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etsdoi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江之一 为什么读长江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0-1-12 10:34:33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来了CD,看到大家都无私地贡献自己的jj,我才感受到一个民族团结的灵魂。考完gmat,开始混亚太版,却又发现打回原型了,长江……中欧……中国人……
92#
发表于 2010-1-12 12:34:59 | 只看该作者
用点脑子好吧,不要不管什么情况就来说团结说贡献。老好人其实不是好人。你会去团结三聚氰胺的制造者吗?

团结是要团结志同道合的人,欣赏是要欣赏有骨气有担当的人,什么样的作为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来了CD,看到大家都无私地贡献自己的jj,我才感受到一个民族团结的灵魂。考完gmat,开始混亚太版,却又发现打回原型了,长江……中欧……中国人……
-- by 会员 HydraDream (2010/1/12 10:34:33)
93#
发表于 2010-1-12 13:11:51 |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都觉得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来了CD,看到大家都无私地贡献自己的jj,我才感受到一个民族团结的灵魂。考完gmat,开始混亚太版,却又发现打回原型了,长江……中欧……中国人……
-- by 会员 HydraDream (2010/1/12 10:34:33)


争论几句,就扯到民族上去了
你是不是中国人?
94#
发表于 2010-1-12 13:39:44 | 只看该作者
总体来说,长江MBA,道德素质都比较差,言之无物,任何讨论不是被删就是被模糊。
为什么这样的商学院的学生就不能老老实实的披露一下自己所知的的就业OFFER呢?有这么难说出口吗?也没人要求你要什么格式,就是有个直观了解而已。
相比较中欧的披露标准,长江还处于ST阶段。
95#
发表于 2010-1-12 13:52:5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后门困境” 案例讨论 From FT中国版

各位真正的长江MBA校友,如果上了那么多门课都真空澄静,好像什么都沒学到,那,最少有一门是可以有一点见地吧。

中国人的“后门困境”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2010-01-08 (www.ftchinese.com)
我在中国国内的一位朋友对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他去外地旅行,在中国北方一个小县城的火车站售票处排队买票。天很热,队伍有点儿长,不久便陆续有些人不耐烦,离队去售票处后门找熟人。他估计这些人都是本地人,大概因为这个小县城不大,买票者、卖票者多少都会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他人生地不熟,只好老老实实地排队等待。渐渐地,离队的人越来越多,前门的队伍越来越短,最后,像他这样的外地人也没花太多时间便买到了票。买票后,出于好奇,他绕到了售票处的后门,发现那里的本地人也排起了不短的队,其中一人曾在前门的队伍中排在他的前面。

听完这个故事,我笑岔了气。我不知道这是他亲身经历的真事,还是仅仅是个笑话。我判断,是真事的可能性不大:第一,我的这个朋友总是爱说笑话;第二,走后门的人通常不会再排队;第三,如果后门的队伍太长,他们最终会返回前门的。

但即便他说的是个笑话,我也觉得它体现了更深层的真实:第一,它揭示了“关系”在中国的重要性;第二,它反映了中国人对“关系学”既迷恋又反感的复杂情感;第三,它也顺便调侃了一下“走后门”现象的荒谬本质。

在中国,谁都知道“关系”的重要。没有“关系”,寸步难行。有人还总结出一句话:“在中国,关系就是生产力。”

中文进入英语词汇的音译词不多,guanxi(关系)是一个,因为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意译词。英文中的“relationship”、“connection”、“contacts”、“networking”等词语与中文中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这些英文词最多只是“人际联系”的意思。

任何社会都需要一般意义上的人际联系,西方也不例外。但对这种人际联系的依赖程度,中西显然有着很大差别。在西方,如果你认识关键、重要的人物,也会更有利于你的职业升迁或商业成功,但即便你没有什么“关系”,你也能存活,甚至活得不是太差。但在中国,如果你没有任何“关系”,那就可能意味着你活不下去,或至少活得很差。

此外,西方社会的运作主要靠规则来调节和维系,西方的人际联系固然也重要,但它不能超越法律、道德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一个“规则社会”。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靠“关系”来调节和维系的社会,中国虽然也有法律,有道德,有规则,但“关系”可以超越法律,腐蚀道德,破坏规则,“关系”可以造就法外之“法”、“关系”内的“道德”(如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潜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

