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柳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后妃百图---(完整版)

[精华]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秦庄王后赵姬 <br /><br />趙姬,秦始皇嬴政之母,以一舞姬之身而為垂名千古的天下母,可說是一大傳奇。 <br /><br />趙姬是趙國邯鄲人,在商人呂不韋家中習舞。呂不韋見趙姬有殊色,便收為姬妾。當時呂不韋知道秦昭王的庶出孫兒異人正居於邯鄲為趙國質子,認為異人奇貨可居,若能扶助異人為秦王,自己在秦國定必扶搖直上,於是呂不韋決心與異人結交以獲利。 <br /><br />異人雖然名為王孫,可是由於他是秦國太子安國君庶出之子,生母夏姬又不得寵,所以他在邯鄲可算是潦倒無依。當呂不韋帶著千金到訪異人時,異人驚喜萬分,他可是萬萬想不到一個落難王孫也會得到如此厚待。於是毫無機心的他全心傾向這個素未謀\面的呂不韋,又在呂不韋府上作客。呂不韋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特意讓趙姬為異人獻舞。看到這個美麗不可方物的趙姬,異人不禁心動了,整夜目光也離不開趙姬。聰明的呂不韋當然留意到異人的異樣目光,於是大方把趙姬送予異人。趙姬自歸異人後,十二月而生子,取名嬴政。當然,後世指趙姬以有孕之身侍異人,嬴政實為呂不韋之子等等也只是傳說而已。 <br /><br />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二五一年﹞,昭王病逝;安國君繼立,在位不久也病死了。太子子楚立,是為莊襄王,趙國為討好新王把趙姬與嬴政送回秦國。於是,趙姬被立為王后,嬴政為太子。子楚在位三年而崩,十三歲的太子嬴政繼位,趙姬為了秦國的太后。而呂不韋,也成了秦之相國。 <br /><br />趙姬年輕守寡,始終未忘當日與呂不韋的舊情,於是兩人暗通款曲。可是呂不韋看見嬴政一天天長大,擔心若他與趙姬的私情為其發現,自己在秦國地位不保勢所難免。於是他找來了擅於淫樂的嫪毐,先捏造罪名假以宮刑,後保存其身以宦官身份獻予太后。結果,太后移情嫪毐,終日宣淫不止。為了瞞著逐漸長大成人的嬴政,太后遷居於雍,更為嫪毐誕下兩名兒子。 <br /><br />只是,嫪毐恃著呂不韋的提拔和太后的寵愛,開始恃勢凌人。他的門客足以與呂不韋分庭抗禮,他更打算在時機成熟時,廢嬴政而立自己與太后所生的兒子為秦王。 <br /><br />可是,有人向嬴政告密,說太后與事實上是假宦官的嫪毐私通並生二子。秦王本打算秘密作進一步調查,可是嫪毐卻先發制人,於雍地起兵,準備推翻嬴政。嬴政以相國昌國君等迎戰嫪毐,大敗嫪毐於咸陽城外。最後,嫪毐被車裂示眾,其餘黨羽,重罪則身死,輕罪者判勞役。嫪毐與太后所生二子也被殺。 <br /><br />嫪毐與黨羽雖已被處決,但太后為其同謀\,秦王於是把太后遷離咸陽,決定永不相見。 <br /><br />當時有齊人茅焦,見秦王狠心幽禁趙太后,於是到秦宮求諫。當時已有二十七人因為了太后求情而死。茅焦婉轉的指出秦國正致力於統一大業,如今秦王對親母的狠毒,難以令六國降服,也許更因而團結起來對抗暴秦。秦王覺得也有道理,於是赦免了茅焦的死罪,讓他位列上卿。 <br /><br />後來,秦王親自往棫陽宮迎回趙太后,但同時秦王請相國呂不韋就藩,斷絕了不韋與太后的舊情。不久秦王又因群臣為不韋求情,擔心他東山再起,而命令他再遷蜀地。呂不韋知道秦王對他並不放心,於是自殺而死。 <br /><br />七年後,趙太后去世。在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自立為皇帝後,追封其母為帝太后。</DIV>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清太宗庄妃博尔济吉特 <br /><br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科尔泌贝勒蒙古思之子寨桑的女儿,名布木布泰或大玉儿。她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天命十年二月,嫁给皇太极,时年仅13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br />孝庄文皇后一生诞育过4个孩子,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的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幼的福临即位,其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她对顺治精心培养,为维护儿子的帝位和大清国的大业用尽心血,但因观念不同,常与喜欢汉文化的顺治发生冲突。 <br />顺治亲政之前,孝庄文皇后摄于多尔衮的权势,委曲求全,故有太后下嫁的传闻。