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jessicaf在2007-5-6 9:09:00的发言:别人什么经历,是不是比她好,上面那楼的还不知道呢。但是是不是吹,行业里面人都知道。别说纽约华尔街2年为啥因为突然太想家调到香港,就是上面那段,里面可疑地方就够多了。举个例子,达特茅斯与哈佛、耶鲁齐名?Analyst大家都知道是最低level了,但是你知道经理在投行里面是个什么职位?摩根斯坦利香港有这个职位吗?分析师职别里惟一一个中国人被所有美国人都接受和喜欢,这个imply啥意思?难道其他中国人都不被喜欢?纽约这里大家哪里管你是中国人还是不是中国人,看了这个文章简直昏倒。 其实MS这样的公司里面 有不少大陆人在街上作2年就回到HK了。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一般MS这样的公司招大陆人,本就是打算把其中部分(甚至是大部分) 在2年之后送回HK,作亚洲业务的。也有一直留在街上作的,但是需要你表现非常好,同时个人也愿意留在美国。HK的收入所得税 (16%)和美国有很大差距, 不能否认有些人因为这个愿意回到HK作,更何况是“税低+离家人父母近”? 如果你认识芝大近一两年毕业的中国同学,你就会知道他们很多拿到投行OFFER的人,其实就是选择了直接回HK,收入和税收是下决定的原因之一。 同时,留在街上的话,in terms of career,你的technical skills会很好,但是真正作execution的机会,往往不如回到HK来多,这个和自己一直以来的大陆背景,亚洲背景,都有关系。当然和种族歧视是没有关系的。毕竟语言上,culture上,有本地root的人更适合作本地的deals了。因为上述种种原因,不管是子墨还是别的大陆人才,愿意在街上工作两年之内回到HK,有那么难以理解吗?一定是由于某种“可疑“的原因吗? 达特茅斯 (Dartmouth),是美国的常青藤七之一 (可去google或者baidu)。从这个意义上说,”达特茅斯与哈佛、耶鲁齐名“,也不能说是错误的说法。这个学校历史很悠久,金融领域校友繁多,就职于著名投资银行的MD级别的人也不在少数。每年的毕业生(本科)去著名投行的不少 (具体也可以去看人家undergrad的job placement 情况)。子墨那个年龄在那个时候的达特茅斯,是为数很少的中国大陆学生之一,19岁的年龄,从中国考上美国这样的学校,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觉得我们现在了解美国以及世界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就没有必要使劲抱着哈佛,耶鲁不放了,毕竟那是常青藤七, 不是常青藤二, 哈哈。 ”分析师职别里惟一一个中国人被所有美国人都接受和喜欢“, 其实这个句子的理解是说,她当时在那个team里面,是the only chinese in the team AND was well accepted and liked by her team mates. 而不是self claim 说: i am the only chinese WHO were well accepted and liked by my team mates. 建议大家可以对照书上的原话,再读一下。 QUOTE: "Analyst大家都知道是最低level了,但是你知道经理在投行里面是个什么职位?摩根斯坦利香港有这个职位吗?" : 这个”经理“指的是投行里面的一个title, 叫做associate,是比analyst高一级的一个职位。 这个是投行通用的职位,而且,他们的中文名片上印的就是"投资经理"。 所以不用置疑摩根或者其他行,是否有”经理“这一职位了。;-) Analyst的确是投行的entry level职位,那么上升到associate,有两个渠道, 1。 从analyst 直接升上去,这个比例一般占到整个analyst人数的25%左右甚至更少(起码子墨当年的情形是这样)2。analyst 出去读了MBA回来rejoin这个行业,或者是其他读书前没有投行背景MBA毕业生进入投行,最开始也是作associate. 其他的不必说了,但是子墨当初是属于第1类,就是没有去读书,直接被promote成associate了,这个是无法作假的,而且如果真的是有疑问或者兴趣或者有时间精力,托个朋友去MS查查,都是可以查到的。这个应该可以作为她作analyst的performance的一个参照吧。 子墨当初转去作凤凰,是发生在她被提拔成ASSCIATE不久,所以因为所谓”混不下去“才走,应该不是很可能。至于她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剧烈的转变,那只有她自己知道。但是我只能说,投行每年都有不同level的professional (小到analyst, associate, VP, 大到MD)都有可能有很unique,或者说interesting,或者说surprising的所谓职业或者行业转变。子墨并不是唯一一个。有些人的转变比她的更dramatic,比如去开了餐馆,去拉小提琴,回到学校(不是去读MBA degree)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同事,老板都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反而一定就被扣上”混不下去“的帽子?这不是什么多么可疑的事情啊。 那位开餐馆的,很成功了现在,那个拉小提琴的,也很happy,携英俊男友 (现在应该是老公了),过得很幸福, 那个回到学校的,后来又觉得投行还是比较适合自己,所以又回到投行了。所以这些都是personal choices。个人认为,勇于尝试,追寻自己喜欢的职业甚至是兴趣,值得欣赏。 说了这么多,我并无意为子墨高唱赞歌, 只是觉得还是要以尊重事实为主,最好不要见到某个句子或者说法,和自己的assumption或者人生经验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很快的下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还是用不那么nice的方式说出来。何必呢,是吧,各位看官 ;+) 而且名人出书,夸张和溢美之辞泛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读者,只需择取对我们有用的,我们认为合理的就行了,至于其他“水分”,一笑置之而已了。 子墨再怎样,起码也是Dartmouth + Morgan Stanley (同时还是表现top 25%的analyst, 被直接promote成associate)的,反观我们CD上很多人,坐在这里指点江山,挑这个的不是,挑那个的错误,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不如自己作出来给子墨 以及其他有”自我吹嘘“嫌疑的人看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并低调。在IBD工作固然可喜可贺但是也没有必要把这个当作一个资本去轻易地点评别人。 相信这里参与参与讨论得,没有一个是正在IB作得,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里八卦甚至抬杠; 不然怎么会不知道MS, GS, ML, CS的associate的名片的中文面,是不是赫然印着"投资经理”, 或者“经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7 15:46:3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