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ongjihanse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始] 11.09 760回馈CDer们,少量逻辑狗

[精华]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11-10 12:58: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哦。。。!继续奋战的cder
22#
发表于 2011-11-10 13:58:44 | 只看该作者
恐龙恒温变温
动物用皮肤呼吸
谁先到达美洲
新的污染系统~~~
-- by 会员 tongjihansey (2011/11/10 0:08:37)



还能回忆出考题吗?谢啦 14号的
-- by 会员 paige123 (2011/11/10 0:42:49)



睡了一觉,现在思维比较清晰了,我尽量哦~文章的脉络我看了一下JJ,里面讲的足够了,这里就不啰嗦了哦~
恐龙恒温变温
先说有学者认为恐龙是热血,因为canal(关键词!)很丰富,然后有人反驳,用对照实验来证明,将冷些动物和热血动物分为两组,每组都有热血和冷血的,不同点是,一组的active,另一组则不,对比发现前一组的canal很丰富。由此判断canal多的原因不是因为热血,而是因为active


有主旨题。提醒一点这里作者没有标明任何观点,要选客观一点的。


好像还有问以下哪一个符合第二个学者的观点。依稀记得正确答案的表述好像是任何不active的冷血或是热血动物都不会有比active的动物更多的血管。用了neither


动物用皮肤呼吸
传统的学者不注重研究动物用皮肤呼吸的能力,觉得无足轻重。
但是最近有人发现动物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调节来使皮肤具有呼吸的能力。第一种调节是对皮肤厚度的调节。一个实验,两个青蛙,两个水缸,一个缸里有丰富的氧气,另外一个只有一般的氧气,4周后发现,放在比较缺氧的缸里的青蛙皮肤变薄了。
另一种调节方式是一个什么皮肤跟心肺结合起来的调节。一般而言,皮肤只接受deoxegened血液,这种血呼吸效率高,但是一般的动物这类血液比较缺乏,按道理说皮肤就不会参与呼吸了,然而却不,好像会通过什么样的转化是本来不deoxegened的血变成了deoxegened血(这一段生词好多。。。。。。。)


第二段高亮了,问动物是怎样适应缺氧环境的吧好像。我斟酌了好久,感觉都不怎么对,最后选了个折中一点的,就是动物的皮肤可以在短时间内变薄(实在不知道4周算不算短时间内,但是其他的选项也有瑕疵,考场上仔细一下)


第三段也有考到,好像是问以下哪个对。我选的是如果血液循环流到皮肤附近的全是非deoxegened的血的话,皮肤就不可能呼吸了,那个“全是”是关键。


谁先到达美洲
鸡骨头的发现让一部分学者认为波利尼亚人比哥伦布先到达美洲。因为鸡骨头不是美国本土的产物,而对鸡骨头的考古发现它们产生于多少多少年前(这里有问题,说这句话的目的,我选的暗指鸡骨头到美洲的时间在哥伦布之前,选项的表述很专业,好像是指出了一项在文中没有明示的事实,有explicitly这个词)而史料记载P人当年的确是经常带着鸡到处航海。
但是又有研究说鸡骨头的发现不足以证明P人更早到美洲,首先这个鸡跟现代的鸡没有什么区别,在当时欧洲亚洲也有这种鸡。反正说来说去就是反驳第一段了。


对企业治理污染的新看法(这篇好像是新题哦~抱歉昨天说错了)
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了污染就应该去治理,很多企业也正是这么做的。但是有新观点认为企业污染环境如果不治理会造成巨大的cost,会waste resources,还会waste什么什么的,其中用到了opportunity cost这个词(有考题,问企业的oppotuninty cost是什么,选的因为不治理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巨大损失)。所以治理污染实际上是让企业变得更有效了,有词efficient
说这种新观点的产生让人们联想到过去的一个类似的历史事件(这里有问题,问第二段有什么作用,选的用一个类似的例子来深化后文要阐述的内容,有analogous这个词)好像是1700多年以前,。。。。。这个事件有点想不起来了。。。。。
回到企业治理污染上。

-- by 会员 tongjihansey (2011/11/10 12:14:07)


谢大牛~
23#
发表于 2011-11-10 14:19:5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CR就想死,好担心~~~JJ真的可以吗~~~
24#
发表于 2011-11-10 14:49:14 | 只看该作者
有个鸟port地方捕鱼,用一种grill(?貌似,反正是g看头的单词),然后这种东西会在捕鱼的时候干掉很多珍稀鱼类,于是当地渔业委员会强制推广一种渔网,这种网捕鱼之后抓得珍稀鱼类会放掉,在鸟地方的很多渔船已经开始用了,因此结论是这个新渔网措施的implement会保护珍稀鱼类的时候不伤害当地渔业经济.

