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在成功之前 没有人看到他的努力觉得他不凡,只有成功之后,别人才觉得他不凡,加以神话,而忽略了他的努力。
帮拿资料的XDJM省事,链接放第一排了。https://pan.baidu.com/s/1n6NRB2c13hsRi9vafwwR2Q
背景和密码回复可见 提取码:zvf0
背景:本科双非,工科狗。外企建筑行业做咨询两年,10月初开始备考GMAT。
基础水平:托福首考60,二考分手时阅读23(其他三科跟GMAT无关就不报了)。做了OG的自测章节+对答案 了解所有题型后,做了PREP 1和2的两份官方模考摸水平,530-500。
分界线
奋斗开始
四个要领:
时间规划 “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 “别认为自己很特别”(承认现实,自己不是大神) “从简”
时间规划: 尤其对于辞不起职的在职党,学业很紧的学生党 ,每天可用时间很少,非常容易因为临时状况而赶不及心中的deadline。针对这点 对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列好一个计划表,有大概的概念 什么阶段 该复习到什么位置,懂的取舍。 以下是自己的时间计划表,以供参考。
计划表的特点:需要注意一点,计划表是滚动实时变化的。比如我后期的 ”模考”,中间的 ”jiang男神数学”, “官方难题”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这些都是本来不在范畴内的。因为一开始根本都不知道自己需要看哪些 或者有哪些资料。包括时间分配和对资料的取舍也都是需要慢慢改进。 一开始你的计划表不需要像上图那么详细,简单的分类 比如 SC CR RC Q 模考 即可。我一开始也想直接把计划做的很远很细,但是真的不要想那么远,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个大概就行。现在的你无法预测到未来自己的水平增长会对应需要什么样的“详细”进步方法 亦或老板哪天会突然脑抽临时砸两三个项目给你打乱你的一切完美计划 (说的就是我)。 但是,短期目标必须要明确,明确未来两周的计划:比如我2019-10-27那一天,需要明确到2019-11-10之前的计划 也就是把”OG中的SC”给做了,开始看”manhattan的CR”,等等。这个时候不能仅仅是 我要学“SC, CR”。(刚刚讨论的突发情况 晚点会说怎么解决)
计划表好处:(让你按部就班按计划进行只是其一 )最大好处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而一个根据实时情况而改变的计划表 可以最直观的反馈 你的当前进度 和你所需要做的调整 来达到最终目标。 跟我经常考试交流的XDJM都知道,我经常因为老板临时加项目连续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8-8-6甚至8-11-7。时间想挤确实可以有,觉确实可以少睡,但是我们无力改变的是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效率。正常情况下8-6-6,下班回到家吃完饭摸摸鱼 脑子是有储备剩下 学习1~2个小时的;但是如果我经过1~2个星期加班8-8-6或者8-11-7,说实话 我效率会降到平时至少一半以下,时间不足,更重要的是精力不足。 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改变计划表来随机应变。比如我之前计划表上,除了PREP 07 还有PREP 08 12,本来还想做100~200题的700-800难题。我本来的计划是OG刷第三遍,过一遍300难题和700-800难题 然后再PREP+模考。但是现实情况就是 我被临时需要加班 我的时间和脑子都不够,我从新年过后8-8-6的上班 做了将近两个月(没错 很悲催 工作的外企 没有春节假...)。如果我当时没有及时更新计划 根据重要程度做出取舍(选了PREP 07和模考,, 抛弃700-800,舍弃第三遍OG,拿掉PREP 08 12),结果一定是捡了芝麻丢西瓜(这点在下面禁忌详细讲)。
计划表的禁忌,不遵守计划:以下是“如果我是全职备考”的情况下,我会给自己列的一个20天的计划表。要不感觉对全职的XDJM很不友好哈哈。主要还是用这个给大家举例子,什么我认为该做,什么不该做,内容只是为了方便做reference。 首先是我之前所说的“大概”,而非精确。我的表一开始看上去类似这样,甚至更模糊(因为不知道PREP当时)。刚开始 你不需要一个详细计划,只是需要一个大概时间线。到哪一天,该到什么进度。 举几个例子区分”不遵守计划”和“懂的变通、随机应变”。宗旨很简单,挪小不挪大
假设我的本来计划是用两天的时间看完SC的总框架,我的“SC知识框架”里面可能有某大神笔记,可能有manhattan(以后简称M)。
又或者是,你非觉得不做完 07 08的PREP没刷三遍OG就不能模考,导致自己模考不足,上考场完全不适应。
长期,这些都有十分大的蝴蝶效应隐患。多花半天读概念,多花半天做题,多花半天纠错,多花半天做第二遍,如果你每项都多花半天,造成的结果一定是20天的计划被你拉成了25天才能完成,而当你第21天要上考场的时候,要么某块没复习到,要么没模考,很影响发挥。如果我当初没有应变取舍,现在别说740。我要么因为没复习完考个600,要么浪费1000多块钱重报考试然后因为加班至今未考。
均衡>偏科。举极端例子,你的CR做的再800分水平,你的SC和RC如果是400分,你的库根本不可能升上去 让你碰到800分的CR题。 这就意味着,宁可每项读1本书,做2份练习,做2次模考;也不要单项读3本书,做6份练习,然后学不完和没模考。你最后时间多,再返回去全体做第3~6份练习,没人拦你。 水龙头到点就开,你时间有限的话,每块木板设死复习时间,到点就换木板钉。一个木桶,4块木板在15厘米,好过一块木板钉到30厘米,另外3块还在10厘米。时间无限不讨论
如何设计你的计划表: 首先把另外的要素插播一下。从现在起,这些中心思想会贯穿整个备考流程。 “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 “别认为自己很特别”(承认现实,自己不是大神,也不是白痴) “从简” “考虑付出回报比”
要制定可行的计划,首先需要根据数据 客观合理的对自己定位。先贴两个官方数据(也是我唯二能找到的官方数据...)
