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佛说十善业道经-净空法师讲解 (含159集全文下载)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一行: </p><p>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於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p><p>  这一段意思深广无尽,诸菩萨的修行全在这一条,六道众生的堕落也在这一条。由此可知,这一条关系凡圣之区别太重大了。贪瞋痴,世尊在一切经教里面告诉我们,是三毒烦恼,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本。虽然说三个:贪、瞋、痴,三要归成一,就是贪。所以佛教菩萨六条修学准则里面,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对治贪欲的。虽然说六条,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要归成一,就是布施波罗蜜。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为什麽能成为圣贤?能离贪欲。贪欲的根拔掉了,这个人就成佛;真肯拔除,还拔得没有乾净,这个人叫菩萨。凡夫不但不离,天天在增长。增长贪欲,就是增长堕落三恶道的机会;离开贪欲,就远离恶道。我们要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换句话说,人生苦短,纵然活上一百年,也不过是刹那间之事。百年之後,时间还长着,怎麽办?往哪里去?聪明人不能不考虑。即使眼前你所希求的福报,决定不是从贪瞋痴里面得来的;贪瞋痴只有折福,不能增福。今世所求得的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业因、修的善因;这一生所造的恶业,果报在来世。因果通三世,决定的道理。 </p><p>  我前两天到中国去看一个老医生,这个老医生也在看我的录像带,从录像带上看到我的相,告诉我有病,我跟他谈了一些之後,的确是有学问,决不是一般的大夫。他对病人,要问你出生的年月日,要问你出生在什麽地方,这是我们看中医、西医都没见到过的。什麽道理?你的身体的本质,很有道理。你身体本质是什麽,你会得什麽样的病,这是从根本。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本就更深,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他能够讲到出生的处所、出生的时间,来观察你体质的本质,这相当高明。告诉我们养生之道,最健康的饮食是当地生长的,是这一个月份生长的,这是最营养的。我们今天喜欢吃外国的东西,味道是不错,会得病,跟你的体质不相应。哪个地方土地长的东西养那个地方的人,我们入境要随俗,到那个地方要吃当地的东西,这是最健康的。你不肯吃当地的东西,还要吃别地方的东西,所以就水土不服,你就会生病。这些道理很高明,我们小时候老人都曾经教过,时间久了疏忽了。其实在古书里面,《礼记?月令》就讲到,「月令」讲十二个月份哪个月份吃些什麽东西。可是要记住,必须是当地出产的。这个地区所出产的,对你身体决定有好处,养生之道。 </p><p>  你懂得养生,不懂得养心,那就是你的病根不能拔除。心是什麽?清净平等慈悲。如果你的心是贪瞋痴,那你的心病了,这是真正的病根,万病的本源,不能不晓得。大夫告诉我,我内里头有风寒。我回来的时候告诉大家,睡觉的时候决定不可以吹风,决定不能吹冷气,病根从这里得的。这个道理我懂,我们小时候老人告诉我,睡着的时候连搧扇子都不可以,因为睡着的时候你毛细孔全部张开,很容易受寒。得病的时候不知道,到中年以後病发的时候很不容易治,这个风寒会伤害你的肾脏、肝脏,破坏里面许许多多器官的系统,这都是生活上不谨慎、不小心。 </p><p>  我们心地很清净,读书、打坐。打坐为什麽身上要包得紧紧的?因为你身体是静态的,静态最怕风。所以我们在读书,很安静的时候都不可以吹冷气,不可以用电风扇。活动的时候没有关系,你身体在动,这个时候没有关系,静止的时候不可以,我们疏忽了。所以大夫跟我说,现在这是很流行的,叫冷气症,冷气房间里面住久了都会有这个毛病。所以我们看到病重的,面色苍白、面门发黑,那就相当严重,脸上没有光彩。所以大家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不要贪凉,贪凉是要命的。 </p><p>  贪欲的范围非常广大,特别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但是让人的德行堕落,它是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要断贪的念头,不是说改变贪的对象。我现在对世间名闻利养不贪了,五欲六尘也不贪了,来贪图佛法,行不行?不行。佛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对象。换对象的结果,你贪恶的你堕三途,善法生三善道,不能出离六道轮回。再跟诸位说,你念佛不能往生,这个关系太大了。所以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舍」就是不贪,并不是说不要了。我们凡夫不要佛法怎麽行?一定要佛法,绝不贪着佛法。我需要佛法帮助我们脱离生死轮回,可是你不能贪着,你贪着你的愿望就达不到了。 </p><p>  贪心不能不舍,但是确实是很难舍的。为什麽难舍?人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习气太深了,无量劫来就受这些烦恼习气薰习,今天想把它一下断掉,谈何容易?可是不断,不断就不得了,这个问题比生死的问题还严重。生死要跟这个问题相比,生死是小事,断烦恼习气是大事,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是我们的奇耻大辱。怎麽会搞成这样?为什麽别人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我们还在六道里打滚?这里头第一个因素就是贪瞋痴放不下,永劫脱不了三界轮回,原因在此地。 </p><p>  远离贪瞋痴,远离十恶业,不是不能做到。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难,这个事情是求自己的。自己有没有这个认识?有没有这个决心?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三桩事情,尤其是认知为第一。认知要靠圣贤人的教诲。圣贤人不教我们,我们怎麽晓得贪瞋痴有这麽严重?不知道。佛菩萨先知先觉,他们明了,透彻的理解,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我们果然明白了,就要下定决心,彻底放下,不再干这个事情。 </p><p>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开经偈里头所说,「百千万劫难遭遇」,真的百千万劫才遇到一回,不是容易遇到的。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这是百千万劫里遇到这麽一次,如果不把这个机会抓牢,趁着这一生短短的几十年当中,下定决心,舍弃贪瞋痴慢,舍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释迦牟尼佛慈悲,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生在帝王家,他可以继承王位的,舍弃。这麽崇高的地位舍弃了,富贵舍弃了,妻子舍弃了,给我们做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的好样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边都不沾,过乞食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个生活。这是教我们什麽?彻底离开贪瞋痴慢,我们才有出头的日子,永脱轮回。 </p><p>  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慢是轮回的因,六道轮回是贪瞋痴慢的果报。你能够把因离掉,这个果永远就不会现前。了生死、出三界、脱轮回,就在这个认知,你是不是真的认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我们要懂。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果然离开了,那就像诸佛菩萨一样,你成就五种自在。五种自在是一切众生所羡慕的、所向往的。这五种自在是果报,永离贪欲是业因。你修因必定证果,你不修因,你怎麽能证果? </p><p>  第一个就是我们常讲的健康长寿。『三业自在』,「三业」是身、语、意。『诸根具足』,「诸根具足」这一个名词用现代的话来说是身心健康,你的身体没有一丝毫缺陷。身诸根具足,这是果报,三业自在又是它的因缘。什麽叫「三业自在」?「自在」是没有烦恼。你有烦恼,你不自在;你有忧虑,你不自在;你有牵挂,你不自在;身心清净才自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妄念都不生。什麽叫妄念,必须要搞清楚,为自己的都是妄念。你修行,为自己成佛、为自己作菩萨都是妄念。 </p><p>  佛教我们无妄念,无妄念要有正念。正念是什麽?正念不是无念,正念是无妄念,正念是为一切众生。我修行,为一切众生;我成菩萨,为一切众生;我成佛,也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这个念是正念,为自私自利的都叫妄念、都是邪念。佛法里面讲无念,特别是宗门东西讲得多。无念不是什麽念头都没有。什麽念头都没有,果报在四禅无想天,那是个外道天。佛家讲无念是无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正念,正念是为佛法常住世间,为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里面,第一条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真的利益。不能帮众生破迷开悟,那个利益是小利益。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真实的利益,他才能得三业自在,他才能得诸根具足。今天时间到了,第一条意思还没有讲尽,明天我们接着讲。</p>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2-27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五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参学的团体,最近愈来愈多。昨天我收到大陆同修的来信,告诉我在大陆上有卖皈依证的。大概是拿到我们这些皈依证在中国大陆翻印,这是仿造。听说价钱有十块、二十块、五十块、一百块,最高的卖到两百块,还有三百块,从三十块到三百块不等。