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483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案例讨论VIP房 - 危机管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4:54: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 案例讨论VIP房 - 危机管理

以下純为案例资料, 与犮帖者利益, 立场及观点无关...

逼捐者们先用君子企业把万科打成小人,自己再因为批判小人成为君子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薛成】鲁国法律规定,如果国人在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将他们赎回,可以到国库报销。有次子贡赎了个鲁国人,回来拒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你这样做不对。有此先例,今后鲁国人就不愿替同胞赎身。接受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不接受,就破坏了鲁国法律。”子路救起个落水者,那人表示感谢,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鲁国人必将勇于救落水者。”这就是著名的“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
  让而止善有了最新的版本,汶川大地震后的逼捐。一些明星人物和企业捐款没有达到一定额度或比例,就受到非议。同理,有此先例,很多国人将再不愿替同胞捐献。上面的故事充分显示了孔子的智慧。但在我看来,逼捐行为也能追溯到他的思想中。
  很多道德体系自下而上构建,比如佛教有五戒,基督教有十诫,规定底线,其上都是善。儒教却相反,以上善为底线,提倡君子,其下都是小人。又怎么做才是君子?先贤几千年长篇大论,但对比那些自下而上的道德,就能知道,底线以上,人们的动机平等,行为和结果只有程度的差别,不可能划出明确的界线。孔子自己也在《论语·里仁》中承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大意是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做,根据义行事。义又该怎么做?说不清。经典就是翻来覆去地循环论证。
  惟一有执行性的,就是君子比小人好,小人比君子孬。道德并非绝对尺度,而是相对高度,比出来的。人生漫长复杂,要有可比性,又只能截取特定情境中最容易看到和量化的事物。在汶川赈灾中就是捐款额度,所有明星企业构成一个情境,明星人物构成另一个。
  孔子自己非常世故,把上善定得很低,但他设计这样的机制,不能保证别人把底线无限抬高。逼捐者们没有说明他们心中的底线。但我们参考多家明星企业捐出1000万,这就是君子。万科只捐200万,就成了小人。
  逼捐者们显然并非明星企业家,而是普通人。所有的普通人构成一个情境,据传最高的捐款已达十万,比例则有一位乞丐身上全部的105元,再多些人捐出月薪。如果只有他们是君子,大多数包括逼捐者就都成了小人。但这个标准只用在别人身上。君子小人循环论证,逼捐者们先用君子企业把万科打成小人,自己再因为批判小人成为君子。只需在论坛上发发帖,多么廉价。
  捐款本意是无偿和自愿,但如此逼捐,就变成交易和苛捐杂税。既然是交易,要考虑性价比,但名是如此昂贵。苛捐也没有强制力,捐200万和不捐都是小人,不如不捐。总之只能造成少数好名之人和企业攀比,却伤害更多的善心。我们也能看到某著名网络媒体将企业按捐款额分等排列。
  让我们思考更难看到和量化的事物。地震无法预测,很多企业的捐款之多,肯定早已超出预算的慈善支出和不可预见费用。他们必须填上这个大窟窿,只能通过节流增效。如果转嫁到客户、员工、股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头上,那不如让他们自己掏腰包捐,管理层在利用企业沽名钓誉。
  捐款不能全数到位,也是公益事业公开的秘密。在大纸板上划零高高举起,很爽很轻松,但拿出真金白银就有些痛苦。如果那些君子企业迟迟不兑现承诺,怎么办?媒体揭露,把他们再打成小人?还是弄一个实到捐款君子榜?参考孔子对子贡的教诲,我们应私下鼓励他们尽力而为,协商各种变通的办法。
  企业的优势不在钱,理论上钱都是股东的,而在效率。逝者安息,活人还有很长的日子,灾后重建才刚开始,特别是数百万人的房屋程度不同地损毁。国家将投入大量资金,社会各界捐款也近百亿,如何最有效地使用,改善灾民生活,虽然政府主导,最终企业承担。能履行合同,获取基本利润,不发国难财,已经值得庆幸。如果新房成本压缩1%,同时坚固和舒适度提升1%,要比捐出千百万强的多得多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昨日清晨,在地震后深陷舆论风暴的万科宣布无偿投入1亿元以内资金参与灾后重建的公告迅速传开。上午10点,记者赶到绵竹县遵道镇,万科的多名员工正在倒塌的医院、镇政府前搭建临时卫生院和指挥中心,董事长王石也出现在现场。对于近日来网络上的指责,王石表示一直在反省,并为自己关于捐赠的不当言论向网民、万科人和万科分别道歉。