而初进北京后,顺治与中原文化进一步接触,他广用汉人,对许多满族原先旧制进行改革,触犯了皇亲贵族的利益。作为母亲的孝庄这时对儿子也很不理解。而在儿子死去十年后,她与孙子康熙一起到孝陵看望顺治,她这时感到自己对儿子很愧疚,她越来越发现,儿子在满汉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看法比她更有远见,更为明智,更有利于清朝的巩固。此次谒陵标志着孝庄与儿子彻底和解。 <br /><br />1661年,顺治帝福临出痘,病逝于养心殿。顺治的第三子八岁的玄烨即位,改元康熙。自此,孝庄又担当起了培养第二代幼帝的大任。她协助康熙解决了鳌拜等四辅臣的问题,以及对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等重大活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称“两朝兴国太后”。 <br />康熙对祖母极好,在孝庄病重的时候,他竟不顾严冬,步行到天坛为祖母祈祷,甚至请求减自己寿限为祖母添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于慈宁宫,终年75岁。康熙极为悲痛,在祖母梓宫前长跪不起,身体大坏,直至晕厥。因孝庄生前有遗言,她不愿离子孙太远,孝庄终被安葬于今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旁的昭西陵,也就是儿子顺治的身边</DIV>
33#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说到清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就还得说说孝端皇后和宸妃海兰珠 <br /><br />孝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是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莽古思之女。十六岁时与皇太极成婚。天聪初年,皇太极登汗位,她被立为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立她为清宁宫皇后,是大清第一位生前被立为皇后者,她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病逝,享年51岁,入葬盛京昭陵。称孝端文皇后。经雍正、乾隆两次加谥,最后称号为“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br />庄妃大玉儿和宸妃海兰珠姐妹均系哲哲的侄女,可谓三人事一夫,这与当时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嫁娶不择族类”、“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的遗俗不无关系,因此在清皇族婚姻中也屡见其例。 <br />清朝的基本政策是招抚蒙古诸部,引为后方与同盟,哲哲是蒙古科尔沁部落与皇太极的联系核心,皇太极尊重哲哲除其本人忠诚大度,能够抚定中宫以外,也更有对忠实的臣附部落的昭示。哲哲十六岁嫁给皇太极后,11年间只生三女,未有子嗣,从大局出发,她主动将侄女——布木布泰(即大玉儿)从科尔沁招来,使其嫁给皇太极,后又将曾嫁过人,年已26岁的侄女——海兰珠也嫁给皇太极。大玉儿被封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后宫位列第五,海兰珠则被封为东宫——关睢宫宸妃,仅次于哲哲本人,位列第二,姑侄三人同事一夫,足见政治联姻之基本格局。 <br />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对孝端的描写符合清史档案对其的记载,她位于中宫,端庄仁厚,是皇太极的结发妻子,且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朝,均备受尊崇。 <br /><br /><br /><br />清太宗皇太极后宫中有五位后妃,包括孝端后和后来的孝庄文皇后等,个个都是艳丽超群的美貌佳人,皇太极没有一个不喜爱的,然而最受宠爱的莫过于宸妃。 <br /><br />宸妃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姓博尔济吉特,名海兰珠。她是孝端皇后的侄女,庄妃(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海兰珠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天聪八年(1634年),其兄吴克善亲送海兰珠到盛京,与皇太极成婚,当时海兰珠已26岁,虽然已过妙龄,然而更加丰满成熟,娇艳动人,因而倍受皇太极的宠爱。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为“宸妃”。