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技巧?捷径?如果是这种东西我就会拒绝给予点评。如果是从问题本质来说,我有几点意见供参考。
不得否认LZ很多认识很有价值,与我自己的体会也有不少共鸣,但是得出的结论也许有点大相径庭~
1、究竟e-e词典要不要用。
e-e词典的确很难理解,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再让我们去适应英式思维,等到哪一天LZ适应了e-e词典,尤其是Longman这种基础的学习型词典释义都是简单的词汇,LZ才能说满足了第一条件。基本的理解力。
所以我倒是认为LZ之前苦苦使用e-e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你对英文的理解力在这个过程逐步建立起来。(If you quit now, you lose the very opportunity to master it.)
从技术角度来讲,中文和英文同样都是具有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所以无论目前国内多么权威的的中英词典,很多“抽象词”的释义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e-e去核实自己的理解,因为e-e最为精准。
所以从应试来看,为了不至于过分影响效率,可以结合中英和Longman e-e使用。抽象词需要用e-e来确定。(包括很多地道的语境)
中文瞬间就理解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我们借助中文理解真实含义后,仅仅保留下“真实含义”即可。下次记忆单词,回想起来的应该是含义本身。而非中文。比如“利用图像记忆”等等。
2、虽然LZ涉及的可能是技术型岗位,需要的英语成分不多。但是要想走MBA或者master这条留学之路,business school的学习、生活毕竟是充斥着高级英语的。要如何和其他的老美、印度人、等等竞争?这也是GMAT设置这条障碍在这儿的原因,基本很好的重现的business world的基本语言要求。挡掉一部分不切实际的人群,实际是对于读书的我们自己负责。
(难不难,看看小分队平时的阅读素材就知道,at least as difficult as, if not more difficult than GMAT's RCs)
然后回到申请的目的,仅仅是个“职业镀金中转站”?永远没有捷径的。无数我接触过的同学们,1. G过7,T无论如何上不了100;2. T上百,G无论如何上不了7;3. GT皆过,申请也顺利,但是国外生活学习完全无法“发挥”,struggling always。
这里面实际都是一个问题,大多数申请者,包括美国beatthegmat论坛都是这样,多数人都还不具备基本的高级英语理解力。或者说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Ron的原话是这么评价的,“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definitely of the tough-love style: if your understanding of written English is insufficient for you to comprehend difficult OG passages, then you should take some at least a few months off studying for the test and improve your general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English.”
So why not make yourself good enough for future challenge first, say, becoming a "native speaker", and then go out for competing in business school/ world, say, GT or application or study or job seeking at the end of school study.
3、从考试的角度来讲,LZ分析的很正确,Verbal capacity是你的致命伤。而令LZ受挫的几个小时读一份G material,我表示深深理解,不过我视其为在向“快速读懂”迈进的过程中。(不仅LZ,很多人一开始分析GMAT资料都是花费大半天时间的,因为窃以为我们原有水平实在很菜。G750的NN superbat在CD很出名,不知道LZ有没有看过他的心经,他也说一开始他用1天时间仅仅分析2-3道题,但是这之后速度就逐步提升了。why?get improved.)
另外G要求的不仅仅是这第一遍看懂、琢磨清楚了。他要求的是“高度掌握”,也就是你需要把之前看懂的内容“内化”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就像背单词,你背一遍是记不住的,总需要一个长期的记忆曲线,他才会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而纵观LZ的往事回顾,鲜少出现“总结”这两个字。我于是猜测或许是问题所在。
4、究竟今后如何取舍,全看LZ自己的价值观和strategy。因为每个人为留学和职业生涯所准备的strategy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希望LZ能够理解,你即便失败再多次,都并非是一无所获的。
Harvard's dean对failure的回答是“
You may not be able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but you can choose how you react.”
作为我的个人选择来说,我选择先成为native speaker,然后再去搞考试、申请、留学等test my own ability层面的事情。当然这绝不是多数人的选择,因为it takes too much risk during that long a time.
Anyway,为什么认真想要留学发展的我们,不先去认真的具备一个像样的语言能力,并且这个过程还能一边正常工作生活。work experience只增不减,有何不可?
我们怀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否还能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如果代价是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追逐它?”
-- by 会员 铁板神猴 (2013/3/23 20: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