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eremy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人适合去美国读MBA--纯属个人心得(含MBA阶段总结)

[精华]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06-9-3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始,也觉得lz说得不免偏颇,但lz挺幽默,知道也不是认真的。虽然已经是千年的老帖了,也祝福lz心想事成了。

弱水三千,只可取一瓢饮。喝多少豆浆就尽兴好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3 21:44:08编辑过]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huixia06说得好,顶一下~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4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结束一年在香港的MBA学习,现正在北美一所名校进行4个月的交换学习。看到北美这边的就业情况和社会情况,突然庆幸自己一年前的没申请来北美读书的决定,是多么的理智。北美的生活环境确实比国内好很多,也有秩序;但是总感觉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多时候都要忍气吞声。虽然大部分这里的人对我们表面很客气,但是在他们内心中却不把中国人亚洲人当回事。曾试着和本地的人进行network,当对方知道我来自中国的时候,顿时好像失去了兴趣。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们不指望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当然没有必要浪费时间networking.中国人在这边赵的工作只限于技术类或金融,研究工作,进入管理层的机会很渺小。

有一些在这边呆了很久的中国人香港人,虽然英语很好了,但也不得不承认很难混到白人的圈子里,这是白人主宰的世界,融不进去就不会有什么发展。不仅我们这些后来来的人,即使是这里的CBC在很多时候也会感到受到白人群体的歧视。

这里确实是每个人都有大房子有车子,还有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为了这些物质,放弃了我们的尊严,对于我来说,代价太大了。我们这些人在国内都能过上至少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受人尊敬,为什么不回到国内,那才是我们的天堂。

砖头、西红柿,能仍都扔过来吧!

164#
发表于 2006-10-14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此帖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本来以为在此处潜水,发贴的都是高素质的人,毕竟都是准备申请MBA的嘛,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个人素质应该是比较高的吧.结果呢,个人素质良莠不齐.个人认为,对于一个观点的不赞同或不理解,完全可以提出来,但没必要采用极端的手段吧,甚至有些人是采用不太文明的人身攻击的方式,我觉得这样不太恰当.

衷心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毕竟言行代表着人的素质.

165#
发表于 2006-10-16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花了一个来钟头看了所有贴,好累。

颇有收获,向每一个发帖的人致意!

166#
发表于 2006-10-17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话题逐渐转到跨文化交流上了,我也来掺合掺合。

我以为在哪里人的本性都一样,就算语言文化不同,但基本的道德和处世原则还是相通的,比如普遍认为诚信和利他是优秀品质等等(如果觉得这是虚伪,也只能说是人性的虚伪,而不是某国特色的虚伪)。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在这个基本层面上是高人或低人一等的,但具体到个人,总有让你看着顺眼的和不顺眼的,对善意可以投桃报李,对恶意最多一笑置之,无须过分拔高个人的感觉到国家民族尊严的层次,而用歧视对抗歧视只能让自己更不平衡。

从我自己个人经历来说,在外地/国外生活,为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而担忧,意义不大。反正每个人真正常打交道且利益相关的,也就是短期内成员基本稳定的一个小群体。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找好位置,确定权益底线,对人际关系有个合理的期望值,加上抛弃成见,积极沟通,一般都能活得自在舒服,问心无愧。如果升华一下来说: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咱保证自个和周围人的身心愉快,也是对全民族的贡献哈。

具体到跨文化沟通的实际执行上,我觉得也是有通用原则可循的:

一是我前面说的“合理期望”,毕竟我们和老“外”们前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重叠之处很少,一下子要象跟自己同胞般投缘是期望过高。所以在进入新文化的时候,有必要麻烦自己一下,首先确定人际交往的现实目标,从低到高,由近及远。比如短期内争取在工作沟通上减少误会,休闲聊天不要冷场(而不是一下子口若悬河)之类,再随着情况和需求变化调整目标。

