的恶业更严重。世间小民没有威德,没有权势,一生所造的业比较少,也比较小。我们冷静细细观察就知道。我们有幸得人身,得人身又何幸之有?得人身而闻佛法,这个人身就有幸。得人身不闻佛法,得这个人身很不幸,岂能不造罪业?正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头出头没」,立刻又堕落了,转眼之间的事情,所以多麽可悲!多麽可怕! </p><p>  人之所以为贵,就是在接受圣贤的教育。圣贤的教育渊源有两种,一种是大彻大悟,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真实智慧,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麽?从根本上说,宇宙的起源,宇宙怎麽生起来的;生命的起源,宇宙跟生命的关系,这是大根大本。明了之後,圣贤人教我们做人之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如何相处?这就是大学问。世出世间古圣先贤对於後人的教诲,对一切众生的教诲,不过如是;明白之後,这个人就能够趋吉避凶,自求多福。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只有仰信明心见性人的教诲,跟着他走。 </p><p>  太上在这一篇里面所教导我们的,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教诫,没有两样。太上这一篇,理论上说得不多,事相上说得不少,对我们非常切用。如果在事上不能改,我们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们也很难开悟。这是什麽原因?烦恼业障障碍了悟门,不能开悟。什麽条件能开悟?古德常讲:「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有这麽重的烦恼,怎麽会开悟?依照太上的教诲去修学,这是断烦恼的好方法。佛家讲修学的总纲领是「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一个明确的道路,成佛之道!太上这一篇文字就是戒律,我们能够遵循,能够奉行,心就定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个准则,这个道理要懂。 </p><p>  爱惜物力,虽然只说了四句,这四句是个原则,我们必须能够融会贯通,要知道物力的艰难,得来不易。现在虽然科技发达,生产力提高了,不需要像古人那样的操劳,使用机器大量的来制作。可是我们要常常想到,现在在这个世间,还有多少人缺乏日常的用品?我们得来的容易,这是仰赖过去修了一点福报,今生也能够断恶修善,感得的报应。可是想想许许多多在生活困境那些人,我们自然就懂得爱惜物力了,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平安就是福。人生在世,三餐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休息,足矣!如果有多余的福报,要知道布施给众生,要懂得惜福,懂得培福。 </p><p>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太上在此地教我们,古人杀生吃肉,肉食也有一定的时节,绝对不是暴饮暴食。此地「剪裁」是说做衣服,「烹宰」是饮食,穿衣吃饭,从这个地方学节俭,这是日常不能缺少的物质生活。圣贤人在此地劝勉我们,我们能省一分,就能帮助别人一分,要常存此心。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这两句触犯了,犯得非常严重,於是福享尽了,灾祸就现前。 </p><p>  古时候,衣决定是为自己之必需。佛为出家弟子所制定的三衣一钵,这是古时候居住在印度这个地区,三衣就够了。我们新加坡是热带,靠近赤道,没有四季,所以在此地居住衣着非常简单。如果在中国北方,你必须要具足「春夏秋冬」四季的衣裳。可是我们虽然居住在这个地区,要到北方去旅行,还是要添衣服,这就是有理由去添衣服;没有理由,就不必找这个麻烦。 </p><p>  饮食,杀生、肉食,在古时候都是祭祀鬼神,献祭。完了之後撤下供,这时大众才享受,不是天天有肉吃。我在童年作学生的时候,那个时候抗战初期,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里面吃肉一个月只有两次,初一、十五,大家祭神、祭祖先买一点肉,量很少,所以小孩都希望过年,过年那几天每天都有一点,时间也很短,也不过十几、二十天时间而已,这年过去了。现在是每一餐都有肉食,你说怎麽得了!儒家虽然不禁止,但是也不是教你天天杀生肉食。佛家晓得这个道理,肉食是冤冤相报。为什麽世间有残酷的战争?这个战争我们能够回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残酷,第二次世界大战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知道加多少倍,第三次世界大战要起来的话,有很多人说这是终末的战争,就是这个战争打完之後,世界上再没有战争。为什麽?人都死光了,还打什麽仗,是毁灭世界的战争。 </p><p>  佛在经上说是「刀兵劫」,如果要世间没有刀兵劫,佛说了一句话:「除非众生不吃肉」,世间就没有刀兵劫了,这个话的含义很深很深。刀兵劫是怨恨累积而成的,怨恨从哪里来的?吃众生肉。牠不是甘心情愿给你吃,真的是弱肉强食,那个弱者牠心里的怨恨,永远不能消除。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在六道里是流转的,於是就产生报应,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只有佛讲得透彻。 </p><p>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不敢再吃众生肉了,希望我们跟一切众生这个怨仇能够化解。