没有官方的standard deviation,我们只能尽量通过已知数据来进行猜测。我就假设大家以上700为目标。 上700平均用时120小时,中位数90小时。这其中包含了基础好的 基础差的;母语的 非母语的;聪明的 笨的。我们取个100小时中间值来用 方便计算(中位数更具代表性,介于平均值更容易被极端影响,+10小时凑整数 刚刚好多个10%保守一点吧) ***以下均是我推测,非官方。 基础好的一边:①有小部分的 “好基础/聪明人”,50~70小时左右700+;②也应该有非常极端少数的 “超级天才”,0~40小时700+。 相对应的,基础差的这边:③有小部分的 “基础不好/开窍慢”,需要130~150小时到700+;④也有非常极端少数的 “超级学渣”,200+小时到700+。
以上四种人,占比应该是比较小的,不管是少于50还是多余150小时都需要一个超出大部分普通本科的高水准或低水准(只是指考GMAT的人的本科哈)。40-和200+小时到700分 更应该是凤毛麟角,我觉得可以对应比喻成 “高中随便学学一不小心考上了清北复交” 和 “学的口吐白沫堪堪上三本” 。 ⑤至少应该有70%是属于70~130小时的范围,90%可能属于50~150小时的范围。
只不过CD会放大凤毛麟角的例子,就好比官方数据: 接近数据的人 大概率不会主动发声来一句“我认同,我属于大众水平”;而离平均值远的两端更容易发表看法并share为什么不同在哪不同。这很容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比如"30小时700+",”一周700+”, "一年曲折GMAT之旅",等标题党就是更吸点击和评论)
还有一批会造成认知偏差的 - 就是我这种人(不好意思哈,给大家添麻烦了)。我们这些发心经的,往往都是730+才发(更有760+的大神),而这些高分心经恰恰又是大家看的最多的。但是问题就在这,730+需要的时间跟700+是不同的(我V不变情况下,要是740到710,Q51可以变成Q48,28题算分题 可以从错2变成错7~10,4~5倍的容错率,这是一个概念吗朋友们...)。很多人看心经的时候 很容易不自觉的把730+归到了700+内,但是却忘记把150+归到100+内.... 大家注意就好。
上面说那么多的核心是,不要把自己特殊化。我的建议是,按照平均水平的基础和悟性来给自己做计划。不要认为自己特别,“我跟你不一样,你可以这样,我不可以这样”或者“我这样行,你这样不一定行”。懂得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是好的,但是切忌舍本逐末。 在你决定另辟蹊径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上百篇心经,官方上万人的数据,我们真的有那么特别吗?我们是否真的是那0.1%的特例需要特殊对待?我们有没有在故意cherry-pick 5个例子/心经 当成大众数据来说事 而选择性忽略剩下的90+篇心经?或者挑所谓的“身边例子”而忽略上万官方统计?
客观分析自己的水平 是第一步。 第二步,开始计划。以下是我的“普通人群”计划,仅供参考
Verbal: 确定你的目标和对应学习时间后,我推荐花10~15小时左右过一遍知识框架(曼哈顿很不错); 2分钟一道OG,接近500道题,15小时左右可以刷完。(请计时) 然后大概2~10分钟左右一题看解析,LZ按照自己的OG第一次错误率50%来算,20小时左右应该看完。 知识+第一遍OG ≈ 50小时
Q: 我当初自认为理工科底子好,没过概念 直接做了OG,结果错了一半... 所以是否先看资料大家视情况而定。 我刷了一共200题OG,DS和PS各100,6~8小时差不多。数学的解析倒是看得很快,2分钟差不多一题,3小时可以过完了。 刷完发现错误率爆表以后,看了我jiang男神的网课视频,快进不讲话的部分 视频大概10个小时。(也可以先学再做,你定。我如果能从来一次,我会坚持先做再学,我比较贱,错的惨才更有心学。) 之后回去又做了一遍OG错题,第二次做很快,因为脑子里有些记题了,几个小时可以搞完了。 知识+第一遍OG ≈ 25小时
第一阶段大家可以给自己80±5小时凑个整。基础好的错题少的可能会更快。基础差一些的可能会更慢(一定要自己提前计划好,限制住自己的时间并合理进行安排) 我现在回过头来想,做完以上这些事80左右小时以后,我应该从500提到了600-650左右,不过当时没接着测试,不能确定。这个时候自测600,不要觉得慢。打基础很需要时间,一开始分数的上涨不快很正常,我们开始刷题以后,速度会快很多。
