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个帖子,来自MITBBS,多好的一个榜样啊
作为一个学电影的学生,觉得挺有意思细读一下他的talk show和每一次美国观众笑声
的来源,由此探究以下三个有趣的问题:(1)美国人“想象中国”的方式。(2)中国
人如何在西方人的gaze下”展现中国”(和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影像展现也很有联
系)(3)喜剧的本质。因为全段相声太长,所以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前三分钟的相声文本
,因为不管电影还是各类表演艺术都最讲究个“开场三分钟”,这是最为重要的。文本
均为原文听得抄写,听错抄错在所难免,请大家指正。
1.Good Evening everyone, my name is Joe Wong. But to most people, I am known
as---"Who"? (laugh)
我觉得第一次观众笑声不是因为内容而是Wong读“Who”时候的神态,因为除非晚会的
节目单上印有Wong母亲的姓是Hu,观众很难把他的名字读音和“who”联系起来。
2. ...which is actually my mother's maiden name (laugh), and the answer to
my credit card's security question.(laugh)
真相大白,前一次笑声是因为东方一直被视为“The Other”,带有不可知和非理性的
元素,Wong在此暴露了东方元素在另一种文化架构中被解读的异质性,这是带有喜剧效
果的。后一次的笑声是因为“想象”,因为每个人都有打电话去credit card 公司的时
候,大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象:"what' your mother's maiden name"--"hu"---I said
, what's your mother's maiden name"--I said "HU"!在这样无限循环的幽默中,喜
剧效果便产生于观众知情而剧中人不知情的隔阂中。对于全知的观众来说,剧中人处于
inferior的地位。Wong以喜剧形式暴露了东方元素在西方语言系统中带来的
confusion和不可理解性,这样的不可理解性是有自我贬低意味的,而观众的笑声则来源
于他们对于自己“全知地位”和“不易混淆的语言系统”的优越感。
3.But joking aside, I just want to reassure everybody that I, again,am
invited here tonight.(laugh)
语言上没有什么好笑的,有些观众笑是因为Wong曾经在此表演过(因为Again)而他们
有类似记忆。对于没有情境联系的我们来说没有喜剧效果。
4.I grew up in China, who didn't.(laugh)
前面帖子中已有大侠解释这是讽刺美国redneck动不动就说I grew up in US。很有道理
,绝对产生喜剧效果。
5.In my childhood memories,I was totally ruined by my childhood. (laugh)
字面上没什么好笑的,我觉得观众笑是因为观众想到了Wong小时候是处于毛泽东时期或
者邓小平刚刚执政时期(Wong应该是1970年生)。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毛泽东时期
是和暴政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文革时期)。这种简化中国的方式使得当毛泽东时代的
沉重由一个喜剧演员轻松叙述的时候,就显得很是好笑。Wong在此便是利用了(也
是加强了)美国人对于中国简单化的理解。
6.When I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 had to work
in the rice paddy right next to a quarry where they used explosives to bring
quacks, and that is where I learned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laugh
)which is almost as slow as a flying rock(laugh).
中国观众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笑的,喜剧效果在于迎合了美国人对“教育科技落后”中国
的想象。在这一“想象的”“奇怪的”异质文明中,课程的一部分竟然是农场劳动,而
物理定律不是通过课堂教育,而是通过农场劳动领悟的。
7 My dad was a grumpy guy and occasionally, he tries to cheer me up with
jokes,but he didn't do it right. When I was seven, he said to me"hey son,
why is tofu better essentialized socialist economy?"(laugh) so five minutes
later, I said "why"?(laugh), he said "because I said so!"(laugh)
中国观众也没觉得有什么好笑的,美国观众的笑声在于“异质中国”的三个特征元素:
(1)豆腐 (2)socialist economy (2)绝对的不可理喻的父权体系(because I said
so!)。标榜与孩子能够进行dialogue并“以理服人”的美国父母,听到一个如此不可
理喻的中国父亲形象只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正如他们觉得socialist economy一样地
荒谬滑稽。以此产生自身“优越感”的“满足的笑”。
总结:归根到底,只有当观众觉得剧中人inferior to themselves,喜剧效果才能产生
(悲剧则是相反,主角是sublime和noble的,所以毛泽东时代的电影会如此贬低喜剧地
位,因为其主角永远都不会是值得效仿的英雄人物)。虽然Wong的段子里也有不少讽刺
美国当今社会的,但从三分钟的开场分析看出,其绝大多数仍然和“展现中国(人)”
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展现是带有一定的贬低和简单化的倾向的。对于西方来说,在它的
精神资源日渐枯竭之时,极其需要一个被贬低的异质东方来架构西方自身的优越性,而
Wong的段子,连同他的accent和不怎么样的performance,不仅仅是喜剧特性所要求的
,也正好符合了西方意识形态上的需求。
-- by 会员 ppeema (2010/3/24 1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