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大致把准备过程以及考试中的心态分为四大类:Ⅰ.专注而不焦虑,Ⅱ.专注但焦虑,Ⅲ. 不专注但不焦虑,Ⅳ. 不专注而焦虑。——我是难得第一种,鼓掌
2、有两种心态一定要摒除:一是侥幸心态,一是负面心理 ——因为侥幸败过了;负面,要培养自己考试不负面  大不了N战,我怕什么。 3、 任何个人的成功都是一个对外部世界及内心自我不断的加深认识的结果。同样是两个月的全职或半职准备,同样的英语基础,同样的复习时间,同样的教材,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禁不住疑惑万分。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我认为学习习惯是其中一个主导因素。 不要同别人比,要同自己的昨天比,甚至同自己的前一刻比。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才能避免各种主观因素,让GMAT的成功变成大概率事件。每天花半个小时检查自己是否按照计划所列程序及方法做题。如果没有做到,记住把自己没有执行的原因写出来。第二天做题或总结前把昨天的记录看一遍,保证今天少犯或不犯相同的错误。不过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我的三次复习时大概花了二十天左右形成了一些好习惯:如看语法时附加逻辑及意思理解,做阅读时注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的差别,做逻辑时辨认每个选项的逻辑推理过程,做题时把每个选项都看完,定期复习两三天内的错误。——基本有套路,但是要坚持,建立高效率的学习习惯;俺从小也是个不爱学习,爱折腾的 4、有一点想提醒大家,计划不要做得太苛刻,要有张力,每天设定的任务不要超过自己承载能力的80%-90%。我第二次考试时计划太严格几乎没有几天完成过,所以很沮丧,导致后期根本就不按计划行动。(这是我们5、15广州聚会时一位高手的心得,她说复习前、中期要有一定张力,不能用全力,否则到冲刺时就冲不起来了,我也深有同感。)——我已经还好了,很不暴力。 5、一定要锻炼暂时记忆力,他对于各部分做题时都很有用,对于阅读的作用就勿庸置疑了,对于逻辑它能帮你建立清晰的逻辑主体,对于语法它能帮你理清句子的架构,对于数学它能帮你迅速解题。一个是图像法―把关键性文字转化成图像,保留在大脑中。另一个预期法―读文章时对文章进行预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中文框架,当文中内容有某些与自己的预期不符时,就容易把他们记住。这样读有三个优点,第一比较符合中国人习惯,中国大部分人是以文字处理信息的。第二对一些关键词敏感度提高,解题精确度提高。第三即便遇上陌生的主题影响也不大。我一般是两者结合起来用。——试试 6、长久记忆力主要是用于一些关键词句,及出题点的记忆。譬如主题题中一些动词,每段主题句的态度词,以及能影响对比的程度词,这些词的精确含义要长久记忆。这些词最好先查查英文释义(推荐使用WEBSTER英文电子词典),再结合文中具体意思,把他们的英文意思中文化,但同时最好记住英文释义,这样你记住的不仅仅是意思,还有语境。这些词要在做完题后经常复习,让他们进入你的长久记忆。 7、做重题时,看选项找不同的判断点,我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新的判断点上,这样就尽量避免了回忆。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主题题,我第一次做对时是用动词作为判断点的,我选了开头是evaluate的选项, 其他四个分别是,compare, contrast, criticize, chronicle.那么我在第二次做时不以这个为判断点,我看看后面还有什么不同,我发现后部分也有不同,如reason, approaches, theory, questions, history. 再做第三遍时,我把注意力同时集中在这两个判断点上,这样也就尽量避免了回忆第二次的判断点。语法也可以如此。逻辑稍有不同,逻辑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到选项的Line of Reasoning上,这样选项是不容易记住的。下次再做时告诉自己上回的理解不一定到位,同样把注意力最大的集中在Line of Reasoning上,这样你就能尽量避免回忆了。——做重题时不错 8、GMAT是一场个人的战争,那么我们就必须有战略及战术观,这两项能够左右战争的局势及最终结果。阅读是一个战略问题。因为他涉及到其他各部分的做题质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前期要重点突破的方面。即便是你要临考了,剩下一周到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也建议至少把一半的时间用在阅读上。逻辑比较好突破可以放在中期加强,而语法前期可以稍花一些功夫,把基本概念建立起来,后面只需要保持状态。冲刺阶段主要是模考及总结以前所有的错误,不要再做新题了。数学只要中期熟悉一下概念,再做些难题,冲刺阶段模考,及做数学机经,就行了。如果感觉数学基础不好,中期就要相对加强一些。 9、复习材料的选择也是一个战略问题。数学主要有以下教材1.新东方数学难题精解,2.陈向东数学高分突破,3.GWD数学高分手册,4.费费数学宝典。选择其中一本就行了,再把上个月的数学机经,做一遍,不懂的弄懂即可。 10、战术:首先,要设定一个稍高于自己能力的目标。论语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后,你的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第二,每个阶段要列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通常一个月一个,但计划要列的有张力。第三,在执行计划时,不要找任何借口。时间就是在“假如”中被浪费掉(这是人性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劣势)。也不要轻易更换计划。第四,如果出现焦虑情绪,做题前最好也通过“冥想法”放轻松,这样才能保证效率。第五,每天每个部分做新题前,要复习昨天甚至是前两三天的错误,可以用“冥想法”在脑海中复习,也可以翻翻前几天的笔记。复习错误特别有用,我拿自己做了一个试验,大概20次左右。其中10次我开始做新题前复习以前错误,另外10题我开始做新题前不复习以前错误,我发现在前一种情况下比在后一种情况下,正确率要高10-20%。第六,每次做题一定要读完所有的选项,哪怕你对某个选项有绝对把握。读完选项是一个好习惯,习惯就是千百次反复实践的结果。所有下面我想就各部分的特点分别谈谈具体技巧。 11、阅读:我想把准备阅读这个完整的过程分为,洗菜,切菜及配料,烹调。洗菜:如果你的基础不是很好,读得很慢或基本看不懂,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我建议大概花60个小时(每天两小时),每天就看杨鹏的难句,再做GRE阅读8篇。建议不要在乎GRE的对错。因为我把他说成“洗菜”,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会太影响最后菜的品质,但却是必不可少。切菜及配料:这个过程很关键,因为它对最后菜的味道有较大影响,不同的配料及切法,会影响到菜的色,香,味,形。所以你要刀工得法,而且你还要选对料,即合适的教材。既可以是LSAT阅读,可以是新东方的63篇,也可以是OG。我建议最好选OG及新东方63篇。按照anchoret的方法把他们理三遍。烹调:这个阶段也会决定菜的品质。它就是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我在最后二十天中做了9个模考,把阅读的错误结合我在OG中的错误仔细体会了一下,发现错的类型很相似。最后四天,我每天大概做20多篇阅读,就做OG及新东方63篇 ,把我有可能错误的类型通过做题加深印象。但想提醒两点,做错的题最好要看看OG后面的解释。我最后三十天把后面的解释看了一遍,感觉收获很大。另外一定要特别注意比较选项中关键词,现在考试中文章越来越简单,可选项之间差别越来越小,比较难排除。——可能是因为我没有洗菜、就直接切菜炒菜了,所以刚开始吃着还好,后来肚子疼了。 几个大问题:学习习惯、计划性可行有节奏、暂时记忆力试试、长久记忆力要不断反复、阅读能力。 
-- by 会员 yolanda0415 (2010/11/6 14:34:43)
平衡这贴,我看了5、6遍,每次遇到瓶颈时候都看,真是一个好帖子。Yolanda姐姐,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