希望你们回到中国之後,告诉大众,这是假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买卖,我们印的书全部都是结缘、赠送,绝对不卖一分钱。我们这里流通出去的光碟、VCD、 磁带跟录像带,都是完全免费的,绝不收人家一分钱。如果有人收钱,要晓得那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可以在当地报警,让警察来处分他。凡是这个事情绝对不是真的。我也从来没有派人到中国大陆去传教,没这个事情,如有这些事情都是假的,肯定不是真的。大家遇到这个事情,你打电话、传真到这边来也很好,但是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当地的公安局跟宗教局、佛教协会,他们会处理这些事情,这是违法的。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是贪欲,这都是贪欲在作祟。 </p><p>  谚语常讲「树大招风」,有这麽个虚名在外面,所以有很多假借这个名义欺骗大众、欺骗信徒。造谣生事毁谤的有,冒充说是净空法师的弟子,或者是净空法师派来的,这是欺骗众生的,我看也不在少数,全是违法的。至於毁谤,甚至於陷害,这些事情我们可以不必理它,根本就没有回应,我们根本不回应,回应决定是错误的。所以作贼心虚,你回应的时候,你要去辩白,那你是心虚。我没有这个事情,任你毁谤,佛菩萨知道,你造罪业逃不了因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人生在世,佛在经典里面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闻佛法,总有一点善根,要好好的培养这个善根。 </p><p>  佛在这部经上说得好,「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开示宝贵。我不但这一生当中不打听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我打听他干什麽?人家来跟我说,说别人事情,说好事我听、我欢喜,说坏事我立刻禁止,我不听,你要说跟别人说去。为什麽?我们保护清净心,保护一个恭敬心。这是性德,绝不容污染。人家说某人怎麽毁谤你,你说个两句我就不准你说了。我们永远记住别人对我们的好处,这个好,与人为善,我们自己多麽自在、多麽安乐、多麽幸福,一生当中没有一个冤家、没有一个对头。纵然有冤家敌对,是他那一方面,他对我们的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他以敌意对我,我以善意待人。这一生不知道,来生知道,这是学菩萨。 </p><p>  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仁者无敌。」「仁者」在佛法里面是对於菩萨的称呼,仁慈的人,心里头没有冤家、没有对头,这才叫仁慈。你还有这个人跟我过不去,那个人对我不好,你自己不仁。我们学佛至少这一点要懂得,要认真去学习。生死小事,人家看到是大事,我们看到生死是小事;因果是大事,死了不是什麽都没有了,还有来世。我们这一世以真诚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还遭到不好的毁谤,我们要惭愧,我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这一生中没造,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招来这个不如意的果报。但是我们自己明了,逆来顺受,这就报掉,帐就结了,下一次再见面就是好朋友。决定不可以冤冤相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p><p>  世间这一些为非作歹不善之徒,为什麽假借名义到外面招摇撞骗?还不是为了贪心。贪财、贪名、贪利,所以人家一提起,我们就明白了。他把这些事情来告诉我,我就写信通知他,这个事情不要找我,我管不了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到处都可能发生,所以遇到这些事情,找公安;在外国是找警察,找这些人来处理;找宗教局、找佛协,这就对了。 </p><p>  还有许多同修常常给我写信,他们想建道场、建弥陀村,这是好事情。可是佛弟子最重要的是持戒,戒要是没有了,佛就没有了。儒家讲守礼,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这个一定要懂得,决定要持戒。持戒的意义我说得很多,用现代话来讲,持戒就是守法,佛教导我们的方法要遵守。佛在《梵网经》里面跟我们讲了两句话,第一个「不作国贼」,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不做汉奸。绝不做伤害自己国家的事情,绝不可以做伤害社会的事情。社会要祥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和我们要调解,决定不可以说这和睦的团体,在当中分化、挑拨离间,这个罪重。我们前面讲过这是「两舌」,果报在拔舌地狱。干这些事情的人,表面上讲他是佛教徒,实际上他对於佛教不懂,因果报应的事情他不相信,他才敢做。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你真的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起心动念自己会约束,决定不敢为非作歹。 </p><p>  好好的利用这一生短短的时间,修自己前途光明的大道。我来生比这一生殊胜,至少也要殊胜十倍以上,我这一生才没有白过。遇到净宗法门不能够往生净土,那叫冤枉;真正往生净土,比这一生超越亿万倍都不止。我们要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决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为什麽?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要修到上善,我们才有资格加入极乐世界的俱乐部,那些是上善之人。我们念佛念得再好,信愿行都具足,如果心行不善,不能往生。 </p><p>  经典、古大德,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心净、清净,清净就是纯善。所以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合掌「阿弥陀佛」,我们感激他。为什麽?他替我消灾。他造罪业替我消灾,我怎麽能不感谢他?我怎麽可以埋怨他?我要是埋怨他,我的过失就重了。人家冒着堕三恶道的危险来给我们消灾、消业障,我怎麽能不感激?我以我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出自於真诚心。明理的人才会做,才能做得到,不明理的人有怨恨心不行。有怨恨心是三恶道的业因,慈悲心是佛菩萨的业因。要把贪瞋痴转成大慈大悲,要把贪瞋痴转变成真实智慧,我们这一生才真正得度,真正有把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前途一片金色光明。 </p><p>  十法界,十条道路摆在面前,你选择哪一条?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十法界的因大家都有。缘现在摆在面前,你选择哪一个缘?哪一个因成熟?真正是聪明,有智慧、有善根、有福德,选成佛的这条路。为什麽不去作佛?作佛,佛所说的话我们要懂,「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教给我们的行,我们要认真去做。这个经一开端就跟我们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麽不想善、为什麽去想恶?你想去作恶,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你能够贪图多长的时间?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能享几天?纵然让你活上一百岁,就让你享受一百年,一百年跟无量劫不能比。这麽短的时间的享受,堕落三途,无量劫都不能翻身。这个人傻了、迷惑了,真正不懂得利害。我们能够舍弃,舍弃一切恶业,「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以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我们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这个条件就是亲近阿弥陀佛的条件,我们为什麽不干? </p><p>  所以克服自己烦恼习气,是我们当前的急务。今天修学佛法不必懂得太多,佛的教诲抓到几句,终身奉行,我们就成功了。我在讲台上讲经四十一年了,我归纳大乘佛法的精髓,写了二十个字,我们真正把这二十个字做到,你就决定往生净土。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菩提心。说「菩提心」大家不好懂,我这个说法大家好懂。对所有一切的人,对至亲好友真诚,对冤家债主也真诚。陷害我、杀害我的人,我只有一个真诚心对他,永恒不变,我走的是佛道。生命是假的,不是真的,真诚心永远不能够变更,一变更马上就下坠。六道众生用虚伪的心,不是真诚的;染污的,不是清净的;高下,不是平等的;愚痴,不是觉悟的;自私自利,不是慈悲的。所以从烦恼习气翻转过来,就是大菩提心。 </p><p>  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怎样过这一生?看破、放下。看破是样样都明了、样样都清楚,佛法的名词讲,性相、事理、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看破。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说你多自在。在这个世间「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别人争、我们让,别人进、我们退,这是诸佛菩萨、圣贤人教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的心态。於是我们的生活就自在、就快乐,自在就是佛家讲的解脱。随缘而不攀缘,换句话说,在这个世间,我们处处都是被动不主动。主动,我们要怎样怎样做,你就有烦恼,随缘就没有烦恼。有机会我们要做,没有机会我们更快乐,我们没事。 </p><p>  中国佛协刀副会长上一次到此地来,跟我们谈要合办培训班,我们也很欢喜,我们随缘。如果不办?不办我们就更欢喜了。我们事情更少,休闲的时间更多,不是更欢喜了吗?现在这个培训班正式得到国家的批准。批准,大家都要忙了,大家要多辛苦一点了。辛苦,好,报佛恩,真正是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兑现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这个缘我们要全力以赴,没有这个缘绝不勉强,你就会得大自在,身心安乐。 </p><p>  末後总结到念佛,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我们的行跟佛行一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这一生所学的就这二十个字,教别人的也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我记得过去曾经讲过一次,这是大乘佛法的传心法要。诸位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们到新加坡来这一趟就没有白来。一定要记住,「忍人之所不能忍」,我们要能忍,「为人之所不能为」,别人不肯干的事情我们干,别人不能忍的我们能忍,我们所作所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决不为自己。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p>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2-28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0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一行: </p><p>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p><p>  这一条前面虽然说过,这个义理、境界无限的深广,可以说永远都说不尽。佛说这一部经,这部经不长,在我们这个小册子里面经文只占二分之一,可是它是世尊对一切众生的根本教诲。如果不在根本上认真修学,佛法法门虽然很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正是我们大家共同看到的,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特别是在近代,人心没有归宿,人没有志向,很容易受诱惑就堕落了。过去有,也不算少数,但是并不很普遍。现在可以说非常普遍,一万个人当中能有一两个不被外面境界诱惑、不堕落的,都非常希有。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我们对於西方人讲的世界末日就可以相信了。 </p><p>  这个经是跟我们讲因果的真实大道理。人生在世,佛跟我们讲的,两种人。第一种人,六道凡夫。过去造的业,这一生来受报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人生酬业」。你过去生中修福,你这一生来享福的;你过去生中造罪业、造恶业,你这一生来受苦受难的。这是凡夫。另外一种人觉悟了。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来救苦救难。救苦救难的人比我们平常吃的苦头还多,他来示现的,他来给我们做榜样的,舍己为人。这世间就这麽两种人。 </p><p>  我们是属於哪一种?当然我们是属於业报的,我们是凡夫。可是今天我们明白了,我们搞清楚了,业报可以转变。如何把业力转变成愿力,这个人就转凡成圣,就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无二无别,这就是我们讲的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也许说成佛之道太难了,我们业障深重,我们没有能力来学。这个观念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边地疑城」。为什麽会生到边地?两个原因:一个是对於佛的圆满智慧、万德万能有疑惑,第二个是对自己缺乏信心;但是都很认真努力念佛求愿往生,他还是生净土了,生在边地。佛到这个世间来帮我们什麽,我们要清楚,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就这麽一桩事情。怎麽个转法?转变的理论,一切经论里面都说得很多很多。你能转多少,转到什麽样一个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你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的改习气、去烦恼,依教奉行,你决定转过来。 </p><p>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初学佛,刚入佛门,章嘉大师就把这些道理教给我。这些人不是凡人,对於一般人一接触就晓得。不但章嘉大师,以後甘珠都跟我讲过,甘珠是章嘉的学生。他们在我背後都批评我,那个时候我没有出家,他们都叫着我的名字:「徐某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没有福转变成有福,没有寿命转变成有寿命,怎麽转的?断恶修善。李炳南老居士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他在我们同学当中看到面相很薄的人,我们一般讲是短命相、没有福报的相,他劝他学讲经。李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学生,讲经的功德最大,转这个业力最快。我们以後明白了,为什麽?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这个世间,什麽人说法?发心代佛说法的这些人。代佛说法的这些人,得佛的智慧、得佛的寿命,佛无量寿,佛的福报太大了,就把自己的业力转变了,完全转变了。「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p><p>  我们是不是希求寿命?不希求;寿命长短无所谓,长寿短寿是一不是二。问题是在这一生当中要取得成就。什麽成就?了生死、出三界是成就。能够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第一等的成就,一切诸佛所赞叹的。我们如何取得?舍己为人,为佛法、为众生。我不会讲。只要你发心,三宝加持,不是你讲的。我常常说,说了多少年,把这个身体借给佛菩萨用。我肯借,你们不肯借。上台不是我说的,诸佛菩萨说的,我把这个身体献给佛菩萨,借给他用。我们要发这个愿心,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对自己舍得乾乾净净,恢复清净心,恢复到清净寂灭。愈清净、愈寂灭,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愈显着、愈殊胜。如果我们心里头有疑惑,有妄想、有分别,再加上执着,佛菩萨想加持都没办法,加不上。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人身、闻佛法,无比殊胜,就是利用这短短时间永脱轮回。 </p><p>  我们要想想,诸佛菩萨是什麽个愿力、他的心愿是什麽?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都没有,佛菩萨的愿力是广度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赶快成佛。决不是希望你等到多少劫以後再成佛,这哪里是慈悲?佛是教我们立刻就成佛。我们能不能立刻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你为什麽成不了佛?不相信。不相信佛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稍稍受外面境界诱惑,立刻堕落,立刻变心,这才招来长劫的轮回。今天这个世间人为什麽这麽容易变心?为什麽这麽容易堕落?失去了圣贤的教育。古时候人何以能保持?从小接受伦理道德的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说老实话,它的功能是防止我们堕落,帮助我们提升。 </p><p>  在最近的一百年,社会大众疏忽了,一切向名利看,崇尚争名逐利。以为道义这是旧社会的东西,今天社会不需要,五伦八德、忠孝仁爱现在不需要了,应当都丢在垃圾桶里。现在要什麽?现在要名、要利;现代人心目当中纵欲争利,全世界的人都纵欲争利。我们看到了,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古人讲的话有道理:「危邦不居,乱邦不入。」现在这个地球是既危又乱,聪明人赶紧想法子移民。移到哪里去?移民到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住在这个世间,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随时都想走,随时也走得了。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还没去,为什麽?还有几个有缘的人。什麽叫有缘?对佛法能信、能解、能行,这有缘。帮助这几个有缘的人,我们一起到极乐世界。 </p><p>  经论里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诸位要晓得,有缘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好学,好学就是有缘。经论里面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就有缘。如果是受持读诵,不为人演说,这是小乘;为人演说,肯帮助别人,这是大乘。可是诸位要知道,如果没有下面这四个字,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能。为什麽?他是小乘,西方极乐世界小乘种不生。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老阿公、老太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他没有为人演说,他怎麽能往生?我们要晓得,他是没有缘为人演说,我们今天讲是他不具这个条件;他不是没有心愿,他有心愿,他没有这个条件,他能往生。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心愿,不能往生。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大乘心,都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虽然不能跟人讲经说法,遇到人都劝他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不可以说遇到人理都不理:「我自己念阿弥陀佛不管他。我到极乐世界去,他们去堕落。」这个人不能往生。逢人都劝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就是菩萨。能够把念佛的道理方法讲清楚、讲明白,那就更好、更殊胜了。所以菩提心不能不发,这个叫菩提心。 </p><p>帮助别人,好的榜样不能不做,别人不肯做的我要做,决不能为自己。儒家《礼记?曲礼》里面教导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什麽?你有福报,你身也安、心也安,你的日子可以过得很舒服、很自在;别人有痛苦,我就要舍弃自己的安居,为苦难人去奔波。不能说:「我自己这个生活环境非常安逸,我为什麽要舍弃?我为什麽过这些苦日子?过这个苦日子,人家听我教导那还好,不听教导,那我不就冤枉吗?」人家听要教,不听也要教,什麽样的苦难、什麽样的折磨都要受,舍己为人。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你的果报,这是舍离贪欲,也就是舍弃自己的安乐,五种自在里第一种,『三业自在』。「三业」是身、语、意。身无病,身自在;口业清净;意业充满智慧,不生烦恼;三业自在。『诸根具足』,身体健康,没有缺陷,这是第一等的福报。佛家讲的「清福」,就是这八个字。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再跟诸位讲第二个自在,『财物自在』,有求必应。好,今天讲到这里。</p>
