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提法绝对和目前的申请无关,纯粹是个人感受。 上周开会拿了几期长江的期刊,这几日没事翻翻,因为我过去在企业里做品牌工作,并兼任过一段时间公司内刊的责编,所以对此多有留意。 一共三本。 第一本和第二本,因为更多是推介之作,充斥大画幅的个人照片以及简介,字体运用也较为粗放和单一,内容没有中欧的那个精致和全面,也许是因为历史与内容的缘故。建议不妨以后在字体的编排和图片的运用上,不要过于丰满,可以刻意体现一些心思细节。 可以看出两者的文化差异,中欧是满篇素净的,很像一些老外的网站。而长江的则是浓烈的,想用色彩来张扬个性。 主要说第三本。 叫《长江》,2008总第17期。这是真正有分量的内刊(因没有看到公开的发行号)。 一份内刊可以做出这样丰沛的内容和见解,读者是要喝彩的。 绝对和长江推介会上所言之“国际视角与本土结合”不虚。满篇不仅有学校教授对中国问题的最新见解,有海内外CEO中国论坛的精彩解析,还有特邀专家对目前市场中特定问题的点评卓见,甚至还有一篇长江特约采访王小帅的《艺术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我想,这些有趣的思想,也是亲切的思想也一定可以在长江的课堂上听到,看到,捕捉到,体会到。 内容充实不说,就是编排也颇似商业评论。 不错不错,这本内刊太拿得出手了,不知道下期何时面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9 1:57: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