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15244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Monday Blue Buster每周一MBA之生涯解惑日:
500强MT gap一年之后依旧瓶颈期
(上)
excelsior_yanzi
https://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76204-1-1.html
问:最近处于迷茫期,很想听听大家的一些想法。
简单的背景介绍:
对外经贸大学本科,金融,成绩优,但是不enjoy金融。毕业去了联合利华管理培训生,三年后辞职,gap了一年。之后在startup呆了很短一段时间,目前在一家电子商务的小公司。对现状依旧不满意,找不到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
28了,单身,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典型。在gap year之前一直走着所谓的优生之路,在去藏区支教结束之后,突然觉得大公司里的螺丝钉人生没有意义。我至今不后悔自己的辞职和那一年的gap,可是gap完之后,依旧没有找到特别想要扎根的职业方向,开始在一些领域去探索,却一直失败。曾经还会有一些dream job,有憧憬有崇拜,现在觉得,似乎一切都只是那么一会儿事。非常严重的瓶颈期,不知道怎么突破。
觉得自己一路越走越低。从名校,到快消500强MT,到听上去不可思议的gap,然后就开始感觉到自己和优秀两个字不沾边了,甚至不愿意和别人聊工作。
大侠们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位的时候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
—
很抱歉没有更早看到这篇,不过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由于楼主生涯方向与MBA前后的就业大宗高度相关,因而选择回覆。
贾伯斯(乔布斯)说:「人生短到没时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恭喜楼主发现人生意义并不在随波逐流
又有过人能力,能入无人之境
也就在这种时候,才会发现人生并没有「安稳」这档事,而是靠对自我了解的长期摸索,找到自己的多边形(稍后解释)
甚至不在名利,并且用钱买不到快乐
这就是所谓的「天才总是寂寞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这周来回这篇,感觉在圣诞节前夕别具意义
而这次出现了生涯三驱力(兴趣技能、性格养成、专业能力培养)以外的关键额外驱力—「意义」
而这也是各大心理研究总结出的三大快乐泉源:愉悦(如笑话般短暂)、人际交往(属长期),及意义(属长期)之中最重要的一环。
虽说意义在于个人解读,但要知道,每个人所用来解读事物的内心工具叫做「基模」,是心理学名词,意思是人格养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和。
而根据常年生涯谘商经验,这个价值观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职业(尤其职业病)、父母分别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个案在家中排行与各自年龄差距...等,所造成对个案的认同与期望状态。而每个人从小为了求生、不被弃养,而需要遵循父母的「规矩」制约,而至日后师长与同侪团体认同、甚至到出社会的主管、同事圈的办公室政治而制约...等等。而父母的价值观又来自于祖父母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等等,以此类推,因而根据经验,多半都要挖到清朝末年去了。
这其实是由于以往学界与业界并没有能有效解决真实生涯方向的工具,因而普罗大众只能退而求其次--跟随主流潮流与舆论。然而潮流是媒体造神出来的,瞬息万变,为的是收视率、收听率与订阅率,而随波逐流的结果,就是滚石不生苔。
然而放眼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都在于对热情的专注,而不受外界潮流干扰分神,以至于开创新局后,能够创造潮流。乔丹还在打篮球,老虎伍兹还在高尔夫,费德勒也在打网球。没有哪一位成功人士是随波逐流的,反而是各有一番哲学。
而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是大众对于未知的恐惧,以及欠缺系统性生涯管理工具来找出并实现真实人生。
但其实这工具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
简而言之,真实生涯方向在于生涯三驱力的探索与组合投射:兴趣技能、性格养成、专业能力培养。
而楼主的生涯发展由课业优秀、以至看似含金量高的金融、发现over-banking及金融业的无情与自私后,选择光鲜有趣的行销龙头,却又发现背后的空虚,因而干脆停下脚步,往挑战权力、力挺弱势,及哲学方向发展,而后又回到众望所归的科技业,却又因为「成长需求制约」而走向start-up,挑战到最后没东西可学,或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而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这些经历从三驱力理论来看,可说是非常合理。
楼主算是典型中的佼佼者,以致突破大气层而看到地球外的世界,其实是一片荒芜无垠,并且在超越主流光环后,发现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特的,并不受主流思想影响。也因此在别人看似沉沦的生涯状况,事实上是超越了常人,而到了”uncharted territory”未知领域。这时,唯有全面而深刻的自我了解self-awareness,能够找出楼主的兴趣、性格意向、与专业能力的最佳组合,而因为物以稀为贵的价值原则,来开创不再工作,并快乐致富的人生。
然而楼主的资讯提供还不太够。还需要更多资讯,即可推敲出真实生涯方向。
一般而言,家里不缺钱才会对金融没太大兴趣,又一般不会在高中就知道要念商,除非是其他文、法类的删去法。很多个案是因为家中经商寻求扩张,或因为曾经失败,为了了解商业世界而念商。而对外经贸多半是因为上辈事业有成,而根据上世纪的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所提出的「自卑与超越」,而想念对外经贸。(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