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ichael110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跪求各路央企/外企精英指点迷津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3-30 14:33:47 | 只看该作者
以我对组织和企业的理解,这种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行性”,是很难给人任何鼓舞的。
所以,可以看得到的好处,比如薪酬,福利等,就很重要了。这就是我理解的,lz的焦虑。

还有,在外企的发展机会是零吗?“理论上”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儿机会的。
此人的简历可以参考。
http://investing.businessweek.com/research/stocks/people/person.asp?personId=28457997&ticker=QI:CN
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从西门子的马来西亚公司开始,最终一步步做到奇梦达的德国总部总裁。


前面的评论又多又杂,lz还是多想想吧。提供一点点浅见。

现在的央企,不是当年朱镕基手里的央企了。估值高,热门,谁都指望着“熬个五六年,混个一官半职”。
提请一点,在预测自己前途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拿前人的路做比照。
泛泛看去,以前进去的人,只要熬到年头,没有不出头的,原因有三:
1. 央企改制后有了很多职位真空,没有多少人挡在前面;
2. 出于业务需要,部门扩充比较快;
3. 1995~2005是外企>>央企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很少愿意继续窝在里面混一辈子。很多当年一起毕业后进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中途离开。

lz没有背景,你觉得那个“动辄几十万人的大平台”,跟你有很大的关系吗?
-- by 会员 summit (2011/3/30 14:00:15)



一个是关系很小,一个是根本没关系,两者是有区别的
-- by 会员 tianya111 (2011/3/30 14:08:58)

42#
发表于 2011-3-30 14:42:52 | 只看该作者
撇开收入暂时不谈,对个人来说,外企可能的比较好的地方是规则相对透明,特别是F500的公司。在一些垄断国企,可能你周围很多同事都是体系内的子弟,这些人能力可能比你差不少,但是未来的升迁可能会比你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外企也有办公室政治,大家也会揣摩上意。但是在跨国公司,你会少说很多违心的话。

另外,读国外top MBA跟回到体制内并不矛盾。只不过这种情况下投资回报会比较差,领导未必会认可这个mba的价值。

我倒是建议楼主如果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裕的话,考个高点的GT,至少是托福,再做打算。即使不读书,提高下英文也是好的。
43#
发表于 2011-3-30 14:52:06 | 只看该作者
以我对组织和企业的理解,这种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行性”,是很难给人任何鼓舞的。
所以,可以看得到的好处,比如薪酬,福利等,就很重要了。这就是我理解的,lz的焦虑。

还有,在外企的发展机会是零吗?“理论上”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儿机会的。
此人的简历可以参考。
http://investing.businessweek.com/research/stocks/people/person.asp?personId=28457997&ticker=QI:CN
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从西门子的马来西亚公司开始,最终一步步做到奇梦达的德国总部总裁。
-- by 会员 summit (2011/3/30 14:33:47)


几万人中脱颖而出也许的确不容易,但是几千人,几百人却未必难。比如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部门的总监。对比另一方,做到头其实也就是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所谓看得到的好处,楼主在现在的企业可以做十年后的工资展望,外企别说十年了,五年的规划可能很多人都未必敢做。
外企打工者发展的机会在于,借助500强名企的光环,做到一定级别和年限跳槽到民营作高管,或者体制内的高端点的职位。但自己也得有两把刷子才行。太多2-3年外企空降兵走人的例子了。
44#
发表于 2011-3-30 14:52:42 | 只看该作者
表这么讲。
年薪十几万,在上海还是很容易不满足的。

lz那就不是焦虑,就是吃了1百万,想着1千万,吃了1千万想着一个亿。

说白了,叫男人的欲望。。。



-- by 会员 2012man (2011/3/30 14:38:06)

45#
发表于 2011-3-30 14:58:13 | 只看该作者
“分公司的总经理,部门的总监。”
这个档次,在MBA校友中也算是高端资源了。

国企的话,也许很多年后,你可以end up with a similar title。
但是想要年轻有为,又缺乏背景,又入职晚(99年前才算不晚吧),我认为,很难。