当然,纯粹的“关系社会”和纯粹的“规则社会”,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不存在,而且,中国和西方亦非一成不变的社会。西方并非有史以来一直就是“规则社会”:19世纪英国法律史家梅因曾把西方社会的演变概括为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而契约就是规则。“规则社会”其实是工业化、都市化、资本主义革命、消费者社会的产物。而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化、都市化和市场化运动,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影响社会习俗和文化。在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关系”对中国人生活、工作的影响比今天要大得多,举例来说,30多年前,普通中国人如果搬家,也需要托“关系”找车,叫朋友帮忙,因为那时中国既没有专业的搬家公司,也没有私人汽车,只能通过亲戚、朋友、熟人等各种社会“关系”,来实现这种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事情。但在今天,即使你自己没有私车,亲友也不肯帮忙,你只要花点儿钱,雇一家专业搬家公司即可。

但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又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的“关系”文化,就像穿透了柏油路面、水泥广场而蔓生的野草一样,经受住了工业化、都市化和市场化的冲击,顽强地生存下来、蔓延开去,甚至在这种博弈过程中腐蚀、扭曲、改造了市场化进程,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具体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靠人情来“润滑”的,在市场经济时代,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则要靠金钱来“润滑”,调节和维系社会的东西依然是“关系”,而非契约或规则。

西方的“规则社会”也有它机械、刻板、甚至冷酷的一面,尤其在英国,人与人之间虽然彬彬有礼,但缺乏更有人情味的沟通和互动;中国人讲人情,重“关系”,只要不逾规违法,其实是一件好事,但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深层运作的人都知道,如今某些中国“关系”的游走运行,似乎已经远远超越了人情味的层面,“深入”到了规避、破坏规则、道德、法律的层面。中国“反腐”难以深入、甚至越“反”越“腐”的现象,其原因除了制度不健全之外,也与中国“关系文化”弥漫全社会犄角旮旯、浸透所有人血液骨髓有着很大的关联。

“关系社会”不仅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也是一个不经济的社会。

首先,“关系社会”不公正:这不仅因为某些不受制约的“关系”运作往往逾规、缺德、违法,而且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每个人享有的“关系”资源往往差别极大,即使所有的“关系”互动都在法律、道德、规则的框架之内运作,有“关系”的人也比没有“关系”的人更能占点儿小便宜(即在大家都在“前门”排队的时候,试图从“后门”溜入),有“高层关系”的人比仅有“低层关系”的人更能占点儿小便宜(即发现“后门”也有人排队的时候,试图插队,或试图另辟蹊径:从“后窗”跳入),这使那些没有“关系”的人和只有“低层关系”的人有着一种深深的不平之感。

其次,“关系社会”不经济:即使对那些有“关系”的人和有“高层关系”的人来说,构筑“关系网”和运作“关系”,也是要付出很大精力,花费很多金钱的。我不否认中国的确有不少从“关系”运作中获益甚丰的人,但对多数人来说,他们对“关系”的投资却远远大于回报。如果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可以通过履行契约、遵守规则而完成,这笔用于“润滑”各类“关系”的费用,本来可以有更好的用途的。对整个社会来讲,这种“不经济”就更加明显了:没有人统计过,中国的“关系润滑油”如果兑换成金钱,其总量有多大、在个人消费额和全国GDP中占的比例有多高,但肯定不是一个小数。总之,拉“关系”的成本和代价不菲,是对中国人有限的金钱、物质、精力、时间、感情等方面资源的毫无意义的浪费。

颇具讽刺意义、甚至悲剧意义的是,在中国,其实人人都知道这种宏观意义上“关系社会”的弊病,但人人更清楚微观意义上自己没有“关系”或没有“高层关系”的不利之处,于是,人人都拼命拉关系、走后门,然而,正因为“关系”资源分配难以平等,也永远不会平等,正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结识并有财力买通“后门”的“把门人”,所以,那些拼命拉关系、走后门的人,或许因偶尔获益而沾沾自喜,更多的情况下却因无法“破后门而入”而倍感沮丧,但沮丧感又激发了寻找后门的更顽强的“斗志”,就这样,人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而无数此类个体行为的综合效应,却是形成了一个更加不公正、更加不经济的社会环境——嗨,这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关系悖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后门困境”。

