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ally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OG11-57 faint! infer题怎么会有反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这道题我觉得还是弄清楚好一点,否则我每天都在想。仔细阅读了你10楼的每一句话,觉得还是不能认同。
我觉得问题出现在这里
“A本身是成立的,至于不成立的情况不需要讨论”, 如果A真的有不成立的情况,那怎么还能叫infer?
 "选项本身能推出销售增长;书商自己也觉的能增长,A能成为答案", 如果A并不是一定能推出增长,怎么办?

(黑体是引用gonghao的话)
你看看下面这道题,正好和上面这个题对应,也和你的话对应"选项本身能推出销售增长;书商自己也觉的能增长,A能成为答案"

M和N两个工厂,1990年销售量分别为60, 20, 1991年M的销售量大于N
选项A:M销售量的增长速度大于N的销售量的增长速度

你觉得题目能能推出来A?这也太夸张了吧?
的确M增速大于N,1991年可以使M的销售量大于N, 那不就是“选项本身能推出1991年销量M大于N,文章本身也是1991年销售量M大于N”, 这能叫infer么

如果这也叫infer的话,我可就真的不知道怎么做题了

帮忙解惑,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5 10:32:00编辑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2:09:00 | 只看该作者

ding ah

13#
发表于 2006-7-25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本题关键是理解原文的"sure increase in sale".对本书有两类人:不感兴趣,处于卖与不买之间(几率各50%).看了该杂志的excerptions后,有三类人,仍不感兴趣,看了excerption就不必买,看了excerption决定买.如果后两类的人数一样,意味着该杂志的excerption对该书的销售量没影响,因为本来买与不买的几率就是各50%.只有看了后决定买的人多于决定不买的人,才算"sure increase in sale".也即答案A.所以不存在楼主所说的例外.楼主讲"sure increase in sale".理解为凡是看了杂志后买书的人都当作销售量的增加,所以才出现这样的困惑.而没看到出了excerption后,让一些人决定买书的同时,也让一些本来要买书的人因为有了excerption而不必买.只有好处大于坏处,即导致买书的人多余导致不买的人,才算刊出excerption好处大于坏处,即sale增加.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23:55: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大牛lawyer百忙中答题。
首先想问您:infer题要推出的选项一定不能有例外吧?是否可以用举出例外的方法否定选项?

您的解释我看了,如果原来买与不买的概率真的各占50%的话,那我的这个反例肯定不成立,我肯定错了.可是我看了半天题,我觉得题目应该是不能确定原来市场的概率的啊。我举的这个反例确实一定能保证销量增加,却不能保证A成立。
假如市场原来有十个人, 三人买书, 七人不买
而现在实行题目所说的政策,如果十个人都看了杂志, 四人看了决定买书,六人看了决定以看摘要代替买书,所以不买。
此时销量增加了,三到四, 但是并不满足A条件,因为更多的人选择不买。

也许我钻牛角尖,原来市场买与不买的比例默认就是各占50%...?

15#
发表于 2006-7-26 03:20:00 | 只看该作者

infer 题,即Must be true的题,当然不能有例外.

除了不感兴趣,任何人在没决定前的买和不买的可能性都是50%

16#
发表于 2006-7-26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lawyer_1在2006-7-26 3:20:00的发言:

infer 题,即Must be true的题,当然不能有例外.

除了不感兴趣,任何人在没决定前的买和不买的可能性都是50%

lawyer的一句话=我前面说的一堆话,现在终于知道什么叫言简意赅了.......

语言真是个非常奇怪的东西:)

这类题真正做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想法的

题目说sale有增长,选项里找一个能增长的就完了,同时注意内容必须相关,无关的一律不要。只能是A了。

-----------

相信你对lawyer的解释还会有问题:你有可能举下面的例子:犹豫不觉的100人,10个人看了,买了书。90个人还是没买,你说销量增加了,但是A还是不成立。

这是一个统计学的理解,所谓概率50%,即出现的机会均等,结果也应该是对半开。

举个例子,“如果马路上只有汽车,我们每天上班出门,每天被汽车撞和不被汽车撞的几率是50%吗?”诈一看是这么回事,可事实不是啊,我们每天都完完整整的回来了。如果按照上面这样的解释,结果应该是每天上班人中有一半要被撞死。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50%的概率是错误的。

因此在100个犹豫不觉的人当中,在看摘要的前,买的几率和不买的几率应该都是50%。这样摘要在出来添一把火,买的几率就将高于50%,从而大于不买的几率。从而买的人不不买的人多。

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在书未出版前,大家都没买到书,

----------

M和N两个工厂,1990年销售量分别为60, 20, 1991年M的销售量大于N
选项A:M销售量的增长速度大于N的销售量的增长速度

你觉得题目能能推出来A?这也太夸张了吧?
的确M增速大于N,1991年可以使M的销售量大于N, 那不就是“选项本身能推出1991年销量M大于N,文章本身也是1991年销售量M大于N”, 这能叫infer么

如果这也叫infer的话,我可就真的不知道怎么做题了

帮忙解惑,谢!