以《诗经》中像征爱情的诗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宸妃居住的寝宫命名为“关睢宫”。宸妃的地位在五宫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其姑母孝端皇后。崇德二年,宸妃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大宴群臣,大赦天下。无奈此子福薄命短,来到人世间刚半年,尚未来得及命名就夭亡了。爱子的死,给皇太极和宸妃以沉重的精神打击。宸妃所遭到的打击尤重,整日郁郁寡欢,终于忧闷成病。宸妃弥留之际,皇太极正在松山战场上指挥作战,他得知宸妃病危的消息后,立即兼程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关睢宫时,宸妃已驾返瑶池了,终年33岁,正是风华之年。皇太极悲恸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为表示对爱妃的悼念,皇太极为宸妃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数最多的。宸妃死后半年,皇太极也命归九泉了。皇太极对宸妃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 <br /><br />宸妃死后火化,初暂安于盛京地载门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极葬入昭陵之后,宸妃也被迁葬到昭陵妃园寝内。</DIV>
34#
发表于 2005-3-23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偶都没又赶上第一页的回帖。。。。。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清康熙帝皇后乌雅氏 <br /><br /><br /><br />康熙一共有四位皇后,分别是 <br /><br /><br />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 <br /><br /><br />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满洲正黄旗人,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其父为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康熙帝大婚。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时年皇帝十二岁,皇后十三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祐,此子四岁夭折;十三年五月初三,生皇六子胤礽,即被康熙帝复立复废的皇太子。皇后因生皇六子,产后几个时辰就死于坤宁宫,时年二十二岁。康熙帝很悲痛,辍朝五日,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八旗二品命归人等。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宫权厝都城北巩华城。六月二十七日册溢大行皇后日:仁孝皇后。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九日自巩华城沙河殡宫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二十六日二后梓官至景陵,奉安于享殿;三月初八日入葬地宫。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升祔太庙,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至乾隆、嘉庆年间,屡加溢号,全部溢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br /><br />辅臣之女--孝昭仁皇后 <br /><br /><br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初入宫封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时崩于坤宁宫,距第一位皇后死还不足五年。孝昭仁皇后与孝诚仁皇后的葬仪同,不同之处是孝昭仁皇后丧期正是征讨"三藩"的关键时候,康熙帝下圣旨:凡出征王、贝勒及各官为国讨贼、平定地方效力行间,今令伊等委服丧服,朕心不忍,其穿孝服、摘耳环、散发,俱著免。二月二十八日奉移皇后梓宫于武英殿。三月二十五日奉移皇后梓宫往巩华城,与第一位皇后同安于享殿。闰三月二十一日册溢为孝昭皇后,后于康熙二十年同月同日与第一位皇后的梓宫奉移景陵,入葬地宫。