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柳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后妃百图---(完整版)

[精华]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宋英宗皇后高氏 <br /><br />英宗的皇后高后,曾祖是宋将高琼,她也是曹彬的外曾孙女(仁宗后曹氏,是宋大将曹彬的孙女)。1085年,高后的儿子宋神宗病危,群臣奏请高太后垂帘听政。神宗十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因其年幼,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br /><br />  高太后政绩平平,主要是支持司马光废除宋神宗的新政,在她的幕后推动下,新政尽废;但高太后自觉抑制外戚高家的举动却是值得称道的。</DIV>
52#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宋哲宗皇后孟氏---因祸得福的典型 <br /><br />孟氏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贤淑温婉。 <br /><br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 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br /><br /><br />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br /><br /><br />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br /><br /><br />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br /><br /><br />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br /><br /><br />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br /><br /><br />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br /><br /><br />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DIV>
5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宋真宗皇后刘娥 <br /><br />以前看戏听评书,大家都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主角是宋真宗的皇后刘后。这当然是个子虚乌有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的刘太后,又是怎样的呢? <br /><br />  宋真宗的结发妻子,是战功赫赫的宋大将潘仲询的女儿,在真宗即位前即已去世。宋真宗即位后,立郭后,不久也病故。皇后之位空了多年之后,一位新皇后出现了。她就是从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的刘德妃。 <br /><br />  刘德妃名刘娥,是个川妹子,益州华阳(今成都。现在成都到华阳有高速路,几分钟即到,华阳的地价也因此涨了不少)人。刘娥出身贫寒,十多岁就嫁给了银匠龚美为妻。后来,夫妻俩离开益州,双双来到开封打工。龚美生意不好,就把老婆卖了。而当时身为襄王的真宗,和我一样,对川妹儿情有独钟,于是,经人介绍,刘娥就进了襄王府。 <br /><br />  这刘娥是个四川靓女,襄王又喜欢川妹儿,所以不用说,对这位十五岁的四川小靓女爱得不得了。宋太宗听说一个女子将襄王搞得神魂颠倒,颇为生气,命将刘娥逐出襄王府。襄王还就割舍不下。刘娥出府是出府了,襄王却将刘娥偷偷寄存在友人家里。十余年后,太宗去世,襄王即位为真宗,这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br /><br />  这刘娥进宫后,一路升至德妃,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万事不愁,只有一样心事,就是她的出身太寒酸了。为了掩饰自己的出身,刘妃到处找姓刘的高官,拉关系,套近乎,想攀门高亲,认个高贵的祖先。她先找开封知府刘综攀亲,又找继任的开封府刘烨,这俩人一个是河中府人,一个是洛阳人,刘妃以川妹子特有的泼辣,急着对他们说:“让我看看你们的家谱,说不定咱们是亲戚。”要是搁在今天,好嘛,国母娘娘主动拉关系,这还有不答应的?上赶着拉关系还来不及呢!可那是在宋朝,宋朝的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最牛叉的一群知识分子,对这种事,根本没兴趣,直接就把刘妃给拒绝了。刘综的答复是,“我家没人在宫里。”刘烨则根本不把家谱给刘妃看。 <br /><br />  因为刘妃出身低贱,所以宋真宗一提出打算立她为皇后,立即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一时相持不下。因而郭后死后,皇后之位空了很久。后来,真宗还是忍不住对刘妃的喜爱,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立刘妃为皇后。 <br /><br />  刘妃没有娘家,于是认前夫龚美为大哥,龚美改姓刘,刘后的出身也改为出身太原没落将家,《宋史后妃传》就是以刘后改编后的身世记载她的出身的。 <br /><br />  所以说,北宋还是个相当开放的朝代,对妇女的礼教束缚远没有后世那样严重。 <br /><br />  和现在不少四川妇女一样,这刘后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而且知书达理。这女人要是认了字,可就了不得了,真宗病重的时候,刘后就代理处理政务。至真宗后期,内有刘后,外有她的姻亲钱惟演及宰相丁谓,形成垄断朝政的后党势力。与之为敌的寇准一派,则走了下坡路。 <br /><br />  1022年,真宗死,遗诏命刘后为太后,处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刘太后垂帘听政。 <br /><br />  说“狸猫换太子”是无稽之谈,也不全对,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影子的。历史上的刘太后的确没有儿子,继真宗位的宋仁宗,是刘后的侍女李氏所生,刘后夺为己有。但与传说截然不同的是,刘后对李氏并不薄,李氏生子后升为宸妃,死后刘太后还以皇太后礼葬之,当然是看在仁宗面子上。只是一点,李氏至死都不敢说自己是仁宗生母,仁宗一直蒙在鼓里。刘太后死后,才有人将真相告诉仁宗,仁宗大哭,下诏自责。 <br /><br />  刘太后是一位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她垂帘听政期间,先是铲除了奸臣丁谓,夺回大权,然后停止了真宗末年推崇道教的狂热宗教活动。此后,刘太后在澄清吏治,兴修水利等方面,也有所建树。 <br /><br />  刘太后掌权期间,成都富商还印制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r /><br />  刘太后掌权,也没有出现历史上女主掌权的通病,外戚。这一方面是她的娘家势力单薄,另一方面,刘太后也比较知道适可而止。钱惟演将妹妹嫁给刘太后之兄刘美,与刘太后关系至亲,但在朝臣们的反对下,刘太后始终没有提升他。</DIV>