接下来你可以做两件事: A. 如果你的目标是700,接下来可以用20~40小时,模考5+次,全套。通过这5次来熟悉IR和AWA我觉得非常值得。然后其他时间穿插着刷第二次OG的SC和数学JJ来找感觉。(至于为什么不刷二次RC和CR,简洁版是 我记题了....)。 B. 如果你的目标是700+,有足够的时间来“浪费” 冲击120小时以上的复习,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开启 ”PREP”然后研究一下“官方300难题”了。 PREP我做了07年版的,大概400题可能 没细数。从PREP开始我就是按照考试的速率来做。每次选15道SC,12道CR,3或4篇RC,然后限时70分钟。做完这一圈差不多也是8~10个小时。 做完OG以后,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薄弱项,刷PREP的时候主要分析薄弱项。你熟悉的考点就没有必要花时间了。很多人复习效率低,是因为喜欢看自己没选错的题,或者浪费时间看自己本来都已经看懂了的选项。 PREP之后同样的事情重复,做V的150难题。Q接着刷JJ就好,真题里的难题非常充足。 刷了这些题以后去做A做过的事。模考是必须的。
做题记住,请计时 请计时 请计时。GMAT考的是迅速提取逻辑的水平,考的是万字journal和report中迅速抽取相关信息 理清构架的能力。记得一位NN说过,给足够的时间,大部分600分的人都可以到700分。我知道大家都不喜欢读不懂就做题,谁都想慢慢读懂所有内容再做题,谁都想做完题可以检查,但是入坑随俗,入了GMAT的坑,我们就要适应GMAT的规则来提高自己。
理完了时间线。现在细说专项,和个人复习方法
各大机构对单词量需求都有总结。GMAT是7000~8000,GRE是10000~12000。
我是考完托福才来考的GMAT,背过托福的1000高频词,本身单词基础不弱,在过了一遍百词斩的GMAT高频2000以后在7500左右,达标以后就没怎么看了,确实也发现够用。
非常建议所有同学在复习前都测一测自己的单词量,用几个不同的大网站取平均值。我用了百词斩,陌陌,扇贝。不要猜自己有多少... 花10分钟,测一测。
正视单词,不要过度重视也不要轻视。按照大部分人的总结 不要走特例。不要以为自己很大神,5000词也可以考好,也不要以为自己很笨,10000词才能考好。前期碎片时间拿来记单词看心经,后期碎片时间拿来看心经看固定搭配。合理计划自己的时间
(在说单项前先说自己的做题习惯。我永远都是排除法做题,不管SC CR RC。从来没有直接选的情况,即便我考试最后一个库一分钟一题平均飞奔 题都没读清,我宁可弃题 也没有过秒选,只有秒排。所以我重点会说如何判断错误。至于对的 就是对的,永远优于其他选项。不要怀疑对的是错的(这个想法真的很浪费时间),除非这题查了发现是争议题,那就选择跳过,当没做过。考试的题目一定会很严谨,纠结有争议的题没意义。)
重点放到第一句,考试的SC题目跟PREP真的非常相似。出题的点,逻辑,思路,几乎和PREP一模一样。我考试的时候做一趟下来几乎感觉在做PREP,所以非常建议大家刷PREP。考完以后,我甚至觉得PREP>OG>模考>难题。
SC没看ron,视频太多了,我觉得投入产出比不高。我觉得RON的SC可能适合冲750+的复习时间长的人吧,应该不适合第一阶段复习 以上700为目标的,毕竟复习时间就那么点,100个小时拿30个小时出来看一个部分的知识点 怎么听都不太对。
跟上一点一个道理吧,考高分的有人看ron有人不看ron,但是大部分都看曼哈顿,毕竟几十个小时只学个SC的概念,我觉得牺牲有点大。
比如,”I is many smart”,你如果看出来了 is不能跟 “I”,many不能修饰smart,你就可以扫读主谓一致和形容词副词的两个小章节;比如 “I like to read and running” 如果你觉得有问题,你的平行可以看的很快。只看看不懂的例子对应的内容。 你可能会觉得我用的例子很简单,考试不会那么简单。我们需要记住一点,对知识点的运用 和题目难度的把握,要从OG和PREP这些官方题 真题去摸索。不要想着从知识概念书中得到 考试难度和对知识点的灵活使用程度。他们的作用是建立知识框架。 10小时细读不做题,不如5小时扫读完知识框架,然后再5小时做100道官方题。我可以跟你保证,扫读知识框架以后,100道官方题给你带来对GMAT的理解,一定大于你细读5小时的参考书。
“咱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公理,那如果咱可以用直线连接两点,又为何要用复杂的曲线呢? 同理,如果一个所谓的rule,却需要很多个限定,比如“当情形1时,是这样的;当情形2时,是这样的,但是这情形2下面还有特殊情况不满足推论,要记住这个特殊情况;当情形3时,是这样的,但是这里同样存在反例….”行了我打住,这样一个rule我要来干吗用?我可不想折磨我的脑细胞 曾看到有前人总结出“比较的十大类型”,什么各种主语比较、谓语比较、宾语比较、……(好吧,有的我叫不出来了)这求索精神令我敬佩,不过我只想问:您老累吗?”
