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anagersnotmb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疑科大,仅供讨论

[精华]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6-2-6 16: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anagersnotmba在2006-2-5 22:12:00的发言:

由于女朋友要读科大 因此来版面看了看


似乎录取率比较高 年纪普遍偏小 我不知道2年工作经验的同学是怎么过的面试 (当然 没有歧视 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同意许多同学关于mba的论点  挑选商学院很大程度因为同学 每个人都希望提高自己 都希望从同学那里学习 而不光是老师 所谓的管理大部分是经验 没有固定教学可以传授 因此 2年的经验似乎很难让人明白如何管理一个团队 当然 也许你有一大堆的学生会主席经验 这些在我看来并不重要


录取程序似乎简单 我看见有同学说面了5分钟 也有10分钟的  都拿到了通知书 没有presentation 没有group discusion  我不清楚他们考察的是什么 是毕业就业程度? 对学校排名的影响? 或者是申请人的负债率? 或者是扩招的产业? 我想固然这些对学院都很重要 但还是不应当鼠目寸光 急功近利


三,看了帖子 许多以前同学把ust当作跳槽的工具 很多转行从事ib或者咨询 我自己和朋友都有些这方面经验 但却非常不认同 管理需要激情和渴望 需要的是沉淀 没有捷径可走 这些职业从事的策划计划战略等 根本与管理无关 充其量无非是些无须负责的技术性工作 这里扯远了 一群急功近利的人在一起 以金钱为成功的定义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 我不知道结果是怎样 没有责任感的人有可能理解关于团队精神的定义么  希望我是错的 我仅仅有些担心


之所以当初选择ust 因为港政府投入了很多 师资力量也雄厚 结合上面的困惑 似乎没有结论可以得到 我的建议是让女朋友好好创业 仅供讨论 欢迎拍砖





看到楼主的帖子,仅就我能沾上边儿的一条说句话,别的什么都不说了


我是两年工作经验被录取的,不过我两年的经验指的是全职的经验,在此之前的种种我就不说了~~另外,在我这有限的两年全职经验中我积累了很多,当然包括你所质疑的那种管理一个团队的经验。。


ps:我的面试程序经过了1个小时,1个小时里把我工作的种种作了一个很好地总结。。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agnum在2006-2-6 16:01:00的发言:



看到楼主的帖子,仅就我能沾上边儿的一条说句话,别的什么都不说了


我是两年工作经验被录取的,不过我两年的经验指的是全职的经验,在此之前的种种我就不说了~~另外,在我这有限的两年全职经验中我积累了很多,当然包括你所质疑的那种管理一个团队的经验。。


ps:我的面试程序经过了1个小时,1个小时里把我工作的种种作了一个很好地总结。。



谢谢你 首先 我没有恶意 只是一眼略过那个帖子 :)


两年总好过没有经验 即使是刚毕业 如果想通过mba来学习 也是让人振奋的事情


我只是想说 也许 从mba中获得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如果你是准备从课堂中学习财务金融等等技巧 不知你看了课表没 课程略微嫌泛泛 如果指望如何处理那些软信息 却是天方夜谈了 


工作第一年或许是trainee第二年就能manager了  或许家族企业可以直接上手 但2年似乎实在短了些许 学校学习无非是冀望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技巧性的东西都可以直接教授 但管理却是软科学 课堂上再如何战略对你指导公司有多大帮助呢 呵呵 不知是否有雄心毕业后ceo一下 如果答案yes 那也许你选错了 继续做一个领导来体味如何与团队成长 如何激励 才是当前之所务必 :)


我又小人了 也许你想的是ib consulting analyst etc. 那么 恭喜你选择了一条多少正确的道路 尽管我认为一个msf更适合从事那些 :) 


想起一个例子 consulting在打篮球的时候只关心记分牌 phd与prof.特别关心那个篮球的构造 ib十分关心观众席上的反映...


我很关心赢球 做为一个团队 我想你应该也是:)

33#
发表于 2006-2-6 22:48: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看了这个帖子,觉得讨论的方向有点问题!为什么要置疑"为什么MBA那",为什么要置疑要上哪儿得MBA那?有意义吗?


