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卓如在2008-12-16 22:39:00的发言:
关于学费的问题,的确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 大家看到的可能是每年学费的增长,但有些因素是进校之后感受到的: 第一,学费的增长比例远远低于每年申请人数的增长比例; 这两者不一定需要成比例增长的。虽说MBA学习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商品化的服务,但是付得起学费的申请人并不一定是最有潜力的MBA学生。希望中欧在这方面多为本土的年轻的职业人考虑。 第二,学费的增长比例远远低于学生入学时年薪的增长比例; 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但是希望有权威的数字在支持。同时,平均数不代表所有情况,同上述原则,希望中欧考虑申请者的实际情况。 第三,2008年 MBA的收入只占到学校全部收入的8%,EMBA占50%,EDP(企业管理发展课程)占42%; 众所周知国外大部分商学院的收入来自于校友捐款。说得不客气一些,募款能力的不足不是提高学费的借口。即使中欧的收入模式和国外有所不同,也应该考虑国情。 第四,MBA项目多年始终无法达到“盈亏平衡”。虽然09年学费有所增长,但经历课程改革之后,情况虽有所改善,但还是属于少亏的范畴。 与哈佛、沃顿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商学院相比,中欧既没有雄厚的学校基金,学费又是无法比拟,但好教授的工资又是全球一价。 正因为需要兼顾平衡国内消费水平与世界一流的教学水准,校方在审议学费增长时可以说是慎之又慎。 中欧自成立之初便面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课题。这是中欧的“业务模式”的根本挑战之一。而如果答案就是提高mba学费的话,那只能反映出学校收入管理模式以及成本优化尝试的失败。 作为校友,希望学校的有关人员能切实考虑国内申请人的国情,坚持中欧的办学原则和目标,同时完善现有校友募款体系,从而使MBA项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成为学校的长远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