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0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游戏规则是严肃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7:04:00 | 只看该作者

[转] 游戏规则是严肃的

游戏规则是严肃的

第三次考GMAT 11月5日我第三次考GMAT,不想被关注,没有告诉任何家人朋友考试的日期。此前第一次考了690, 第二次考了710。再考一次,希望更高的GMAT成绩能够增加申请的优势,因为以往的经历是我无法改变的,只有GMAT成绩还有可能短期提高。另一个更深层的,可能对我更具诱惑力的原因是希望用GMAT挑战自己的情商,再给自已一次机会去证明我能改变。这次我做到了语文最后一题。看到最后的成绩时,我忍不住摇头笑了,撑着前额在位子上静坐了十几秒钟,感觉自己被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还是710,数学还是50,语文比第二次还低了两分,35。考前我想过更高的或者更低的成绩,可就是没想到会和原来一样。

迟来的考试总结
        

第三次考试后我便彻底地投入写申请文书,没有像上两次那样激动地连夜写考试总结。在困顿中反思的时候,来一个玩笑让我痛定思痛也许比一个炫目的高分更加有长远意义。十几天来参加了MBA tour的面试,改了essay N遍,收到朋友们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些都帮助我不断地认识自己,现在是时候总结考试的得失了,给自己一个交待,也希望我的教训对那些仍在准备GMAT的考友能有所启发。

可能有人会觉得,考了710还懊恼什么?就挫折和失望的本质而言,期望750考了710,与期望680考了650有区别吗?

这次考试给我的最大的感悟就是:游戏规则是严肃的
        

在酒店的茶座入口等待面试官的时候,突然体会到一种久违的,商务中正式场合的感觉,在我离开职场9个月之后。对于面试官来说,她在工作,在为她的学校选择合适的人,这是很严肃的business,如果我在面试发挥糟糕就会被cut掉,没什么可说的。这种想法使得我后来以一种几乎agressive的态度去主动地和面试官沟通。

游戏规则是严肃的。游戏可以指所有我们在意其结果的事情。开始我想用“客观”这个词,“严肃”似乎带有主观态度,最后决定还是用“严肃”,正因为游戏规则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主观愿望改变,一次的结局就定了就不能改变,所以我想说它是“严肃”的,必须认真对待。如果认识到游戏规则的严肃,在执行上就要做到位。而我此次考试成绩没有提高,主要原因是练习没有到位,对游戏的严肃性存在一点侥幸心理。在GMAT考试,游戏规则是要有GMAT考试要求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考前准备
        

我旁听了管老师广州十月小班的讲课。老师提出了没有方法的方法。我也非常认同,从题目本身的暗示得出做题的思路,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主观思维的影响。

复习总共用了9天时间,前3个天按照管老师讲的难句读法练习了读LSAT文章。我理解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缩短看到英语后反应出中文意思的时间,培养用中文记意思的习惯,逐渐变成像阅读母语那样不再关注单词和句子,而是一眼就抓住整体意思。平均每天用8小时在练习看到英语句子直接按英语的语序把中文意思说出来,读完一段用一两句话说出该段大概说了什么。同时,用一个录音软件计时间,平均一篇读完要7,8分钟 (管老师在课上示范读了一篇两屏的GMAT文章,我计了时间是3分钟),读完再想想这篇文章有什么难的地方,哪里花的时间多。对说意思有困难的地方会分析一下为什么难说。在这种练习中,还有一个发现是,为了提高说的速度,在看英文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要求以短语为单位来看,因为说一个整体的意思要比一个一个词来说节省时间,而且容易记忆

三天以后的结果是:一,文章的题材已经无所谓了,什么内容的文章都敢拿来就说,克服了对于陌生内容的一种畏惧心理;二,一般复杂的句子按意思断句没有问题,但特长的复杂的句子还是不能一遍就按意思断句,能添加词;三,在紧张地反应和口述每个句子意思的同时,忽略了对段落整体意思的把握,虽然有在一段说完后捋意思,但是脑子里有那么多个句子的意思,反而不容易捋出段意了;四,嗓子有点沙哑,可能像长跑的极限还没过。

后面的6天每天只用半天的时间准备GMAT,其他的时间都在写essay。这样安排,一方面此时essay已经是第一要务,另一方面,有感于管老师对于培养情商的建议:把复习考试变成一件必要的但平常的事情,不要全时间投入。所以只给半天,时间用完即使没达到原定复习量也不再看。这样把GMAT复习变成例行公事。另外,思考那些直指内心的essay问题大大减少了我对GMAT考试的关注,考前的那天上午都还在想essay。 (现在,同样的道理,我也不应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essay上,做点别的事情更有利于打开思路。)