削弱题

选项有 A,这个措施实行之后渔船少了好多;

     B,那个g啥啥的即使小心使用也比新发明的渔网容易坏.

     C,这个珍稀鱼被recreational神马抓走的比被渔船抓走的多,

     D,这个鱼变这么in danger不是因为原来那个捕鱼的鸟东西

     E,不记得了
大牛你有木有考到这题啊?寂静上选C的多,但我觉得A好像也有道理,渔船抓地少不代表不保护啊?求问,大家讨论哈
25#
发表于 2011-11-10 14:53:06 | 只看该作者
LZ恐龙恒温变温的那个是JJ上GWD原文那篇吗?
考古那个呢?
怎么感觉
不太一样...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3:16:4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CR就想死,好担心~~~JJ真的可以吗~~~
-- by 会员 蜗涡Joey (2011/11/10 14:19:51)


JJ指望不得,在复习充分的情况下,有JJ护体可以让你更有信心~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3:25:59 | 只看该作者
有个鸟port地方捕鱼,用一种grill(?貌似,反正是g看头的单词),然后这种东西会在捕鱼的时候干掉很多珍稀鱼类,于是当地渔业委员会强制推广一种渔网,这种网捕鱼之后抓得珍稀鱼类会放掉,在鸟地方的很多渔船已经开始用了,因此结论是这个新渔网措施的implement会保护珍稀鱼类的时候不伤害当地渔业经济.

削弱题

选项有 A,这个措施实行之后渔船少了好多;

     B,那个g啥啥的即使小心使用也比新发明的渔网容易坏.

     C,这个珍稀鱼被recreational神马抓走的比被渔船抓走的多,

     D,这个鱼变这么in danger不是因为原来那个捕鱼的鸟东西

     E,不记得了
大牛你有木有考到这题啊?寂静上选C的多,但我觉得A好像也有道理,渔船抓地少不代表不保护啊?求问,大家讨论哈
-- by 会员 沉淀的思绪啊 (2011/11/10 14:49:14)


我没有考到这题,这道题是选削弱么,如果是的话我觉得应该选C。题干说新的渔网能够保护这种稀有鱼类同时不影响地方经济。如果如C所说,因为娱乐所钓的这种鱼比渔船多,那么改进渔网对于保护这种珍贵鱼类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这只是我的理解啊。
28#
发表于 2011-11-10 23:27:52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既然选民的态度不会被广告影响到,为什么那些漫天散步广告的候选者会最终得到选民的青睐呢?一定是另有他因,这些散步广告的候选者被选上不是因为他们的广告(因为广告不会影响选民的态度),而是因为这样大手笔的散步广告(广告费用高昂)会给选民留下候选者财力雄厚的印象。前提是选民会更倾向于选经济实力雄厚的候选者。
   具体是支持还是假设不太记得了哦~解释也有点罗嗦~理解就好~
-- by 会员 tongjihansey (2011/11/10 11:10:37)



LZ,我怎么突然觉得,这是到解释题吧? 先说了广告不会影响投票,但是这些政治家们却还大量使用广告。问解释的话,就该是广告会使人觉得他们资金雄厚,而人们喜欢选资金雄厚的人。
LZ回忆下,是这样的逻辑链吗?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3:35:2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既然选民的态度不会被广告影响到,为什么那些漫天散步广告的候选者会最终得到选民的青睐呢?一定是另有他因,这些散步广告的候选者被选上不是因为他们的广告(因为广告不会影响选民的态度),而是因为这样大手笔的散步广告(广告费用高昂)会给选民留下候选者财力雄厚的印象。前提是选民会更倾向于选经济实力雄厚的候选者。
   具体是支持还是假设不太记得了哦~解释也有点罗嗦~理解就好~
-- by 会员 tongjihansey (2011/11/10 11:10:37)



不记得是问解释还是假设还是支持了,但是个人觉得不妨碍得到答案。

LZ,我怎么突然觉得,这是到解释题吧? 先说了广告不会影响投票,但是这些政治家们却还大量使用广告。问解释的话,就该是广告会使人觉得他们资金雄厚,而人们喜欢选资金雄厚的人。
LZ回忆下,是这样的逻辑链吗?
-- by 会员 marque (2011/11/10 23:27:52)

30#
发表于 2011-11-11 00:30:49 | 只看该作者
? 默认了吧,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0-26 11:1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