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累加谥号,全称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br /><br />表姐皇后--孝懿仁皇后 <br /><br /><br />第三位皇后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的表姐。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帝自孝昭仁皇后死,十多年时间没立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皇贵妃病重,康熙帝谕礼部:"奉皇太后慈谕,皇贵妃佟氏,孝敬成性,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今忽尔遘疾,势在濒危,于心深为轸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崇褒,钦此。前者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为请,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今抵遵慈命,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应行典礼,尔部即议以闻。"初九日册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颁诏天下;初十日申刻(下午三点至五点)皇后崩。实际上,她只当了一天皇后。康熙帝辍朝五日。十三日奉移皇后梓官至朝阳门外享殿。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册谥为孝懿皇后,十月十一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往景陵,葬但孝、孝昭两皇后之次。雍。正、乾隆、嘉庆间,累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br /><br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br /><br /><br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br /><br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孝恭仁皇后终年六十四岁。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DIV><HR>
36#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0:00 | 只看该作者
清顺治帝妃董鄂氏 <br /><br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锦氏乃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也是孝庄文太后的亲侄女。由睿亲王多尔衮为顺治所选。顺治八年二月,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送女来朝,暂住行馆,当由巽亲王满达海等,请举行大婚典礼。此时多尔衮已死,顺治帝恼怒多尔衮的独断专行,迁怒博尔济锦氏,故意延误不许。延至八月,仍没有大婚消息。吴克善未免烦躁,只得禀明孝庄文太后,由太后降下懿旨,令皇帝举行大婚。顺治帝迫于母命,不敢有违,只得命礼部尚书准备大典。戊午,册立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女博尔济锦氏为皇后。 <br /><br />  顺治十年八月己丑,废皇后为静妃,改居侧宫。十一年六月又立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女博尔济锦氏为皇后。 <br /><br />  十三年十二月己卯,顺治册内大臣鄂硕女董鄂氏为皇贵妃。董鄂妃系满洲宿将鄂硕之女,先嫁于顺治帝之同父异母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为妃。董鄂氏被顺治帝看中后,顺治经常以各种理由招董鄂氏进宫,不久博穆博果尔一病不起,羞愤致死。据《汤若望传》载:“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她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所以,史学家又说董鄂妃是另一个重要将领之妻。无论如何,董鄂妃自此专宠于后宫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也引来了王公大臣诸多非议。董鄂氏后生下一子,顺治出于对董鄂妃的宠爱,竟要立那尚在襁褓的孩子为太子,由此引来八旗贵族的激烈反对,朝中反对派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不久那孩子病死,此事才算不了了之。 <br /><br />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宠妃董鄂氏因爱子去世等原因病逝。对于董鄂妃的病逝,顺治皇帝悲痛欲绝。顺治帝十分悲痛,辍朝五日,特谕礼部,称:“皇贵氏董鄂妃薨逝,奉圣母皇太后懿旨,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用特追封,加以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端敬皇后。”又亲撰《董鄂后行状》的悼文,数千言长的悼词写得情词恳切,催人泪下。九月九日,根据董鄂妃的遗言,顺治按照佛教的葬仪,请当时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烛将董妃火化。
37#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清雍正帝皇后钮祜禄氏 <br /><br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满洲镶黄族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为雍王胤祯之侧福晋。 <br /><br />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br /><br />乾隆帝视其为国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后偶然提及顺天府东有废寺当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员拨款修盖,并告诫宫监,今后有事应事先看出,不应让太后劳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猪木兰,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与其左右不离,遇万寿节必率王大臣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太后八十万寿,年已六十的皇帝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使太后享尽了人间的“福、禄、寿”。《裕陵神功圣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圣宪皇后四十二年,晨昏问侍,扶掖安辇,极尊养之,隆祝厘让,善至于终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岁的太后驾薨,举国致哀,尊徽谥号定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孝圣宪皇后”,葬于泰东陵。 <br /><br />其实在她之前,雍正还有一位皇后--乌喇那拉氏 <br /><br />雍正只有一个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br /><br /><br />  这位皇后少年时代即入宫侍奉,当时康熙帝很喜爱她,作主将她许配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为皇后时已届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亲相爱,可惜她死于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异常伤心,他自己大病刚好,想亲自去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们竭力劝阻才作罢。于是下谕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与朕结合,四十多年孝顺恭谨始终如一。我因患病多时好容易痊愈,若亲临丧事,恐怕会触景生情过度悲伤,致使旧病复发。我未尽到夫妇间的礼数,心中很是难受,但大臣们劝我说,明代也没有皇后丧礼皇帝非亲自莫祭不可的规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们朝夕奠祭。”言语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br /><br /><br />  乌喇那拉皇后谥号“孝敬”,与雍正帝合葬泰陵。 继承皇位的皇四子弘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生的。熹贵妃在乾隆朝被尊为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后被谥为皇后。</DIV>
