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面总结的几点。我觉得这几次考试还有几点做的不好的地方吧。首先是错误的用了英英字典。原先想着要逐渐培养用英语解释英语的习惯,这就得从查字典开始。可是这个做法对考试的帮助简直是微乎其微,还白白让我浪费了好多时间。到后面我就还是用英汉字典查单词了。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为了考试,那就用英英字典,如果是报了考试有时间限制,那就用英汉字典吧。 再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阅读能力了。我感觉阅读能力贯穿整个GMAT考试,无论是数学、RC、SC还是CR。数学要能理解首先你得英语水平要好,要能看懂题意,每次数学我总能碰到一两道题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样如何能最对题呢?三次考试下来,我的语文是一碰到文章,一碰到读句子就慌了。我平时的状态就是逻辑一道题,简单点的不到一小时,复杂点的一个多小时。阅读是不读个五六遍、七八遍根本记不住文章在说什么。有些句子得仔细分析。基本上下来一篇文章得两小时左右。三次考试完后,从来没贡献过一个语文的JJ题。 我就分析,这个阅读到底要怎样才能提高。首先是单词吧,这是基础。所以我也花了好多时间去去记忆。其次是语法,不知道句子的语法结构肯定是不行的。对于GMAT的SC部分,在我第三次看了曼哈顿两遍后,才总算是有感觉了,看到题知道是考哪些考点,但是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没时间了。 回到阅读上,其实单词和语法是能通过短期提高的,也是立竿见影的。但是阅读就不一定了,首先我们阅读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学语言的规律。我们从初中(我们那时是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中英文式教学,就是学英文的的时候一定要先知道中文的意思。以至于我们到现在看文章,看每个句子,都是先要翻译成中文,然后在中文的语境里去理解它,理解后自己再翻译成英文,最后在选项中找出答案。我们说中文,别人说个名词,我们能立即反应到那实际是个什么东西,说个动作,我们能立即知道这个动作是用腿、手、脚还是其他工具来完成。但是给我们说英文就不同了,我们得先翻译成中文,然后在中文的环境里去理解它。比如,说parasite,你查英英字典,解释A parasite is a small animal or plant that lives on or inside a larger animal or plant, and gets its food from it. 你得反应好半天吧,但是用中文告诉你是寄生虫的话,你恍然大悟,立马知道这是什么了,这东西一般在什么动物身上有。像apple、book之类的这些词,我们现在是肯定不用直接经过先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了。因为我们已经说了成千上百次,别人一说apple,你立即能知道是什么东西了。甚至是friend稍微抽象一点的名词,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我在做OG阅读文章的时候,遇到advocate不懂,查朗文字典解释:to publicly say that something should be done,看完后面又遇到几篇文章有这个词,但始终是一知半解。到最后实在是感觉理解文章太困难了,查了中文意思,原来是提倡,倡导的意思,一下子联想到中文的语境中,有如醍醐灌顶。再比如英文中别人骂你,什么shit!fuck,你肯定不会很生气,虽然你也知道他们翻译的中文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些词调动不起来你生气的感官。因为你生气的感官是和中文那些骂人话联系起来的。我在国外平时和本地员工开玩笑,学当地的骂人话,给我说是什么什么,他也不知从哪里跟哪个中国人学的中国的骂人话,我说这个词千万不要在和中国人有意见分歧时说出来,是非常惹人生气的。
再就是,中文和英文的思维差异,语言习惯的差异。其实也不是这次考试,我以前就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理解英文文章慢。为什么翻译讲究信达雅。首先是一句话内句子的顺序,这也开始涉及语法了。比如A of B of C,在学了语法后我们肯定知道C修饰B,然后B再修饰A。但是我们知道又怎样,阅读时还是很慢的加上前面说的先翻译成中文的习惯,要完全理解这个短语,得先从最后面的C开始一步一步往前面翻译。 I am a teacher.我翻译成“我是个老师”。这个谁敢说没有达到信达雅的地步。因为这简单啊,也比较符合中文的语言顺序和习惯。字典上也是解释“比较到位”,he是他,am是是的意思,a 是一个,teacher是老师的意思。连起来很自然。但是我们刚开始学完这个后,再学He is very tall.用前面那个翻译方法就不对了,成了“他是很高”,翻译成中文就比较别扭了。我们翻译习惯于用字典上的中文解释直接去往句子里用,但是有的单词的意思直接用进去句子读起来很别扭。