王石:当时不清楚受灾情况
 

地震发生后,万科捐赠的200万元引起网友争议,而王石在博客中回应,“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并称万科集团内部普通员工捐款以10元为上限。一石激起千层浪,万科和王石在灾后一直受到一些网友指责。昨日,王石在接受采访时一改在博客中的态度,三致歉意:“我写那篇文章时,并不清楚这次受灾如此严重,几天来一直在反省,那个时间那样说的确不合适,心里感到不安,这篇文章引起网友对抗灾分心我道歉,给万科人带来压力我道歉,影响万科的形象我也要道歉。”

王石说,地震发生后捐钱是重要的部分,此外每个企业都在找自己的位置,如银行贷款不催、铁道部门保证运输、通讯部门保证通讯畅通:“万科是搞建筑的,我们的长处和优势是家园重建,要让灾后人民恢复正常生活,过得比震前更好。遵道镇很美,年年梨花遍野,明年我们希望梨花节如期举行。”

万科:重建纯属捐助性质
 

绵竹县遵道镇靠近山边,在地震中镇上的房子几乎全部倒塌,剩下的主体结构也受到破坏不能居住。记者在现场看到,卫生院的楼房全部变形,扭曲的楼体中,砖块、钢筋暴露在外。由于临时帐篷里只能处理一些小伤小病,所以万科的十几位工作人员正紧张搭建板房,预计今日就可以恢复卫生院所有功能,包括药房、手术室、消毒室,病房可以容纳60位病人。镇政府办公楼也倒塌了,在楼房一侧推出空地后,万科的工程队已经将临时指挥中心搭建完毕,各个办公室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王石说,目前万科集中力量先做好一个镇的生活过渡工作,未来还将用现代的房产技术把学校、医院、镇政府建得更好:“初步设想是征求政府意见,把学校建成一个抗震标准高的公共空间,地震时这里变成一个避难所。”王石表示,万科已经对外发布公告,董事会同意未来3至5年内投入1亿元以内资金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以绵竹市遵道镇为重点。

成都万科负责人称,万科参与遵道镇的恢复重建,属于纯粹的捐助性质,没有任何商业考虑,且万科不参与遵道镇乃至绵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任何商业性开发,包括微利项目的开发。

王石博客原文摘录
 

——地震发生当天,万科集团总部捐款人民币200万。一些网友对这个数字很不以为然,大呼和万科形象不相称,呼吁万科再多捐点。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合适的。

——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5: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资料可能远远不夠全面, 还望来者更新补充, 及提出新观点, 新理论, 集思广益...

团结奋进, 办好企业,  传承盛名, 接力昨日的繁华, 延续今日的辉煌,建筑无限生活

在这里LZ擺下薄酒微菜,请班竹 Simbasl & ZJLrobert 亦莅临指导,亦请各大师高人上座, 抛砖引玉, 点评点评。

范围不限於单一企业, 关於之前小讨论可见於亜太版, 可作参考, 谨记不危言骇闻, 亦要言辞风雅: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6&ID=32427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4 10:17:45编辑过]
地板
发表于 2008-5-22 16:07:00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这个似乎属于PR咨询的范畴,不是管理咨询

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我是尊重并且认可王总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解的。我在另一篇帖子里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如果捐个人的钱,那是个人的自由;如果要捐公司的钱,等考虑到公司对股东所负有的信托责任,以及企业所承担的对其他利益相关体(stakeholder)的责任,不能单凭金额论英雄,而且也要看到除了资金以外的其它实际努力(比如造出安全性好的高质量住宅),也是符合社会利益的贡献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22 17:17: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Simbasl兄賞光.中国企业人治色彩重,企业家 = 企业,或其代言人,有段时间朝阳兄宣传个人代替宣传企业,曰:成本平宜.