38#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清乾隆帝皇后乌喇那拉氏 <br /><br /><br /><br />清高宗弘历的两位皇后 <br /><br />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登位,做了六十年皇帝,又做了四年太上皇,享寿八十九岁才死。这位风流天子坐享前辈挣来的清福,六次下江南巡视,大肆铺张。他的两位皇后富察氏和乌喇那拉氏的死都同巡幸有关。然而他对两个皇后之死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 <br /><br /><br />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为了替他所宠爱的皇后富察氏分忧解愁奉着皇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后两宫的銮驾,以东巡为名,浩浩荡荡来到山东,谒孔陵,祭泰山,凡名胜古迹,统统去游览一番。然而富察皇后总是无法解怀,一意悲悼着近几年先后死去的两个儿子。路上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在她眼中却成了惨红愁绿,分外触动愁肠。不巧,她在船中因受了风寒,大病一场及至气息奄奄,昏厥了好几次。乾隆帝慌了手脚,忙下令回京,但是刚走到德州,就不行了。皇太后来看她,她只模模糊糊说了:“谢恩”两个字。临死前,她不无幽怨的目光盯着乾隆帝,落下了一串伤心的眼泪。 这幽怨的眼光使乾隆帝痛彻心肺,他又伤心又歉疚,对着皇后尸体号啕大哭。自与皇后大婚二十二年来,帝后间一直夫唱妇随,相亲相爱。仅仅因为乾隆的一时糊涂,做了一次对不起皇后的事,夫妇间才有了隔阂,尽管皇帝使尽温柔功夫使皇后与他和好如初,但这种使人伤感的刺激已长留在皇后的心中了。皇后一死,乾隆帝失去了一位美丽温柔的伴侣,不由他痛悔交加…… 富察皇后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的女儿,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替儿子选定她为正室嫡福晋,那年,弘历才十七岁,封宝亲王。即位后乾隆帝立即册封她为皇后。 <br /><br />富察氏温情脉脉,很得丈夫宠爱。她为人恭谨俭朴,不尚奢华。平时,只是采摘一些通草绒花戴在头上作妆饰,从来不戴什么珠翠宝石。逢到年节,她亲手用鹿羔的毛皮做成荷包赠给乾隆帝,仿行清代祖先当年在关外的遗制,表示不忘本的意思,所以更得皇帝的敬爱。多年来,帝后间倒是心心相印,从来不曾红过脸。 有一年,乾隆帝下令改造畅春园、长春馆以及圆明园,将三处并为一处。当园工告成后,乾隆帝奉着皇后到园中游览,又命皇后率六宫妃嫔、宗室命妇、公主福晋等入园随同玩赏。 这天,圆明园内春光明媚。随着帝后迤逦入园的美妇们,锦衣绣服,珠环翠绕,个个打扮得似天仙一般。一行人来到堂前,先向太后磕头,又向帝、后请安。乾隆帝坐在龙椅上,向人群看去,忽然发现有一位贵妇人尤其出众,眉如黛山,眼如秋水,面如桃花,腰如细柳,他不免惊羡万分,暗想同这美人比较,六宫粉黛黯然失色。又觉有些面熟,不知她是哪家眷属? 一会儿,轮到这位美妇上前了。她请罢了安,皇后便站起身,与她握着手,说:“嫂嫂这晌身体可好?”原来,她就是皇后的亲嫂子,内务府大臣傅恒的妻子。 这时的乾隆帝,恰似灵魂出了窍,糊里糊涂跟着太后出宫,一路上也无心观赏园中美景,老想着跟在皇后身后的美人,不时又回首去看。那位傅夫人似乎觉着了皇帝的多情,也有意无意用眼光去迎接。 从那天以后,乾隆帝常常想念着傅夫人,有时不免长吁短叹。皇后问了他几次,他都搪塞过去。 过了几天,又逢皇后生日。乾隆帝兴奋起来,禀明太后,下旨于千秋节这天宫中大张宴席,为皇后祝寿。又到坤宁宫去向皇后道贺,并说:“你生辰这天,何不召你嫂嫂入宫畅饮一天?”皇后答道:“她自当会来,何必去召?”乾隆帝又说:“前香游圆明园,我看你们姑嫂之间很是亲热,何不乘此机会留她在宫中多住几天?”皇后听了,点点头,没有作声。 到了千秋节这天,坤宁宫内外热闹非凡。文武百官祝贺之后散去,乾隆帝信步走进坤宁宫,又接受聚集在这里的六宫妃嫔及公主福晋的拜见。皇帝举目注视,果然傅夫人站在上首,仿佛比那天园中见到时更加美艳。宴饮开始后,风流皇帝雅兴大发,要大家依次联诗,每人说一句,说不上来就罚酒。接着又热热闹闹行起酒令来,你一句我一言,你一盅,我一杯,挤成一片。这位傅夫人本不善于饮酒,连饮了几杯之后,不免粉面含赤,心族晃荡,坐不安稳了。乾隆帝见她已经醉了,把侍宴的宫娥唤过一旁,叮嘱了几句,将她扶去别宫休息。 众人稍事休息,重新入席再饮。只是忽然不见了皇帝、皇后命宫人去找,未找到,也无暇顾及,继续招待客人。等到酒阑人散,仍不见皇帝的踪影。皇后心下奇怪,又命宫人去看看傅夫人怎样了。过了好久,才见这名官人回报说:“傅夫人所住宫室门户紧闭,不便入内。”皇后联想前情,心中明白了几分。 第二天早上,乾隆帝仍出宫坐朝,傅夫人起来后去坤宁宫向皇后辞谢。皇后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微笑着说了一句:“嫂嫂恭喜!”傅夫人顿时脸红耳赤,不敢抬头匆匆地告辞而去。 