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晓路在2006-2-7 1:59:00的发言: 我感觉managersnotmba网友需要调整一下你现在的心态, 对MBA和职业生涯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对学校进行更细致地调查. 你现在过于偏激,主观和骄傲了一些.
1. 过了这几个月后, 我现在深深意识到行业选择和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MBA的学习对于我们可能更重要的是磨练自己, 使自己更mature和更open-minded, 切实提高communication, team-work和leadership. 同时我觉得人需要激情和雄心, 但具体地为人还是更humble一些, 处事还是更沉稳冷静一些为好. MBA的这一年多或者两年的学习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静下心来多思考思考, 重塑自我.
2. 我感觉你对你女友的潜力有些看低. 科大并不是象你想像的那么容易进. 科大分两批面试.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我去年的第一批在上海地区整整面试了三天, 最后只录取了两人. 可能还会发了点offer (但应该非常少), 但我知道那天下午一起面试的那批人只有我一人拿到了offer. 我感到很幸运, 因为科大的program很小, 在大陆每年只招10多人, 为了照顾diversity不少优秀的人都被拒绝了. 科大既然选了你女友, 那就说明Steven或者Chris一定看中了她的某些潜力, 她一定有她的特别之处. 你作为她的男友, 应该多鼓励她, 帮助她发现并发扬她的长处, 而不要动不动就说她干什么什么不行. 你怎么就知道她不行你凭什么现在就断定她不行?
3. 在我五年的工作经历中, 我面试过不少人, 同时我现在也在全面准备许多即将来临的面试. 说老实话, 我越来越感受到通过面试真正了解一个人挑到抓住合适的人真是太困难了, 即使通过许多轮面试以及各种各样的presentation, group discussion, competency test and stress test etc.. 很多时候面试的performance主要体现了应聘者的准备程度, 而不是他们的真实素质和潜力. 我想如果我以后考核一个人, 我可能会更注重track他在以往工作中的表现, 以及我通过free talk对他这个人的整体感觉. 说老实话, 我一直在琢磨Steven和Chris是怎么选人的. 我觉得我这届大陆的同学年龄比上届偏小, 但我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特色, 都有他们明显的长处值得我学习. 我还是比较佩服Steven和Chris的眼光的. 我们这届有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大陆的同学GMAT准备不足(据说基本没什么准备), 考得一塌糊涂, Steven面试她后觉得她很有潜力, 英语也还不错, 他坚决不相信她只能考那么一点, 他坚信他的眼光 (我想这可能也是科大只安排MBA Program两个最资深的人做面试的原因吧), 于是最后科大还是录取了她. 这位同学后来在入学前又考了一次GMAT, 考了730并拿到了Jebson奖学金. 我们几次聚会都谈到了这件事, 都蛮佩服Steven的. 总之, 我的意思是面试是很难真正衡量一个人的, 我是比较相信Steven和Chris的眼光的, 我觉得大家不要因为感觉科大的面试流程比一些学校简单就产生过多疑虑 (面试前其实就已经经过一轮筛选了). 人们常有一种心态, 感觉通过许多艰苦曲折才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4. 两年工作经验并不等于你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 你希望MBA Office尊重你, 满足你使周围的同学年龄都和你一样大好沟通, 那为什么MBA Office就不能同时尊重一些年龄小的同学获取快速进步的机会呢? 我们这届我周围有两个两年工作经验的同学. 一个是印度人, 他非常好学, 非常刻苦, 对人很nice, team活动表现也很好, 他家里有几亿的家产, 但他仍然自力更生, 现在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在做TA赚钱, 这很令我吃惊. 我很看好这个小伙子. 还有一个女孩是我一个公司的, 她曾经组织annual dinner, 现在在学校负责组织我们的业余活动和对外联络, 表现很不错, 她去年申请时也拿到了中欧的offer. 两个学校都给了她这个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offer, 那的确说明都看好她的潜力的. 我觉得你不做调查就这样埋怨他们是不公平的. 同时你也不能因为少数各例就否定整个一个学校.
5. 你关于IB和咨询的偏激的讨论说明你对MBA了解还不够. 同时不管怎么样, 我们都应该尊重其他人的选择. 另外, 我这里想更正一下你得到的一些信息, 科大Finance偏强, 所以总体上Finance Focus的同学就多一些. 但科大的diversity非常强的, 你如果看了我们网页上的student profile我想你会非常惊讶有这么多不同背景的同学, 什么行业都有, 坐在你旁边的不经意就是一个出生外交官世家的, 负责慈善基金的, 现在还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公司的, 参加过香港选美得过奖的, Cornel生物博士毕业的, 在硅谷开过几家公司做过几次president的, 在印度读过MBA想再了解中国的, 在希腊做agriculture行业的, 在意大利做药品行业的, 在西班牙做IT的, 香港廉政公署工作人员的, 做奢侈品的, 经营酒店的, SAP资深consulant, 电子类外企亚洲研究院做research的, 华为负责对外合作的, 工厂做手机quality的, 负责工厂经营的, 在国内做外贸的, 在国内作人力资源的, 做market research... 这些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大陆同学这次12中只有1人是finance背景现在看来可能也只有三个以后会做finance), 并不是你假想中都是搞金融的(但是我们都觉得金融财务很重要都想学些这些方面的东西, 不管我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我们都深深感触原来在大陆念书和工作接受到财务方面的教育太少了).我觉得科大的一个优势就是diversity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
希望我提供的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 国内的学校都很年轻, 必定会存在不少问题, 但都在努力之中, 希望大家体谅一些问题, 以更建设性的姿态来支持他们
厉害厉害。。俺也竖一个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