二是“调整姿态”,有位铜子说的不卑不亢是很好,只是我总觉得该成语往往被用在明确感受到外界歧视而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有点“死撑”的感觉。我觉得还是要放下架子,忘记大家的不同背景,尊重对方,做回自己,友好轻松自然,才是最有建设性的。其实本地人对外来人生硬的态度,常出于不了解和自我保护,而不一定是所谓根深蒂固的成见。比如在国外,我们在社交场合被冷落,很多情况下不是别人轻视咱,或者歧视以咱为代表的广大中国人民,而是实在没有话讲,这样子交流实在没意思,双方都觉得自己很失败,自然更不愿意接触。(当然排外的死硬派哪里都可能碰上,只是在文化日渐开放融合的今天,他们自己已经逐渐变成了“非主流”了,咱应该表示同情才是,何必跟其一般见识。)

三就是“主动倾听”,这和保持沉默,让对方主宰话题不是一回事。人都喜欢谈自己熟悉的事,在暂时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时,不如放下长城故宫(总扛着怪累的,咱地大物博的也不只是有这几样,另外也不必觉得自己有义务时时处处普及中华文化,毕竟好的宣传是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进行的,带着思想包袱肯定效果不佳。。。扯远了),问问对方最近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好玩的讲来听听。表达适当的兴趣可以显示尊重和友好,创造舒适的环境,巧妙引导,让对方可以放松地交谈。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为自己创造开拓视野,搜集素材以及把握交流方式的机会。如果说,原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在米国厨房没有油烟机的情况下,她也不知道用炒菜锅还是慢烧锅好,那么该巧妇在观摩别人的示范后,应该很容易掌握新厨房中的一切(这个比喻是否牵强了些?)。我的体会是,不要多久就会发现,其实大家还是有很多共同点可以发掘的。

跨文化交流是很有趣的话题,在全新文化中生活也是难得的体验,让我们继续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7 16:17:34编辑过]
167#
发表于 2006-10-18 03: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jeremy2000在2006-10-14 16:55:00的发言:

终于结束一年在香港的MBA学习,现正在北美一所名校进行4个月的交换学习。看到北美这边的就业情况和社会情况,突然庆幸自己一年前的没申请来北美读书的决定,是多么的理智。北美的生活环境确实比国内好很多,也有秩序;但是总感觉不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多时候都要忍气吞声。虽然大部分这里的人对我们表面很客气,但是在他们内心中却不把中国人亚洲人当回事。曾试着和本地的人进行network,当对方知道我来自中国的时候,顿时好像失去了兴趣。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一个在美国的中国人,他们不指望从我们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当然没有必要浪费时间networking.中国人在这边赵的工作只限于技术类或金融,研究工作,进入管理层的机会很渺小。

有一些在这边呆了很久的中国人香港人,虽然英语很好了,但也不得不承认很难混到白人的圈子里,这是白人主宰的世界,融不进去就不会有什么发展。不仅我们这些后来来的人,即使是这里的CBC在很多时候也会感到受到白人群体的歧视。

这里确实是每个人都有大房子有车子,还有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为了这些物质,放弃了我们的尊严,对于我来说,代价太大了。我们这些人在国内都能过上至少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受人尊敬,为什么不回到国内,那才是我们的天堂。

砖头、西红柿,能仍都扔过来吧!

你来的时间短,说的现象都是比较共所周知的现象。而生活在美国时间长些的人,面临这些问题时,可能没有那么激化的。美国是个多种族国家,大家都能在这里找个小圈子生活下来,有自己的交际。但也不否认,圈子和圈子之间是有壁垒的。这一点,和在自己国内是不能比的了。

不过我也同意lz的一些说法。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那种感觉就是亲切,就是舒坦。虽然我这次回国,还是看到很多我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地方,但是那种深深的中国情结,不可能在美国得到慰籍。但是呢,对这种感觉压抑的忍受度,每个人不一样。我觉得很难忍思乡情,有些人可能容易忍受些。这和人的性格有关系,和在美国混得好坏,有时候还没有必然联系的。

说到文化交流么,我觉得最多就是个交流。很难做到融合。黑人文化还没完全融合到美国主流文化呢。不说不可能吧,这个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世界就是因为有了多种族的文化,才变得精彩。美国文化就是salad,我想他将来也很难成为soup。

