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学院有没有校园在管理上差别很大。没有校园的时候主要成本是可变的直接成本,而建了校园之后就成了固定的间接成本。后者模式对学校管理层的压力和挑战很大(当然成就的事业也就更大),需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精益的组织管理,就像中国企业产业升级需要投资建立自主的品牌形象,研发机构和营销渠道一样。
举报
strongly agree LS
校园选址是件很慎重和长期的事,资金已经到位了。
长江最初几年的重点在教授及各种项目拓展这些软件上,大学乃大师之谓,非多漂亮的校园。其他学校有的也是很长时间后才有校园,北大的设施长时间都很差,并不影响其声誉。
长江是越来越好了,不是越来越差了,我们有信心,可能有些人不愿承担风险,选择其他学校可能更合适,不是每所学校会适合所有人。
有本事,看哪位把那些教授忽悠进来,有本事哪位把沃顿、INSEAD、哥伦比亚忽悠来合作。是建校园更难还是这些教授及合作更难?
是忽悠来了一些,可是哪位牛教授在长江长期任教的,甚至有些所谓的长期教授在长江服务不到一年就撤了,人家不看好,心里没底。
长江近年有多少牛教授从访问变成常驻教授?
黄明、滕斌圣、Brian Viard、王一江、李伟。
说话前做做功课啊!动脑了吗?
什么时候的历史贴了又翻出来炒,再拿校园说事儿就没劲了。
如果哪位申请者因为长江现在没有校园而觉得风险太大,完全可以申请她(他)觉得风险低的商学院嘛。
更何况,校园建设已经列上日程了。
退一步讲,没有校园又如何,此生有机会结识这么一群人,度过这样的一年,足矣。
另外,将来在职场上,是个人能力和素质重要呢?还是出身背景重要?
有些问题咱是不是该自己先想一想,做做功课,然后再发问,这样的问题质量高些。
校园是一种象征,是一种长远规划,是校方对社会的承诺,是一群人共同的精神载体,是让校友及教职员工产生归属感的场所。
长江一日没有校园,就没有她真正的发展。这种影响是深远和全方位的。这样的帖子对未来的申请人还是很重要的,也算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吧。
希望长江早日确定并公布她们的校园计划!
这位兄弟可能对校园情有独钟,拔至如此高度。
有意思的是在长江还没有你提到的这种校园象征的时候,他们的校友和教职员工所体现出来的归属感和对未来的一种commitment已经相当明显了,至于“一群人的精神载体”,如果你有机会感受一下他们的校友活动,你会明白他们是如何用心诠释这个词的。
很感谢大家对长江的关心!看来校园确实是部分申请者关心的因素,我们向学校提一提。
可喜的是现在申请者人数增加了,质量提高了。我们也可以做个广泛些的调查,以前大概也了解过,那些没来长江的申请者,好像校园不是那么紧要的因素,交换、国际化等可能更重要,这些我们已经向学校反映了,已经在着手做了。校园的事,长江不是钱的问题,没有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目前EMBA盈利非常好,大家粗算一下就能知道。
一点需要解释,长江那些教授不是花钱就可以请来的(尤其是目前24位常驻教授,访问教授有可能,但长江对访问教授的选择也很严格,这些是潜在的常驻教授),那些合作学校也不是花钱就可以做到的。
为什么始终强调教授,别的上学院就不用教授了吗?
我想留在国内,长江也是我的选择之一,但这么不正面的回答问题,让人心寒阿
发表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8-31 01:2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