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3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XDF63的作用有多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XDF63的作用有多大?

1998年12月出版《GMAT阅读精解》,该书保存了GMAT改为机考之前的所有北美和国内真题,并做了详细的汉语译解、背景注释、题目解答。

杨继,1973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97年至2001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讲授英语课程,并创办新东方德、法、日语培训,累计培训学员数十万人,被誉为新东方著名的“三剑客”之一。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期间曾主持过公司资本运营事务。2002年赴德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全额奖学金,2004年11月获德国法学博士学位,其攻读博士课程年限之短(两年零一个月)、获得学位之迅速,创造了华人留德历史上的纪录。2004年起任北京天一扬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2006年起同时从事私人创业投资业务。由于其独特经历,著述也分为法学研究、外语教学、留学与海外生活三大类,如《股份公司代表人制度研究》(德文,在德国出版)、《德国商法》(译著)、《GMAT阅读精解》、《GRE阅读剖析和全真题解读》、《踏上滑板去留学系列》(分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六分册)、《在思想的国度遨游——德国留学全攻略》、《精神历程——当代中国36位知名学者自述》(与其他知名学者合著)等等,并发表时评、杂文和学术论文多篇。

GMAT阅读精解/XDF63

本书前言

长期以来,GRE、GMAT的阅读部分的教与学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状态之中。一方面,人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阅读过关等于GMAT的考试轻松了大半,GRE的ver-bal部分也不会再把一两个生词的猜对与否看成是决定命运的大事。但另一方面,在实际复习中,学员们经过一年半载倾尽全力地广读文章,大最背诵,查阅背景,分尖总结,猜题押题,却总是事倍功半,迷惑茫然;再加上对其重要性的渲染,还没上考场,就先把自己的估分截去大半。
出现这种尴尬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种误解而引起的不切实际的预期,从而导致复习观念上的偏差。笔者曾把各种GRE、GMAT的阅读文章拿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当然,大部分人是来自ETS的所在地——美国。结果,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公司职员,其理解这些文章的能力比广大中国考生好不到哪里。GRE的长短两篇文章如果限时18分钟,有一半以上的文章不能被说出准确的含意。GMAT的老式考题(30分钟3篇长文章),更是鲜有能按时做完者,更不用说能复述出其中的精确内容。所以,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无法胜任,又怎么能指望我们苦难的中国学生在紧张而短暂的十几分钟内,把一篇文章如学术研究般地字斟名酌,领会深意,甚至做一番英译汉的工作呢?假如一开始就定位于这么一个终极目标而去解决阅读问题,就像走进了一个永远无法看到尽头的遂道,一篇文章弄通了,一个背景知识记熟了,再遇到一篇新文章,一切又都归于枉然。
这两种考试中的阅读,一向被说成是逻辑推理、语法、填空等题的基础。此话当然不谬,想做对英语题,当然得读懂英文句子,这是无可争辩的大废话!除了文盲,我们日常的生活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可在实践中,对阅读题的处理原则,是和以一两句精确理解分析为基础的其他题型有本质区别的。在上述调查中,笔者也会注意到,有经验的学生(美国也有考GMAT的老油条)尽管和字字推敲的老实人一样,对文章的细节不知所云,但后面的题目很少做错。这不奇怪,大家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去参加汉语考试,同样的文章,同样的题目内容,我们绝不会这么茫然。实际上,正是对外语的一种惧怕感,阻碍了我们认识以下这些凭每个人的s才能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的原则:
首先,GMAT文章的题材广泛,学术高深,尤其是自然科学题材。由于美国采用的是放任教育的机制,一般青年对DNA、基因、厄尔尼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开采能源这些对每个中国文科考生都能挂在嘴边的热点题知之甚少,ETS的出题人也一样。所以,出题人看不懂,也根本不想看懂那些深奥的学术内容是什么个意思。他所明白的无非是:诸如有一个自然现象,有一派人(叫什么无所谓)试图解释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后来被一伙新生力量否掉了;新生力量否定传统观点时,做了两个实验,都用到了A动物、B仪器、C原理、D规则;文章本来的作者最后又评论了一下,态度是基本赞成,但也有点儿保留……他所能向我们发问的也就是这些。
正因为如此,GRE、GMAT文章的阅读从一开始就注定和一般阅读有着天壤之别:典范的论证文章,我们最想读的是作者独到的论证过程和精彩的论据,这样才会信服作者的观点。而在这些考试文章中,一切人物、地点、器具、物质都已经虚化为监狱犯人一样的字母和数字。一切细微的感觉都概括为或正或负的评价(顶多是有保留的或正或负的态度),至于我们高深的作者如何推出自己的精辟论点,对不起,我们时间不够,学术水平也低,暂时不能多想了,让它们大段留在原文中吓唬人吧。不过,ETS的出题者也不是等闲之辈,总会有其很拿手的题材,像文学、艺术、以及GMAT中的经济之类。可90年代以来,不知是他们良心发现,不想再为难非西方文化背景的考生,还是一时兴趣转移,文学艺术题材的难度在GRE中大为下降,GMAT中此类题材更是早就飞到爪哇国去了。GMAT中的经济类文章也不再谈刻板的国家经济制度、政府决策,而多喜欢写一些很多考生每日都从事的营销、管理、市场、贸易等实际问题。所以很明了,为自已没有相关背景而遗憾是不必要的,背诵百科全书以应付考试更是浪费精力。真要对文学流派有兴趣,考完试后尽情地阅读原著吧,不感兴趣也不要为考试而受此折磨。