我在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前人告诉我要上MBA就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好得机会,我就计划上MBA啊!你的分数和背景能上哪儿就上哪儿。我也想上哈佛,我得背景也不差,但是分数达不到哈佛得要求我就去不了!我在美国和欧洲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我一切从头开始,我的亲情、友情、爱情都在国内,我放不下。。。这些都是我选择国内得原因。我看重了香港得商业环境,看中了科大得交换项目,甚至看中科大优雅得校园环境,这些也都是我选择科大得原因。


我相信任何人在作出最后决定得时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有理由的!我只是想说不管上什么学校的MBA,决定了就别瞻前顾后,好好想想怎么念好它。MBA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给你一次重新包装自己的机会。


大家都要买车吗?你喜欢什么车,我的车是捷达。因为它实用,因为它维修便宜,因为它在北京也不显寒酸,因为它不至于花掉我所有的积蓄。--我选择的理由很充分,自己的选择!



34#
发表于 2006-2-7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managersnotmba在2006-2-6 1:04:00的发言:



呵呵 mba在我看来无非是工利其器罢了 可我女朋友的数据已经证明了她不缺少理论知识了 加上我与她讨论过ust的课程设计 确实无大用处 只剩下enviroment ? international case? rank firstly in pacific asia? 甚是可笑


otherwise, mba can not tell you what CEOs need. 满眼的例子在飞 国防部长麦可那吗拉 hp的非袄里那 苹果的john史考来 运通的罗宾讯 莫凯的啊吉 德洲航空的lorenzo.....


我对mba没有恶意 呵呵 并且也鼓励她去 只是探讨一下 仅仅为了招牌去和许多急功近利之人亲近 似乎没有好处 :) 抱歉我的刻薄 毕竟人生没有多少两年


我知道我面试了45分钟,还没有拿到OFFER,因为还没考GMAT,等成绩再说;但我知道通过面试,他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我得情况,还是问得很细致;我对HKUST也有了很大信心。还参加了他们的校友会,了解了他们的学习和就业,很多都交流到很多欧美学校,50人的班,有7人去了大的国际投行,IB的比率接近15%。。。。。。对不起,我也干这行6年多了,这仍是我的择业方向。

我并没有铁定去UST,UST也没有铁定要我,但我觉得楼主对ust的了解好像并不多吧,评价好像主观了点吧;甚至于MBA在楼主眼中好像也一钱不值,MBA的人就铁定浮躁?或者不愿意就从基层做起?或者没有经验?这好像与MBA都没有必然联系吧?

楼主或许是莫著名大学博士或知名企业家或青年才俊,很想了解一下;不过即使如此,好像也不须以自己的想法来度量别人,我也佩服楼主犯众人的勇气,我也就回应一下。

35#
发表于 2006-2-7 00: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jachu在2006-2-6 9:57:00的发言:


每个人选择mba和选择哪个学校的mba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原因,不排除有人是想凭借这个所谓的“金字招牌”去寻求新的转机。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认为mba是金字招牌,见过太多top10毕业的找不到好工作的了。楼主所说的“满嘴case”和“勤恳从底层做起”其实是成功的两方面,我不能妄断说缺一不可,因为成功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叫“运气”,但是如果这两方面都具备是不是比只有一方面更好呢?楼主是觉得读mba的人都是满嘴case的毛头小子呢还是觉得读科大mba的是?我自己本身就在ibank,我读mba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本行业更上一层楼,为什么选择科大是因为科大在本公司有良好的口碑而且我周围人有不少成功经验,个人又比较懒不想申请top10,也不想花那份钱。我不知道楼主是什么行业,不过通过描述似乎是consulting的?呵呵过去我很不喜欢自己的行业,但是做得时间长一点了反而觉得也不错,看起来是没有像制造业那样直接创造什么东西,不过也不能说没有创造价值。扯远了,只是探讨一下,没有冒犯的意思。


我们的观点接近,楼主在那家IB?我在国内合资。

36#
发表于 2006-2-7 01:5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managersnotmba网友需要调整一下你现在的心态, 对MBA和职业生涯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对学校进行更细致地调查. 你现在过于偏激,主观和骄傲了一些.

1. 过了这几个月后, 我现在深深意识到行业选择和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MBA的学习对于我们可能更重要的是磨练自己, 使自己更mature和更open-minded, 切实提高communication, team-work和leadership. 同时我觉得人需要激情和雄心, 但具体地为人还是更humble一些, 处事还是更沉稳冷静一些为好. MBA的这一年多或者两年的学习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静下心来多思考思考, 重塑自我.