54#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隋文帝皇后独孤氏 <br /><br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 <br /><br />独孤氏十四岁嫁与杨坚之时,要杨坚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立下誓言: "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 <br /><br /><br />  独孤氏通晓书史。谦卑自守,恭孝。是杨坚的积极支持者。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为文帝。立独孤氏为皇后,长子杨勇为皇太子。 <br /><br /><br />  文帝上朝,皇后同辇送行,退朝,她也一同乘辇回寝宫,紧紧地看着文帝,不许他接触其他的女人。皇后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幽州总管阴寿曾献给给皇后一匣珠宝。皇后却让将其换成金钱,分给边疆将士。 <br /><br /><br />  皇后对外戚要求尤为严格严。她表弟崔长仁,奸淫妇女,被拿在案。文帝看在皇后面上,本要免去其罪,而皇后却不徇私情,把崔长仁处以死刑。宫中上下都十分敬重她,把她与文帝称为"二圣"。 <br /><br /><br />  有一次,皇后独孤皇后病了,文帝在仁寿宫临幸宫女尉迟氏。皇后闻知把尉迟氏杀死。文帝得讯大怒,帝后之间闹得狠疆,皇后请大臣高颖(jiong窘)和杨素从中调解,二人和好如初。 <br /><br /><br />  独孤皇后共生五个儿子,次子杨广诬陷太子谋反,文帝信以为真,废太子杨勇为庶民,立了杨广为太子。 <br /><br /><br />  公元602年八月,独孤皇后病死于永安宫,终年五十岁。皇后死后,文帝放纵声色,后宫又增添了许多美女。他特别宠幸江南美女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由于贪欢过度,一年之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公元604年,文帝死,合葬于泰陵。</DIV>
55#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隋文帝宣华夫人陈贵人 <br /><br />宣華夫人陳氏,本應是南陳公主,可是因國破家亡,輾轉間成了隋朝妃嬪,可是厄運\一直伴隨著她,致使一代佳人鬱鬱而終。 <br /><br />陳氏原是南陳宣帝之女,陳後主之妹。生長於建康皇宮中的她,本應享盡人間富貴,可是,陳後主不理政事,寵愛張貴妃等後宮佳麗,致使北方的隋朝皇室有機可乘。結果於隋開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晉王楊廣領軍兵渡長江,直抵建康,南陳皇室不戰而降。陳氏與眾皇族女子全數發配隋朝後宮。 <br /><br />當時,隋文帝之妻獨孤皇后善妒,不許文帝立妃嬪以及親近諸後宮佳麗。陳氏在隋宮中又生活了幾年。後來獨孤后病逝,文帝才開始無所顧忌的遍幸妃嬪,其中,陳氏獲封宣華夫人,另一美女蔡氏則為容華夫人。 <br /><br />這時,隋文帝已垂垂老矣,政事也委之於太子,亦即從前被封為晉王的楊廣。楊廣本是文帝次子,表面孝順有禮,實際上卻是個心機深沉之人,他首先獲取了母后獨孤氏的喜愛,然後又挑撥離間,使獨孤皇后對太子楊勇愈來愈不滿。後來更利用苦肉計,令文帝與獨孤皇后以為太子意圖毒殺楊廣。於是楊勇被廢,楊廣如願以償被立為太子。 <br /><br />可是楊廣不安於室,不僅急於要當皇帝,對父皇的兩位新寵更是虎視眈眈。仁壽四年﹝公元六零四年﹞,文帝病重,宣華夫人與容華夫人都侍立在側。文帝見她們一直侍奉自己沒有休息,趕緊讓她們更衣小憩。宣華夫人離開仁壽宮往更衣時,遇上了太子楊廣。楊廣見父皇病重,眼前人又是如此絕色,便恣意妄為上前非禮。宣華夫人哭喊著,好不容易才掙脫了楊廣的糾纏。她衣履不整的趕回仁壽宮,向文帝哭訴楊廣的無禮。文帝聽後自是大怒,悔恨當日廢楊勇而立此忤逆之子,本來他打算召大臣前來商討廢太子一事,可是,宮中早已遍布楊廣的爪牙。結果,文帝病重身亡,也有傳說指楊廣知道父皇打算廢太子後便先發制人殺了久臥病榻的文帝。 <br /><br />文帝駕崩,宣華夫人的惡夢才剛開始。就在文帝病逝的這一天,楊廣派人送了一個金盒予宣華夫人。宣華夫人與宮人們都很驚恐,害怕楊廣對當日非禮一事加倍報復而下詔以毒酒賜死眾人。可是當宣華夫人打開金盒時,卻發現不是毒酒,而是一對同心結。 <br /><br />宮人們知道並非賜死,都感到十分欣慰,可是宣華夫人卻不這麼想。楊廣恐怕是不會放過她了。在眾宮人的請求下,宣華夫人勉強收下了同心結。當夜,楊廣便迫姦了宣華夫人。當時同樣被楊廣強佔的還有容華夫人蔡氏。 <br /><br />只是,這一切都瞞不過楊廣的嫡妻蕭氏。結果,蕭氏在宣華夫人面前痛斥楊廣姦淫父妃的罪狀,又威脅他若不送走宣華夫人,便把這醜聞公諸天下,迫得楊廣只好把宣華夫人送到遠離禁宮的仙都宮居住。但他對宣華夫人念念不忘,不久又把宣華夫人迎回宮中。 <br /><br />但宣華夫人心裏實在不願以身侍奉父子二人,以致終日鬱鬱寡歡,回宮一年多便病逝,終年二十九歲。</DIV>
56#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隋炀帝皇后萧氏 <br /><br />隋炀帝萧皇后是后梁孝文帝萧岿之女,约生于天宝五年(公元566年)。因为生日是在阴历二月,江南习俗认为不祥,寄养在六叔萧岌家里。不久,萧岌夫妻均故去,她又被贫穷的舅舅张轲收养,在民间长大,并亲身劳作。 <br /><br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文帝杨坚为14岁的晋王杨广向后梁求选晋王妃。但宫中几位公主的八字全都与杨广不合,于是萧岿将萧皇后从舅舅家接回来,一合八字,竟然大吉,于是选为晋王妃。萧皇后美貌有德行,很得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喜爱。杨广对大他3岁的萧氏也十分宠爱和尊重。 <br /><br />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杨广被立为太子,萧氏为太子妃。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杨广弑父篡位,即皇帝位,册封萧氏为皇后。 杨广骄奢淫逸,萧皇后曾作《述志赋》劝谏,杨广不为所动,萧皇后从此对杨广的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杨广游江都时,有宫人告诉萧皇后说外面大家都要谋反,萧皇后却无动于衷,只是说:“你自己去报告皇上吧。”杨广听了宫人的报告却大怒而斩之。后来,又有人告诉萧皇后说,宫廷的禁卫们也要造反。萧皇后却说:“事已至此,无可救药。不用报告了,否则也只不过让皇上更烦恼而已。” <br /><br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杀杨广于江都,船载萧皇后、宫人和珠宝西归。不久,宇文化及又被王薄所杀,萧皇后被窦建德接入军中。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封萧皇后八弟萧瑀内史省内史令。 <br /><br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八月,嫁入突厥的隋义成公主从突厥派使者接萧皇后入突厥。萧皇后携孙杨政道、侄孙萧嗣业共赴大漠,寄居突厥长达10年。 <br /><br />公元627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萧瑀任左仆射,后迁晋州都督、太常卿,长子萧锐尚李世民长女襄城公主。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靖破突厥,迎萧皇后、杨政道回唐,时萧皇后已64岁。李世民对这位表婶颇礼遇,赐良宅,留居京城。 <br /><br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萧皇后以82岁高龄病逝于长安。李世民下诏恢复她皇后封号,以皇后礼仪出殡,送到江都与杨广合葬。</DIV>
