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北京一战,考了一个很对不起观众的分,从考场的mm手里拿到非正式成绩单的时候,我略微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在看到分数的一瞬间,我脑子里突然间有个小人和我说,我一定会再来,想用这么个分数让我退却,不可能。狠话说完了,该说点正经的了。我很幸运,在刚刚接触GMAT的时候,我就知道了CD,让我走了很多弯路。虽然我很对不起CD的帮助,没有考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分数。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潜水,没有给CD做过什么贡献,我就奉献一点机经吧。 3月20日 北京 AA:大学的房屋居住率下降,因此收入下降了。因此有人建议说,一方面减少空置房屋的供给,一方面应该降低房租,使得学生不要到学校外面去住。 AI:在不得到雇员同意的情况下,雇主不能获得雇员的健康或者私人信息。 MAth,SC和CR似乎都有一两道PRep上的原题,不过我用脑过度,恐怕自己的记忆有问题了。 Math: (1)有一个教学实验项目,在32个学校开展,每个学校有两个班,同时共有37个老师参加,每个老师呢,至少带一个班,但是呢有不会带多于三个班。问带三个班的老师的数量最多和最少分别是多少? (2)有9个连续的奇数,中数是109,问这9个数最大的数和它们中数的平均值。 (3)问x、y和的绝对值是否小于它们绝对值的和?这是个Data sufficiency. 一个好象是x、y的和大于0,另外一个肯定是xy小于0。答案是第二个是充分的。 (4)有一个什么物质是四种混合物组成的x、y、z、w,总重量是96,w:x:y是1:3:4,好像是z:y是5:2吧,问z是多少? (5)有个长方形被分成了三个三角形,知道长方形的长边被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分为2:1,和长方形的面积,问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RC:抱歉,记不清了。 只想起来一道:18世纪和19世纪缩减工人工作时间,有学者提出。然后福特公司等都响应了,在1920和1930年代。但后来商业社会对这些学者的观点的支持又消失了。然后就是一些学者提出为什么不支持了。有的说缩减工作时间不符合商人的利益,有的说不是。 逻辑里面好像有一道关于用除草剂会影响某种鸟类的题,和prep里面有一道题类似,用词机会都一样。但我感觉还是做了一些调整的。所以大家在碰到prep里面出现的题的时候一定还是要看清楚,再答。 其他的逻辑真是被我都还给了出题的人了。 最后,写一点我失败的教训给一些后来者,大家就当以史鉴今吧。 第一,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MBA,这样不至于看书太艰苦,太累的时候坚持不下去。而且虽然人生就是要不断尝试,但是还是最好三思而后行,省得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自己在走弯路。 我本人2007年就买了OG,中间充满干劲的看过两次,那个时候还上班,基本上看个十天半月就坚持不住了,都半途而废了。现在分析就是那个时候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想读MBA,没有动力。 第二,客观看待自己的基础,把时间安排的充分些,但也不要过长,以免最后产生厌烦情绪。 我的时间就略显短了些。真正能够复习的时间差不多就一个月(我是全职复习)。我去年12月开始看,而且我还非常不知趣地报了2月15号的考试(又推迟了)。虽然当时认为自己已经充分考虑了要装修房子和过年的因素,但是没想到的是装修房子居然如此耗费精力,从12月中旬到2月20日,我几乎80%的经历都被装修房子、买家具、搬家占据了,每天从喧闹的装修工地或者建材城回家,根本没有看书的想法了。所以还是要对自己的时间有个比较好的安排。当然如果你精力过人,那就另外说了。 第三,考前一个星期,我突然间觉得,GMAT考的不是纯粹的知识或者语言,考得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会使我们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受益。复习中应该把握这条主线。虽然也有各种取巧的方式,比如机经。但是如果在复习中能够以这种想法为基础复习,那么我们从GMAT里得到就不只是那么一点点语法,单词、或者逻辑知识。这样,我们所付出的时间也不至于只是应付一个考试。 第四,作文,虽然CD上大多数的帖子都说不用复习太长时间,但我建议还是早点动手好。就算不是很快就有一个定稿的模板,但是AA和AI的辩论思路,要早点训练。如果准备时间太短,根据大牛们的模板攒一个模板,很有可能在考场上会忘了思路。所以重点是思路,至于用什么样的短语、句子,还是根据自己个人的习惯为好。当然这可能只适用于一些在工作中经常用到英语,英语写作比较多的朋友们。 第五,考试还是最好早点到考场,最好是8点半之前到。我没有在那之前到考场,被考场的小帅哥说了,说考试注意事项都快说完了,你才来。虽然并不影响考试,但是最好还是早点到,也算是对监考帅哥还有mm的尊重吧。 才发现,我竟然哆哆嗦嗦写了这么多。算是对我自己前一段时间的交代,也是对CD的回报。希望我们都能如愿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祝福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