2. 我感觉你对你女友的潜力有些看低. 科大并不是象你想像的那么容易进. 科大分两批面试.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我去年的第一批在上海地区整整面试了三天, 最后只录取了两人. 可能还会发了点offer (但应该非常少), 但我知道那天下午一起面试的那批人只有我一人拿到了offer. 我感到很幸运, 因为科大的program很小, 在大陆每年只招10多人, 为了照顾diversity不少优秀的人都被拒绝了. 科大既然选了你女友, 那就说明Steven或者Chris一定看中了她的某些潜力, 她一定有她的特别之处. 你作为她的男友, 应该多鼓励她, 帮助她发现并发扬她的长处, 而不要动不动就说她干什么什么不行. 你怎么就知道她不行你凭什么现在就断定她不行?

3. 在我五年的工作经历中, 我面试过不少人, 同时我现在也在全面准备许多即将来临的面试. 说老实话, 我越来越感受到通过面试真正了解一个人挑到抓住合适的人真是太困难了, 即使通过许多轮面试以及各种各样的presentation, group discussion, competency test and stress test etc.. 很多时候面试的performance主要体现了应聘者的准备程度, 而不是他们的真实素质和潜力. 我想如果我以后考核一个人, 我可能会更注重track他在以往工作中的表现, 以及我通过free talk对他这个人的整体感觉.
说老实话, 我一直在琢磨Steven和Chris是怎么选人的. 我觉得我这届大陆的同学年龄比上届偏小, 但我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特色, 都有他们明显的长处值得我学习. 我还是比较佩服Steven和Chris的眼光的. 我们这届有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大陆的同学GMAT准备不足(据说基本没什么准备), 考得一塌糊涂, Steven面试她后觉得她很有潜力, 英语也还不错, 他坚决不相信她只能考那么一点, 他坚信他的眼光 (我想这可能也是科大只安排MBA Program两个最资深的人做面试的原因吧), 于是最后科大还是录取了她. 这位同学后来在入学前又考了一次GMAT, 考了730并拿到了Jebson奖学金. 我们几次聚会都谈到了这件事, 都蛮佩服Steven的.
总之, 我的意思是面试是很难真正衡量一个人的, 我是比较相信Steven和Chris的眼光的, 我觉得大家不要因为感觉科大的面试流程比一些学校简单就产生过多疑虑 (面试前其实就已经经过一轮筛选了). 人们常有一种心态, 感觉通过许多艰苦曲折才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4. 两年工作经验并不等于你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 你希望MBA Office尊重你, 满足你使周围的同学年龄都和你一样大好沟通, 那为什么MBA Office就不能同时尊重一些年龄小的同学获取快速进步的机会呢? 我们这届我周围有两个两年工作经验的同学. 一个是印度人, 他非常好学, 非常刻苦, 对人很nice, team活动表现也很好, 他家里有几亿的家产, 但他仍然自力更生, 现在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在做TA赚钱, 这很令我吃惊. 我很看好这个小伙子. 还有一个女孩是我一个公司的, 她曾经组织annual dinner, 现在在学校负责组织我们的业余活动和对外联络, 表现很不错, 她去年申请时也拿到了中欧的offer. 两个学校都给了她这个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offer, 那的确说明都看好她的潜力的. 我觉得你不做调查就这样埋怨他们是不公平的. 同时你也不能因为少数各例就否定整个一个学校.

5. 你关于IB和咨询的偏激的讨论说明你对MBA了解还不够. 同时不管怎么样, 我们都应该尊重其他人的选择. 另外, 我这里想更正一下你得到的一些信息, 科大Finance偏强, 所以总体上Finance Focus的同学就多一些. 但科大的diversity非常强的, 你如果看了我们网页上的student profile我想你会非常惊讶有这么多不同背景的同学, 什么行业都有, 坐在你旁边的不经意就是一个出生外交官世家的, 负责慈善基金的, 现在还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公司的, 参加过香港选美得过奖的, Cornel生物博士毕业的, 在硅谷开过几家公司做过几次president的, 在印度读过MBA想再了解中国的, 在希腊做agriculture行业的, 在意大利做药品行业的, 在西班牙做IT的, 香港廉政公署工作人员的, 做奢侈品的, 经营酒店的, SAP资深consulant, 电子类外企亚洲研究院做research的, 华为负责对外合作的, 工厂做手机quality的, 负责工厂经营的, 在国内做外贸的, 在国内作人力资源的, 做market research... 这些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大陆同学这次12中只有1人是finance背景现在看来可能也只有三个以后会做finance), 并不是你假想中都是搞金融的(但是我们都觉得金融财务很重要都想学些这些方面的东西, 不管我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我们都深深感触原来在大陆念书和工作接受到财务方面的教育太少了).我觉得科大的一个优势就是diversity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