整个SC中主要考的知识点其实很少,毕竟GMAT本身不是一个重点考记忆能力的考试。我觉得“平行,时态,主谓一致,句子逻辑”四个足以囊括SC中95+%的知识点。 大道至简不是终点,因为做到这些并不需要高深的背景或知识,按照基础类型分类是最容易理解的。相反,想分的很细,反倒需要非常多的知识储备;大道至简是起点,因为从简的做法 在做题和整理上会更加有效率,而且更容易入门。就拿babymm的那个例子,举一大堆比较和一大堆平行的细分,是炫技还是为难考生呢,只要知道是“平行”就够了。不需要去记细分,也不需要考试的做题时候去绕一道大弯,需要的只是做对题。
举个反例。我在某群的亲身经历。具体句子记不清楚,大概是 A had sufficient B that A could complete xxxx. 完完全全可以直译,A有足够的B,A可以达成XXX。 但是有人扯出"that表结果状语" "sufficient... that 固定搭配"等等无意义的东西 加大了句子难度。我并不是说这么理解是错的,而是说这么理解完全没有必要。不需要知道that表什么 是否是固定搭配,你只要知道that后面是个句子 然后你读得懂就行了。包括所谓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 bla bla都是一样的,直译肯定可以搞懂,别绕自己。 我并不是说有人在误导我们去背,而是发言解惑的经常是大神。而根据我多次跟大神交流,大神们其实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多背几十个定义多分十几种类会“累” 会影响做题速度,他们背的越多分类越细做题脑子反倒就越屌越快。但是这条对普通人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大道至简是起点。对于大神可能是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可能就可以接触10种不同解题步骤而不乱,读题 思考 找重点 分类 同时进行,最后融会贯通化繁为简;但是对于普通大众,尤其我这种记忆力不好 脑子运算慢的大众,我脑子里的10种方法只会让我疲于翻脑子里的内容是否与题目对应,对应上了再去回忆对应解题步骤,我无法从繁开始入手。 比如babymm的例子,我们要摆清自己的智商位置(不是说要自卑,但是我们要客观)。一个SC分10大类,每大类分10小类,10小类又发10种不同情况,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我们退一步说,就算真的会考到,所有东西一致,真就改了actually和is的顺序,这个概率充其量就是13~15道SC考一道,而你能刚好背到这个小考点的概率可能是50道有1道中。这个付出回报比令人发指的低。除非你是考了13~15题错1~2,要冲刺高难度库SC满分的大神,与其花时间去背小考点,不如多花时间摸清楚大考点。碰运气的,比如固定搭配或者上面说的那种actually be & be actually小考点真的不要浪费时间。这种分,对于普通大众,拿的很不划算。
比如说,”逗号能不能+that;逗号+and+逗号 和 逗号+and 和 只有一个and 的区别”,这种就属于GMAT不考的东西,给自己找累。即便真的出现了以上一模一样的情况,那考的一定是其他考点,比如逗号是否影响了(平行),是否存在插入语(句子逻辑),是否影响从句修饰对象(句子逻辑)等等;而并不是在考你 逗号不逗号或者and能不能和逗号连用。
而且我做了过千题V了应该,SC少说也有三四百,印象中 绝对错误就做出来的题可能也就10%,剩下都是必须考虑相对正确。所以考GMAT最先需要知道的一点就是,不要想着靠绝对错误做题。
我做题时直接拍的绝对错误: ①主谓不一致:最好用的一点,基础知识点 而且出现在错误选项频率还贼高。看到这种错误属于赚到了,因为读完题后 选项只用看2~4个词,几秒钟可以排; ②单复数指代出错:也很好用,只是出现频率不如①高。看到也属于赚到,可以秒排; ③明显平行indicator下的不平行,我分为两种,3秒排,和5秒排。看到哪种都是缘分: (”both and”, “either or”, “XXX, XXX, and XXX”, “whether or”等)属于3秒排,只是出现不多,13~15题能遇到1~2题不错了,属于看到可以直接锁定范围; (Unlike,as XXX as XXX (times),等) 属于5秒排,也是差不多出现2题左右,同样是可以直接锁定平行范围。
④时态与句意不符:这个需要小心一丢丢,绝对错误的情况占大多数,但是小部分情况会出现多个时态逻辑都通,需要比较选项哪个更符合逻辑;(比如将来时,用于”昨天”肯定错,但是用于”今天”和”明天”可能都可以)
剩下的都是相对错误,比比选项,哪个更没歧义选哪个,哪个更没废话选哪个。
这是我正确率最高的一块,也是提升很大的一块,所以有比较多的心得。
[size=14.6667px]
[size=14.6667px]
我举几个我深有感受让我走上这条路的例子。 条件:想考800分,必须要学至少100小时。
结论:小明学了100小时,他一定能考800分。
上面这个逻辑很明显是错的,我为了确定 不是自己太聪明 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大众(我真的一开始那么想了一下下)还特意问了我初二的妹,她一看也觉得这逻辑有毛病。然而 跟这个逻辑相关的知识点(曼哈顿中),就两个词,sufficient evidence和necessary/must evidence,当初看了我整整10分钟,而且之后做题我越用越慢,错就不用说了。当然这是因为我不熟练,我不否认,我脑子确实也不太灵光,不知道怎么套抽象概念。但是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个简单的基础逻辑,我们何必给他加上条条框框的套路去绕自己呢?初中生的逻辑可以排除掉的错误选项,又何必丢几小时去熟悉?结论:我全班最帅
理由:因为我比我们班其他人都要帅
“方法论”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词,叫循环逻辑或类似。这个概念的确很好理解 也不需要花时间去练。但是还是一个道理,你不需要知道这个所谓的“循环逻辑题型”来做题,他的关键词是什么 特殊逻辑是什么 对应解题步骤是什么 你完全不需要了解。上面那两句你再读一遍,你身边要是有人用那破理由来说服你 他是校草,你可能信吗?反正我估计会发个微笑脸emoji回复那个”校草”。如果你能被这个原因说服,那我估计会给你发个黑人问号图...