自从这天之后,皇后对待皇帝就不象从前那样温柔多情了,有时竟向皇帝投来一种艾怨的眼光,使皇帝心中很不好受。因羞愧,他不象以前那样常去坤宁宫了,皇后也就更加疑心皇帝对她的冷漠。皇后本来有个儿子永琏,已由皇帝按家法秘立为太子,但不幸生病夭折,乾隆帝百般劝慰,要她再生嫡子,一定立为皇储,并追封永琏为端慧皇太子。过了几年,皇后又生下一子名永琮。恰在此时皇后心情不好之际,永琮又出天花死了。皇后受不了这般打击,哭得死去活来。于是,乾隆帝为了安慰皇后才以东巡为名,奉皇太后以及带了皇后出京游览,谁知就此同皇后永诀了。 乾隆帝带了大行皇后灵枢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在长寿宫设立灵堂,丧礼格外隆重,除为皇后服缟素十二天外,还亲自作祭文《述悲赋》,抒发自己的哀思。乾隆帝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才华,写得足够地哀婉悱恻,令人读后柔肠寸断。然而有谁能知道帝后之间这段难解的纠葛呢? 皇后生前曾为自己讨过谥号,那是皇贵妃高佳氏死时,乾隆赠以溢号“慧贤”,皇后便说:“我死之后,以‘孝贤’二字称谥号,可以吗?”至此,乾隆帝便按照她的遗愿,谥号“孝贤纯皇后”。 <br /><br />乾隆十七年将她葬于孝陵(清世祖顺治帝陵寝)西侧胜水峪后面。随即在这里开始建造乾隆自己的陵寝裕陵。另外,还格外加恩于皇后母家,封皇后兄长富文为公爵,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可谓“外家恩泽古无伦”,到了顶峰。 过了一年,皇太后把乾隆帝召进慈宁宫,对他说:“皇后去世,已满周年。六宫不可无主,须选立一人册为继后。” 乾隆不语,太后又问:“六宫妃嫔,哪一个最使你合意?” 乾隆答道:“嫔妃虽多,但没有一人能及得上富察氏。” 太后说:“我看娴贵妃不错,她侍奉皇儿多年,未有过失,人也端淑娴静,就册立她为继后罢。” 乾隆一听,虽然有些不愿,但他奉事太后一向孝道,何况自己也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便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下诏,册封娴妃乌喇那拉氏为皇贵妃,统领六宫事,并不马上册立为后。直至富察皇后三周年过后,才正式册立那拉氏。 乌喇那拉氏是住领那尔布的女儿,在弘历为宝亲王时,便成了他的侧福晋,乾隆帝对她不甚喜爱。生了两个儿子,永璂和永璟。永璟早殇,永璟被封为贝勒。 乾隆三十年,弘历生了一场病,两个皇子永璐、永琪接连病逝,更使他愁怀难解。大臣和珅建议皇帝游幸江南散散心,乾隆帝便恭请皇太后一起去。太后建议道:“江南有苏杭,不亚于天堂胜景,前次南巡,皇后未曾随行,她已正位多年,也该让她去玩耍一番。”乾隆帝虽不甚愿意,但母命难违,只得答应。 一路上看山玩水,好不惬意。到江宁地方乾隆帝对和珅说:“上次南巡,匆匆忙忙未及在此畅游,听说秦淮河登上画舫游览一周,其味无穷,何妨一试?” <br /><br /><br />  第二天,君臣二人换上便服,登上了一艘大船,船上等着多名美人,都是江南名妓,乾隆帝左拥右抱,饮酒谈笑快乐异常,直到第二天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至晌午时分,两名太监及侍卫十几人奉太后命,摇着船来找皇帝,这才登岸回到行宫。 在离江宁去杭州的途中;皇后与皇帝争吵起来。原来乌喇那拉皇后自册立以来,一直受到皇帝冷淡,心中很不高兴,这次秦淮河上的事,由太监传入她的耳中,她忍不住就同皇帝争了起来,说以天子之尊,竟然押妓荒嬉,有失体统。乾隆帝本就厌弃她,自然没有好话,皇后竟发脾气把头发剪了下来。 <br /><br /><br />  满洲人的风俗最忌剪发,皇后的行为大大触怒了皇帝,盛怒之下,乾隆帝令她立即返回京师。自己奉养大后在杭城逗留几天,怒气未消,也不愿久留在外,匆匆回京。 从这以后,帝后之间视若仇人,乾隆便不再上坤宁宫来。皇后积郁成疾,拖了大半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病死。病危时,乾隆帝竟无情地离开皇后,去木兰游玩,连最后一面都不见。 乾隆帝回来后,又下诏旨说:“皇后自册立以来虽无失德之处,然而奉皇太后南巡时,竟不尽孝道,不遵礼法,举动乖张,类似疯迷,回京后便一病不起。论其行为,即便废黜亦不为过份。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但其治丧典礼,不必按孝贤皇后的仪式办理,只可照皇贵妃之例行事。” 满族大臣为皇后的丧礼力争,乾隆帝就是不听。 <br /><br /><br />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东巡时,有一大臣名金从善的劝皇帝考虑立储、册后两件大事时,乾隆帝回想起来,还怒气冲冲。从这以后,他便不再册立皇后。
39#
发表于 2005-3-23 00:02: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站的位置不好,从新占一个再!