希望我提供的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 国内的学校都很年轻, 必定会存在不少问题, 但都在努力之中, 希望大家体谅一些问题, 以更建设性的姿态来支持他们
37#
发表于 2006-2-7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晓路,给你个大拇指
38#
发表于 2006-2-7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晓路在2006-2-7 1:59:00的发言:
我感觉managersnotmba网友需要调整一下你现在的心态, 对MBA和职业生涯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对学校进行更细致地调查. 你现在过于偏激,主观和骄傲了一些.

1. 过了这几个月后, 我现在深深意识到行业选择和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MBA的学习对于我们可能更重要的是磨练自己, 使自己更mature和更open-minded, 切实提高communication, team-work和leadership. 同时我觉得人需要激情和雄心, 但具体地为人还是更humble一些, 处事还是更沉稳冷静一些为好. MBA的这一年多或者两年的学习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静下心来多思考思考, 重塑自我.

2. 我感觉你对你女友的潜力有些看低. 科大并不是象你想像的那么容易进. 科大分两批面试. 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我去年的第一批在上海地区整整面试了三天, 最后只录取了两人. 可能还会发了点offer (但应该非常少), 但我知道那天下午一起面试的那批人只有我一人拿到了offer. 我感到很幸运, 因为科大的program很小, 在大陆每年只招10多人, 为了照顾diversity不少优秀的人都被拒绝了. 科大既然选了你女友, 那就说明Steven或者Chris一定看中了她的某些潜力, 她一定有她的特别之处. 你作为她的男友, 应该多鼓励她, 帮助她发现并发扬她的长处, 而不要动不动就说她干什么什么不行. 你怎么就知道她不行你凭什么现在就断定她不行?

3. 在我五年的工作经历中, 我面试过不少人, 同时我现在也在全面准备许多即将来临的面试. 说老实话, 我越来越感受到通过面试真正了解一个人挑到抓住合适的人真是太困难了, 即使通过许多轮面试以及各种各样的presentation, group discussion, competency test and stress test etc.. 很多时候面试的performance主要体现了应聘者的准备程度, 而不是他们的真实素质和潜力. 我想如果我以后考核一个人, 我可能会更注重track他在以往工作中的表现, 以及我通过free talk对他这个人的整体感觉.
说老实话, 我一直在琢磨Steven和Chris是怎么选人的. 我觉得我这届大陆的同学年龄比上届偏小, 但我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特色, 都有他们明显的长处值得我学习. 我还是比较佩服Steven和Chris的眼光的. 我们这届有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大陆的同学GMAT准备不足(据说基本没什么准备), 考得一塌糊涂, Steven面试她后觉得她很有潜力, 英语也还不错, 他坚决不相信她只能考那么一点, 他坚信他的眼光 (我想这可能也是科大只安排MBA Program两个最资深的人做面试的原因吧), 于是最后科大还是录取了她. 这位同学后来在入学前又考了一次GMAT, 考了730并拿到了Jebson奖学金. 我们几次聚会都谈到了这件事, 都蛮佩服Steven的.
总之, 我的意思是面试是很难真正衡量一个人的, 我是比较相信Steven和Chris的眼光的, 我觉得大家不要因为感觉科大的面试流程比一些学校简单就产生过多疑虑 (面试前其实就已经经过一轮筛选了). 人们常有一种心态, 感觉通过许多艰苦曲折才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4. 两年工作经验并不等于你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 你希望MBA Office尊重你, 满足你使周围的同学年龄都和你一样大好沟通, 那为什么MBA Office就不能同时尊重一些年龄小的同学获取快速进步的机会呢? 我们这届我周围有两个两年工作经验的同学. 一个是印度人, 他非常好学, 非常刻苦, 对人很nice, team活动表现也很好, 他家里有几亿的家产, 但他仍然自力更生, 现在在紧张的学习中还在做TA赚钱, 这很令我吃惊. 我很看好这个小伙子. 还有一个女孩是我一个公司的, 她曾经组织annual dinner, 现在在学校负责组织我们的业余活动和对外联络, 表现很不错, 她去年申请时也拿到了中欧的offer. 两个学校都给了她这个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offer, 那的确说明都看好她的潜力的. 我觉得你不做调查就这样埋怨他们是不公平的. 同时你也不能因为少数各例就否定整个一个学校.

