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饔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月阅读基金老牛整理贴(50篇!!)大家都来搜原文!

[精华]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09-1-18 23:51:00 | 只看该作者
老牛还是那么努力 真是个好人啊!!
122#
发表于 2009-1-19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真牛啊,哈哈。

老牛,目录你也可以不用做链接,只要做一个list,一目了然即可。

另外,你的版本中,基本上是一个综合版,那如果遇到相差较大的不同版本,你怎么处理的呢?

123#
发表于 2009-1-20 01:04: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人类的睡眠”,我觉得应该是“微眼跳”的背景文章,似乎来自于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有人已经把这篇给翻译出来了。译文如下,可以当作背景知识了解一下,确实挺磨人的。

    当你阅读一行文字时,眼睛从左到右迅速扫过,每个字依次成为视线的焦点;当你盯着某人的脸,眼睛同样“不安分”,视线四处飘移:左眼、右眼、鼻子、嘴……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无论是在浏览文章、打量别人,还是在欣赏美丽的景色时。

    这种随意的眼运动叫做眼跳(saccades),只是眼部肌肉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我们的眼睛一直都在动,即便处于注视状态——如盯着某人的鼻子、眺望海天交界处的帆船时,也是如此。在清醒状态下,我们有80%的时间都在盯着这样那样的东西看,但不管看什么,眼睛总以我们无法察觉的幅度跳动。这种跳动对视觉的产生非常必要,如果让眼球在注视时保持绝对静止,你很快就会发现,眼中的静态景象完全消失了。

    直到最近,这些“注视眼动”(fixational eye movement)才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50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幅度最大的一种注视眼动——微眼跳(microsaccades)到底有何作用?一些科学家认为,微眼跳不仅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损视力,因为眼睛不断地跳动会使视线模糊。不过在美国菲尼克斯市巴罗神经学研究所,本文作者马丁内斯-康德教授所在实验室的最新研究却表明,当一个人注视静态景象时,必须依赖这些微妙的眼动过程,才能产生相应的视觉感知。

    微眼跳还是一个“跳板”,神经科学家借此可以了解大脑利用视觉产生意识知觉的方式。过去几年,我们和其他同行找到了与微眼跳有关的神经活动模式,这使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类的绝大部分视觉感知,都是在微眼跳的作用下产生的。而且,这种细微动作的运动方向不是随机的,而是指向人们真正关注的地方,即便眼睛正盯着其他地方——眼睛真正成为了我们思维的窗户,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意愿流露出来。

    即便你专注地看着某个物体,眼睛也从未停止跳动,只是你没有察觉到,因为这种微小的眼运动,对视觉功能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眼睛会不停地动”的秘密。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医生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指出,让一个人的双眼保持静止是非常困难的,他还认为“跳动着的注视”能防止视网膜疲劳。

    人的眼睛为什么要不停地动?从动物身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由于及时察觉环境变化有利于生存,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出了监测环境变化的能力。视野里出现某种运动变化,往往意味着捕食者正在靠近,或猎物正在逃离,这些变化促使视觉细胞以电脉冲的形式及时作出反应。而不动的物体通常不构成威胁,动物的大脑和视觉系统也就没有进化出相应的监测机制。青蛙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只苍蝇停在墙壁上,青蛙是看不见的,而一旦苍蝇飞起来,它立即就能发现,并用舌头抓住它。

    冯赫尔姆霍茨猜想,青蛙看不到静止的物体,是因为静止的物体不能刺激神经,导致了神经适应——视觉神经细胞逐渐降低电脉冲输出量,直至停止反应。神经适应可以节省能量,但限制了感知能力。虽然人类也有这样的神经适应过程,但和青蛙不同,我们能清楚地看见静止物体。奥妙就在于,人的眼睛能自己制造运动。注视眼动使整个视觉景象相对视网膜移动,以此刺激视觉细胞,使它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防止神经适应。这样一来,静止物体就不会从视野中消失了。

    相反,注视眼动减弱,视野中的影像就会慢慢消失。早在1804年,瑞士哲学家伊格纳茨·保罗·维塔尔·特罗克勒(Ignaz Paul Vital Troxler)就报告说,有意识地专注于某一事物,视野周边的静止图像会逐渐消失(见左页下图)。其实,这种现象每天都在发生,专注于某一事物会使注视眼动的频率或幅度暂时降低,注视焦点之外的事物的视觉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眼运动的频率和幅度稍有下降,我们的视觉能力就会被削弱。但是,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事物上,看不见的东西自然无法引起注意。

