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689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问长江:香港科大要合并长江,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8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请问长江:香港科大要合并长江,是真的吗?

听说李嘉诚基金会不想再继续负担长江商学院的巨额支出,于是决定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一笔钱,然后要香港科大来合并长江商学院,请问长江的XDJM,此消息是否属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8 16:00:07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8-28 16:07:00 | 只看该作者
此外,项兵将离开长江,那个来自Stanford的黄明教授则已经离开长江回到了Stanford,郎闲评也不再和长江签约了。这些消息是否属实?也请长江的XDJM给个答复,虽然我不是长江的,但也希望长江能走得更好,更稳,少些动荡,同时也希望长江能及时将重大信息通过CD告知将要申请MBA的各位同学
板凳
发表于 2005-8-28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What I heard is that CK will buy over HKUST. The reason why CK has not disclose the information yet maybe due to some detailed arrangements are still pending on. I do not know much about Xiang Bin, Huang Min and Lang Xianping's contracts. If all you heard are true, I will respect Huang and Lang's choices. However, I may really worry about CK's future.  I do not mean that Xiang Bin is very capable and CK can not achieve the goal without him. I just feel that the person who despicted the grandiose picture to other professors years ago should have more committment to CKGSB. If CK were already top 10 in the world or close to the goal, I would not feel much about Xiang's leaving. I just hope what you heard is not ture. Good luck, CKGSB.
地板
发表于 2005-8-29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长江和HKUST的确正在谈合并的事情,不过不是楼主所听说的那样,我相信合并对于2所学校都只有好处的,想象一下,亚洲今后就会有一所SUPER BSCHOOL,也挺兴奋的哦!

5#
发表于 2005-8-29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victorcorleone:中欧老兄,请你专心在公司工作吧,不必在CD上散步关于长江的流言,因为这不利于你的个人和所在商学院的声誉和形象。


黄明教授根本没有回到Stanford,关于长江的任何重大消息,请查询学校的网址:http://www.ckgsb.com/web2005/index-cn.php

6#
发表于 2005-8-29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Professor Xiang Bing is still the dean at CKGSB.


Professor Huang Ming is now a research fellow at CKGSB. Cornell gave Huang Ming a huge offer as a tenured full professor with tons of money that probably will be very difficult to match even for CKGSB and Li Kashing Foundation. CKGSB probably did not match the offer and Ming is now working for Cornell but will keep in touch with CKGSB as a research fellow. (see the related web page in CK) However, I heard that Professor Huang will still volunteer to teach all the related courses in CKGSB.


It is quite normal for top business school to snatch top professors from other schools. For example, Professor Chang Chun at CEIBS now has a full professor offer outstanding from U of Minnesota and he may go back to Minnesota as well.


It is actually good to see top schools at US are hiring professors from Chinese schools and it means that these schools have very good faculties that US schools repect.


7#
发表于 2005-8-29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People come and go, no big deal.


Here is a list of professors who recently joined CKGSB


Chen, Fangruo, Chaired professor at Columbia, operations


zhang shi, associate professor from UCLA, marketing


Sun, Bao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from CMU, marketing


Wang Tan, professor from UBC, finance


Ke, bing, associate profesor at Penn State, accounting


Li, Wei, associate professor at Darden, economics


Wang, Yijiang, professor at Minnesota, economics


Teng, Bingsheng, associate professor at George Washington, Strategy


Zhou, Guofu, associate professor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Finance


Tang, Mingzhe, professor at Taiwan Univerity, strategy, used to be at UIUC


Chiang, Jeongwen, professor at Sinapore National U. used to be at Washington U and Rochester.