曾经爬楼,某群某童鞋纠结过某题是不是循环逻辑讨论了20分钟,这在我看来就是荒废的时间。你都没选人家,讨论别人是什么物种干啥。这20分钟去复习10题你错选的不香吗。我问你:”你到底爱不爱我”
你回答:”我很爱你们家的狗”
这是无关选项,直接排除。在我到后期CR做题数量破百以后,我发现其实50+%的错误选项都可以被上面那两句话概括并当成无关排除。(如果你在刷300难题那肯定不会那么简单,但是300难题想要高正确率,已经不属于我这个帖子的涵盖范围了)背景:苹果越红越甜,越不红越不甜
目的:strengthen 这个苹果甜。
选项:这个苹果是黑的。
剩下的50%的错误选项里面,20~30%是这两句话可以涵盖。最后的10~20%怎么都排不掉的情况,蒙着眼二选一吧,不浪费时间。正确率能到80~90%已经够了。想100%或者冲V40+库,不在本贴覆盖范围。
简而言之,不要把GMAT复杂化。尤其是CR。机构使用分类和给各种方法加名词下定义和整理套路是一个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方便交流方便沟通,但是这并不代表那些方法就是最佳的做题思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到思维逻辑,抛弃固定套路。
举个不严谨的例子,比如说题目背景是苹果,当你看到“不红=不甜,黑= X”
你需要的思维是:
X =黑=不红=不甜 → 所以 X =不甜;
而不是:
这题考的是等号定义 → 若a=b=c=d则a=d → 所以 X =黑=不红=不甜 → 所以 X =不甜
化简这一步曼哈顿说的很详细。前期我会按照M的方法笔记写下来,这个阶段练的是精神迅速集中 和提取精华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写下来,大部分人都不会把原句抄一遍,多多少少都会进行化简,要的就是你逼自己化简。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训练自己,写的越来越少,脑子记得越来越多,到最后可以完全抛弃笔记,纯脑记(我是PREP做了差不多一半时候达到的)。这一步不需要佷刻意去做,有意识即可(不知道是不是矛盾)。做到这点比想象的要简单的很多。因为当你化简一题之后,那题不再是80词的一段话,你需要记住的只是一共20~30词的3~4句,而且只需要记住1分钟。 这一步会给你做题速度带来质的飞跃。不仅仅是记笔记本身的10秒,没有笔记,你的眼睛和思维会更连贯,更集中,同样的题 你本来要花120秒 你可能现在花100秒。 (你如果有能力上来直接用脑,跳过笔记阶段,by all means。不要拘泥于我的个例。) 对于难题,说实话我没什么更好的方法,无非就是重复①②③。逻辑绕的情况下,读一遍筛选不掉很多信息,会觉得全部都有用,需要多读1~2遍化简。如果选项很绕,需要多回顾化简后的思路 需要把选项代回原题去想。如果看着答案10分钟你也绕不进去那个思路,这题我建议选择放弃,不要过度纠结。练的题目那么多,不差这一题。如果真的是重要的会重复出现的考点,迟早会再碰到。
正三观是一个过程,跟紧GMAT的思路,掌握选项的思路。用之前的例子,生活中如果我问别人喜不喜欢我 得到的回答是“我喜欢你的狗”,我八成可以理解为不喜欢。GMAT的三观中 没有这一层引申含义 没有这一层脑补的猜测,GMAT更“单纯”。她说她喜欢我的狗,就是喜欢我的狗,跟喜不喜欢我没有联系,除非有个数据背景说“女生喜欢狗和喜欢狗主人 成反比”。 第1次我们可以因为不懂G情世故 理解成"她不喜欢我";第2次我们可以记性不好理解成"她不喜欢我";第10次我们可以脑抽不清醒 理解成"她应该不喜欢我";第50次 不应该有意外 我们应该下意识反应"她原来喜欢我的狗"。如果你相同的逻辑错误连续错了50次... 我会选择放弃CR... 集中冲刺SC RC…
我的经历举个例子,背景是某申请交流群中(这个只是为了举例子而引用,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 大家在讨论某C校的S*S和某J校的F项目 门槛是否水(低)。 同学A说不水,因为认识有清北复交的去读,也听过G750+的去。 同学B说不水,再水的项目也可以读的很牛,再牛的项目也可以读的很水。 同学A的逻辑有两个漏洞,第一个是对门槛的定义,门槛低不低不是看进去的最屌的人,而是看进去最低的人 或平均。第二个是sample的问题,数据来源如何 是否够大 是否有代表性,认识的那几人是否能够代表大多数。 同学B的回复属于GMAT经典错误选项,说了句废话,无关排。
这就是我说的CR带入生活。当你形成一个固定的三观/思维,做CR题其实感觉在聊天。如果同学A或者B去做CR题,他们在做sample和排无关选项上 一定会有困难,就算做的出来也需要花更多时间。因为他们下意识使用的逻辑解释 都是GMAT的常考错误选项。 CR最后再帮皮毛群打个广告。
我最烂的一块。估计是从小不读课外书和严重偏科的习惯终于开始报复我了。我唯一的心得来自其他大神,我把他们贴在下面。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你阅读基础跟我一样都没有很好,不要妄想通读全文并理解所有东西然后再做题,建议跳读。 细读能读完是大神的做法,需要极强的规整能力和缕清作者思路的水平(这是我猜的...)。在CR中一小段话 滤掉几个单词 找出几个句子 我勉强可以做到,但是RC中一篇文章 滤掉几百个单词 找出几个句子 我只能仰望。 RC对我来说是最折磨和最过山车的模块,经历过一开始每次模考四篇经常三篇全错 的绝望,到后来慢慢的50%正确率,到最后上考场前稳定60~70%正确率,最后考试也确实考了65%正确率。 感觉一开始读的RC的曼哈顿没啥用。后期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就是RON的那些RC视频和上面这两位大神的心经了。
终于写到这一块了!我从我做完OG数学那天起,就下了决心 不管结果如何,我一定要写数学的备考心经!CD上数学的备考心经实在是太少了!!! 所有大神都是写个V就结束,仿佛Q是随便51(可能大神们确实是这样... 臣妾真心做不到啊)。各种资料分享的PREP也没有Q的题目。现在回忆起来,Q对我的难度相当于SC,我对他的重视程度和后期花的时间相当于RC,后期都是一天Q一天V。 想感受一下我当初做完OG错50%,找不到数学方向的绝望,可以点下面链接...