重复一遍,必须看懂的有:作者在说什么内容(理论一解释,两对立观点,还是疑问一回答)。这些内容有什么中心事物和人的代表?(A、B、C还是X、Y、Z)作者对他们态度如何?(正或负)最好看出来的有:作者在论证出自己的正或负态度过程中曾举过什么重点例子(仍是人A,物B,实验C之类);作者在评价中有没有一些极端性评价,如最好,唯一之类。其他内容则在做题回来定位时再看也不迟,或者干脆就是为难你的废话。
其次,GMAT阅读部分多年以来形成了几种固定的题型、问法,这种现象最终会占所有题目的四分之三左右。反复识别并练习之,就会有不小的收获。
现将几种题开动分述如下:
一、具体题,或称细节题
原文提到的人、事、现象,在题中被问到,正确选项一般应是对原文的说法做paraphrase(改写),改写程度越高,难高越大。如要遇到特殊情况,即不做任何改写,直接把原文说法照抄到选项上,那是出题人送分给你,切莫辜负他这番美意。
总的来说,具体题是GMAT各阅读题型中最难的一种,也是最终影响你到达阅读最高境界的障碍。但是,具体题有一些固定类型。如:问原文中提到的某个事例的目的的in or-der to题型;有逻辑推理意味的infer,suggest,indicate题型,以及干脆就是纯逻辑题的询问原文推理的前提假设(assumption),找一个选项支持(support,strenthen)或反对(weaken,call into question)原文推理。这些固定题型在多做练习之后,就会较好掌握。
二、主题题型
即询问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或者询问文章作者在文中的关注点,主要内容是什么。(注意:这两类有所区别。)做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跳出原文细节内容的窠臼,从一开始就练习对文章全局的把握。GMAT、GRE文章千奇百怪,其时只有三种演进情况。
1?结论→解释
2?旧观点→新观点
3?现象或疑难问题→解决方案和解释(有时惟一,有时不惟一)
把握好每篇文章的结构,对于经过培训的GMAT考生来说并不困难。在这个基础上,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出一个总结全文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实际上,很多主题题型的正确选项就是topic sentence的改写。
三、作者态度题
我们办需在阅读时把准作者对他所叙述的事物或人是正面还是负面态度,至于具体是揶揄讽刺,极为鞭挞,惋惜伤感,双手赞成,还是略加保留,都不用太加留意。只是有时作者态度复杂,政负都有(多是一种为主,另一种以让步的形式在文中出现),这时的选项应注意与此相对应。
四、类比题
这种题型不是很常见。通常说来,它出现的方式是:以下哪个选项的描述与原文的叙述相似(成类比)。碰到这种题的时候,不要贸然看选项,而要先注意题干的提炼。也就是原文的事例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请注意阅读中的类比和GRE词汇中的类比的区别在于:它只是一种大致含义的相似,而不是精细的词义对仗。所以,它比后者要容易。
最后,今年初,GMAT考试全部改为CAT化考试。但是,无论是题型分布、出题原则,还是解题技巧,新试题都没有多大变化。变化的是评分标准和题目总量。前者不是我们需要琢磨的,后者恰恰有利于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做完题(过去GMAT笔考在规定时间内做不完题极为常见)。
所以,同学们只需认真复习现有资料,辅之以上机练习(尤其是键盘与鼠标的熟练使用),就会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现在,该说说本书了:
读者看到此处,就会发现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尴尬。笔者大肆渲染了多年来上课时强调的一点:文章的主题与结构本身的重要性远甚于文章内容的重要性。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学员们在上课过程中渴望理解每句话的要求!“读文章,就该弄清楚”,离开GMAT考场,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毕竟,还有相当多的人不是抱着纯功利的目的,不是除了分数什么也不想的。所以,课上就需要用大量时间来说明文中的词汇和语法,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而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周或十二周,于是,就有大量文章不能做如此详尽的讲解。这样就有了本书的出版。
所以,这本书最好是能作为GMAT上课的辅助读物来用。它弥补了我们上课时的不足,又可以使学员们漏记的笔记得以补充。由于笔者在课上讲的知识点、方法原则和习惯套路与在GMAT课上的有颇多相似之处,对于GRE考生来说,GMAT文章,尤其是最新题,是比GRE NO题更好的复习材料。此外,考虑到刚刚接触此类考试或者将它作为英语练习辅助材料使用的读者,本书的结构烽求完整、独立,可以脱离考试复习使用。
既然要翻译,就马虎不得。在回顾了同类书籍优缺点之后,本书力求使学员在阅读汉语时能做到领会译文的真正含义,而不是看比英语更不知所云的译文。个别之处需要解释的,在原文用括号标出,不再另出注释分散精力,Frankly speaking,翻译文章比准备讲课要累得多,后者以帮助同学做对题为最终目的,而前者则需字斟句酌。本书不敢妄称权威经典,但求无负一番苦心。
对文章的背景介绍的处理仍遵循笔者一贯的原则——点到为止。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才讲,无关紧要的便略去不提。避免同类书籍中常见的弊端——大最照抄一些作者自己也不甚了解的百科全书中的整段内容,浪费篇幅。
本书中的文章,每三篇为一组,共21组。其中1-15各套题要求在30分钟内做完,但这个要求超过现在GMAT实践中的难度,各位可以量力而行。16以后的各套题,要求25分钟之内做完,这些是笔试最后几年的实战题。笔者认为,最好能模拟考试环境练习。为模拟机考后的实际屏幕显示状况,英文打印是特意减少每行字数,相应增加了每篇文章的行数,以便于同学们能及早适应上机读题的感觉。
本书编写过程中,北大高教所靳军小姐多次帮助誊抄、校正稿件;北大考命学院仇鹏、贺鹏两位同学审订了相关专业的译文;新东方学校张红岩老师提供了有关软件;笔者不胜感激,在此一并致谢。
笔者向来不认为GRE、GMAT的考试技巧有什么神秘之处。每一个正常智力的、正常英语水平的同学略加思索,就会得出更好途径。多年来,真正的大师们不屑此类琐事,遂使此领域少有著述问世,窃以千虑之一得,拼凑章句以成文,若有不妥之处,若有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作者