以我对组织和企业的理解,这种只存在于理论上的“可行性”,是很难给人任何鼓舞的。
所以,可以看得到的好处,比如薪酬,福利等,就很重要了。这就是我理解的,lz的焦虑。

还有,在外企的发展机会是零吗?“理论上”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儿机会的。
此人的简历可以参考。
http://investing.businessweek.com/research/stocks/people/person.asp?personId=28457997&ticker=QI:CN
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华人,从西门子的马来西亚公司开始,最终一步步做到奇梦达的德国总部总裁。
-- by 会员 summit (2011/3/30 14:33:47)



几万人中脱颖而出也许的确不容易,但是几千人,几百人却未必难。比如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部门的总监。对比另一方,做到头其实也就是一个分公司的总经理。所谓看得到的好处,楼主在现在的企业可以做十年后的工资展望,外企别说十年了,五年的规划可能很多人都未必敢做。
外企打工者发展的机会在于,借助500强名企的光环,做到一定级别和年限跳槽到民营作高管,或者体制内的高端点的职位。但自己也得有两把刷子才行。太多2-3年外企空降兵走人的例子了。
-- by 会员 tianya111 (2011/3/30 14:52:06)

46#
发表于 2011-3-30 15:06:26 | 只看该作者
前面的评论又多又杂,lz还是多想想吧。提供一点点浅见。

现在的央企,不是当年朱镕基手里的央企了。估值高,热门,谁都指望着“熬个五六年,混个一官半职”。
提请一点,在预测自己前途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拿前人的路做比照。
泛泛看去,以前进去的人,只要熬到年头,没有不出头的,原因有三:
1. 央企改制后有了很多职位真空,没有多少人挡在前面;
2. 出于业务需要,部门扩充比较快;
3. 1995~2005是外企>>央企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很少愿意继续窝在里面混一辈子。很多当年一起毕业后进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中途离开。

lz没有背景,你觉得那个“动辄几十万人的大平台”,跟你有很大的关系吗?
-- by 会员 summit (2011/3/30 14:00:15)





你说的非常正确,在2000左右进入央企的这拨人,熬5年以上晋升到处级属平常之事,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因为部门扩充职位真空,再加上内部缺乏激烈竞争。2005以后进入央企的员工,仕途肯定是无法象前辈一样平坦的。另外 ,在央企里,大领导向你抛出橄榄枝,如专职秘书之类的,最长的期限不会超过5年,超出这个时间的,可以肯定的说,跟随大领导鸡犬升仙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了。

不过,这不代表年轻人就不会有好的机会,更加不代表央企的平台会不起作用。现在很多央企已经设置了按业务条线的职别晋升序列,与行政级别无关的,对于渴望施展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在央企这个平台上受重用的机会只多不少。比如象楼主这样负责境外业务的部门,在这个平台的业务合作中能够接触到的境外企业高管,很可能是他在外资中国区的同学们一辈子连ass都kiss不到的,这不比你花100多万两年宝贵时间去top商学院social有价值的多么。

央企的问题主要在于,多年以来沉淀的体制顽疾和顽固守旧的文化氛围,会让人长时间处于其中之后被institutionalized,一如肖申克里的那帮囚犯,失去奋发向上改变自己的追求和动力。尤其是象楼主这种做人比较短视,追求享乐好逸恶劳的类型,很容易在央企的文化中迷失自己。我这么说楼主,是因为他的个例的确是有点离谱,一般的本科生就算要混日子,怎么也会先搞个在职的研究生学历,或者满3年后弄个在职mba,楼主居然5、6年的时间主要用在谈恋爱,到了奔三了发现自己经济实力不够又打上跳槽外资改善生活的主意,思想度可谓非常之不成熟。另外楼主的言语中,处处流露出对于央企待遇过低体制僵硬的不满情绪,据我所知,这个在央企是大忌,所以楼主更需要的是好好反思自己30岁之前的人生,而不是去读什么top mba。
47#
发表于 2011-3-30 15:13:45 | 只看该作者
撇开收入暂时不谈,对个人来说,外企可能的比较好的地方是规则相对透明,特别是F500的公司。在一些垄断国企,可能你周围很多同事都是体系内的子弟,这些人能力可能比你差不少,但是未来的升迁可能会比你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外企也有办公室政治,大家也会揣摩上意。但是在跨国公司,你会少说很多违心的话。