[size=14.6667px]
[size=14.6667px]
练习+水平测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对于JJ的作用,我考的裤头还真没法平价,但是我觉得肯定是有用的(我猜的...)。毕竟如果看到熟悉的简单题可以省下些时间,看到难题RP就爆表了,我做的时候其实挺赶的,堪堪写完而已。考前熟悉JJ,然后尽人事听天命。 JJ资源... 我还是喜欢我男神的资源。写的很详细,看得很舒服。
Miscellaneous:
[size=14.6667px]
[size=14.6667px]
我觉得考试实际难度非常接近PREP大部分,用V39的库来说,我当时感觉大概60~70%是PREP难度,20~30%的题在PREP难题的难度 (也就是大部分PREP难度和advance难度的中间),10%的题可能达到advance300的程度。 算容错率:要么一直算不计分题,要么一直不算,不要来回跑。Q要拿51是28题错1~2题,不是31题错1~2题。28道算分题,3道不算分,按照比例来说,你不小概率是可以错3题拿51的。Q50大概是3~5题,Q49可以错到6~9题。我们往宽的一边的算,Q50的容错率是18%,Q49容错率是32%。(当然,记得做JJ来算正确率,别做OG来算....)(以上数据只是我CD上看到的总结,错1题就50的估计也有,错10题49的估计也有,我没见着也不知道,上面只是大概参考) V也是一样。算容错率的时候要记得36题只有30题算分。你能错的题目,一般比你想的 能多错2+道。(但是请记住,正确率跟分没有必然关系,要看难度。网盘中有一个文件夹叫ESR,有20份带难度曲线和正确率的ESR,大家看一遍,基本就可以掌握打分标准了。) 各群里都会有“数学必须要51,最多错一题”; “V的advance要对70+%”; “OG要90+%正确率才能上考场”的大神们。咱听听就好。实事求是,按照自己水平要求自己。
同样的题目量,如果同学A精分析每道题每个选项,为了搞懂所有东西为了 “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达到几乎没有漏洞” ,而同学B如果只分析不懂的选项和他错的题(用我第一次OG做例子,50%正确率,然后大概一半的选项是需要细读OG讲解 本身不确定的)。同学A花的时间会是同学B的三倍。 也就是说在大家都花了5小时做150题之后,同学B选择性分析75题中的150~200个选项,而同学A全盘分析150题的600个选项。 我们假设2~3分钟分析一个选项,同样的5小时的题量,同学B可能会花10小时,而同学A需要花30小时。而同样的5小时的题量,同学B额外多出了20个小时,可以再做两次5小时的题 外加 一次10小时的分析。
我这么做背后的理念是 针对性复习和分析,也是我认为这个方法最有效率的根本。首先我分类SC有4种题(平行,主谓一致,逻辑,时态),就算你真的脑子特别好 喜欢分多类,分出了10~15种小类)OG150题中,我们也能有10次机会遇到同一个类型的题。 一个类型的题,如果我 第一次 运气对了,第二次 又是运气对了,第三次错了,那我迟早也会分析到,就算狗屎运爆了,第六次总得错吧?那我还是会分析到。 如果一道题我连续10次都被我狗屎运对了,这是不是说明我可以靠意识流和语感就有能力答对这个类型的题?是不是说明我极大概率第11题也会对?那既然能对,我为什么要搞懂选项是什么意思 或者这个知识点是考什么呢;尤其对于想更上一层楼的同学,OG以外还会做07或08或12的某年PREP,这又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前后加起来可能有300+题SC。一个类型的题你能连续对20题不出错,那我真的觉得那个类型的第21题你也不会错,即使你不懂在考什么。(别忘记你的目标→做对题) 这说明你这个类型的题能全对吗,我当然不是这意思,但是你大概率会是对的。是否全盘复习 涉及了付出回报比和GMAT的容错率。你本身就不需要全对,你本身就可以错不少题(再次强调 740+目标不在本帖概括范围)。同样的时间投入,与其花时间研究你九成九会对的题,不如研究那些你已经做错了的 实锤你选不对答案的题。等你正确率100%了,你可以选择回过头来研究这些你当初靠语感连续做对20次的知识点(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
绕回之前的时间和效率计算。30小时完全分析150道,只分析错题只需要10小时。我们稍微一想,同学B多出来的20小时,可以再做150题(5小时) 并且再分析两次错题(你总得进步吧,不会总是50%正确率)。这不仅可以把薄弱项更加有针对性的给补起来,而且本来靠运气对的题,也因为sample size增大 减小了运气的概率 而增加了某个题型所谓 “语感,意识流 确实是能对”的概率。
比如单词量,如之前所说,去测,别猜。你需要7000-8000 给自己估分定位。官方有免费的模考软件,自适应。去测!别猜!你不想浪费题很简单,做完看个分就走,别看答案就好。 给个reference。OG第一遍,我错误率 RC 60%,CR 40%,SC 40%,Q 50%(从当时就看出来我RC最烂...),哪部分你如果比我高,可能舍 一些心经;哪部分如果比我低,那个模块不一定百分百适用。还是一样,别脑补,做一遍 测一遍,量化。 唯独英语水平很难量化,这个很虚。我只能说我托福阅读是23,并且在外企工作两年。至于这些能不能体现在第一次官方模考中,或者对GMAT学习过程有没有影响,我没法平价。