5. 你关于IB和咨询的偏激的讨论说明你对MBA了解还不够. 同时不管怎么样, 我们都应该尊重其他人的选择. 另外, 我这里想更正一下你得到的一些信息, 科大Finance偏强, 所以总体上Finance Focus的同学就多一些. 但科大的diversity非常强的, 你如果看了我们网页上的student profile我想你会非常惊讶有这么多不同背景的同学, 什么行业都有, 坐在你旁边的不经意就是一个出生外交官世家的, 负责慈善基金的, 现在还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公司的, 参加过香港选美得过奖的, Cornel生物博士毕业的, 在硅谷开过几家公司做过几次president的, 在印度读过MBA想再了解中国的, 在希腊做agriculture行业的, 在意大利做药品行业的, 在西班牙做IT的, 香港廉政公署工作人员的, 做奢侈品的, 经营酒店的, SAP资深consulant, 电子类外企亚洲研究院做research的, 华为负责对外合作的, 工厂做手机quality的, 负责工厂经营的, 在国内做外贸的, 在国内作人力资源的, 做market research... 这些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大陆同学这次12中只有1人是finance背景现在看来可能也只有三个以后会做finance), 并不是你假想中都是搞金融的(但是我们都觉得金融财务很重要都想学些这些方面的东西, 不管我们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我们都深深感触原来在大陆念书和工作接受到财务方面的教育太少了).我觉得科大的一个优势就是diversity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

希望我提供的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另外, 国内的学校都很年轻, 必定会存在不少问题, 但都在努力之中, 希望大家体谅一些问题, 以更建设性的姿态来支持他们

厉害厉害。。俺也竖一个大拇指。。

39#
发表于 2006-2-7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好不好进科大,不作评论,但是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科大面向全球只招生FT 40-50位。


科大香港PT 120位,大部分有非常强的工作背景和较高的职位,去年在香港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和我一个组的同学背景如下






















BP
MorganStanley
Pricewaterhousecooper
The marketing Store
Arrow Asia Pac Ltd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
ID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施华洛世奇香港


科大深圳 PT 40 同学


























































Some Companies Students from:


Nationalities:

Wal-Mart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C                       38

Emerson Heating Products ( SZ) Co LtdHK                        4
China Mobile CorporationUK                        1
UTStarcom Inc.Singapore                        1
Golgate Palmolive Guangzhou Ltd
Ericsson (HK) Ltd
China Merchants Bank Head Office
HK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CNOOC & Shell Petrochemicals Co Ltd
Yantian Intl Container Terminals
NetEase Services Ltd (Nasdaq:NTES)
Huawei Technologies Ltd
China Resources Petrochems (Group) Co Ltd
Linear Technology Corp Ltd
New Oriental School

P&G


40#
发表于 2006-2-7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MBA的录取不是由你所谓的几分钟的interview就搞定的,毕竟不是在市场买菜。如果lz的女朋友之前没有相当的实力和准备,相信也未必会得到科大的认可吧,难道lz就把之前的申请忽略不计,只看那半个小时的面试吗。那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要受到lz的质疑呢? 任何商学院和大公司一样,都有自己取舍候选人的标准和方法,lz就因为见到有人2年工作经验被录取就质疑科大的含金量,未免太以偏概全了吧。Yale也有offer给2年工作经验的人,面试也不过30分钟,lz是不是也觉得yale出了毛病啊



关于工作时间和经历,我自我感觉不能完全按照时间长短做定论,我跟你所提到那个2年工作经验的同学一样,都在四大,虽然我工作只有4年,但4年来休息的时间都在半夜以后,觉得自己已经加速折旧了,你所重视的工作经验也会有一定加速度吧。



至于你认为“许多以前同学把ust当作跳槽的工具”,呵呵,人往高处走是天经地义吧,难道去了哈拂的人出来就不换工作了吗?为什么lz认为偏偏ust成了跳槽的工具,哈拂却要叫做顺理成章的天梯咧?奇怪




有点遗憾,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lz对科大的蔑视,虽然你一再说自己没有这个意思。我想你低估了大部分同学,如果你真的很了解一些科大的同学,也许你会发现,就像晓路说的那样吧,太多深藏不露的人就在身边了,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般的惭愧,尤其是在你说了上面段话之后。



不知道你所说的女朋友相去科大,是拿了offer决定去不去呢,还是就是想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17 11:48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