另外,读国外top MBA跟回到体制内并不矛盾。只不过这种情况下投资回报会比较差,领导未必会认可这个mba的价值。

我倒是建议楼主如果时间和精力相对充裕的话,考个高点的GT,至少是托福,再做打算。即使不读书,提高下英文也是好的。
-- by 会员 tianya111 (2011/3/30 14:42:52)



我所知道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体系内的子弟,通常一定级别之后就去外资变现了。长远的职业规划来讲,反倒是体系外出身的空间更高,而且大领导要欣赏你的话,和你出身体系内还是提体系外没什么关系。
48#
发表于 2011-3-30 15:18:13 | 只看该作者
这位朋友性格比较强势哦。
你说的是对的,进了央企,就要努力,踏踏实实一步步往上爬,机会还是有的。
但是,世界是很多样化的。有人就不是这种性格,所以考虑MBA。
据我所知,每年都有不少很热门部门的公务员,去读top MBA,这正是种diversity吧。
成年人选择自己的路,为自己负责。
几十年后回头看,哪种选择更好呢?现在下断言,还为时尚早。

前面的评论又多又杂,lz还是多想想吧。提供一点点浅见。

现在的央企,不是当年朱镕基手里的央企了。估值高,热门,谁都指望着“熬个五六年,混个一官半职”。
提请一点,在预测自己前途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拿前人的路做比照。
泛泛看去,以前进去的人,只要熬到年头,没有不出头的,原因有三:
1. 央企改制后有了很多职位真空,没有多少人挡在前面;
2. 出于业务需要,部门扩充比较快;
3. 1995~2005是外企>>央企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很少愿意继续窝在里面混一辈子。很多当年一起毕业后进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中途离开。

lz没有背景,你觉得那个“动辄几十万人的大平台”,跟你有很大的关系吗?
-- by 会员 summit (2011/3/30 14:00:15)




你说的非常正确,在2000左右进入央企的这拨人,熬5年以上晋升到处级属平常之事,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因为部门扩充职位真空,再加上内部缺乏激烈竞争。2005以后进入央企的员工,仕途肯定是无法象前辈一样平坦的。另外 ,在央企里,大领导向你抛出橄榄枝,如专职秘书之类的,最长的期限不会超过5年,超出这个时间的,可以肯定的说,跟随大领导鸡犬升仙的梦想已经彻底破灭了。

不过,这不代表年轻人就不会有好的机会,更加不代表央企的平台会不起作用。现在很多央企已经设置了按业务条线的职别晋升序列,与行政级别无关的,对于渴望施展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在央企这个平台上受重用的机会只多不少。比如象楼主这样负责境外业务的部门,在这个平台的业务合作中能够接触到的境外企业高管,很可能是他在外资中国区的同学们一辈子连ass都kiss不到的,这不比你花100多万两年宝贵时间去top商学院social有价值的多么。

央企的问题主要在于,多年以来沉淀的体制顽疾和顽固守旧的文化氛围,会让人长时间处于其中之后被institutionalized,一如肖申克里的那帮囚犯,失去奋发向上改变自己的追求和动力。尤其是象楼主这种做人比较短视,追求享乐好逸恶劳的类型,很容易在央企的文化中迷失自己。我这么说楼主,是因为他的个例的确是有点离谱,一般的本科生就算要混日子,怎么也会先搞个在职的研究生学历,或者满3年后弄个在职mba,楼主居然5、6年的时间主要用在谈恋爱,到了奔三了发现自己经济实力不够又打上跳槽外资改善生活的主意,思想度可谓非常之不成熟。另外楼主的言语中,处处流露出对于央企待遇过低体制僵硬的不满情绪,据我所知,这个在央企是大忌,所以楼主更需要的是好好反思自己30岁之前的人生,而不是去读什么top mba。

