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irajoh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不太明白大家为什么想留在美国工作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2-11-12 10:13:51 | 只看该作者
引用我以前发过的一贴,大概说如果你想获得高收益(留美、找到牛工作etc.),方法无非几个:要不你拥有比别人多很多的inside information(这个很难,现在出国市场太平坦化了),要不你和主流的偏好不同,要不你非常牛。

现实是,几乎所有去美国读master的同学都有着主流的偏好:留美几年再回国、找到牛工作,水平上显然又服从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处在一两个标准差之内,然后信息上又随大流所有人都道听途书,我觉得任何逻辑都不可能解释通最终有很多人能实现上面的目标。

别老想着我要怎么着怎么着,先想想人家凭什么要你?你凭什么留下来?凭什么你就找到好工作了?
-- by 会员 Karmalot (2012/11/12 0:53:37)




好工作自然是很多人能找到。美国四大和本地所什么估计有1%到1.5%的员工都是中国护照(我没有夸张)。会计的工作的却不牛,但是留美相对容易。我认识的就超过10个了。还有各种投行,咨询,但是自然这是少数。


我不是说能留美的是多数,也不是在评价能留美是能力高的体现。我只是想说如果有人想留下来找到工作,自然是可以的。很多抱着所谓“留美工作几年”的人来的根本没有准备好应对挑战,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训练自己的networking能力。自然就不能留下来。但是这边这么多美本,我想说如果想留下来真的是不难的。
-- by 会员 elvisxiyu (2012/11/12 2:56:36)



NYU的飘过,听学妹说,这届STERN蛮惨的
72#
发表于 2012-11-12 10:16:17 | 只看该作者
可惜的是,目前国内大企业对海外本科基本是不认的态度,包括美国本科,除非你是哈佛MIT之类顶尖院校。举个例子,某著名金融公司的招聘,把北复清交的本科生放在一类位,把凯斯西储、密西根、UCLA等放在二类位,二类位还有上海财大,人大之类的学校。
-- by 会员 videojeff (2012/11/12 10:04:18)



是的,我们NYU STERN的还被CICC鄙视的,这就是游戏规则
73#
发表于 2012-11-12 10:21:44 | 只看该作者
NYU也是二类。 目前国内比较好的金融机构优先看你家背景如何,然后如果是招本科的话较为认同通过国内高考的。无论你我认为对与不对,目前的看法是高考考不过才去国外读,占主流。所以各位如果在美国读了本科就请继续读Phd或者Master,最后在美国就业。
74#
发表于 2012-11-12 10:31:14 | 只看该作者
引用我以前发过的一贴,大概说如果你想获得高收益(留美、找到牛工作etc.),方法无非几个:要不你拥有比别人多很多的inside information(这个很难,现在出国市场太平坦化了),要不你和主流的偏好不同,要不你非常牛。

现实是,几乎所有去美国读master的同学都有着主流的偏好:留美几年再回国、找到牛工作,水平上显然又服从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处在一两个标准差之内,然后信息上又随大流所有人都道听途书,我觉得任何逻辑都不可能解释通最终有很多人能实现上面的目标。

别老想着我要怎么着怎么着,先想想人家凭什么要你?你凭什么留下来?凭什么你就找到好工作了?
-- by 会员 Karmalot (2012/11/12 0:53:37)




好工作自然是很多人能找到。美国四大和本地所什么估计有1%到1.5%的员工都是中国护照(我没有夸张)。会计的工作的却不牛,但是留美相对容易。我认识的就超过10个了。还有各种投行,咨询,但是自然这是少数。


我不是说能留美的是多数,也不是在评价能留美是能力高的体现。我只是想说如果有人想留下来找到工作,自然是可以的。很多抱着所谓“留美工作几年”的人来的根本没有准备好应对挑战,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训练自己的networking能力。自然就不能留下来。但是这边这么多美本,我想说如果想留下来真的是不难的。
-- by 会员 elvisxiyu (2012/11/12 2:56:36)