一九九八年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7 8:31:24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20:59:00 | 只看该作者
杨 继


课程预览>>>
   杨继,男,1973年生。北京市人。1996年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现正攻读法学硕士。1997年8月起在新东方担任GRE阅读主讲,其间1997年8月 - 1999年12月兼任GMAT阅读主讲。现任新东方学校董事、小语种培训部主任。讲课风格含蓄幽默、内涵深刻,深受同学欢迎。自信性格宽厚而不失于坚韧、语言风趣而不流于饶舌。平生最欣赏席勒的一句话:"永远忠于你幼年时的梦想。"
  1998年12月出版《GMAT阅读精解》,该书保存了GMAT改为机考之前的所有北美和国内真题,并做了详细的汉语译解、背景注释、题目解答。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999年9月,作者推出了另一部力作《GRE阅读剖析和全真题解读》,该作品耗费了作者更多的心血。在第一部分"GRE阅读方法、技巧详述"中,作者将两年多来在课堂上所总结、阐述的做题技巧、方法、原则无保留地作了说明,并且对GRE文章作了精确的分类和分析。在该部分中所举的文章例子都出自真题文章,对应后一部分的翻译分析。第二部分"国内全真题译解"翻译了90年4月到99年4月所有的国内真题中的阅读文章,翻译使用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力图既通俗易懂、又精确无误。翻译之后,作者又解释了文章的题材背景、相关内容。这些解释完全是作者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自己动笔所总结,绝无照抄其他参考书、百科全书上词条的可能。
  作者还基于多年的经验,总结了每篇文章中的重要生词,同学们可以在下面背诵、进一步整理。最重要的是:每篇文章后面的题目,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尤其对于有争议的偏题、难题,都做了正反两面的说明。这是当前同类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点。
该书出版时经过多次校对,力图杜绝排版印刷错误;为了增加趣味可视性,又在文中加入多幅插图。
  今年秋天,作者又将该书修改了一遍,主要是加入了99年的题目讲解,并且将全书的讲解照机考之后出现的新问题做了修正。各位同学可以在上网听我们远程教学GRE阅读的同时,参照该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4-28 14:4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