168#
发表于 2006-10-18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wwwzzz在2006-10-17 14:55:00的发言:

话题逐渐转到跨文化交流上了,我也来掺合掺合。

我以为在哪里人的本性都一样,就算语言文化不同,但基本的道德和处世原则还是相通的,比如普遍认为诚信和利他是优秀品质等等(如果觉得这是虚伪,也只能说是人性的虚伪,而不是某国特色的虚伪)。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在这个基本层面上是高人或低人一等的,但具体到个人,总有让你看着顺眼的和不顺眼的,对善意可以投桃报李,对恶意最多一笑置之,无须过分拔高个人的感觉到国家民族尊严的层次,而用歧视对抗歧视只能让自己更不平衡。

从我自己个人经历来说,在外地/国外生活,为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而担忧,意义不大。反正每个人真正常打交道且利益相关的,也就是短期内成员基本稳定的一个小群体。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找好位置,确定权益底线,对人际关系有个合理的期望值,加上抛弃成见,积极沟通,一般都能活得自在舒服,问心无愧。如果升华一下来说: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咱保证自个和周围人的身心愉快,也是对全民族的贡献哈。

具体到跨文化沟通的实际执行上,我觉得也是有通用原则可循的:

一是我前面说的“合理期望”,毕竟我们和老“外”们前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重叠之处很少,一下子要象跟自己同胞般投缘是期望过高。所以在进入新文化的时候,有必要麻烦自己一下,首先确定人际交往的现实目标,从低到高,由近及远。比如短期内争取在工作沟通上减少误会,休闲聊天不要冷场(而不是一下子口若悬河)之类,再随着情况和需求变化调整目标。

二是“调整姿态”,有位铜子说的不卑不亢是很好,只是我总觉得该成语往往被用在明确感受到外界歧视而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有点“死撑”的感觉。我觉得还是要放下架子,忘记大家的不同背景,尊重对方,做回自己,友好轻松自然,才是最有建设性的。其实本地人对外来人生硬的态度,常出于不了解和自我保护,而不一定是所谓根深蒂固的成见。比如在国外,我们在社交场合被冷落,很多情况下不是别人轻视咱,或者歧视以咱为代表的广大中国人民,而是实在没有话讲,这样子交流实在没意思,双方都觉得自己很失败,自然更不愿意接触。(当然排外的死硬派哪里都可能碰上,只是在文化日渐开放融合的今天,他们自己已经逐渐变成了“非主流”了,咱应该表示同情才是,何必跟其一般见识。)

三就是“主动倾听”,这和保持沉默,让对方主宰话题不是一回事。人都喜欢谈自己熟悉的事,在暂时找不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时,不如放下长城故宫(总扛着怪累的,咱地大物博的也不只是有这几样,另外也不必觉得自己有义务时时处处普及中华文化,毕竟好的宣传是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进行的,带着思想包袱肯定效果不佳。。。扯远了),问问对方最近都在做些什么,有什么好玩的讲来听听。表达适当的兴趣可以显示尊重和友好,创造舒适的环境,巧妙引导,让对方可以放松地交谈。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为自己创造开拓视野,搜集素材以及把握交流方式的机会。如果说,原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且在米国厨房没有油烟机的情况下,她也不知道用炒菜锅还是慢烧锅好,那么该巧妇在观摩别人的示范后,应该很容易掌握新厨房中的一切(这个比喻是否牵强了些?)。我的体会是,不要多久就会发现,其实大家还是有很多共同点可以发掘的。

跨文化交流是很有趣的话题,在全新文化中生活也是难得的体验,让我们继续学习。。。


赞!

169#
发表于 2006-10-19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目标喝上美国豆浆

170#
发表于 2007-2-13 17:29:00 | 只看该作者
看贴子花了很长时间,不过,值得。很多筒子的发言都很成熟,很有哲理。对我等什么都不明白的菜鸟很有借鉴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10-1 12: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