    要使眼运动完全停止,只能在实验室实现了。20世纪50年代初,一些研究团队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先把一台微型幻灯机安装在隐形眼镜上,再利用抽吸装置,将隐形眼镜附在眼睛上。于是,受试者透过眼镜看到的,就是幻灯机镜头投射出来的影像,而镜头会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利用这种视网膜稳定技术,图像与眼睛保持相对静止,结果导致视觉神经细胞产生适应性,影像从视野中消失。如今,科学家改进了这一方法:先用摄像机对准眼睛,监测眼运动情况,然后将眼球位置数据传送给一个投影系统,根据这些数据改变投影位置,使图像与眼睛保持同步运动。

    20世纪50年代末,科学家已经能将微眼跳的作用“分离”出来:在抵消了所有的眼运动(包括规模较大的眼跳)之后,他们人为地为眼睛增加了一些类似于微眼跳的运动,结果发现视觉感知恢复了。然而,另一些小组的研究结果却相反:在同样的条件下,加上微眼跳之后,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当时的视网膜稳定技术都不够完美——比如附在眼睛上的隐形眼镜可能滑落,仍然有微弱的眼运动在发挥作用。于是,没人说得清楚,试验结果到底是由微弱的眼运动导致的,还是由“人工”微眼跳带来的。

   

    几乎在同一时期,科学家还发现了另外两种形式的注视眼动:飘移和震颤。飘移是一种慢速的曲折运动,在快速直线运动(即微眼跳)的间隔期出现;震颤则是叠加在飘移之上的、幅度小但频率高的振动。微眼跳是幅度最大的一种注视眼动,需要横跨数十个到数百个光感受器细胞的范围。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细胞的作用是探测光线,可分为视锥细胞(cone)和视杆细胞(rod)两种,前者负责精细视觉和颜色视觉,后者负责低亮度视觉和外周视觉。震颤是注视眼动中幅度最小的一种,不超过一个光感受器细胞的尺寸。几十年来,对于这几种注视眼动(尤其是科学家研究最多的微眼跳)是否有维持视觉的功能,科学家都不敢贸然下结论。持否定态度的人指出,有些人能够在几秒钟内抑制微眼跳,而视野中心的景象并没有因此消失(通过特罗克勒实验可以证明这点:当你暂时抑制住微眼跳时,圆圈消失了,但视野中心的红点仍清晰可见)。此外,在执行射击或穿针等精确度极高的视觉任务时,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凝神屏气,让微眼跳暂时停止。1980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琳·科勒(Eileen Kowler)和罗伯特·M·斯坦曼(Robert M. Steinman)由此得出结论:微眼跳对视觉没有任何贡献,它们可能“只是一种神经紧张的表现”。

    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陷入停滞,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了新的进展。科学家开始研究注视眼动可能在眼睛、大脑中产生的神经反应。1997年,我们开始与哈佛医学院的戴维·休伯尔(David Hubel)合作,他曾在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研究中,我们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一个小点,在小点之外的其他地方显示一根光条,然后训练猴子紧盯小点。当猴子注视小点时,我们记录下它的眼动情况,以及中脑外侧膝状体核(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和后脑初级视觉皮层中的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情况(右图)。

    上述试验的结果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公布,表明不管静止的光条出现在被记录细胞的感受野之内,还是感受野之外,在它的刺激下,微眼跳都能提高外侧膝状体核和视觉皮层细胞的放电率。这些发现有力支持了“微眼跳有用论”——即微眼跳在维持视觉景象、防止视觉消失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这种作用确实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开启了破解视觉感知密码的大门。在猴子试验中,我们发现,相对于神经脉冲的零星发放,微眼跳与电脉冲快速爆发式发放的出现关系更密切,这表明电脉冲的爆发式发放是大脑使用的一种信号,标志着猴子看到了东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0 1:14:28编辑过]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01:55: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如果能找到原文的话那就太好了
125#
发表于 2009-1-20 04:43:00 | 只看该作者

英文原文我只有权限看到一部分:

As you read this, your eyes are rapidly flicking from left to right in small hops, bringing each word sequentially into focus. When you stare at a person’s face, your eyes will similarly dart here and there, resting momentarily on one eye, the other eye, nose, mouth and other features. With a little introspection, you can detect this frequent flexing of your eye muscles as you scan a page, face or scene.

But these large voluntary eye movements, called saccades, turn out to be just a small part of the daily workout your eye muscles get. Your eyes never stop moving, even when they are apparently settled, say, on a person’s nose or a sailboat bobbing on the horizon. When the eyes fixate on something, as they do for 80 percent of your waking hours, they still jump and jiggle imperceptibly in ways that turn out to be essential for seeing. If you could somehow halt these miniature motions while fixing your gaze, a static scene would simply fade from view.

126#
发表于 2009-1-20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a lot!
127#
发表于 2009-1-20 21:22:00 | 只看该作者

snowsummer太牛了,赞一个!

这篇文章看中文都要花些心思,要是直接上来英文估计就晕了

128#
发表于 2009-1-20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snowsummer!
129#
发表于 2009-1-21 03:07:00 | 只看该作者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4:30:00 | 只看该作者
到50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13 15:5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