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pizi在2005-1-21 16:41:00的发言:那个收入应该是用BIG MIC折算过来的吧?或者是用PPN还是啥的。 我觉得中欧的真实水平应该是在40到50之间,毕竟才10年。如果中欧能在10年内能连续好几次在50多名以内,这才能说明真正水平。
非常同意。我问过我在中欧工作的同学,他跟我说就是折算的。
我想这里有很多朋友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做的,应该对这种折算方式更了解,我就先拿一点我知道的皮毛来抛砖引玉:
1、如果只按20~25万人民币来算的话,中欧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能挤进Top100呢,而且总所周知,25000USD在美国生活和在中国生活完全是天壤之别。所以只用实际数据参加排名对中欧以及其他生活水平比美国低得多的国家的学校是不公平的。
2、因为上面一条,所以FT的排名中对学生年薪进行了折算,这也就是为什么FT老是要毕马威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的道理。折算的具体公式俺肯定不知道,但肯定是参照了这个学校所在国家的生活水平、通胀率等等经济因素。所以才会得出像去年的60000多USD,今年的近10万USD。
3、但是这种方式其实有个很大的不合理处(好像主要就是在中国才会出现不合理),因为我们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面积大、人有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你如果是20万年薪的话,在昆明、西安、兰州可以过得很阔,买别墅、买车......基本上可以过上一个比较奢华的生活了。然而,中欧毕业后,在这些城市其实你并不太可能(当然有个别例外)找到20年薪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职位基本上都在京沪粤三地的MNC里。就拿上海来讲,年薪20万当然很好了,但是只能说是可以过一个舒适、富足的生活,为什么?消费高呗!市区的房子均价已经快2万了(在此痛斥炒房团),一套看的上眼的房子就要200多万;在上海买车也是全国独一无二,拍照要4万,比一辆QQ车还贵。所以用全中国的经济指数来折算中欧毕业生的薪金肯定会虚高。
其实大家可以去查查过去几年中欧排名的具体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年薪相关的数据外,其他没有太大的变动。中欧是个好学校,不好俺也不会削尖了脑袋往里挤,但是是否一定要用那么高的排名的标榜自己呢?我更希望中欧以及中国其他商学院能把22这个排名作为努力方向,也希望已经进中欧和在中欧在读的XDJM能奋发努力,能给中国的MBA继续争气(不要像俺现在的总经理,还中欧的EMBA呢,都快把我们这个连年盈利的公司搞破产了)。以后哪怕不参加排名,人家只要提到中欧都会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