我们认真努力修学,把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是忏悔,是赎罪。所以爱惜物力,要从日常生活当中下手。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一六一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七十六跟七十七这两小节,总共四句话: </p><p>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 </p><p>  这都是一般人认为的小事情,微不足道,确是最容易犯的过失,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节俭。佛在经教里面教导我们「食存五观」,每天吃饭用斋的时候,都要有观想。观想的内容,就是让我们知道爱惜物力人力,生起感恩的意念,一丝一缕,一茶一饭,得来都相当不容易,要知道农夫、工人他们的辛劳,我们才得到日常生活当中的便利。今天虽然是科技发达,人工大大的节省,利用机械来种植,产量增加了,可是还是一样要懂得节俭。节俭是美德,节俭是性德。我们看看诸佛菩萨,看看许许多多宗教的圣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安贫乐道。他们为什麽要做这样的示现,我们要多想想,要细心去体会,有此必要吗?冷静的观察思惟,我们就晓得,他不是为自己,是为苦难众生。 </p><p>  科技纵然高度的发达,众生还是敌不过业力。每一个人,说实在话,如果不能够转迷成悟,一生都是被命运所拘束,就如同法国预言家所说的,人逃不过命运的主宰,人的一生都是受命运的安排,好像演戏照着剧本来演。有几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那是每一个宗教的真正修行人。不管是哪个宗教,总而言之,都是教你断贪瞋痴,都是教你念念行行为一切众生造福。真正修行人,必定欢喜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这在佛法里面讲叫「真实功德」。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节俭。日常生活一饮一啄懂得节俭,他为社会大众服务就决定不会浪费,决定知道爱社会、爱众生,帮助他们惜福、培福、造福。众生得福,修行证果的人欢喜。众生在受苦受难,他们看到难过,但是也无可奈何,为什麽?一切众生一生的际遇都是自作自受。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们能够帮忙的,是教学、是指导。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遇到了,他能够依教奉行,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命运就转过来了;不肯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转不过来。 </p><p>  会转的人,从念头上转,永远保持一个善念,这个人是真正会修行。眼不见邪色,尽可能的避免;耳不闻恶声;口,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我们修学的原则,「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业障深重从什麽地方看?我们的念恶,古人常讲:「意恶」,从来没有把人看作好人,这个就是意恶。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过失,听到的(传说的)皆是是非长短,我们不晓得这是大恶。再仔细观察,他们那些修行人为什麽能作菩萨、能作佛?实在讲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一句话,「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我们要把它当作座右铭,真正放在心上,认真学习「不见世间过」,我们就会成就。纵然世间人有过失,过失是他的,与我有什麽相干;我要把他的过失放在我的心里,就是我的过失了。为什麽做这种傻事情? </p><p>  我学佛四十八年,在佛法里得到一点利益,也就是从这个地方得到的。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有人来告诉我,我不听,「不必说了,我都知道,不要再讲了」;甚至於文字拿来给我,我把它丢到字纸篓里;还有人送录像带给我,我把这个录像带退回去,我不听,我不看。为什麽?心里面永远保持人最好的印象,这样我们自己心才善,绝不容许心地里有丝毫恶印象落下去。 </p><p>  我知道阿赖耶识落的恶印象,将来果报是在恶处,我为什麽这麽做?别人毁谤我,我绝不毁谤别人,我对别人赞叹;别人侮辱我,我感谢他替我消灾,替我消业障,感恩都来不及了,怎麽会有丝毫恶念、恶意。我懂得我们的修学方向、目标,「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天天培养这个。喜欢听这些是非人我,喜欢打听这些事情,这五种心破坏了。谁破坏的?不是别人能破坏的,自己破坏自己,你怎麽能怪人家!我懂得守护,别人破坏,我一概拒绝。有人来给我说:「法师,某人说你的坏话」,我能够不听,我能够用其他的话把他岔掉,不让他再说下去,这是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 </p><p>  不会的人,伤害自己,听到别人说某人说你坏话,「你说,你说给我听」,听完之後,想办法报复他。你看看,这是造作恶业。人家传来的话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不加思索,不加考虑,全盘接受,你说这个人愚痴不愚痴?毁弃自己的道心,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轻易的毁弃掉了。