84#
发表于 2007-2-28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善哉.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一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十善业道经》的经文讲到了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全经核心的开导,对於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有许多从各个地方来的同修们,今天早晨因为没有讲《华严经》,那边没有车开过来,我们这个就停一次,希望他们都有缘来听到。今天利用这点时间,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底下一届的培训班,现在正在积极筹备。在上个月,李文发居士送了一份名单给我,三十位已经满额,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想到中国国家宗教局能够批准这个案子。这个案子是中国佛协刀述仁副会长提出来的,跟我们合办,由他们选拔三十位学生到这边来培训,既然批准了,他们现在在选拔学生,会送三十个人到这边来。这样底下一届,我们同学至少有六十个。 </p><p>  六十个人我就想到时间分配的问题,每一个同学每一个星期一定要讲一个小时。原先我构想当中我们开十个班,每一个班有一位老同学,我们请他作助教带三个人。现在如果是有六十个学生,那就是每一个小班有六个学生、一个助教,七个人,也相当圆满。七是圆满的数字,这是十个班。我们师生总共有七十多人,再加上我们这些出家在此地工作的人员,李木源告诉我,我们这个道场出家人可能到一百人,这是在新加坡任何道场出家人没有这麽多的,确实会很兴旺。 </p><p>  这样分配的话,我们这个问题是能解决,每一个班七个人,每一个人讲一天,正好,一个星期六天,六个学生都轮到了。助教我们还是让他在居士林讲大座。同学们完全讲小座,就是在自己班上讲小座,一个人讲,六个人批评,帮助他改进,这个够了。我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在台中住了十年,我也有个小班,我那个班七个人,我们七个同学,一个同学讲,六个同学批评。这七个人都是学讲经的,所以对於讲经这些规矩都懂,所以经过同学们的批评、改进,然後升大座面对大众,就可以减少毛病了。我在台中那麽多年学习讲经,李老师从来没有对我批评过。好像我讲东西他老人家只听过一次,十年当中只听过一次,他都不听我们讲的。但是我们所讲的他都知道,我们没有法子瞒过老师的,他都清楚。实际在讲堂听我讲经只有听过一次。这个事情一定要很认真,要努力。 </p><p>  佛法我们知道,无比的殊胜,所以称之为宝、称之为「法宝」。法宝在这个世间要是没有人流通,也会湮没而不彰。古人常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兴衰,端看这个时代有没有弘扬佛法的人。典籍都在,没有弘法的人没有用处,一定要有弘法的人。所以要真正发大心,舍己为人。这个「舍己」,牺牲自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物质的享受,这个要真正能放得下。如果贪图世俗的享受放不下,佛法在你面前,你也是不得其门而入。能够舍己为人,这个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跟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同心同愿。 </p><p>  不要怕自己没有能力,我们自己说老实话,都没有能力,但是我们发这个心,心发得真诚就有感应。我们靠佛菩萨加持,没有佛菩萨加持,我们在经典里头一字一句也说不出来。经教你讲得好,你讲得深入,你讲得令听众法喜充满,全靠你的真诚心感应。我们每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成绩不相同,这个不相同绝对不是聪明智慧。有一些没有聪明智慧的反而成绩好,聪明智慧的人淘汰掉了。由此可知,与聪明智慧无关,与真诚心有关。看你有几分真诚心,你得佛菩萨加持等级不一样。真诚到极处,你就得到圆满的加持。真诚不圆满,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说的,你修善,不错,善里面夹杂着不善,差别在此地。 </p><p>  什麽叫「不善」?自私自利是不善,名闻利养是不善,贪瞋痴慢是不善。不善不能夹杂,这些叫根本的不善,必须要拔除;还有枝末的不善,枝末的不善是你常识不够。弘法利生不是个容易事情,我们当时接受教诲的时候,老师常常叮咛,要通世出世间法,说法才能够契机契理。通佛法,契理;通世间法,契机。所以学佛不容易,弘法更难,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事情才能做得好。世间法不外乎人情世故,要懂,这个要有丰富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接受教训,天天能够改过自新。我们常常遇到的,世间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的太多了,不善我们要帮助他改正;帮助改正,佛教我们善巧方便。我们没有善巧、没有方便,直来直去,让人家生起反感:「好像你都是对的,我都是不对的。」他排斥你,不接受你。你的好心在别人心目当中是恶意。这叫什麽?不契机。所以菩萨度众生,契机是摆在第一条的。 </p><p>  我跟其他宗教领袖们接触,我告诉他们一桩事实。佛教从汉朝时候传进来的,在中国鼎盛的时期、黄金时代是隋唐。隋唐这个时代,中国跟西域交通非常频繁,大家晓得丝路。在这个时候,基督教、天主教传到中国来了,伊斯兰教传到中国来了,祆教传到中国来了,不能说不早。可是许许多多宗教传到中国来,都比不上佛教发展这麽样的快速,这样的令中国人喜爱、欢迎。什麽缘故?佛法懂得契机;也就是我们常常讲,佛法懂得本土化跟现代化。 </p><p>  印度这些高僧到中国来,穿中国衣服;他不穿印度服装,穿我们中国海青,跟中国人生活融成一片。建筑道场,建筑中国式的,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欢喜。其他宗教建的是一定要他们西方形式那种教堂,一看,外国的,外国文化,不容易走进去。穿的服装是你们外国的服装,一看,外国人。这个在弘扬、接引众生,远远不如佛教。佛教的精神我们在经典里面读过了,佛有没有形相?没有,随类化身。这个妙极了,你喜欢什麽相我就现什麽相,没有一定的相;也没有一定的法,随机说法。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多活泼!这样佛法才在中国真的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无比的殊胜。所以我们要重视契机。佛法教化众生非常有耐心。 </p><p>  现在我们看到,甚至是佛门许多道场做得不如法。他来找我们,向你请教:「请你指教。」请你指教,你还要看清楚是真的是假的,有的时候是客气话,不是真的。我最初都遇到过,所以在这里头吸取很多教训,学乖了。早年讲经,年轻,有些法师讲经下来:「净空法师,请你指教指教。」他讲的是有地方不好,我就想讲出来了。一看,我这一开口,他的脸色就不对,我就:「好,好,你讲得很好、很好。」不说了。为什麽?客气话,不是真的。「请你指教指教」,就是请你多说几句好话捧捧他,是这个意思,你可别当真,你真的批评,脸色马上拉下来了。所以我们要观察,人家说「请法师指教」,看看他是真心还是客气话。人家客气话,你要把它当真的时候,你这一批评,好了,冤家对头就造成了。我们在经验当中学得很多。 </p><p>  佛教菩萨六波罗蜜,忍辱重要,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好事,好事也不是一蹴就成就的,哪有这麽大的福报?我们常常听古德讲「好事多磨」,磨是障碍;你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你要用智慧去应付这些障碍,这条路走不通还有这条路,这个路走不通还有那条路,总有走得通的路,没有说有走不通的。障碍是决定不能避免,要懂得迂回,要知道等待时节因缘,在障碍当中学习成就自己的後得智。然後我们才在一切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就有善巧应变的能力;佛家常讲「善巧方便」,我们就有这个能力。 </p><p>  因此,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这个「缘」是人事环境,好的人事环境、恶的人事环境,对我们都是学习的处所,你只要肯用心学习,没有不开智慧的。善人是我的善知识,恶人也是我的善知识,然後你才能体会得到、才能明了,诸佛菩萨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不但一切人事是老师,一切万物也是老师。这个世间,我们现在的话讲,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现象,点点滴滴都在开发我们的般若智慧。只要自己舍弃贪瞋痴慢,舍弃自私自利,舍弃成见,虚心的学习,成就无上菩提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佛在经上讲修学证果要这麽长的时间、这麽艰难,原因是什麽?众生不善学、不会学,所以才要这麽长的时间。如果会学,就不需要这麽长的时间。 </p><p>  会学的前方便,也就是第一个条件,是要好学、喜欢学、肯学。然後在老师、在善知识里面,你得到许许多多宝贵教训,你就会学了,这样子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这一届培训班,有这麽多的同学在一起,这是希有的因缘,真正是开经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一定珍惜这个因缘,全力以赴,好好的来学习,时间短,成就无比殊胜。这一次我们的学习期间是六个月,六个月不长,机缘确实是很难得、很希有,希望真正好学的同学们,一定要把握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8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二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最近我刻了几个小图章,这个小图章只有一个字,「通」字,送给不少同参道友。