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体验生活,当初为什么不申请国外商校?
想靠这找工作?说实话,太难,基本不可能。。。
举报
“想你所未想,能人所不能”——长江商学院和长江MBA作为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新生力量,如果没有这样的抱负和超越式发展的雄心,就很难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1。sinoyuan(也包括楼主)话说有点儿拔高了吧。超过9个月的交换学习在两年制的商学院之间并不少见,谈不上什么“创新”,犯不上说得那么不得了,什么"想你所未想,能人所不能",超越式的雄心抱负等。
2。长江只有12月的学习,如果其中有9到12个月的学习要到交换的两年制商学院进行,那学习以那所学校为主呢,又怎么衔接呢;错过了校园招聘,就业怎么办?这些现实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3。要实现目标(前提是目标也要现实),除了雄心抱负外,更主要的还是要脚踏实地,心态稳定。
1。这仅仅是个尝试,是否有益,你这个结论才下得太早呢。
2。尝试不成功会花学生很多钱还耽误了找工作,怎么能说没什么呢?
我觉得现在讨论这个尝试的结果好话还为实过早, 不过从进行尝试, 探索可能性来看, 学校对学生还是上心的.
而具体尝试的同学, 应该也是自愿的, 是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 学校做了自己该做的.
我觉得这种尝试未尝不可, 但如果学校能够更落实些校园, 排名等事情, 觉得心里更踏实点. 如果这些基本的没能做到, 10年内进入世界10强, 基本和以前国安的永远争第一一样, 变成口号了.
说的没有错,不过,我觉得长江应该尝试延长学制和建一个让人安心的校园.
一年的MBA,都学了些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时间稍微延长一些,给学员更多的时间消化和思考,以及充分发展,这样也不会因为找工作对学习有太大的冲击.现在这样,给人一种感觉就像是培训班。
我的感觉,对长江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北京,上海建2分校,如果MBA能在2地自由上学,即可以让MBA熟悉2地的具体情况,了解更多LOCAL KNOWLEDGE,而且打开了2个城市的机会(个人判断,这2个城市会是以后中国能提供最多发展机会的地方)。其实对很多人来说这2个城市的就业转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看看中欧和长江绝大部分人的就业局限于上海就可见一斑。
具体可以这样,上海北京各招收一个MBA班,然后混合上课(各自选择),这样的教学成本固然要上升,但是潜在的对学生的得益却非常实在。而且解决了很多北京申请人去上海的顾虑,能更大限度招收到更多优秀的申请人。
谢谢你!
是这么考虑的,我们也是这样建议的,北京校区建好后吧。09年招两个班是有可能的,目前质量更重要,其他学校也是一来的,比如香港科大,目前也不到100人,INSEAD开始也就一个班。
感谢楼上,意见很中肯.
发表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22 02:2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