是否全局战略管理范围,还值得商榷,Job 来到尽力而为吧. 谢谢.

Marketing 未有 Chairman of the Board. 如多人来讨论, 可能要simbasl兄捱义气, 赚多份了.

6#
发表于 2008-5-24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王石终于道歉了。只是他道歉的时间晚了一些——事实上我认为万科短时间内很难塑造出良好的正面形象了。

我挺认同财经网的这篇文章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能逼捐。捐款成了任务,慈善成了攀比,爱心也就成走秀了。所以不管是台湾大佬捐一个亿,万科捐200万,还是那位乞丐捐几百元,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感谢。

而万科不幸卷入捐款门,完全拜王石先生这篇不合适宜的博客所致——并不是他捐的少。因为冯伦这些人也没捐,挨骂声小多了。如果他不写这些文字,或许也只是被一些网民骂骂就算了,毕竟地产大亨们没捐的很多,且地产大亨一向是吝于慈善的。偏偏老王耐不住寂寞。为了图个痛快,反驳了几句。结果花了一个亿买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4 10:24:21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8-5-24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再看王石博客所写的:

1 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后半句说的不错。企业慈善不应该成为负担。关键是,以前发生灾害的时候,包括年初的大雪灾,也没怎么见地产企业出来捐赠。如果他们私下捐了没在媒体公布的话,他们的公关部门更该被批评了。这是宣传企业形象的良机,怎么能不公布呢?

何况,这次地震可谓几十年不遇的天灾,王石先生言外之意,把它归为“频发”的灾害之一……被全国人民骂死也可看成常态了。

2 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我实在不是很能理解。每次捐10元。上限。假设最低层的普通员工工资3000元。10元也就是0.3%。如果超过这个数字就成负担了。那万科的薪酬体系需要改革了。更何况,企业可以规定捐款的上限吗?虽然初衷似乎是为了保护员工。

8#
发表于 2008-5-24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3 王石说盖房子是其强项。但这次地震我们只记住了汉龙集团捐资建造的希望小学。万科的房子如何也没个报道。

4 王石每次登山耗费甚巨,但这次并未以个人名义捐款。于情说不过去。

如果象有些人所说,万科董事会授权最大的捐款限额是200万,那之后为了摆脱“捐款门”却又拨款一亿。前后不一。我倒认为,还不如坚持200万,王石以自己的名义捐款。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27 23:09:00 | 只看该作者
 

李嘉誠李兆基再各捐一億元
2008-5-20

【大公報訊】向來熱心公益、經常到內地支援教學計劃的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恒基兆業集團主席李兆基昨日共襄善舉,各自「加碼」增撥一億元捐款,協助四川災後教育和重建工作。

李嘉誠基金會昨日宣布,協助四川災後重建的第二輪計劃,將聯同長江、和黃集團再度捐資人民幣一億元,與國家教育部配套合作,設立特別教育基金協助四川受地震影響的大、中、小學各級學生,資助他們生活費和學費,作為日後繼續升學之用。

最新一筆捐款中,李嘉誠基金會將捐出四千萬元,長江與和黃集團則各捐三千萬元,配套合作的細節安排將由教育部統籌。

李嘉誠表示,設立這項教育基金,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可以幫助那些因為校舍損毀學生立即轉校繼續學業。

