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 第一段:城市体系结构的第一个问题:城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效率。介绍了该理论的内容和其存在的分歧。 在本文所回顾的城市体系结构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中有两个主要问题反复出现。第一个主要问题是城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效率。现有的理论在这一点上存在分歧。H思想的模型倾向于认为没有中央监管的城市体系在规模和每种城市的数量方面是有效的。的确,考虑到现有的一些能够创建和发展新城市的机制。这两个常见的机制是自治的地方政府或市场以及土地开发商。当然,也很可能存在扭曲,例如,开发商之间的不完全竞争或者政治经济问题,使得当地社区的利益与那些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家的利益不完全一致。然而,这两种机制应该使得城市体系更接近于效率。相反的是,强调距离的理论倾向于对城市系统的总体效率持有保守的判断。不幸的是,在这种类型的框架下还没有进行详细的福利分析。尽管有这种分歧,一些政策规定还是明确的。例如,任何阻碍新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因素,如产权界定不清,很可能会导致城市系统的效率低下。其他政策行动的合理性还不够明确。例如,对于现存的本土化和城市化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经济来源,这一点并不容易理解。
第二段:城市体系结构的第二个问题:各城市的经济活动组成。指出了专业化的优缺点,限制专业化的缺点及其解决方式。 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关于各个城市中的经济活动的组成。从我们的视角来看,专业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城市的拥挤程度降低并且由密切相关的生产商产生了更强的本土化经济。不利之处在于随着特定行业和技术的命运的兴衰,创新性减少,风险暴露变多。为了控制城市专业化的风险,政策可能会希望抑制这种风险。但是限制专业化可能会放弃现有的重要好处用于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中央政府的保险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它的成本是巨大的,并且完全的保险可能会导致自满。另一种选择是赋予地方政府重组的权利。其缺点在于会使当地政府过度参与规模宏大的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并不是每个社区都能在后院创造出下一个硅谷。并且,创新性与多样性的联系是非常坚固的,以至于过去高度专业化的环境中不能被培育出高度创新的集群。另一种解决办法是鼓励劳动力流动,但是在欧洲这种方式引起了人们对失去区域特征的担忧。
文章主旨: 本文指出一个城市的结构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另一种是被划分为不同的经济组成部分,各自履行专业化的职能。先阐明了作为整体存在的城市体系与其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理论,及该理论存在的分歧。又指出了城市结构专业化的优缺点,并针对为解决其缺点提出相关的两种方法,以及这两种方法各自的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