这6个半天主要是用来培养从题目找暗示,根据暗示得出做题思路的习惯。对于逻辑,不再像以前那样要求一遍看出逻辑关系或者区分出结论和证据,而是基本记住整件事情,等到看选项了再根据每个选项的总体意思和原文,以及选项之间比。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读逻辑原文的时候心情比原来轻松许多,因为要求降低了。找暗示的方法在语法题上最好用,因为选项的差异是明摆着的。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求一遍看出一致性,只是尽量看出意思的层次结构和主谓,所以读语法原句也变得轻松了,能看出一致性就先用一致性排除,看不出来就先看选项,看到选项的差异后再根据划线内外想到底哪个更好。

阅读。我在第二次考前复习时很重视读原文,重点练习了抓有效信息的能力,对选项的分析重视找选项的特别意思点。在这次复习中我主要在练习找到阅读题目本身的暗示,重点分析了问题真正问什么。遗憾的是,没有注意发挥原有的阅读经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加强抓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我认为是要通过多练来培养的。我本来的英语阅读习惯是全读,要纠正这种习惯必须花时间通过一定的反复刺激来形成新的习惯。此外,管老师说抓有效信息的就是一个求同求异的思维,一句话说的和前面观点句是同一件事就扔掉,不一样的(新观点)才记住,这个比较的过程其实不断地强化了对观点句的记忆。这样,在一段以后捋观点就很容易了,因为脑袋里面剩下的只有观点。如果不形成习惯,在考试上会顶不住诱惑而多读,而且迫于时间压力会忘了停下来捋意思。这就是我在考场上做阅读的情况。这次感觉最没有把握的就是阅读。看了挺多但是记得不清晰,做题的时候觉得难以区分选项的差别,最后是半比半猜的。

回到游戏规则是严肃的这一主题上,阅读和逻辑是我这次复习中没有做到位的。老师的方法再好,也必须我自己去练!去练!去练!不然变不成我的方法。还没有练出一种能力吗?No surprise. 游戏规则是严肃的。

考试
        

我遇到的题目感觉和GWD没什么不同,或者说这是三次考试中感觉和GWD最像的一次,阅读两篇长两篇短,没有注意到哪种题的数量异常多或异常少,题型风格也没感觉出什么差异。

做数学的时候开始没进入状态,有几题不确定,有两题点了next的瞬间清晰知道自己做错了。当时想数学错4~5题还是可能有50分的,后面做仔细点就好了。后面真的小心了很多,最后数学提前15分钟做完。出来休息的时候,在考场外来回踱步以平复心理的紧张,这是数学感觉最差的一次。突然想到,假如我是在做一个复杂的商业项目,每一个环节都顺利的概率是很小的,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能在中间某个环节出问题,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最后才达到整个项目预期的结果,这才是常理。同样,一个考试几个环节,也应该允许中间做得有些不顺利。做完数学后的休息这次心理调整使我在语文部分的心态强悍了许多。

二战时我做完语文第四篇阅读时窃喜(管老师批语),这次考试中不断提醒自己“每一题都是第一题”,不太纠缠。除了阅读长篇记意思有点混乱,找不到暗示外,逻辑和语法都还能根据暗示做题。逻辑有些题选项和原文逻辑关系比较明显的也有用推理。个别很不明显的比较的时候还是没把握。这也是练的时候没有找到选项整体意思和原文接近程度的差异的感觉。做到第41题的时候一看还有40秒,是个语法题,心想40秒也一样做,好在原句和划线都短,通过比较选项差异居然还比较有把握地选出了答案,做完剩几秒钟,一时兴奋忘了点next, 估计这题系统不算我做了,真是情商没练到,最后又窃喜了,以前很少有计时做到最后一题的,最后按next的意识也不强。

最后的启发
        

在我最开始预感到将要再考一次的时候,没有立即开始有针对性的练习(比如读英语句子的能力),而是一直拖沓到离考试剩十天了才开始,还侥幸想时间仓促的情况下能逼出潜能。其实是把自己逼到被动的境地。二战后曾总结出一个宝贵的经验“做好必要的事情”,在三战没有落实。归根结底,没有正视游戏规则的严肃性。生活是连续的,经验是连续的。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以后就要用。没多少时间多少事情可以让我重头来过,所以有些错误不能重复,有些错误一次也不能犯。把每一次争取都当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认真对待。游戏规则是严肃的。

接下来我会一边写essay,一边准备面试口语,不会等到收到面试通知再准备,等到那会就晚了。

P.S. 如果不是“没有方法的方法”使我的做题速度比以前快,几次考试经历的心理建设使我现在的考场心理相对更稳健,恐怕710也不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28 14:2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