①考试本质:GMAT考的是思维,主动的去摸索出题思路和答案逻辑,相比于在题海中奋斗 然后被动的领悟逻辑,是效率高很多的。简单来说,直接追求质变 而不要追求量变以达质变。(这点真的没有例外,我不是例外 你不是例外,我们爱刷题的都以为自己是例外... 其实真的都不是例外。这是考试本质的不同 决定的学习方法)(不追求质变,不分析,靠刷一堆题 当然也行,只是效率会低,没必要在知道是弯路的情况下还去绕...。边做着题脑子就同步自动在总结的大神不算) ②时间,效率: 关于GWD,我不是说不好,而是他毕竟不是官方资料。即便他有真题,有些答案也有争议,题也不确定是哪题真题。那在撞概率的情况下,为何不直接复习OG+PREP(前辈们都帮整理好了,即省心又省事)?如果说想刷GWD的理由是OG PREP做完了。那我觉得可以回去看看都错在哪了。能把错题给看“透”才应该是最终目标,而不是看“过”。而当看透OG/PREP,你也就几乎同步了GMAT的出题和答题思维。有时间多看”过”几份非官方资料,不如用那时间看“透”一份官方资料。 跟我选择曼哈顿一个理由。所有大神都说OG要多刷+分析,几乎所有大神都刷了1~2套PREP,这些是已证的成功路线,有重合的路线。不用浪费时间去刷那些 - 有些觉得有用 有些觉得没用 - 的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弄懂一题的5种不同解法思路 还是为了考好GMAT 选的出正确答案即可?曼哈顿,RON,HELR, dong哥,jiangjiang,GWD, DUSTIN, 看任何都没问题。但是如果是为了看而看,看完一个接一个,就是问题了。 那么多人都能成功 那么多种不同的方法都能成功,因为GMAT条条逻辑通答案。不过前提是要训练。当一个功练不成,不要认为这个功和你的契合度有问题。他能出名传进你耳朵 说明这套招式一定是有普遍性的(记住 不要认为自己是少数特例)。这个时候不要抓起另一套功法,而要去练题,分析,接着练,再分析。 插一句澄清一下,我不是说不要学超过一种,如果时间多 随意学,看多不会有坏处。多一种方法多一条路 没毛病。前提是 要能把控好时间,看多不会有坏处,复习不完就有坏处了。不能因为看概念而改变做题和分析计划。(如果忘记了计划的注意事项,请回翻前面的时间计划表部分)
时间紧的情况下,选一套功法,选准了就上,选定了就不要反悔。条条逻辑通答案,即便这个方法不是适合你的最佳方法,这个方法也一定行得通。(记清楚!我们的目的是走到罗马!不要研究每一条去罗马的路 然后再选哪条路去罗马!)怕的不是选了方法A并花80小时(即使方法D适合你,你只用花40小时),而是花了200个小时了解5个不同的方法,然后除了框架什么都没有 慢了别人一大截。选一个,选定! 从贪多嚼不烂的角度说:顶级大神开创自己的方法,大神精通某种方法,我们这些小兵半精通一种方法 就够我们吃香喝辣了,连一种精通都不需要。不要贪心 想着 掌握多个大神的方法。学会三种不同的大神思维 不是更简单,是更难。想都看都学 不是谦虚 是骄傲。 (如果悟性惊人,想掌握多个大神方法,融会贯通,可以的。我只是不建议大多数人那么做。基础好理解能力好的学霸,学多少种方法都不会有压力,但是不具备普及性)
这里的匀速指的是相对于难度的匀速,心态的匀速,潜台词 - 前十题如果简单别浪费时间......。 按照正常做题,越简单越快,越难越慢。不要整有的没的吓自己,简单的题还多花时间 就因为是所谓的“前十题”。如果简单题都优柔寡断 给自己心理压力“第几题比第几题更重要”,后面难题难道给前面简单题一样多的时间或者更少吗?很明显不合理。我本身后面就已经要弃一题CR,而且差不多算弃了半篇阅读 飞奔的读完都不知道读了啥 。我要是前十题简单还多花时间,我要么中间错更多,要么后10题根本没法做。 倒计时是否隐藏:我的选择是全程开放。我喜欢做一题扫一眼,简单的做的快的题 就两题看一眼。这样我对时间有掌控感。当时考试时,在进第四个库的时候自己时日无多(一分钟一题平均),但是这点我从第三个库头的阅读起就提前知道, 每做一题我都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面对什么,我每题都在不断的给自己做题速度做调整 给自己心理暗示 提前10题准备好是否要弃题 要弃多少题。所以即使最后平均1分钟一题,我也因为给自己暗示了半个小时,没有很慌,比较有准备的看准了题就果断弃,阅读也卡的很死,放弃了一题每个选项都要定位的题。 隐藏的话还要挪鼠标点来点去,而且点的不勤快还容易吓到自己。扫一眼其实就半秒,扫30次不会浪费超过20秒。
但是CR不同,又臭又长的一题可能耗掉我3~4分钟,还不一定对,这次考试我就是果断抛弃了一题CR(dong哥,对不起...)。 RC不敢弃,即使是我最差的一项,毕竟连着3-4题。我是拼着透支 超速读把最后一篇读完的,看进去了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放的狗 三篇阅读记得都很清楚,第四篇可以说是0印象。不过要是遇到了那种每个选项都要定位的题,可以弃,尤其是读的很快 都不知道哪是哪....