-- by 会员 jiandaobu (2011/3/30 15:06:26)

49#
发表于 2011-3-30 15:45:30 | 只看该作者
前面的评论又多又杂,lz还是多想想吧。提供一点点浅见。

现在的央企,不是当年朱镕基手里的央企了。估值高,热门,谁都指望着“熬个五六年,混个一官半职”。
提请一点,在预测自己前途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拿前人的路做比照。
泛泛看去,以前进去的人,只要熬到年头,没有不出头的,原因有三:
1. 央企改制后有了很多职位真空,没有多少人挡在前面;
2. 出于业务需要,部门扩充比较快;
3. 1995~2005是外企>>央企的时候,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很少愿意继续窝在里面混一辈子。很多当年一起毕业后进去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中途离开。

lz没有背景,你觉得那个“动辄几十万人的大平台”,跟你有很大的关系吗?
-- by 会员 summit (2011/3/30 14:00:15)






不过,这不代表年轻人就不会有好的机会,更加不代表央企的平台会不起作用。现在很多央企已经设置了按业务条线的职别晋升序列,与行政级别无关的,对于渴望施展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在央企这个平台上受重用的机会只多不少。比如象楼主这样负责境外业务的部门,在这个平台的业务合作中能够接触到的境外企业高管,很可能是他在外资中国区的同学们一辈子连ass都kiss不到的,这不比你花100多万两年宝贵时间去top商学院social有价值的多么。

央企的问题主要在于,多年以来沉淀的体制顽疾和顽固守旧的文化氛围,会让人长时间处于其中之后被institutionalized,一如肖申克里的那帮囚犯,失去奋发向上改变自己的追求和动力。尤其是象楼主这种做人比较短视,追求享乐好逸恶劳的类型,很容易在央企的文化中迷失自己。我这么说楼主,是因为他的个例的确是有点离谱,一般的本科生就算要混日子,怎么也会先搞个在职的研究生学历,或者满3年后弄个在职mba,楼主居然5、6年的时间主要用在谈恋爱,到了奔三了发现自己经济实力不够又打上跳槽外资改善生活的主意,思想度可谓非常之不成熟。另外楼主的言语中,处处流露出对于央企待遇过低体制僵硬的不满情绪,据我所知,这个在央企是大忌,所以楼主更需要的是好好反思自己30岁之前的人生,而不是去读什么top mba。

-- by 会员 jiandaobu (2011/3/30 15:06:26)


有些观点不够客观吧。现在有的中资企业的确能够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但top MBA带给你的资源和知识的广度是远远超过一个企业所能带来的东西。你有两年的时间与来自各个行业各个背景的人接触,比如商业领袖的演讲,比如你会了解到硅谷的最新技术,中东的石油贸易,华尔街的金融产品。这种来自思想深处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会redefine 你的视野和看问题的方式。相反,国企的很多理念和模式,还是相对落后,处在学生阶段的。每个人在工作实践中的收获,还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商学院系统化的学习还是必要的。
MBA的收获是cross domain,cross culture的。从体验的意义上说,它是消费。从学习的角度说是投资。而且它能够让你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即使不在这家企业干了,这个degree在下一家也还是好用的。当然,MBA不保证什么,它只是一种资源,也要看学习的人怎么用好它。
另外,我们不是上帝,没有审判别人的权利。对别人的选择指手划脚,貌似是不成熟的。
50#
发表于 2011-3-30 15:59:22 | 只看该作者
你如果真明白我写的什么话,就应该知道我说这些其实是希望帮助到楼主。如前所言,楼主更需要的是认真反思自己的人生,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继续以懵懂甚至投机的心态去读mba。你自己也说了,mba的一切是不确定的,而这三年申请加就读的时间楼主从现在开始好好珍惜的话,完全是可以在央企看到一个清晰的未来的,对楼主来说这个年纪去mba不是投机是什么。另外,是楼主自己把其个例拿出来供大家评判的吧,你认为我对他指手画脚这个说法,有点言过其实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20 12:2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