8#
发表于 2005-8-29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武汉晨报 2005-08-11

【明星简介】

黄明,1981年全省理科高考状元。今年41岁。

1981年毕业于武汉六中,当年高考以542分的总成绩夺得全省理科状元,同年9月进入
北大物理系,1985年前往美国留学,1991年获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斯坦
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任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终身)。

【明星寄语】

状元不一定成功,事业能走多远,还要看他的整体素质,包括智商和情商。我见到太
多的人,读书时不聪明,但现在比我做得更好;也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很聪明,现在做
得并不好。

2005年8月9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远在美国的黄明。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
电话里黄明乡音未改,略带武汉味的普通话让人觉得分外亲切。

谈及状元对自己的影响,这位学物理出身的金融学教授说,“状元只是人生中小小的
一件事,我始终记着我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人,要想做得比他们好,你就得不断
努力,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物理博士从头学金融

1984年夏天,北大物理系大三的黄明参加了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发起的
CUSPEA(China U.S.A.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考试,该考试每年选拔100
名中国大学最优秀的物理学学生到美国大学深造。黄明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通过选拔。

1985年,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后,黄明前往全美物理学实力最强的名校———康奈尔大
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1年,在康奈尔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黄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去斯坦福攻
读金融学博士。他表示,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自己个人性格方面更想从事与社会实际联
系紧密一些的工作。

1996年,黄明获得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商
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2004年5月,黄明受邀回国,担任李嘉诚先生创办的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今年7月1日
,他辞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一职,回康奈尔大学担任终身教授,但仍在长江商学院担任访
问教授。

【状元教子】

启发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做事

黄明1987年结婚,妻子是北大同学,现在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分部任财务总监。他们直
到2000年才要孩子。

前日,记者在黄明的妈妈家中见到了他的两个儿子,4岁的黄楚彦和2岁的黄靖辰。黄
明的姐姐黄小玲说,黄明教育孩子偏向美国式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很严格,一点也不溺爱

黄明表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现在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娇惯
孩子,忽视了教孩子做人和培养他们的情商。“状元不一定成功,事业能走多远,还要看
整体素质,包括智商和情商。我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不聪明,但现在比我做得更好;也
见到太多的人,读书时很聪明,现在做得并不好”。

黄明说:“现在中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也就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在瞬息
万变的商业社会,人随时面临机遇,随时面临挑战,只掌握一门技能显然不够用,所以不
但要做专才,更要做一个‘博’才。”

作为一名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又站在美国讲台上的华人,黄明经常会比较中美教育
方式。他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在美国,特别重视培养个
人想像力,使之具有创造感、挑战性,因而老师们很少教孩子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启发他
们如何按自己的想象和意愿去做。

【状元出身】

9岁卖冰棒为家里减负

小时候的黄明家住汉口胜利街,父亲是武汉轮渡公司机动班的一名普通工人,妈妈长
期生病,在家照顾孩子。黄明在家排行老四,有3个姐姐和1个弟弟。黄明回忆,当时一家
七口靠父亲一人养活,生活很困难。

从小学三年级起,9岁的黄明从姐姐们手中接过冰棒箱开始沿街叫卖冰棒。当时还没
有冰淇淋,冰棒也只三五分钱一根,顶着烈日叫卖一天也只能赚到几毛钱。每天扛着硕大
的冰棒箱上街叫卖,瘦小的黄明上学常常迟到、旷课,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

虽然卖冰棒耽误了很多时间,但黄明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一次,他卖了3天冰棒
才去上学,老师很生气,叫他起来提问,没想到黄明对答如流。老师很惊奇,找到黄明的
父亲,“黄明很聪明,家里要给他减轻一些负担,让他好好读书”。可是,忙于全家生计
的父亲根本无暇考虑子女的前途问题。

全家“勒紧裤带”支持他读书

特殊的环境,使黄明养成了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较多学习任务的习惯。只要稍有空
闲,他就趴在冰棒箱上看书做作业。

黄明的高中班主任、武汉六中退休历史特级教师丁孔明介绍,1979年,黄明从武汉七
一中学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六中。

丁老师回忆,他觉得黄明是块“好料”,便多次找到黄明的爸爸,要求他减轻孩子的
家务负担。为此,父母郑重其事地在家庭会上说,“老师们都说明明有培养前途,我们生
活再困难也要勒紧裤带支持他读书”。

全家决定把卖冰棒的事分摊开,黄明只负责到冷饮厂取货。但只要有空闲,他还是扛
起冰棒箱上街卖冰棒。丁老师回忆,1982年,黄明考上北大后,暑假回家,仍然扛着冰棒
箱到轮渡上卖冰棒。