我真的不知道,中国人何时才会、如何才能破解这种“关系悖论”?更不知道中国人是否有足够的智慧最终走出这一“后门困境”?也许,只有当中国人发现“后门”也排起了很长的队伍之时(就像我那位朋友讲的那个故事中的情景),才会共同探讨如何订立排队的“规则”?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邮箱:weicheng_ft[在] yahoo.co.uk)

本文的网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0686
96#
发表于 2010-1-12 14:57:03 | 只看该作者
跑题跑太远了,本来楼主是分享经验感受的,变成了吵架贴。如果想骂长江换个单独的帖子,我们没意见。那些话也是说了多少遍了,每年都一样,而且有的只是换了个用户名,都很熟了,有的也认识。
就业的事去问招生办或者在招生会问,我们只是校友,我们班的情况我知道些,现在的情况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了解的基本也是从就业报告看。如果想帮助这里的申请者,如果长江是所烂校,如果是伸张正义,网上有院长的信箱,也可以写信给李嘉诚基金会,写给教育部揭发,在这里吵吵算什么呀?能达到你帮助申请者以证试听的效果吗?你也可以写个长江黑幕,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都会知道,这才是被蒙蔽的申请者所称赞的。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4:59:12 | 只看该作者
回来了。
封贴。请斑竹帮忙。
1. 请dodo1985,认赌服输。拿出10万块来。别以为我找不到你。你跑不了的。这不是威胁。我会让它变成事实。
2. 请不要老扯上中欧。开始是讨论长江的内部事情。后来,给我搞到了长江的好后。到现在居然扯上了中欧。关中欧什么事?
3. 不管哪家商学院,都是院方发布信息。从来没有校友发布信息的。Dodo1985,你脑子被挤过了?你平时是不是八卦多了。公司没什么消息,你先发布的?我早晚会找到你在哪里工作的。
4. 拿10万块来。不用废话。欠我钱的人。从来没有逃掉的。我只能告诉你,你通了我的马蜂窝了。
98#
发表于 2010-1-12 16:16:51 | 只看该作者
江湖上长江结了些梁子,人家骂骂就骂吧,有的是让长江拒了,有的是其他恩怨情仇,见过不少了,有些人确实恨长江不倒,也有些人认为长江这个那个,没有恩怨就不是江湖了。
骂骂挺好的,感谢这些人吧,以前骂交换学校少,三年前已经想交换都都能去了,去年之前也骂长江国际学生比例少,今年一下子30%,本质上讲,这些人是来帮助长江的,一来吧。就没人骂哈佛,长江还是不行(当然行了,也一样会有人骂其他的,有哪个人哪个机构让所有人满意呢),长江人继续努力吧。
99#
发表于 2010-1-12 16:58:44 | 只看该作者
江湖上长江结了些梁子,人家骂骂就骂吧,有的是让长江拒了,有的是其他恩怨情仇,见过不少了,有些人确实恨长江不倒,也有些人认为长江这个那个,没有恩怨就不是江湖了。
骂骂挺好的,感谢这些人吧,以前骂交换学校少,三年前已经想交换都都能去了,去年之前也骂长江国际学生比例少,今年一下子30%,本质上讲,这些人是来帮助长江的,一来吧。就没人骂哈佛,长江还是不行(当然行了,也一样会有人骂其他的,有哪个人哪个机构让所有人满意呢),长江人继续努力吧。
-- by 会员 foever (2010/1/12 16:16:51)



这好像不是你之前的Version。让版主封顶是逃避,也好,见到一个比较像样子的,有点积极性。相信你亦知道这的差距是需要填补,我就不点明了。

机会是畄给有準备的人。在四五十年后,你可以看到什么?
100#
发表于 2010-1-12 17:19:37 | 只看该作者
有什么好争的,中国那么大,出10所世界top50的商学院都不过分。但现实是,无论长江还是中欧,跟世界级的商学院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努力找差距,提高我们中国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才是首要的,不要那么狭隘,讨论到长江就把中欧拿出来做一番对比,其实两家各有特色,没必要为了抬高一家而贬低另一家的把。另外,就就业来说,最后跟ck竞争工作offer的不会仅有中欧的学生,还有中国其他的商学院和其他国家的确的商学院,跟中欧毕业生竞争工作offer的同样也不会仅有长江的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13 18:1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