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50033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21-8-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P1物种在短期内消失叫大灭绝。白垩纪时期就曾发生过。还有二叠纪末期也有更大的灭绝,但是很少受到关注因为灭绝的生物不知名。
P2化石记载至少有五次大灭绝其中很多海洋动物灭绝,现在的灭绝速度跟当时的一样快,很多科学家因此认为第六次大灭绝在发生中。
P3原因:包括全球变暖/变冷,季节变动,洋流,大陆板块运动。生物学家认为是底层海洋食物链里昆虫和开花植物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进化,带来的生态变化导致的。有人认为这要求非常短时间内所有的灭绝突然发生,其他人则认为要缓慢些。作者认为前者没有考虑到陆地海洋的同步灭绝,还有灭绝的不同原因,人类捕杀和栖息地破坏才是当今大灭绝的原因。
P4美国古生物也加DR和JS研究了化石里面的灭绝率,认为加速灭绝会反复周期性的发生,从白垩纪中期开始间隔大约2.6千万年。
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和氨化物是灭绝中的一环。
大规模灭绝可能会周期性地发生,这一可能性引发了这样的假设:伴星的长周期轨道会使其他天体偏离正常轨道,使其中一些天体以流星的形式坠落地球,并对撞击造成广泛的破坏性影响。
P5各种关于晚期白垩纪灭绝的解释,最吸引人注意的是L和WA提出来的流星的影响:地球和大约10千米直径或者几个的行星撞击,撞击产生的垃圾会让天空变暗--光合作用减少--植物减少--食草动物饥饿--肉食动物饥饿--动物灭绝
P6上述理论的依据是微量元素iridium铱的变化。
地壳很少有铱,但是别的行星有很多。撞击产生的垃圾有很多铱,带到大气层,洋流会带着铱环球流动。
在白垩纪和三叠纪的铱沉积量刚好在交接期内上升。
尽管没有找到那个行星撞击,但是铱的量变化支持了WA的观点。
P7上述大小的行星撞击会产生很大的坑,尽管星自身撞击碎裂。
强烈的热量会在许多类型的岩石中产生热震石英。此外,被撞击抛到一边的大块陨石会在主陨石坑周围形成次级陨石坑。
这些都在墨西哥的Y半岛还有海地找到佐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