这也是我们通常讲的直译。要意译的话,就是所谓的信达雅了,就是能句子翻译成中文,让听的中国人做出的动作和表达的感情、情绪等让老外看起来是正确的,这些动作是要能把细微的差异能体现出来的。能把句子翻译的信达雅的人,一定是对意思差不多的词能分出细微差别的人。我们的英汉字典有的做的不好,比如中文意思是快,但英文有rapid, quick,fast,字典里只解释快,不解释有什么差别,在哪种情况下用哪个词。在国外有的同事问我哪个词的英文怎么说,我说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否则只根据短短的中文词,是不能随便说用哪个英文单词的。 唉,总结一下,我感觉还是熟能生巧吧。从那种初中就开始中英文教学的人中,有几个人有真正的英文思维?凭我们现在的中英文思维,要转换为英文思维,就是每个单词你能用英文解释,说到单词句子你能立马反应到实物和动作而不需要先翻译成中文再去理解,这得花多少时间啊。大家有没有相对来说的捷径呢?
1、究竟e-e词典要不要用。 e-e词典的确很难理解,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再让我们去适应英式思维,等到哪一天LZ适应了e-e词典,尤其是Longman这种基础的学习型词典释义都是简单的词汇,LZ才能说满足了第一条件。基本的理解力。 所以我倒是认为LZ之前苦苦使用e-e的时间并不是浪费的,你对英文的理解力在这个过程逐步建立起来。(If you quit now, you lose the very opportunity to master it.)
2、虽然LZ涉及的可能是技术型岗位,需要的英语成分不多。但是要想走MBA或者master这条留学之路,business school的学习、生活毕竟是充斥着高级英语的。要如何和其他的老美、印度人、等等竞争?这也是GMAT设置这条障碍在这儿的原因,基本很好的重现的business world的基本语言要求。挡掉一部分不切实际的人群,实际是对于读书的我们自己负责。 (难不难,看看小分队平时的阅读素材就知道,at least as difficult as, if not more difficult than GMAT's RCs)
然后回到申请的目的,仅仅是个“职业镀金中转站”?永远没有捷径的。无数我接触过的同学们,1. G过7,T无论如何上不了100;2. T上百,G无论如何上不了7;3. GT皆过,申请也顺利,但是国外生活学习完全无法“发挥”,struggling always。 这里面实际都是一个问题,大多数申请者,包括美国beatthegmat论坛都是这样,多数人都还不具备基本的高级英语理解力。或者说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Ron的原话是这么评价的,“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definitely of the tough-love style: if your understanding of written English is insufficient for you to comprehend difficult OG passages, then you should take some at least a few months off studying for the test and improve your general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English.”
So why not make yourself good enough for future challenge first, say, becoming a "native speaker", and then go out for competing in business school/ world, say, GT or application or study or job seeking at the end of school study.
4、究竟今后如何取舍,全看LZ自己的价值观和strategy。因为每个人为留学和职业生涯所准备的strategy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希望LZ能够理解,你即便失败再多次,都并非是一无所获的。 Harvard's dean对failure的回答是“You may not be able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but you can choose how you react.”
作为我的个人选择来说,我选择先成为native speaker,然后再去搞考试、申请、留学等test my own ability层面的事情。当然这绝不是多数人的选择,因为it takes too much risk during that long a time. Anyway,为什么认真想要留学发展的我们,不先去认真的具备一个像样的语言能力,并且这个过程还能一边正常工作生活。work experience只增不减,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