我们想到从个人一直到大宇宙,这当中所以会产生障碍,都是因为不通,通就能够解决问题。在个人来讲,我们的身体健康,身体为什麽不健康?就是因为我们的血气不通,所以这个人才会生病。中国古时候治病的方法,用针灸、用推拿,这种方法在古代非常普遍,不需要吃药。高明的医生知道你什麽地方发生了阻碍,只要把这个阻碍排除,使血气畅通,你就恢复健康。服药,那是不得已的办法。 </p><p>  实在,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那的确是最高明的方法,佛经里面跟我们讲到的「念咒」,生病了,佛教你念个咒,咒一念病就好了。我们看到觉得这非常神奇,神奇莫测,其实这个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它是用音声震动把你这个不通的部分打通。所以佛经里面有许许多多治病的咒语,我们现在念了不灵。为什麽不灵?念的音不正确。所以这个一定要传,要口传,音不正确就达不到,效果就没有了。还有音声量的大小,要是很正确的话,它震动你身体内脏某一个部分。佛这个方法比中国针灸还要高明,针灸还要用针,还要用手去推拿,这个不需要。用音声来震动,最高明的方法。非常可惜,这个咒语文字记载还存在《大藏经》,但没有人会念,失传了。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就是要「贯通」才行。 </p><p>  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也是由於缺少往来、缺少沟通,於是产生了误会,由误会起磨擦,这样才造成不和、造成敌视,发展成为竞争、斗争。追究最初的原因,不通。所以人与人要沟通,要密切的往来沟通。为什麽好朋友一生相处那麽好?常常往来;有空闲的时候就互相访问、聊天,无所不谈,畅通,就变成好朋友。冤家对头为什麽冤结愈结愈深?不往来;不往来就互相猜疑,愈猜愈错。这说明人与人要沟通,家庭与家庭之间要沟通。现在缺乏了,人与人之间有隔膜,家与家之间,我们住在这里,邻居都不相往来,这怎麽行? </p><p>  在中国旧社会,邻居确确实实做到了互相守望。年节喜庆常常有,今天他们家的老人过生日、小孩过生日,都会把邻居邀集在一块欢聚。我们从前住在农村里面,这一个村庄上大家常常相聚,大概一个星期总会有一、两次,所以一个村庄就像变成一个大家庭一样,彼此互相关照。小孩有做错了事情,哪一家邻居看到了,都会来管教,把他当作自己孩子来看待。任何一家的老人,我们在路上遇到的时候,都会帮助他、都会扶持他。风俗人情之厚,现在看不到了。现在都市里住公寓房子,隔壁那一家住了几十年,不知道他姓什麽,从来没打过招呼。现在人情多麽淡薄。 </p><p>  所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人家说中国儒家的学说跟大乘佛法。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儒讲通,佛也讲通。族群与族群之间要沟通。现在由於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对於远方的朋友们,要懂得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沟通。我们每天早晨这半个小时的聚会,在网路上跟大家沟通。族群之间要沟通,宗教之间更要沟通。国与国之间,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起心动念所思考的是整个世界的安全。中国古德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个时候指的是一个国家,今天我们要把心量、眼光扩大,国家的兴衰,世界的安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国家为什麽衰?世界为什麽危?由於不通。国家要兴旺,世界要安定和平,关键就在一个「通」字。这是最低限度我们要有这个心量,要有这个认知,认真努力去做沟通的工作。 </p><p>  日常生活当中,现在我们跟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人接触的机会很多,接触的时候要懂得向别人请教,问问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问问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增长我们的知识,这是学问。古今中外的圣人,他之所以能称之为圣人,他喜欢问,问了之後,我们也把自己国家的历史文物、风俗习惯介绍给他,这是彼此沟通。这样的往来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言语之中没有废话,彼此双方都长学问、长德行。就我们现前而论,我们常说,佛法,世尊在经典里面无数次的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演」是表演,我们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人家看了才会生起信心。 </p><p>  佛一切经论里面都讲到依正庄严,「庄严」两个字我们有没有?如果没有,怎麽能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庄严」这两个字用现在的话来说,真善美慧。我们有没有?真善美慧表现在我们容貌、体质、音声之中。我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是什麽?自己看不到自己,天天照镜子,照镜子是修学很好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大镜子,常常照照,看看自己的一举一动,看看自己的容颜、表态,用这个方法来修正自己的过失。求别人教你难,谁也不肯得罪人,谁都希望做好人,何必跟人家做冤家、做对头?没有人教我们。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人家在旁边看笑话,在背後论是非。能说我们过失的人,真正关心、真正爱护,现在找不到了。从前还有父母,还有老师,现在父母也不敢说了,老师更不敢说了。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前的社会状况,怎样修养自己的品德,增上自己的学业。你不靠自己靠谁? </p><p>  现在物质文明发达,我们买一面大的镜子,买了做什麽用?照自己,不是照别人的。会修行的人,看到别人就能够回光返照,想到自己,这是好事情,这是正确的。别人有善行,我立刻想想我有没有;别人作恶,我想想我自己有没有做过。所以社会上一切人事物也是一面大镜子,会用的人,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关键在会与不会。人与人之间第一个印象,就是跟你见面,你的容颜,你的身体。如果我们学佛的人身体不健康,就不能教社会大众对佛法生起信心,一看:「你学佛的,你不健康。佛不能学,学佛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我们的罪业,我们把佛的形象破坏了。佛法依报正报都庄严,我们学佛就是佛的一个代表、佛的形象,我们破坏了佛的形象,我们糟蹋了佛的形象,我们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这个很可怕。所以调心、调身,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戒经。经论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心的,戒律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身的,身心健康,远离病苦,社会大众才需要、才欢喜。所以佛法不忽略现实,我们要有美好的容颜接待大众,要有健康的心态展示给人看,这个就是接引广大众生。 </p><p>  佛教,我们说了这麽多年,它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它不是宗教。所以无论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应当学佛。为什麽?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需要智慧,需要真实的智慧,需要圆满的智慧,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众生生活在世间,生活得这麽辛苦,为什麽生活得这麽苦?没有智慧;生活在烦恼、忧虑、艰难之中,这很不幸。佛法要度众生,「度」是帮助、协助的意思,帮助众生、协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是真实的目标。怎样能将这个目标落实?要有真实智慧的教学。 </p><p>  身体健康,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贪图安乐,求身体健康就难了。所以我们常常想到,世尊何以用轮来做表法、做为教学的标志?轮的心是清净的。轮是个圆,现在大家都学过几何,圆,心有没有?有;心在哪里?没有形相。所以心要虚,虚就灵,心里头不能有东西;身要动,要懂得运动。世间人强身之道,做种种运动;佛教给我们身心同时修学,用拜佛、用礼拜。我们每天能够拜三百拜佛,这个三百拜是最少的,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人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佛能开悟。 </p><p>  你们在《影尘回忆录》看到那个晒蜡烛的法师,他就是拜佛开悟的。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到後来能作诗、能作偈、能讲经说法,在阿育王寺拜佛拜三年开悟的。心诚,通了。我们之不能开悟是不通,他用拜佛的方法打通了。中年以上,每天至少要拜三百拜,拜到身上出汗。我早年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我一天是拜八百拜,每天至少内衣要换两次,身上一身都是汗,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有好处。我在他山上住了半年,拜了十几万拜。前些年我在洛杉矶遇到一位在家居士,六十多岁,身体不好,我劝他拜佛,他有六十多岁,「你一天拜一百拜,早晨拜五十拜,晚上拜五十拜,不要间断。」他拜了一年身体好了,原来这个身体骨节都僵硬了,居然能双盘,才知道这个方法好。这个方法里头有运动、有强身,修定修慧。拜佛的人心是清净的,身是活动的,就跟那个轮相一样,圆周在动、心不动,所以比其他的运动好。其他的运动是你心也在动,拜佛这种运动心不动,确实定慧等学。 </p><p>  不要怕流汗,流汗好,我们里面的毒、肮脏的东西能排出去了,排出去之後,你就不会生病。许许多多疾病都是毒素排不出去,特别是关节炎、风湿病,是什麽东西?尿毒;尿毒排不出去,积在关节里面发炎的。凡是得这种病的,几乎都不出汗,很少出汗。尤其我们住在冷气间,住久了,弱不禁风。所以病的根源我们要晓得,要怎样去把它拔除。不怕出汗,每天多洗几次衣服,这个没有问题。身心健康,我们有好的形象给社会大众看,接引社会大众不要错过学佛的机会,这样就好。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p>