40#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00:02: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posttext>清道光帝皇后钮祜禄氏 <br /><br />鸦片战火骤起,英吉利大炮轰开国门,现代史家认为道光帝屈辱求降,签订和约,开始了清政府卖国的近代中国史。然而这位背上恶名的道光帝,在清代史家眼中,不失为一个忘我谦和,注重道德的皇帝。 据史料记载,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首领李文成、林清起来造反,有一支教徒连结宫内太监,乘黑夜进入紫禁城,攻击东华门和西华门。这天晚上皇次子旻宁正在上书房攻读,见有人爬墙,想杀入大内,来不及召集禁卫军抵挡,便命内侍取过鸟铣腰刀来,上了梯子,从墙上朝外一看,见有人爬墙上来。旻宁便将弹药装入鸟铳枪里,瞄准对方一枪,这人就被打落坠地,随后又是一枪,又打落一个。余下的人不敢再爬,大叫“快放火”。然而老天恰在这时下起雨来,很快将火势浇灭。一场紫禁城叛乱,就此平息下去。嘉庆帝十分高兴,以为皇次子这番立了大功,封他为智庆王,每年加给俸银一万二千两。嘉庆帝本来就因旻宁是嫡子,有意立为皇储,经此番立功,更加爱重,便亲手密写立储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生了一种头痛发热病,日日加重,至八月驾崩。智庆王旻宁于太和殿即皇帝位,改元道光,史称清宣宗,册立嫡福晋佟佳氏为皇后。 佟佳氏是三等承恩公舒明阿的女儿。旻宁为皇子时,她入侍王府。旻宁的元配福晋钮祜禄氏是户部尚书一等子爵布颜达赍的女儿,嘉庆元年旻宁十五岁时册为嫡福晋,但嘉庆十三年即病死,佟佳氏扶为正室,故得以立为皇后。 然而佟佳氏也不很长寿。于道光十三年四月崩逝。六官无主,道光晋封全贵妃钮枯禄氏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第二年又册立她为皇后。 这位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女儿,姑侄成了婆媳,亲上加亲,可见道光对太后的孝心。皇后的父亲颐龄是宫中的二等侍卫,封一等男爵。她幼年时曾随父亲上任去苏州,学成江南女子的纤巧秀慧,还发明了一种七巧拼板,作为闺中清玩。 道光帝听说颐龄的女儿才貌双全,名闻遐迩,亲自下诏求选。进宫后侍奉君王,曲意承欢,大得宠幸。先为贵人,进而嫔,再进而妃,贵妃,皇贵妃,还因才、智、貌样样都全,特赐予“全”字的封号。道光十一年六月,她为皇帝产下一个麟儿。由此,更得宠幸。册全妃为后时,道光帝显得比第一次册后时更为欣喜。 帝后过了两三年伉俪情深的安稳时光。转眼是皇太后六十岁诞辰。道光帝为讨太后欢心,亲自制作皇太后六旬寿颂十章,在太后的寿康宫颂读驾寿。而皇后为了讨得两宫欢心,也来凑热闹,亏得她诗词文章无一不精,当下一挥而就,写成“恭和御诗十章”,献给太后。 过了几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请安时,随便聊起皇后赋诗祝贺一事。太后说:“皇后敏慧过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觉得她讲得奇怪。太后又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仗着一点才艺卖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道光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谁知宫有好事之徒,长舌妇人,把皇太后的这种随意闲聊搬绪皇后听。皇后有些不高兴,心想:“我乃一国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长子,将来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难道能说我没有福份么?”这样,她便觉得太后有意损她,不很高兴。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宠爱,更生骄娇之气,翁姑小看她,她不免心存芥蒂,面上也就流露出来。有时去寿康宫请安,言语中颇含讥讽。皇太后一贯养尊处优,又是皇后姑母,怎么忍受得了?婆媳两人竟然越来越生分了,再加上宫嫔们从中搬弄是非,关系更加不和。只是苦了道光帝,一面是母亲,一面是爱妻,两头周旋不过来。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皇后钮祜禄氏偶然受了些风寒,躺在床上。皇太后亲自驾临坤宁宫探视,态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颇觉欣慰。转眼过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好转,她坐上风辇去寿康宫叩头谢恩。过了两天,太后特派一名太监,亲赐皇后一瓶美酒,说是饮食后能祛风寒,舒筋活血。皇后谢恩之后把杖盏酌饮,尤觉甘美异常。谁知当夜躺在床上竟遽而仙逝了。 道光帝悲痛之余,觉得皇后死得可疑,但因家法森严,不敢怀疑慈亲,只好隐忍下去。皇太后也显得很悲伤,三次亲临奠祭,显得不同寻常。 这年冬天,道光帝封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为皇贵妃,命她抚养年方十岁的皇子。道光帝时常悼念死去的妻子,从此不再册立皇后。</DIV>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30 06:3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