“杨鹏长难句”应该是我觉得最鸡肋 最讨厌的书... 因为这本书触到我最不喜欢的禁忌,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给普通人添堵。看了一下就果断不看了。 我看得懂的句子 看完解析以后看的速度会慢下几倍。我回忆几个看到就想掐死人的例子,只记得大概意思,不是原句。 杨鹏一般一定会加一个 but 在逗号后面,变成 but I still like her。 大家请看我直译 “尽管她不美,我还是喜欢她” ,这个句子读起来有问题吗?!读不懂吗?!为啥非要挤一个 BUTT 进来给我?! Flying above the tree are three birds. Flying above the tree 飞在树上,are 是,three birds 三只鸟。完事了啊!这句话你读不懂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又要把人家转过来非得绕一圈 three birds are flying above the tree ?!! 我靠还有的甚至“严谨”到 “什么介词可以倒装” “什么动词用法又倒装” “什么修饰后置太长倒装”。这些你不需要知道啊啊啊啊!!!!GMAT从来不考你怎么造句倒装!你只要读的懂就好,人家都帮你写好了! 至于读懂,再复杂的倒装句 直译都可以读懂。不信你试试。你直译 读一遍 所有的倒装,成分必定会自己fall in place and make sense。
鸟的例子不够,我再举个常见的例子,Please send to Amy the letter (此处一堆无关修饰)。 我直译:“请寄给amy 那封信。” 扪心自问,我上面这句话你真的读不懂吗... 你真的必需要花几秒钟掉个顺序 改成 “请寄那封信 给amy ”才能读懂吗.... 第二点:假设句子是 Please send to Amy the letter (that is yellow and on my desk) 人家那一大串修饰被你转到前面,Please send the letter (that is yellow and on my desk) to Amy 你读到最后确定不会忘记了是to amy的信吗;你确定你不会不小心看成 ”desk to amy” 而改变了原句的 “信to amy” 吗? GMAT好心好意的把一个句子,以最省脑子 最不容易曲解的方法写下来,然后被部分人“好心复原”成一个又慢又复杂还更容易出错的句子。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坑。 我认为倒装不具备被妖魔化的任何特殊性,我们日常生活中倒装本来就数不胜数,“去死吧你” “这条路怎么走请问” “白痴吗你是” “晚点会下雨可能”,我们下意识说的话本就充满倒装。
95+%绝大数情况,我们的语言逻辑认知一定可以理解倒装。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去绕自己一道,又去记什么词可以倒装,又去辨认是不是倒装,然后又要倒回去想不倒装是什么样。 相信我,直译,进脑子以后 句子会自己make sense。是不是倒装其实根本无所谓,如果有所谓,也是对我们好的有所谓,不要自己摆自己一道。 (你说你想100%读懂,”95%绝大多数情况”也不满意怎么办。不知道,半贴不cover想冲100%正确率大神)
我非要有这一段吐槽,因为我觉得很多参考书为了出书而复杂化简单的内容,带考生绕远路,降低考试效率(当然 也有可能他们是大神,脑子的转速和清晰度可以把句子换来换去而不减速也不曲解)。但如果你,想的越多 读的越慢,趁早出坑 最好完全别入坑。一句慢浪费3秒,10句就是30秒。整个考试可能就是300秒。 想读长难句怎么办?做题去直接,多简单。日常做的OG PREP是最真实的 你需要读懂的 长难句。 (是不是注意到,我的”做题去直接”也是个倒装。严谨点说其实是“直接去做题”。然而你刚刚需要颠倒过来才能理解吗?不需要)
心态 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 其实给我很大的心理暗示,就是“我还没被生活打败,我依然能自由的选择,选择做自己想坚持的事。即使每周只有那5~7小时。” 我知道虽然如果我放弃健身,同样的时间花在GMAT上,我不需要学3个月,可能两个月就行。但是我却不知道这两个月我能不能撑过来,能不能不断告诉自己“我还能撑着,辞职就输了,放弃就输了”。 备考过程中我有好几次接近崩溃的边缘,详情见链接 辞职信都写好了,跟老板说什么都预演了好几次,放弃GMAT不读研也想过好几次,但是每次健身完之后我都会再有一种“I’m still in control”的感觉把自己往回拉那一小下,让我能再坚持多几天。最后在边缘徘徊了那么久也勉强算是熬过来了。我知道就算一站没出分,再坚持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熬的,虽然很难受。但是如果没了健身 真的难说了。所以,强建议,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别放弃。
想睡觉>想要身材,就接着睡;想要身材>想睡觉,自然会起来。上班上学会迟到,因为无所谓;赶飞机很少迟到,因为在意;有个人拿着枪指着逼我起床,三天没睡觉我也会起。
对于kelley女神,她想考好GMAT>她想睡觉,她能每天5点起床做题,最后760收关(鼓掌+膜拜)。对于我,我想健身>想考好GMAT,所以我选择去健身房。有些日子我加班很累,选择睡大觉,选择看电影,选择葛优躺 玩游戏 看小说,宁可荒废十几个小时也不学,因为在那几天的每时每刻 考好GMAT对我来说真的不重要 我那时要的就是开心 就是放松。放松过后再学。 我说这些是想引出“负罪感”这个话题。看到过说自己学不动,开小差玩手机看群,然后有负罪感 说自己没自制力。我想说的是,不要有负罪感。 学累了,就休息。等放松好了,心底如果是想考好研 想考好G,自然会学。抱着这个想法的开小差和玩手机逛超市,也都是为了休息后更高效的学习,何罪之有。
如果单纯为了玩而玩,就是不想学G,宁可玩有不学,这其实更简单,说明你只是不想考好GMAT而已。你不妨回去看看我的时间计划表,你以为我刚开始为什么没学2小时一天,是没时间吗?完全不是,我后期工作更忙都有时间。没有要考好GMAT的压力而已,觉得时间多可以浪费而已。 再接着说开小差玩手机,既然本身就没那么想考好GMAT,想玩的心大于想考好GMAT的心,又何必因为没学一个没那么想考好的东西而有负罪感呢。之后想学了自然会学,不想学就不学,GMAT不是人生必经之路。 至于想学的时候会不会太晚,我从来都相信大家对自己的水平有足够的理解来做判断什么时候“开始想学”。所谓的判断失误,也只是来自于我们的后路所导致的“没那么想”。 如果我当初备考时我公司跟我说两个月内考不出750就开除我 并且因为违约要交500万(只是假设),那我相信即便每天睡4小时我也会把自己按时学到750,而且那两个月也不会有那么多我当初所谓的“崩溃边缘”,因为每次崩溃都会浪费时间。
结尾:拥有一个稳定清晰的备考心态,对备考期间有很大的帮助。 记住GMAT不是必经路,只是无数路之一。想考好GMAT,就选。不想考好,就选自己想选的另一条。想咸鱼不奋斗,就咸鱼。不管选什么,选了就为选择负责。只要是自己想要的,都是对的路。 最后,希望大家早日明确自己心中想要什么,达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