87#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1:02: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三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第二行当中看起: </p><p>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p><p>  这是离贪欲所得到的第二种自在。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我们仔细观察六道众生,他活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是终身的追求不外乎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能不能求到?如果说是我们追求能求得到的,实在说我们可以全心全力拼命去追求;如果求不到,那我们的追求就错了。世间人也有少数知道这个错了,可是依然去追求,希求侥幸可以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从来没有侥幸得到的事情。佛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是果报,果必有因。 </p><p>  昨天晚上,同学们听到天主教跟我们讲道,也有同学提出问题,提出因果的问题。他们教义当中不讲因果,它讲什麽?一切都是神的赐与。换句话说,神欢喜你,赐给你多一点;神不欢喜你,赐给你就少一点。於是有许多人对神敬爱,神赐给他的多;有一些人对神忿恨,祂赐给他太少了。这里面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仔细去思惟,还是佛法里讲得好。佛法讲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不修因,哪来的果报?佛告诉我们,因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p><p>  如果不离开贪欲,你修因证果依旧得不到自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社会上确实有发大财的,有亿万资财的在这个世间很多,累积财物达到几十亿美元。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麽不自在?也有原因,没有离开贪欲,所以他的财不自在。他的财常常有人打主意,想窃取他的、想瓜分他的,这个事情太多了,甚至於我们一个道场,这个我们绝不讳言,无需要避讳。许多道场建得很大,财力很雄厚,出家在家人都变了心,把道业忘得乾乾净净,心目当中只有名利,争名夺利,不但没有离贪欲,贪欲天天在增长。贪欲的增长,佛告诉我们,果报在饿鬼道。 </p><p>  贪瞋痴这三种恶业,感召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三种罪业都造,这个果报就很可怕,这是未来的。现前?现前不自在,你的冤家、债主、盗贼都把你当作目标,都把你看成了猎物,这个不自在非常明显。出门都要请多少保镳,这就显得不自在,如果自在何必要保镳?有那麽多保镳,说明他不自在,时时刻刻提防着别人要伤害他。外面的伤害容易防止,内里面的伤害难。如果这个冤家债主投生到你家里,做你的儿女,再晚一辈做你的孙子,这一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败家子,防不胜防。你现在具足的财富还没有散,是你的福德因缘,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你现在走好运、你在兴旺的时候,这一些冤亲债主在你旁边不敢动。可是运会衰,不能够永远保持着兴旺,到衰的时候怎麽办? </p><p>  不要说是世间人,连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也有冤亲债主,头号的冤家是魔王波旬。佛在最盛的时候,佛法最盛的时候,魔王波旬来护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护法,他在等机会。波旬曾经告诉世尊,他总是想方法要把佛法灭掉。佛告诉他:「佛所说的一切法是纯正之法,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坏佛法。」波旬就说:「等到世尊末法时期,」正法他不能破坏,像法他也不能破坏,到末法时期,他说:「我让我的魔子魔孙」,让他的子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现比丘相,来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到一句话不说,流眼泪了,经典里面记载的「譬如狮子虫,还噬狮子肉」。 </p><p>  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怎样能保全?世世代代积功累德才能保全;哪一代舍弃德行,走上争利纵欲,这一代就毁掉了。佛法里头没有争执的,离开贪欲哪有争执?世出世间人争什麽?争的是名,争的是利。如果把名利统统舍弃尽了,「於人无争,於事无求」,这才能保全。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实在讲已经给我们做了圆满的榜样。你有就有人争,你无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在世,他所有的弟子,到世尊圆寂之後,没有人争。为什麽?世尊没有财产,在世所居住的精舍、园林、讲堂都是有主的,都是在家居士、国王大臣提供的,产权是属於他们的。佛是借住,不是接受他赠送,没有。接受居士们供养,这个供养是暂时的,不是把这个产权供养的。 </p><p>  所以我常讲,佛在世,他有使用权,供养使用权,没有产权。所以佛灭度之後,这个财产都归原来的施主。大家有什麽好争的?没有争的。现在为什麽会有争执?现在寺院里头有产权,这就坏了。佛教刚刚传到中国来的时候,道场是国家建立的,出家人也没有所有权。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就像政府所有的机构一样。世尊给我们的垂范,我们要记在心里头,我们要体会这里面的道理。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现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得大自在,他得的是究竟圆满。全心全力尽义务的教学,帮助人破迷开悟,帮助人离苦得乐,赢得举世之人的尊敬,这就是他的成就,这就是他无比殊胜的果报,没有冤敌。</p><p>  我们即使看到魔王波旬、看到提婆达多、看到六群比丘,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些作恶的人、反对释迦牟尼佛的人、破坏佛法的人,都是大权示现,不是真的。《提婆达多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提婆达多堕地狱了,在地狱里面的享受比天宫还快乐。他是在唱戏、是在表演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凡夫之人,业障没有消尽,逆缘总归是有。佛示现这个逆缘,教导我们怎样在逆境、恶缘环境里面去成就自己的道业,做给我们看。说,我们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亲眼看到了,在这里面才真正学到东西。表演给我们看,於是我们在这里面感悟深远。 </p><p>  我们今天遇到冤家对头来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一想,他是大权示现,他是佛菩萨再来的,看看我有没有智慧,看看我能不能忍受,是来考我的。这个念头一转,我们对於这个冤家对头就起恭敬心,不会起一个恶念。一个恶念起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我们恭敬心生起来了,感恩的心生起来了,即使是真的冤家债主,到这个地方结帐、消了,再见面都是善知识、善友。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冤家宜解不宜结」,怎样把一切怨贼转变成善友,你这就真的会学佛,你真的会用功,你的功夫得力了。 </p><p>  怨贼他也是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度他,我们不能舍弃他,他迷得比我们深,所以他造作种种恶业。我要如何帮助他破迷开悟、转恶为善。我们互为师友,相辅相成。他造作一些恶业,我们看到了,立刻回过头来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恶的念头?有没有恶的行为?如果有,赶紧改过自新,他是我的老师。他不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自己往往有过失没有看到、不能发现,他是我们一面镜子。他的善行,我要效法、要学习、要赞叹;他的恶行,我要检点我有没有。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菩萨修学的道场,都是成就善业的善知识。 </p><p>  佛在这个经的前面教导我们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就是止於至善,我们的善才得圆满。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什麽叫「上善」?上善是至善。我们从哪里学?从顺境、逆境,善人、恶人,从这个方方面面学习成就的。所以顺境、逆境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我们真善知识,都是我们的好老师,成就自己的至善。如果对於善人边上起了贪爱,恶人边上起了瞋恨,你不善学、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心里头常生烦恼。喜欢是烦恼,讨厌、瞋恨是烦恼,你天天在生活当中生烦恼。会学佛的人,会的人,就像六祖惠能一样常生智慧。顺境里面没有贪欲,生智慧;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生智慧。善人、恶人,统统生智慧,这是佛弟子。如果我们在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还起贪瞋痴慢,还生喜怒哀乐,你是凡夫,你不懂佛法,你没有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留意,财物的自在当然得到,化怨贼为善友;如果你没有离开,不能够离开贪瞋痴,你就做不到了。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必须拔除。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88#