可能我是大陆本,但我觉得留下来不难的确有商榷余地。至少我知道今年kpmg full time不招人和pwc减少full time名额就已经让我们老师焦头烂额。
美本的确是有优势。但即使对于美本,我也有排名四十出头的公立学校的同学说他们会计本科大部分人都只能报回国项目。。我真心觉得是你的感觉来源于你很强。。。只是你谦虚或没有感觉到。很多时候networking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英文不好和大部分亚洲人来说,是没有接触过的,你可能觉得你只是在说话,但对于很多大陆本来说,还是有个适应过程。再加上mid market和local里很难找到愿意赞助h1b(有时候我自己也质疑四大为什么赞助外国人)。 所以我赞成你说的,一旦有目标,应该尽全力,不能吊儿郎当,这样起码有希望。
我觉得四大所里面外国护照持有人比例,根据城市和城市,是有所变化的,我觉得一百里面有一个人,在芝加哥所我觉得不算夸张,想想德勤在芝加哥有3000多差不多3500个员工,有35个中国护照持有者也不过分吧,甚至我觉得不止,但具体我也没见到说究竟有多少中国面孔。
75#
发表于 2012-11-12 10:33:59 | 只看该作者
就我知道的留下来的都是你妈大quant
76#
发表于 2012-11-12 10:39:1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工资高 本屌比较关注这个 希望能够落脚...
77#
发表于 2012-11-12 10:41:01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留美生活工作还是不错的,前提是当你解决了身份问题而又获得了相对稳定又有上升空间的机会的话。当一个人到了三十五岁左右,他的人生可能是上有老下有小,一份稳定收入不错而福利也不错的工作,以及相对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就会显得更加重要。这个阶段美国的好处就会日益显现出来。

在我年轻的时候,觉得中国和美国在生活吸引力方面对我是想差不多的;当我人到中年,没有了身份和经济压力,有了两个孩子,父母退休的时候,美国生活对我的意义就更大起来。这里能提供我想要的一切,当然,也许是因为自己更加适应了美国的日子而不是中国的。

我自己和老公可能代表了两类人的感受,他很早出国,所建立的一切学业事业人脉资源都是在美国,他在中国的时候会唱的最后一首流行歌曲是《心太软》,我们聚会时他最热爱的曲目是《故乡的云》,可以想见,中国对他而言,是已经很隔膜了。甚至他的英文说的比中文地道,这样没有在中国工作过的人,对于橄榄球和大选更狂热的人,显然觉得美国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

而对我而言,在国内有很好的工作和发展平台,有人脉,有房子,有几乎我们当时同龄人想要的一切,这种情况下出国,自然会去比较中美的差异,自然在初始阶段会有更多观望的想法,而随着在美国事业生活的建立,国内的一切都成为了过去的一个个印记而已,不再对今日的生活有任何影响,那么,日子有功,自然一切想法都会方生变化。


因此我觉得这样的命题,是个时间和阶段问题,今日不理解的,也许日后就会理解。在当下不明白的,也许换个环境和际遇就会明白。当然,这样的讨论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
-- by 会员 ziye210 (2012/11/12 3:23:53)




同意。

唉。。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YY。。。
78#
发表于 2012-11-12 10:42:10 | 只看该作者
这么说美本回来就是个死阿。。


NYU也是二类。 目前国内比较好的金融机构优先看你家背景如何,然后如果是招本科的话较为认同通过国内高考的。无论你我认为对与不对,目前的看法是高考考不过才去国外读,占主流。所以各位如果在美国读了本科就请继续读Phd或者Master,最后在美国就业。
-- by 会员 videojeff (2012/11/12 10:21:44)

79#
发表于 2012-11-12 10:43:03 | 只看该作者
NYU也是二类。 目前国内比较好的金融机构优先看你家背景如何,然后如果是招本科的话较为认同通过国内高考的。无论你我认为对与不对,目前的看法是高考考不过才去国外读,占主流。所以各位如果在美国读了本科就请继续读Phd或者Master,最后在美国就业。
-- by 会员 videojeff (2012/11/12 10:21:44)



我们上海这的情况还好,因为有些家长的小孩也在弄美本出国留学,金融机构的还蛮多的,而且NYU名气还不错,所以还比较了解,其他地域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而且现在大部分美本,一般都会读个硕士的
80#
发表于 2012-11-12 10:45:21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工资高 本屌比较关注这个 希望能够落脚...
-- by 会员 milk2013 (2012/11/12 10:39:17)



表示一算上TAX,就不高了,我有朋友在HEDGE FUND做,TAX 40%,平时还有开销,没女朋友,开销也不小,所以存不下太多钱的,只不过比国内情况稍微好点,国内已经是金融民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NTU MBA
MSGO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26 18:1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