57#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7: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唐太宗皇后长孙氏 <br /><br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br /><br /><br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br /><br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 <br />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 <br />安。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 <br />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 <br /><br />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 <br />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 <br />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br /><br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 <br />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 <br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 <br />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他。”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 <br />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 <br />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 <br />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br /><br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 <br />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 <br />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 <br />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 <br />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 <br />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 <br />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 <br />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br />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 <br />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 <br />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br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 <br />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 <br />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 <br />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 <br />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br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 <br />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 <br />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 <br />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 <br />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 <br />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 <br />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br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 <br />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 <br />切从简。 <br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 <br />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 <br />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br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 <br />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DIV>
58#
发表于 2005-3-23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发不完明天在发呀,不要太过劳累!<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7.gif" />
59#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唐高宗皇后王氏 <br /><br />王皇后(628?——655年),并州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罗山令王仁佑的女儿,母柳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 <br /><br />  王氏出身名门望族,祖母同安长公主,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晋王时,纳王氏为晋王妃,约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岁,王氏年约15岁。643年,李治立为太子,封王氏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李治继位为高宗,立王氏为皇后。 <br /><br />  王皇后没有生育,宫中只有宫女刘氏生皇子李忠和萧淑妃生皇子李素节,刘氏位微而无宠,萧氏位较高而得宠。王皇后经过一番衡量,拟收李忠为养子,并立为太子,以巩固皇后的尊位。萧淑妃则想立李素节为太子,为自己争宠增加政治资本。王氏怕萧氏争宠,知道高宗正缱绻已出家的武媚,暗中令武氏蓄发,召之人宫,献给高宗。这位武媚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br /><br />  武氏入宫后,得到高宗的重宠,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自以为目的已经达到了。她真没有想到,武氏是王皇后更大的竞争者。先是以巫蛊案逼高宗废去王氏后位,被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谏止;复以诬王皇后杀死武氏所生的小女儿为罪名,于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皆贬为庶人,打入冷宫囚禁起来。武氏仍不解恨,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br /><br />  过了不久,高宗因思念与王氏和萧氏的旧情,行经所囚禁的地方,只见留下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武氏知道了,大怒,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截去手足,浸于酒中,名曰“骨醉”,数日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史称“废后”。</DIV>
60#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8: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唐高宗皇后武则天 <br /><br />武则天(624—705),名曌(zhao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其父原是木材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反隋,唐初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十四岁时因貌美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召入宫,封为“才人”(地位在妃、嫔之下),赐号“武媚”。 <br /><br /><br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一度削发为尼。654年,又被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看中,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妃)。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聪颖机敏,很受唐高宗宠幸。655年唐、高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br /><br /><br />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曾经反对过她当皇后的元老重臣诸遂良和长孙无忌,在两年内,一个被她贬逐,一个被她逼迫自杀;她还罢斥了二十多个与她政见不合的官员,初步显示出她从政的逼人锋芒。660年,唐高宗因患头眩病,委托她处理朝政。664年,唐高宗感到大权旁落,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掉她,她迅即采取措施制止,处死了上官仪。这样一来,唐高宗算是领教了她的厉害,从此拱手退让,最高权力完全落到武则天手中,以致朝臣们将她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两个皇帝)。 <br /><br /><br />武则天要直接当皇帝,唐高宗要保住李家的皇朝,双方围绕皇位问题展开了明争暗斗。唐高宗想禅位给太子李弘(武则天的长子),武则天便用药酒毒死了李弘。唐高宗又立武则天的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令李贤监理国政;武则天便将李贤废为平民,后又借故逼他自尽。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李显即位,称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次年武则天又废掉唐中宗,立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即唐睿(rui瑞)宗,但政事仍由武则天独揽。69O年,唐睿宗等六万多人在武则天指使下,上表劝进,请改国号,于是武则天改唐为周,自称大周皇帝。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乘她年老病重,发动宫廷政变,拥唐中宗李显复位,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同年十一月病死。 <br /><br /><br />武则天从当皇后时起就开始参决朝政,到掌握最高权力,前后共五十年;在后期的十五年间,又正式作了皇帝。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一些女性执掌过朝政,如有名的西汉吕太后、清朝慈禧太后等,但她们都不曾正式称帝。因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r /><br /><br />武则天是一个有杰出治国才能的封建政治家。她知人善任,大力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农桑;改善了唐和边境各族的关系。武则天参政和执政期间,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维护和巩固了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掌政就近半个世纪,她为促成盛唐的繁荣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br /><br /><br />但是,武则天也有严重的消极面。她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为了谋取皇后的位置,竟用亲手扼死亲生女儿的手段嫁祸于皇后;为了谋夺帝位,害死了两个亲生儿子;后来为了泄私怨,又杖杀了亲孙子。为了镇压反对她的唐朝贵族官僚,武则天鼓励告密,纵用酷吏,屠戮唐宗室和文武大臣数百人,地方将吏数千人,其中许多都是冤死者。而当武则天看到政敌受到致命打击后,又以“雪苍生之恨”为名,把早已引起天下愤怨的酷吏们作为替罪羊杀掉。此外,她大事崇佛,极度奢侈铺张,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到了晚年,她又纵容男宠,放任武氏亲旅集团为非作歹。武则天在她被迫退位前的一段时间,已把朝政搞得混浊不堪。</DIV><H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1-16 20:1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