发表于 2007-3-4 01:38:00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23.gif" />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3-4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四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把经文从头念一遍 </p><p>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 </p><p>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我们接着看: </p><p>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p><p>  『福德』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的确可以说是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没有人不求福德。中国人讲「福德」,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很圆满。福是果报,德是福之因。如果不积德,哪来的福报?所以这两个字合起来有因有果,这个才讲得圆满。中国人讲福,通常是讲五大类,就是「五福临门」。这五大类里面,第一条就是财富。第二条是「贵」,富贵;贵是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用现在世俗人讲,名跟利,这是一切人所追求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好处?实在说不见得。如果有福而没有德,享福决定造罪业;没有福报的人,想造罪业造不成。 </p><p>  有福报的人造罪业很容易,他为社会大众造福也很容易。譬如说,昨天我看到马来西亚送了一个录像带来,《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我看了很不错,这是可以流通,它後面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它没有保留版权的,我们可以做。像了凡先生这个人,他做了宝坻的县长,那个时候叫知县,这是属於贵。在这个地位上他要造罪业、修福都非常容易。他看到农家,政府课税课得太重了一点,他把田赋减轻,这是给人民造福,全县的农夫都受到好处。他那个时候发心要做一万桩好事,到哪里去做?所以天天在犹疑不决。他有一天作梦,他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就是你这一桩事情,你这一万桩的善事都圆满了。」他醒来之後很怀疑。以後遇到一个法师,把这个事情跟法师说明。法师也点头肯定:「确确实实,你这一桩好事,受惠的人不止一万人,所以你这个万善一次就圆满了。你不在这个地位上,这一万桩好事可不容易圆满。」这是讲修福。 </p><p>  如果造罪业,你看到农夫,国家收税这麽多,你还想多收一点放到自己口袋里,加一点税,好了,你这一个动作,你就造亿万的罪业。所以地位、权势在手中这个时候,造福、造孽都非常容易。平民小百姓没有权、没有势,他想造恶也造不了什麽大恶;他要修善,也能够积大善;大善他能做,大恶他不能做。这些道理佛经说得很多,说得很清楚,特别是在我们前面讲过的《感应篇》,这里面就说得很多。 </p><p>  《感应篇汇编》,这是古人蒐集的因果报应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事实,绝对不是杜撰的,条条都是事实。我们仔细去看,看过去的,然後再冷静看现前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你仔细观察,你就相信因果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种善因必定得善果。修善,这是德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现代的社会,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危机感,现在世间人只求福报,舍弃道德,他的福报也现前;不求仁义道德也得大福报,好像因果报应的事情不灵了。其实,世间人眼光浅短,他不晓得真实的事相。佛跟我们讲「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所得到的大福报前生修的。这一生如果还修仁义道德,他的福报不可思议,太大了。这一生福报现前,不知道修仁义道德,造作一切罪业,他的福报就已经打折扣了;他不只这麽大的福报,已经打折扣,福报享尽的时候,他的罪报就现前了。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前途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他所去向是三途,来生人天福报他都没有分。这些理佛讲得透彻,儒跟道也讲得很明白。 </p><p>  中国自古以来受圣人的教诲,儒、释、道三家都是圣人。圣人是明白人、明理的人、懂事的人。我们对於圣贤要有信心,决定不能怀疑。大乘经论佛常常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对菩萨尚且构成大障碍,对我们何消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只要疑心一起,所有一切的善缘都破坏了,善行功德决定不能成就,相反的,恶业成就了。所以世法佛法都把「信」摆在第一位。中国古人教人:「人无信则不立」,不能立足於社会。我们学佛头一个就是信,净宗讲的三个条件,信愿行。我们仔细想想,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不是以信愿行做基础?如果有了怀疑,信心没有了,你愿也没有了、行也没有了,全部都没有了。我们要想成就道业,首先要建立信心。第一个要对於佛菩萨建立信心,对於圣贤人的教诲建立信心,决定不怀疑。如果看到现在社会的现象,与圣贤人所讲的是相反的、相违背的,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仔细去观察,看出它真正原因的所在,我们的信心就不会动摇了。 </p><p>  信心是福德的基础、是福德的根源。於是富贵可以求得,长寿可以求得,孝子贤孙都可以求得。你们看看《安士全书》,周安士先生积功累德,他求孝子贤孙:「不孝顺、造罪业的这种人,不要投生到我家里来。」他在《全书》里记载,他所发的愿,有愿必成。不肖的子孙到你家里来的,都是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不是报怨就是来讨债的。自己修养道德,全家奉行仁义,纵然冤亲债主,他也慢慢等机会,这一次你们家里都行善积德,他不来,报恩的来,尽孝的来。所以都在自己,「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长寿就得长寿,求什麽都得什麽。『随心所欲,物皆备故』,「物」就是我们今天讲物质上的受用,你不会缺乏。凡是这样的人,他会不会厚积资财?不会的。他要有物资、要有财富,决定是布施给大众,让一切贫苦众生共享,这才叫积德,他的福报无有穷尽。如果资财只顾自己受用、自己家人受用,不肯与社会大众共享,他的财富享不久,身死之後家就败了。 </p><p>  我们今天看社会上许多有财富、有地位的,甚至於跨国这一些大公司,我们也常常听说某个公司经营不善倒闭了;经营不善倒闭,都是自私,不懂得布施。布施是德、是道,你发了大财,是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现在财富现前,再修财布施,那你的财富还得了!你的聪明智慧是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如果这一生还继续不断修法布施,你的聪明智慧不断在提升、不断在增长。无畏布施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面,最圆满的一种就是素食。素食是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食一切众生肉,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们要不相信,你看我,我二十六岁学佛,二十六岁我就吃长素,五十年了,身体没有毛病。 </p><p>  你再看看此地的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一岁。她是从生下来就吃长素,这个人是胎里素。怀孕的时候母亲吃荤腥的东西就呕吐,胎里素。一百零一岁,她跟我们讲,她一生没有生过病。你现在看她的身体,怎麽看,除了头发白了之外,她的身体、体能就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没人能跟她相比。每天都出去奔走,帮助穷人、帮助老人、帮助病人,一生干这个事业。所以她的一生,三种布施里头,她是以无畏布施为主,这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她一生什麽都没有,什麽都不缺乏。一天吃一餐,吃生菜,完全回归到原始的生活。她不吃油、不吃盐、不吃糖,身体那麽好。在一般人看起来,她这个生活缺乏营养,缺乏太多了。她不懂什麽叫营养。你跟她讲,她不懂,她只喜欢自己过最简单的生活。所有的时间,不是去帮助别人,在家里面就是读书。她喜欢读书,读圣贤书,天天跟圣贤做朋友,天天跟圣贤在一起。现在她读佛书,读佛书就是跟佛菩萨在一起,过佛菩萨的生活。所以我们从这里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许哲跟这三句话圆满的相应。 </p><p>  世出世间第一大福德是什麽?过去李老师常常勉励我们,「弘法利生」,这是第一大福德。当年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看到年轻人,我们常讲「面相很薄」,没有福报而且短命,那一看就看出来了。李老师对於这些年轻人,就劝他发心学讲经,学讲经是修大福德。我到台中去,目的也是如此。李老师特别嘉勉,劝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我自己晓得我是短命,没有福报,他教我用这个方法来修。我学佛第一本书就是念《了凡四训》,那时候朱镜宙老居士送给我的,好像朱老那一年七十岁。我看了之後感触很深,了凡先生所有的毛病,几乎我统统都有,薄福之相、短命之相;了凡先生的长处我都没有,我不如他。所以幸好是遇到佛法,在佛法里建立信心。遇到的都是善知识,而且都是我很尊敬、很仰慕的真善知识,得到这些人的教诲,能有现在的成就。 </p><p>  我们知道,弘法利生里头第一桩福德事是传法。正是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常常嘱咐我的,他说:「法师,你讲这麽多年的经,不要再讲了,不要再到处跑了。培养人才重要!写书重要!」这就是说传法的工作比弘法的工作更迫切需要。