【状元这样炼成】

路灯下学习至深夜

黄明回忆,小时候家中窄小,他晚上把冰棒箱推到门口在路灯下学习。有一次,他学
到深夜两点,实在疲倦极了,伏在冰棒箱上睡着了,直到过路的行人把他喊醒。没有多余
的钱买参考资料,他就找老师、同学借。凭着顽强的学习精神,他在历次全年级考试中一
直名列前茅。

名师点拨开眼界

“黄明的悟性很高,理解力也很强,上课时善于捕捉老师讲课的重点”,丁孔明老师
这样总结黄明的学习特点。

黄明尤擅数学,丁老师觉得他的数学还有潜力可挖,为了打开他的眼界,便带他去拜
访了华师当时的数学系教授毛经中。毛教授是1957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他给黄明逐一
讲解了数学各大领域的研究内容,介绍了当时最前沿的数学研究方向,让黄明眼界大开。

高考冲刺住进资料室

1981年高考预选考试,黄明只考了520分,虽然仍然是全年级第一,但他比全市最高
分少了十几分。

黄明回忆,当时自己很沮丧,但老师的鼓励、父亲隔江渡水为他买学习资料的佝偻身
影不断出现在脑海里,他决定做最后的冲刺。他把铺盖卷到学校,在老师专为他提供的教
工资料室里住了下来。他发现自己语文知识欠缺,就专门用一个小本子收集词汇,学着辨
类、造句,练习写作,直到高考前夕。

1981年7月,高考成绩揭晓,黄明终以总分542分(满分580分)名列全省理科第一。

(记者杨万国)

9#
发表于 2005-8-30 08:44:00 | 只看该作者

I participated the July 10th information session of CK, and at that time, Prof.Xiang Bing gave us a presentation of CKGSB, it was very impressive and ambitious. The topic also touched a little bit of mergence between CK and HKUT. I felt that: 1.Xiang Bing will not leave CK  2. Huang Ming is still a Prof. of CK  3.due to some reason, the news of mergence could not be released officially.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8-30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Sinoyuan 兄弟,我只是向你们求证一下我所听说的一些消息,你也不用说我散布流言吧。好有敌意的说!


不过,下面的观点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请诸位CK的朋友好好地看,有话也好好说。


如果HKUST和CK合并,对于李嘉诚基金会和HKUST,可能是好事。基金会扔掉了一个负担,HKUST则得了一笔钱,好处实实在在。但我认为,对于CK现有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而言未必是好事。


首先,HKUST和CK,一家是已经在亚太地区颇有名望的商学院,一家则是刚刚成立,奋力开拓的商学院,很难想象两所学校合并后,会在发展战略及办学思路上一致。两家公司合并,由于战略分歧引发内扛,并最终导致合并失败的案例,在海外屡见不鲜。而学校合并,我看这种内扛和斗争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两校合并成为一所亚洲禅超级商学院,我看恐怕是某些人一相情愿的想法。


其次,CK支付给那些教授的工资也是超高,大大高出HKUST的教授工资水平。显然,合并后,HKUST不会继续同CK的教授续签这样的合同,那CK现在这些教授合同期满后是否还会留任,颇让人怀疑。毕竟,CK能给这些教授的,除了钱,也没什么其他特别的东西了。(我希望CK的朋友看到这句话,继续保持客观态度,不要情绪化。有意见,请回复。)


最后,CK未来与HKUST合并后,是否能长期继续保持CK的品牌,我非常怀疑。毕竟,对于HKUST来说,没有道理会放弃自己的商学院品牌,转而扶持并宣传一个新的品牌。如果CK品牌最终消失,那对于CK往届和目前的MBA学生而言,其MBA的品牌价值和校友价值将大打折扣。退一步讲,即使HKUST愿意把自己的商学院和CK并,并继续沿用CK的品牌,但此CK非彼CK。与HKUST合并后的长江还是“长江”吗?考虑到前面说述两个观点,我认为老长江的学生还是会受到损失(至少心态上会觉得自己没有了归属)


综上所述,我希望CK学生能好好组织一些讨论,并和学校沟通,要求学校披露详细的合并细节和条款,以及如何保护现有MBA学生利益的措施。不能把这些关乎自己长远利益的决定放任学校去决定,至少要体现MBA学生是商学院的stakeholder,要有知情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7-16 18:5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