 答:速度和销量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坛。选项A推不出的。

增长率=(销量2-销量1)/销量1;这样的话,对于M来说,(销量1991-销量1990)/销量1990 属于(大-大)/大

对于N来说:属于(小 - 小)/小。这样的话,无法说明M增长速度大于N。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题目说M和N两个工厂,1990年,M的销量和N非常接近,N工厂做广告,M不作,广告能极大程度上的推动销售,

我们能推出什么,

A:N的销量大于M的销量。

照你的想法应该是这样:

M=100 N=96

N做个广告,销量只增加3,这样M还是大于N,例外了呀。

---------------------

我们讨论的题目里

1。书没上市,大家都有可能买或者不买的可能,

2.书商争取的是在想买又不想买之间犹豫不决的人

3.没兴趣的人自然不会买,再多的摘录也没用。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2.书商争取的是在想买又不想买之间犹豫不决的人

说得好!这句话真是太关键了。终于知道为什么概率是50%了,终于明白了。

但是请注意,您漏掉一种情况
“3.没兴趣的人自然不会买,再多的摘录也没用。”后面应该加一句“ 原来有兴趣的人一定还会买,摘录多了也没有用” 只有同时有这两句话,概率才会是50%。

对不对?

可是我觉得后面这句话有问题。凭什么这样假设?原来有兴趣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受到负面影响而不买?

我知道你为什么说我举的速度和量的例子不对,因为基数不同。
我们可以抛开这种非连贯的,不可比较的量把它停留在原始的初中物理阶段
A,B两辆车匀加速直线运动,原来速度20, 10, 半小时后A速度大于B
选项: 加速度A大于B

这个题有问题么? 我认为量与速度不可等同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多谢gonghao, lawyer的patient,非常感谢!!!

18#
发表于 2006-7-26 12: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allyli在2006-7-26 11:52:00的发言:

2.书商争取的是在想买又不想买之间犹豫不决的人

说得好!这句话真是太关键了。终于知道为什么概率是50%了,终于明白了。

但是请注意,您漏掉一种情况
“3.没兴趣的人自然不会买,再多的摘录也没用。”后面应该加一句“ 原来有兴趣的人一定还会买,摘录多了也没有用” 只有同时有这两句话,概率才会是50%。

对于没兴趣的人,买的几率是0%。原来要买的人,买的几率是100%。这不是书商顾及的人物。50%的概率是针对,买还是不买之间犹豫的人说的。

对不对?

可是我觉得后面这句话有问题。凭什么这样假设?原来有兴趣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受到负面影响而不买?

有兴趣的人不准确,应该是必买的人。因为犹豫中的人也是对书有兴趣的。必买的人,是不管你做什么,他都会买的。这类人不在讨论的范围中。

我知道你为什么说我举的速度和量的例子不对,因为基数不同。
我们可以抛开这种非连贯的,不可比较的量把它停留在原始的初中物理阶段
A,B两辆车匀加速直线运动,原来速度20, 10, 半小时后A速度大于B
选项: 加速度A大于B

这个题有问题么? 我认为量与速度不可等同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汗~~~偶的物理差呀。加速度和速度还是有基数的差别啊,推不出啊,如果加速度A=B,N小时后A的速度都大于B啊。感觉这样的讨论偏离的原题了,汗呀。还是回来吧。

多谢gonghao, lawyer的patient,非常感谢!!!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好,此题假设

1. 市场上分三类人, 必买, 买与不买犹豫中,必不买
2. 必买者定义为: 原来必买者看了杂志不会转化为不买者,必不买者定义为:原来必不买不会转化成买者.

没问题了!


呵呵...

感觉像文字游戏.

问你个题外话,你说我前面的疑问来自于这道题本身,还是来自于我钻牛角尖; 以上的假设是本来就应该这么想还是必须经过缜密思考才会这么想? 也就是问你: 我是不是问了一个特傻特简单的问题, 绕了一大圈终于回来了?

...

20#
发表于 2006-7-26 13:3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kallyli在2006-7-26 12:43:00的发言:

好,此题假设

1. 市场上分三类人, 必买, 买与不买犹豫中,必不买
2. 必买者定义为: 原来必买者看了杂志不会转化为不买者,必不买者定义为:原来必不买不会转化成买者.

没问题了!


呵呵...

感觉像文字游戏.

问你个题外话,你说我前面的疑问来自于这道题本身,还是来自于我钻牛角尖; 以上的假设是本来就应该这么想还是必须经过缜密思考才会这么想? 也就是问你: 我是不是问了一个特傻特简单的问题, 绕了一大圈终于回来了?

...

记得SEN4SUN斑斑说过:文字是个讨厌的东西

同感了~~~

应该是这么想的,你想的太多了,不买的人还会买,买的人还会不买,这实在是太绕了。。。钻在牛角里出不来了

现在好了,牛角被broken up,您终于出来了。

题目说sale涨,你就找个涨的就完了,否则干扰因素太多,这结论没个几年是出不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15 19:4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