弘法要是不传法,我死了之後佛法就灭了;後继有人,这个福报就大了。後继之人不要多,有一个人就行了,你的法脉就不断了。能够有更多的人,福报就更大了。有一个传人,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到我这里,我也传下去了。如果有机缘能传更多的人,佛法可以全面复兴,这个福德大。 </p><p>  在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写书,借重高科技,把所讲的全部也都保存下来了。同学当中,在此地、在海外,许许多多人从录像带、录音带里把它写成书本,很多很多。他们拿来给我看,我没有时间看;你们同学大家都可以看,帮助他订正;这些东西流通,都能够利益初学。如果能离开贪欲,他的福德就自在,就能随心所欲了。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p>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3-5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五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p><p>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 ,物皆备故。】 </p><p>  这个三条前面介绍了,今天我们接着看: </p><p>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p><p>  从这里看起,这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表法的义趣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在社会上,各个阶层居领导地位的人,都有王的意思。说『王位自在』,就是你的社会地位,在群众当中领导的地位,你永远会被群众拥护,这就叫自在。群众都能听从於你,你能够任意的发号施令,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贪欲。你没有贪欲,你的福德决定是泽及一切众生,众生焉有不拥护之理?焉有不爱戴之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知道学习。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是什麽样的身分、什麽样的地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决定要断贪瞋痴,我们就能够得大自在。</p><p>  底下两句是:『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因为得到群众的爱戴,群众有这些珍奇之物,都会供养你,「皆奉献故」。供养你,你会不会去享受?不会的。怎麽知道不会?因为你没有贪欲,所以大众的供养,用现在的话,你决定是回馈於社会,你一定也同样的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因果是循环的,你能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必定也供养你,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如果你做一个领导人,你有贪欲,你想得的珍奇宝物自己享受,不肯供养别人,而群众所有的珍奇宝物也都各自藏匿起来,也不会奉献出来,於是这世间的珍奇宝物都被掩埋了,不能够发挥它的德用,这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罪业。什麽罪业?不能够物尽其用。社会真正走向繁荣兴旺、安和乐利,必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p><p>  人才我们要重视,要尽量让他发挥,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在佛法里面讲,得愚痴果报。不但是我们自己有能力、有智慧,不愿意教别人,这叫吝法;看到别人有才华、有智慧,去障碍他,不能让他圆满的发挥,这比自己吝法的罪过还要严重。佛告诉我们,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换句话说,障碍法施得愚痴果报。因果的定律是真的,是事实真相。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转变,永远在循环,永远在相续。所以从转变、从相续、从循环,它不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p><p>  我们怎样使自己是愈转愈殊胜,这每个人都期望。可是你没有想到,如果只着眼到为自己的殊胜果报,很难得到。应当把念头转过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是愈转愈殊胜。把自己忘掉了,只有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其他宗教里面,这一切神明的境界。中国人论神:「聪明正直是为神。」佛家讲「生佛平等」,中国古德讲「天人合一」。人是不是佛、是不是神?是的,聪明正直就是,聪明是具足智慧,正直是具足性德。这是从因果循环里面,我们见到的无比殊胜果德。第五种自在: </p><p>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p><p>  『获』是你得到的,不是你求得,自自然然得到的,超过你自己的所求,超过太多了。这个『百』不是一个数字,是形容词。你所获得的福报与你所修学的功德,决定相应。佛的功德大,灭度至今三千年,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对佛菩萨的奉献。佛菩萨不住世了,要住世那还得了吗?什麽原因? </p><p>  【由於昔时不悭嫉故。】 </p><p>  『悭』是悭贪,没有贪心,没有吝啬,对於别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菩萨念念成人之美,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反看今天世界上社会人心,大多数坚固执着贪欲。可是我们看到一些人,还是有大富大贵。你细细想想,那什麽原因?过去生中修集的太厚了。他要能够舍弃贪欲、舍弃悭嫉,那就像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他至少要传个十代、二十代。非常可惜,过去修的福,这一生搞贪瞋痴迷失了自性,一代就完了,下一代就没有了。诸位特别去注意各个阶层领导人,不仅仅是政治上,工商界的领导人,他能传几代?中国过去帝王,在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都能传十几代。他在做帝王的时候,他也修德,他积德修善,接受圣贤的教诲;做臣子的,也懂这个道理。 </p><p>  我们同修当中,法隆法师刚刚从苏州回来。在苏州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范家,范仲淹范家,这是作臣子。他知道离三毒烦恼,他知道离悭吝嫉妒,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传给他的子子孙孙,都效法祖宗。他们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代代有贤人出来,所以印光大师对范家非常赞叹。从事於工商业的,我们看到属於老字号,也能传几百年,他的生意兴隆,他不会失败。原因在哪里?没有三毒烦恼,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是为贪利、贪财,不是为这个。是为众生服务的,自己生活能过得去就非常满足了,多余的都回馈给社会;他这个生意可以绵延,也是绵延很多代。凡是违背圣贤人的教诲,作恶不知道修善,前世福报再大,一生就完了,甚至於还有这一生都保不住,晚年的时候就败了。像我们现在看到公司倒闭了、破产了,那是福之薄者;福厚可以保住他一生,保不住子孙。这个道理我们要细细观察就明白了,才知道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这是五种自在,离贪欲有这麽多的好处,我们为什麽要干这个事情?末後这一段: </p><p>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p><p>  这是学佛的人懂得。不学佛的人,他祈求他的福德子子孙孙都能够延续保持,这是世间人的观念。学佛的人的观念,心胸更大了,他回向法界,於是这种善行就变成了性德。性德是没有边际、没有穷尽的,所以到自己成佛的时候,就同其他诸佛如来一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三界教化众生,都为一切大众尊敬。『特尊』,特别的尊敬。『皆共敬养』,一切众生尊敬你、供养你,这是究竟圆满的大福。</p><p>  我们现在要问,什麽叫『回向』?什麽叫『菩提』?因为这一句是因。「三界特尊,皆共敬养」,那是果报。这个因要怎样修?这是我们现前非常关切的。「回」是旋回。本来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必定是自己获得果报,我们现在回转,我所修集的一切善行、业因,我不求个人的果报,希望把这个果报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如果这个意思还不能明了,我们举个比喻来说。像农夫种的这些农作物、种的这些稻米,每天辛勤的耕耘播种,到收成的时候自己不要了,给一切贫苦没有粮食吃的这些众生,全部供养,收成都给你们,这就是「回向」的意思。一般人总是我自己留一点,多余的才布施,这个不叫「回向」,这是我们平常讲的「布施供养」。回向是自己完全不要,全部的供养大众。</p><p>  这样一来,自己没有了,怎麽办?自己有,别人自然供养你,而且你所收获的超过你所需。你能够布施别人,果报立刻就现前,所以不可以有贪心。百分之百的奉献,这是诸佛菩萨,所以人家「三界特尊」,没有人不尊敬,没有人不供养。自己还要留一点,留百分之一,布施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不乾净。佛在这个经前面:「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说:「我百分之九十九布施供养,还有百分之一留着自己受用。」夹杂着毫分不善。这个道理很深,世间人想不通、参不透,所以世间人做不到。世间人修善不纯,所以我们常讲善恶混杂,他不是纯善。诸佛菩萨所修的,纯善,祖师大德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所修纯善,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我们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9 05:5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