魔来破坏,魔的能力也不过就这麽大,你要不接受,他一点能力都没有。你欢喜接受,你跟他合作,他的能力才显示出来。你不跟他合作,不听他的,不理会他,魔的法力再高,对你也无能为力。这一点世尊在八相成道降魔,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我们为什麽不记得?为什麽不学习?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境界现前,想一想佛遇到这个境界,他是怎麽处理的。我们向佛学,不能向魔学。 </p><p>  诸佛如来永远生活在慈悲之中,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无私无条件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爱护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丝毫分别执着,念念为别人利益着想,为别人福德着想,自己能忍受,忍受是示现忍辱波罗蜜。 </p><p>  佛是最完美而没有缺陷的德行,都在经教之中。我们每天读的《无量寿经》,我说过很多很多遍,能够把《无量寿经》上的教诲,依教奉行,百分之百做到了,这个人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能做到一半,虽做不到圆满,这个人真正是极乐世界的菩萨,决定得生净土。他要不生净土,愿意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一定也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是一定的道理。 </p><p>  佛力加持是好事情,自己如果不具足戒定慧,佛力纵然加持,还是一样会退转,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你真诚心发心的时候,得佛力加持;这个心退了的时候,佛加持的力量也不见了。必须我们自己有一分的功德,佛就加持一分;我们有十分的功德,佛就加持十分。什麽时候我们的功德消失了,佛力的加持同时消失。 </p><p>  功德相当不容易保持,佛在经上多次给我们警惕,「火烧功德林」。功德不同福德,福德能保得住,功德很不容易保住。功德是什麽?功德是戒定慧。你破戒,功德没有了;你心一散乱,定就没有了;一迷惑、愚痴,慧就没有了。功德不容易保持。福德能保得住,三善道可以享福,三恶道里,除了地狱之外,饿鬼、畜生里还是能享福。但是要记住,福德不能帮助你超越三界,不能帮助你修行证果。 </p><p>  所以我们修行人,锁定自己的目标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什麽?守法、守规矩,而不是死在戒条之中。《无量寿经》翻开,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字字句句都是世尊对我们的教诫,我们能信能解能行,就是持戒。三学里面,戒学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把佛陀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叫持戒。在这个同时能保持自己心地清净、平等,这是修定。《金刚经》上讲修定的原则要懂,「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话要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修禅定。 </p><p>  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见色闻声马上着相,这一着相定没有了;不但定没有了,心里面生起烦恼,喜怒哀乐、七情五欲随之生起,戒没有了,全都破掉了。你的戒定慧被外面境界干扰破掉了,外面境界叫魔境。如果外面境界不能破坏你,你坚持戒定慧三学,外面境界是佛。所以佛境界跟魔境界是一,不是二。你用戒定慧的心面对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佛境界;你用贪瞋痴对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魔境界。所以佛跟魔从哪里来的?从你心里面生的。一念觉,都是佛境界;一念迷,佛也是魔,要懂得这个道理。 </p><p>  我们真正才能够做到「至善」,真正做到爱人爱物,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个善心生起来了,善念天天增长。对於陷害我们的人,我感恩,消我的业障,成就我忍辱波罗蜜,成就我禅定波罗蜜,成就我般若波罗蜜,也成就了持戒波罗蜜,也成就了布施波罗蜜,六度全了。什麽布施?无畏布施。他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我以感恩的心对待他,他不恐怖,他不报复我。否则的话,他天天提心吊胆,「这个人将来要报复」,他心不安。没有报复,反而有感恩,这叫无畏布施,六度圆满了。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诸位同修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起心动念,无一不具足六波罗蜜。 </p><p>  具足六波罗蜜的心行,这个人是菩萨。菩萨待人接物,永远是慈悲,永远没有伤害,绝不『劳扰众生』,用现在的话说,决定不找众生的麻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段。</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27 08:3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