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XX(my name)... 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now?” Client CEO turned around and asked me... 这是一个我认为职业道路上里程碑似的瞬间。
男,26岁,美国Top10硕士,GPA GMAT都高于Top MBA的平均(但这真的不是很重要),CFA持证人。
在美国做了3年多Consulting,面向的客户大多是世界100强企业,政府或是私募基金,咨询项目内容多是企业战略和投资相关。获得过一次promotion,有项目管理经历,连续两年Top 5% Performer,团队中有不少前辈拥有M7MBA。 为南美某国政府做过长达半年多项目,作为谈判桌上唯一的华人面孔,在西语环境商务谈判上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和投资人,为客户提供谈判策略咨询。 曾以为自己的背景在华人MBA申请人中是独特的,挺具竞争力的,很早开始全力准备。与同事朋友中校友交流,花了充足时间准备essay,写出特别之处,将自己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职业目标写的合理。 跟推荐人关系特别好,不仅是项目上的负责人,也是我职业和人生上的导师,他们非常支持我的MBA申请。
最后的结果,如果不算上当初作学生时候申请的HBS 2+2,这两年申请了6所学校,拿到一个面试,但还是被拒了。 说到这里,关注了CD论坛5年,我可以预想到下面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的留言
“这显然说明你的面试没有做好,面试官看出你也许是个很狂妄自傲的人。” 我完全能理解这样评论,在论坛发这种帖子不就是为了吐槽么?明明拿到了面试还被拒了,只能说明面试做的不好。 事实上我的面试做的很好,找过校友和录取的同学做过mockinterview,在正式面试的时候也非常顺利,跟面试官聊的非常投缘。面试官回复我的thank-youletter也表示很enjoy我们的conversation…在得到rejection之后,非常想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给面试官发了邮件,表示无论如何也希望从失败中学习点东西。在回邮中面试官说 "you did very well at interview, I'm as bummedthings didn't work out… if I really have to think where you can do better, thatis… but again, I want to emphasize you did good job at interview, I was hopingfor the good outcome for you…" 另外我虽然很自信,但一直以来我都是非常humble的人,“自大”这个形容词从小就与我无关。写这篇总结是因为看到论坛上许多成功经验分享帖(首先我衷心祝贺你们),我相信成功的人要么有着非常耀眼的成绩,或是出色的工作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但都为MBA申请做了100%的努力。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跟你们一样一路走来也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把一切能做的都给做到了,但是仍然未能够成功。最近跟朋友的交谈经常感叹道,不仅是MBA申请,很多很多事情运气真的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说明你的essay写的有问题,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如果说我是第一次MBA申请人,什么都自己琢磨研究不听取他人建议和经验,也许是这个原因。 前面说过,在5年前我就开始准备MBA申请开始关注CD论坛。在写essay的过程一直同推荐人保持交流,同事朋友中的校友帮我修改essay,最后他们认为我的essay很strong,人生轨迹职业目标make sense。 而在之前一年申请失败之后,我找了一个Admissionado的顾问(也是M7某校的MBA),顾问工作非常负责,我们还非常聊得来,花了很多时间brainstorm,给我提了很多非常好的修改建议,最终得出final version是非常靠谱的。
“那说明你没有在学校上做够功夫,跟学校不够fit。” 对于MBA申请我是非常认真的,付出了相当多时间和精力。做过schoolvisit(其中一所学校更是去了4次),另外reachout to很多校友,给我面试的这所学校我应该联系超过10名校友和在读学生。 至于essay的准备,我恐怕快把学校MBA网站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翻了个遍,找出自己感兴趣想做的事情,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点子希望带到商学院的课堂上。因此在在面试的时候和面试官可以聊的非常投机
“MBA申请不是只看数据,也看你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 看到这种评论,我只能表示苦笑不得,为什么就能得出我是一个只会考试和工作,其他都非常boring的人?
“可能今年申请人背景太强,你申请的几所学校竞争力非常激烈。” 竞争激烈我不否认,但我也接触到很多(都不只是个案了)背景相对一般的人录取了MBA。
接上面…“你凭什么就说别人的背景不够强?录取又不仅仅是看数据和工作经历,每个人被拒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这句话其实我是赞同的,固然每个MBA申请人非常不同,package中有太多无法量化的东西,被录取的原因不同,被拒的原因也不同。 直到最后一刻收到拒信我一直坚信MBA录取是merit based的,如果我失败了说明我某个方面不如别人,搞清楚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完善自我才是正确道路。但倘若到了这种情况,商学院给出信息不让申请人明白好与差的区别,也没有明确的criteria来进行衡量,那让申请人如何去努力?
另外请不要再说年龄小和工作时间短这个问题,身边太多太多这样年龄和工作时间的人录取到了顶级的MBA,论坛上不少成功申请人不也跟我的情况类似。
分享一些MBA申请的体会,不是介绍如何准备MBA申请,所以不会出现resume, essay, interview这样的经典结构,而是希望更理性客观地理解MBA申请。 ------------------------------------------------------------------------------------------------------------------------------------------------------------------------------------------------------------------------------------------------------------------------------------04/03/2017
回复一下下面的一些评论
- EMBA对我来说太遥远,就是现在MBA的课堂上我的年龄和经历也属于相对短的,而且我也不觉得会对我的职业有什么用处。
- Overqualified肯定是一个不正确的说法,首先比我优秀的人很多,身边有很多朋友真的非常impressive,别人在同样年龄所能取得的成绩我远远不及。另外我不太认为MBA会有这方面考虑,如果申请人优秀,那么说明他/她可以在未来取得成功,对学校当然是好事,为什么要剥夺给予一个更好平台的权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