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uperbaby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HBS那么青睐Mck 的人?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4:57:00 | 只看该作者

61楼的问题我也想知道。06年mck上海和北京各招了20人左右,扩招带来的结果因该是平均水平的下滑才对。

有没有Mck的人来解惑一下? 谢谢!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5: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58和60楼:

我没有看不起banking和consulting之外其他行业的人。360行,行行出状元,这个讨论的对象并不涉及其他行业里的人,因为不是一个pool里的。你所谓的“名企 高收入行业”的确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做人应当眼光放长远一点,但这和本讨论关系不大。

我这里只是想把banking和consulting(Mck in particular)放在一起比较,因为这两个行业相对比较相近,基本上都是提供corporate level 的finance /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ervice(当然Mck也为提供NPO服务,但不是核心业务),同时从业人员的背景也比较像,当时找工作的时候都是同一拨人,b-school出来后找的工作也都差不多,所以才有相对强弱一说。

63#
发表于 2009-1-23 15:1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syer在2009-1-23 10:56:00的发言:

今年deans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一是就业率数字太难看(M7好像70%左右?),明年恐怕也不好看。二是全美申请人增加20%-50%,假设都是金融类的话,你可以想象聪明的“美本土白人男banker”申请人增加了50%以上。在这些人当中抉择,为adcom增加了不少痛苦。

收国际学生最大的作用什么?体现多样性和全球地域策略。(adcom收中国学生,并不指望这帮安静的亚洲人能革新学院文化,或者变成500强CEO或创业奇才。小概率事件不影响理性决策嘛。)

收国际学生(以及其它多样性学生)最大的担心是什么?怕他们找不到好工作。

所以如果每收一个国际学生,能在多样性上多占几项,给美白男banker腾位子,同时他又来自不担心就业的行业,那简直完美。所以解释很直接:比起banking来, consulting是少数民族中的大族,短期内找工作前景又不错,对统计数据必然起到个很好的平衡作用:多收些再明智不过了。

HBS要强人没错,不过平心而论,再牛的中国学生,由于语言文化的问题,也很难在一群白人学生(记得他们也是万里挑一的)表现抢眼。国际学生在校园里是个点缀,这是事实,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最大化利用美国商学院所能带给我们的资源。

另外对楼主说一句,从考大学、到找工作、到大风暴袭来、到申请,你应该能明白“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的意思。天时地利就像赤壁的东风一样变幻莫测。(你说consulting比起banking是退而求其次,可当年被高盛拒掉的人,一定也有条件最优,只是当时机缘巧合的人。)

还是这个分析精辟。。

6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5:30:00 | 只看该作者
“可当年被高盛拒掉的人,一定也有条件最优,只是当时机缘巧合的人”不想吹毛求疵,只是想指出一个现象。一个人如果申请了高盛,基本上也把MS, CS, JPM, UBS, LEH,DB, HSBC等投行都申请了一遍,应该是都没有拿到offer,才去了Mck或其他咨询的(极少数个别的例外),所以说也不完全是机缘巧合
65#
发表于 2009-1-23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可当年被高盛拒掉的人,一定也有条件最优,只是当时机缘巧合的人”不想吹毛求疵,只是想指出一个现象。一个人如果申请了高盛,基本上也把MS,
CS, JPM, UBS, LEH,DB,
HSBC等投行都申请了一遍,应该是都没有拿到offer,才去了Mck或其他咨询的(极少数个别的例外),所以说也不完全是机缘巧合"

你要我们说多少遍阿。这也许说明大陆去投行的人基本上都是申请了McK的,但是首先拿了McK offer却去了GS,不一定代表所有去了GS的人都拿了McK offer,也不一定代表所有去了McK的人都没有拿到GS offer。最后GS不要McK要不代表GS要高级过McK,只是GS和McK要求不一样。而HBS跟McK的要求比起GS要相像。这个逻辑要搞清楚。

再者,就算强者去了GS,弱者去了McK,但是现在弱者进了HBS,要么就是你的强弱定义有问题(假设HBS要强者),要么就是GS的在sell自己这个方面的training不如McK好,所以你也不要再啰里啰唆了。安心做你的强者吧。
66#
发表于 2009-1-23 16:24:00 | 只看该作者

不明白为什么麦肯锡的人一定是弱者,PE/IB的大公司如GS一定是强者。有些同学可能忘记了一句话叫做“人各有志”。特别优秀的人也许不一定要选GS,可能也会选择MCK,HBS的offer也不是人人都去的,有不少人拿到HBS的offer但是不去,如果单纯的用强弱来判断,Wharton的学生那几个(每年总有一些这样的人)拒掉HBS去了Wharton是不是就是弱者呢?

当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HBS的招生策略是这样的(甚至极度反感他的策略),觉得他漏掉很多优秀人才,可是他招的人应该不能算弱者。

67#
发表于 2009-1-23 16:3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proudking在2009-1-23 16:24:00的发言:

不明白为什么麦肯锡的人一定是弱者,PE/IB的大公司如GS一定是强者。有些同学可能忘记了一句话叫做“人各有志”。特别优秀的人也许不一定要选GS,可能也会选择MCK,HBS的offer也不是人人都去的,有不少人拿到HBS的offer但是不去,如果单纯的用强弱来判断,Wharton的学生那几个(每年总有一些这样的人)拒掉HBS去了Wharton是不是就是弱者呢?

当然我也不理解为什么HBS的招生策略是这样的(甚至极度反感他的策略),觉得他漏掉很多优秀人才,可是他招的人应该不能算弱者。

唉,HBS就是觉得自己牛呗。
68#
发表于 2009-1-23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eo-liu在2009-1-23 14:42:00的发言:

I also have the similar sense that some people here, academically/professionally excellent (viz. decent G/T, prestigious university, well-known company) though, don't possess a more grand, rational and mature view with respect to, among others, social strata,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kernal of personal realization and probably common sense. Neverthel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working and life experience, this may change.

As to the criterion of HBS, some friends say quite well. The school has its own calculation, since after all MBA education is a business. Admission and placement are cyclical and the school needs to strike a balance and takes well care of itself. Here, the school is obviously the rule maker.

For the applicant, it's much better to make yourself more prepared than to guess and even complai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3 16:51:22编辑过]
6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66楼:Don't get personal here, ok? Plus I am tired of this sort of "weak/strong"discussion.

Let's try to be more constructive and figure out what makes Mck babies have a big win this time while they completely lost to us three years ago. Even during these three years, we have worked much harder for people who write paychecks to us instead of spending incredible amount of time in office and dicussing essays. A lot of banking ppl are deeply frustrated by the factor that the guys from Mck are taking up an unreasonable number of headcount in HBS(If they choose to drop the offers in the end, oh? Great! If it's a third-tier school, who cares!). Therefore we need to find a solution here!    

回67楼:人各有志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是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是没有办法抵挡一年20万的收入和一年100万的收入差距的。这里讨论的大多数情况。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16:59:00 | 只看该作者

Hi uguyu,

Any insight into the "calculation" you could share with us? Thank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30 02:3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