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inoyu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MBA金融分析:国内MBA为何难以进入国际性投资银行

[精华]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8-31 09:54: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去投行?

除了起薪高点以外,还有其他原因么?
52#
发表于 2007-8-31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越看越觉得MBA的学生特别短视,都盯着几个投行的职位,除了以青春换金钱外,实在没什么特别的理由选择投行,生活应该不只有Money, 如果每天让我工作12个小时以上,给我100万的年薪我也不会考虑,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追求,尤其年轻的时候。

53#
发表于 2007-8-31 19:01:0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老以为人家进投行是为了钱。人的追求不同,很多人认为投行的见识比公司高很多,每天接触的人也不同。在公司里的人做事的多,很少有能触及到公司战略层面的,在投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公司财务看的是公司的帐目,而投行看的是公司的价值。二者自然挑战性不同。高盛大摩录取人的标准也远比其他顶尖跨国公司高很多。

如果是短视,反倒成了越好学校的学生越短视,如WHARTON进投行的比例比很多学校高很多,难道因为WHARTON的学生更短视?

54#
发表于 2007-9-3 10:27:00 | 只看该作者

也参与分析

从诸君在这里发表的一些语句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存在以下几点潜台词:

1)金融崇拜:很多人认为读了MBA就一定要去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否则意义不大

2)规模崇拜:去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还必须要去非常大型的顶级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否则意义不大

3)可能的货币崇拜:为什么要选择1)和2),是因为那里有钱,或者说钱能够证明价值,或者说规模能够证明价值

接下来一点看法,

1)我们存在的对金融的迷信、对规模的迷信、对货币的迷信极有可能扼杀中国的有志青年,让他们忘记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则而盲目地追逐那些机会成本很大的目标,而荒废自己真正的才能所在。如果Dell当初也是一味以进入金融机构为目标,可能(当然也只是可能)今天的财富500强名单里就没有Dell公司了,如果Bill Gates当初也是一味以进入金融机构为目标,可能(当然也只是可能)今天就没有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了。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应当获得了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帮助。

2)金融机构很有钱,但是目前市值最大的还是开超市的,造/卖汽车的。

3)自由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成就大事业,而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大型金融机构

4)货币是什么?它只是一个社会概念,是造出来的一个机制

5)作为MBA的学生,应当跳出这一个狭小的框架去看世界,因为MBA是精英,精英不能极端地去思考一个问题,历史证明,极端主义者,还有理想主义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袖,尽管不能否认他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技艺精良的技术人才。

以上厥词,供大家拍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3 10:29:40编辑过]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我即将推出长江MBA金融分析系列文章之三——合资“围城”:外资投行的中国挑战,敬请关注指正!
56#
发表于 2008-7-28 16:57:00 | 只看该作者
同意该观点
以下是引用gabriel99在2006-9-14 10:13:00的发言:

事件的形成必有其长期的累积因素和短期性的引发因素

从长期上来看,印度比中国具有更多的亲西方因素,文化上更容易为西方接受

短期上来看,蓬勃发展的服务业是印度的一大特色,成本低廉更是吸引跨国公司眼球的主要原因

依靠政府干涉而非真正的人才培养来解决所谓难以进入投行问题更是不足取

文章在论据方面做的还行,但是大量的数据只能说明问题,而与结论并没有建立很好的关联,结论上主观臆测性很强,说服力很弱,需要商榷

从论证过程上来说,是否要更多的去了解投行内部所谓印度大量招募的原因和投行的人才评估体系来对自己的结论做一个支撑呢?

我认为作者只是竹笋的外皮,还没有接触到笋心,还需要剥的在深入些

一家之言


57#
发表于 2008-7-28 17:01:00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反映了当前一定的倾向。反对的同学不要急着拍砖,去投行的倒未必是这种思维,在投行外面的倒是不少人这么想。
以下是引用abcdgirl在2007-9-3 10:27:00的发言:

从诸君在这里发表的一些语句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存在以下几点潜台词:

1)金融崇拜:很多人认为读了MBA就一定要去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否则意义不大

2)规模崇拜:去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还必须要去非常大型的顶级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否则意义不大

3)可能的货币崇拜:为什么要选择1)和2),是因为那里有钱,或者说钱能够证明价值,或者说规模能够证明价值

接下来一点看法,

1)我们存在的对金融的迷信、对规模的迷信、对货币的迷信极有可能扼杀中国的有志青年,让他们忘记经济学的机会成本原则而盲目地追逐那些机会成本很大的目标,而荒废自己真正的才能所在。如果Dell当初也是一味以进入金融机构为目标,可能(当然也只是可能)今天的财富500强名单里就没有Dell公司了,如果Bill Gates当初也是一味以进入金融机构为目标,可能(当然也只是可能)今天就没有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了。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应当获得了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的帮助。

2)金融机构很有钱,但是目前市值最大的还是开超市的,造/卖汽车的。

3)自由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成就大事业,而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大型金融机构

4)货币是什么?它只是一个社会概念,是造出来的一个机制

5)作为MBA的学生,应当跳出这一个狭小的框架去看世界,因为MBA是精英,精英不能极端地去思考一个问题,历史证明,极端主义者,还有理想主义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袖,尽管不能否认他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技艺精良的技术人才。

以上厥词,供大家拍砖。


58#
发表于 2008-7-28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股市这几年的大牛市造就了无数金融从业人士的暴富神话,于是乎投行在广大MBA心中越发高大了。当然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这也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59#
发表于 2008-7-28 18:08:00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提一个最最基本而愚蠢的问题:投行也好,金融也好,他们赚的钱的源头是哪里呢?

60#
发表于 2008-7-28 23:05: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金融业短期内绝对不会对外开放,所以国际投行也绝无可能在中国大规模招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1-1 00:4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