早前,李嘉誠和長實集團上周於四川地震翌日已即時在緊急援助基金撥出人民幣三千萬元和港幣五百萬元,作為協助四川災後重建的第一輪計劃資金。

另外,李兆基昨日在中華煤氣股東會開始時,帶領管理層和小股東,為四川地震死傷者默哀一分鐘。李兆基說,已通過私人擁有的基金向四川災區捐助一億元,以及透過私人持有的仁安醫院,招募醫護界人員前赴災區,其間所涉及的機票、住宿等費用,全數由他支付。

另外,李兆基兩名兒子李家傑及李家誠亦已分別捐出五百萬元和二百萬元賑災,李家傑更擬親赴災場,援助孤寡及協助學校和宿舍重建工作。

恒地副主席林高演表示,旗下港華燃氣將會利用該筆款項,利用旗下十二隊車隊,運送衣被、大米、乾糧、醫療用品和罐裝石油氣等物資到四川災場賑濟。

早前,李兆基及集團高層以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和中華煤氣公司的名義,已向受災地區捐款一千萬元。李兆基長子李家傑亦以百仁基金主席的名義捐出港幣五百萬元,李家誠、徐子淇夫婦則捐款港幣二百萬元。

李嘉誠李兆基再各捐一億元為四川賑災

中央社 (2008-05-19 20:10)
 

(中央社記者王曼娜香港2008年5月19日電) 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及香港恆基地產集團主席李兆基繼日前分別為四川地震災區捐款港幣三千萬元及一千萬元後,今天再分別捐款人民幣一億元及港幣一億元,至今香港賑災總額超過港幣十億元。 李嘉誠以名下基金會繼日前向四川災區捐款人民幣三千萬元,以及他旗下的長和系及TOM集團分別捐出港幣五千萬元及二千萬元給四川災區後,李嘉誠今天又以其基金會名義向四川災區捐款人民幣四千萬元,以及長江集團再捐款人民幣六千萬元,資助災區學生的生活費及學費。

李兆基繼日前透過名下基金會向四川災區損款港幣一千萬元後,今天又捐款港幣一億元,為地震災民提供醫療救急服務、糧食、臨時住宿、災後重建學校等。

李兆基的兩名兒子也分別捐款港幣二百萬元及五百萬元給四川賑災,同時將來也要在災區協助學校重建。

另外,香港民政事務局在十八區民政事務處的二十個公眾諮詢中心和各區郵局,以及透過銀行「民政事務局局長」帳戶為四川災民發起籌款活動,到今天中午為止,已經籌款港幣七千七百八十七萬元。 目前香港向四川地震災區的捐款總額超過港幣十億元,包括港府撥款港幣三億五千百萬元、香港電視廣播公司主席邵逸夫捐款港幣一億元、以及香港賽馬會及樂施會等非牟利團體分別捐款港幣三千萬元及二千萬元。

另外,香港多個台商團體包括港澳台灣同鄉會、香港台灣工商協會及國際華商協進會,也為四川地震災區發起籌款活動,捐款將透過中國政府駐港機構轉交受災單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7 23:21:57编辑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28 00:06:00 | 只看该作者

若讲做人谦厚, 莫过於此君, 真为上善如水.,亦養活了很多大牛

姓名:牛根生

性别:男
生日:1958125
国籍:中国
供职机构:蒙牛集团
职务:董事长
牛根生,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1978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中国策划最高奖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18下午,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
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第一财经日报》: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财经日报》: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第一财经日报》: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我没有被外资剥削
            

《第一财经日报》:有媒体说,在当年上市的时候,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是吗?
            

牛根生: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特点,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只能请别人,既然是请别人,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再说,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难道股民都是傻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
            

牛根生: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据网上的消息,伊利折帅、完达山内讧,三鹿蒙冤,三元亏损换帅,我们也曾遭到诽谤,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我相信,2005年大有希望,因为物极必反,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
   
牛根生档案
            
     
    ●1958
年生
        
内蒙古人
            
     
    ●1978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

        
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
            
     
    ●2003

        
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

        
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
     
    ●2004
年底
        
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
     
    ●2006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5 10:0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