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徐复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佛说十善业道经-净空法师讲解 (含159集全文下载)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六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p><p>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p><p>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要用现在大家容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人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是从这儿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从这儿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你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在这一部经上,这一部经是佛家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共同学习的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的,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成菩萨,这就超越六道,就能转凡成圣。 </p><p>  我们凡夫修行,为什麽这麽艰难?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做到几分之几,还掺杂着不善在里头。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做一个深深的反省,我们的十恶多过十善,这样的人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诸位要记住,为什麽念佛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是上善,阿弥陀佛纵然慈悲接引我们,那个地方的大众不能容纳你,所以你还是去不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多麽重要。不仅仅佛家重视,我们再看看,所有的宗教都讲到十善。由此可知,十善业道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我们怎麽能疏忽!来生要得人身,要积十善业道;来生要生天,也要修十善业道。如果不能修十善,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p><p>  我们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不要怕死。哪一个不死?人都是要死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毫无差别,所以我们不怕死。问题是死了以後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严重了。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我们真正明白、觉悟了,绝不贪图眼前这几年的享受,这个享受是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够放下这几年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你得来世生生世世永远的安乐,要懂这个道理。善行的标准,什麽是「善」?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怎麽样利益?自己要做一个样子给社会人看。 </p><p>  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能够仿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王子出生,他可以继承王位,他能够舍弃。舍弃他的地位,舍弃他的富贵,舍弃他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有妻子,他能舍弃。过什麽样的生活?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给我们做榜样。他教我们放下,他自己确实彻底放下了。世尊如是,你再看看《新旧约全书》,耶稣基督亦如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亦如是。再仔细观察佛家诸大菩萨、祖师大德,个个示现的无不如是。我们从这个地方觉悟,从这里省悟过来。 </p><p>  怎麽救自己,怎麽救世人,来挽救这个劫难?要以身作则。如果说的是一套,行的是一套,无济於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而且我们还有很重的罪业。什麽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一条罪业就是等於破和合僧,四众弟子都有分。我们要晓得,决定不能大意,决定不能疏忽。佛家的四众弟子,在家出家,念念为众生,念念为正法久住。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为什麽衰落到这个地步?没有人依教奉行,没有人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麽教?依十善业道。 </p><p>  我们大家都修净土,修净土何必要这样重视十善业道?诸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跟我们讲修学的基础「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这部经。孝亲、尊师、慈心,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你前头都做不到,你不孝、不敬,没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里面有所体悟。觉悟他才回头,不觉悟是不会回头的,所以世尊这麽重视。有这个基础,才能够修净土。净土是大乘法,但是我们其他的没有,只有这麽一条,念佛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净业三福具足这一条,少分,我们修这个法门能成就。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你能做到,你念佛往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把第三条也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地。 </p><p>  《无量寿经》里面,关於十善讲得也很多,「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我们怎麽能够疏忽?净宗的同学,我们的朝暮课诵,早课选读的是四十八愿,晚课选读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是什麽?五戒十善,这里面讲得详细。每天做晚课,用它来反省、检点:佛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不许可我们做的,我有没有犯?这样做晚课就有功德。不是早晚课念一遍给佛菩萨听,那有罪过。什麽罪过?欺骗佛菩萨。早晨在佛像前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你的罪过不落地狱谁堕地狱?早课用意是叫我们发心,我们要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心、一样的愿。晚课是检点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改过自新。 </p><p>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是贪欲,我们在这一段讲得也特别详细。瞋恚怎麽起来的?贪不到才瞋恚;如果你所贪欲的都能得到,你就不会起瞋恚了。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是妄念、是妄心、是邪知邪见,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很不幸,无量劫前迷失了自性,长劫轮回染上这个毛病。就像吸毒的人染上了毒瘾,自己总要觉悟,染上这个毒瘾,现在要决心戒除。世间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个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它当然是更难。怎样能戒除?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自己这一生修学的经验,证明佛在经论上所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只有这一个办法我们才能够戒除这个毒瘾,才能回头是岸。 </p><p>  每天读经都还不够,要研究讨论,要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过。古时候寺院丛林每天有八个小时讲经,有八个小时修行。修行是什麽?反省、思惟,改过自新,这叫修行;修行是把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毛病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现在一般寺院庵堂里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了,都流於形式,所以才叫迷信。佛法原本是教学,流於形式,实质内容没有了,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甚至於连对自己利害得失都不能够辨别,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处!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了;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也能得解脱。 </p><p>  诸位要记住一个事实,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麽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念佛不能往生的没有真干。在古代,每一个人知道自己修行,所以佛只是讲经说法,从来没有领众共修过。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打个禅七、打个佛七,没有这个事情,世尊四十九年只有讲经说法;修行在个人,各个人闻经明理之後,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p><p>  可是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了,烦恼业障重了,不知道修行,懈怠懒散,这很可惜。所以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禅师发心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众在一块的时候,我们懈怠就不好意思,用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功德无量。个人能够修行成就的,跟诸位说,上上根人;中下根人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要依众靠众,这才有大家共修,集合同学们,志同道合的,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我们才有能力应付这些复杂的事相,在这个滚滚红尘里面得清净心。 </p><p>  生活在一起,互相协助,互相照顾,这就叫依众靠众。靠大家帮助,靠大家协助,成就自己,务必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消除掉。净宗是大乘,古德告诉我们,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你的观念、你的言行,必定不同於凡夫。为什麽?一定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修行成就了,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所以菩萨能够舍己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念念为世界的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p>
92#
 楼主| 发表于 2007-3-7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七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居士林的佛七开始,这也是佛门中元追悼纪念先人的法会,意义非常的重大,我们一定很认真把这个法会做好。刚才我看到一位居士从马来西亚送来的这一尊佛像,造得非常庄严,令一切众生见到都能生欢喜心。这个像拥有模子,可以多铸造,是塑胶的,塑胶比瓷的好,瓷的很容易打破。 </p><p>  我们自从学佛以来,早年赵默林老居士供养这一尊佛像,做为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成立的时候所供奉的这一尊。这一尊像原本是瓷的,大概也有两三百年了,所以保存真是小心翼翼,唯恐损坏。以後我们用照相的方法,把它印出来,印了大概有好几万张,在全世界流通,每个人见到都生欢喜心。在四、五年前,才开始在台湾用木雕,照这一尊佛像的模样,大概也雕了不少尊,雕得也很好。到此地来,李木源居士看到也欢喜,在中国也就用这一尊佛像的模子去造铜像,原本是想着将来建弥陀村,那个时候有计画,这个铜的模子也造成了。但是铜的佛像很重,我都抱不起来,所以还是塑胶的好。这个我想供到佛堂之後,今天打佛七,等一下我们把这尊佛像就供到佛七的佛堂。我想跟大家介绍,每个人我想都欢喜请到家里面去供养,这个佛像跟这尊佛像是一个模式的。 </p><p>  供佛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自己向佛陀学习。中国古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看到贤人我们就要生起一个念头,要像他一样。佛是圣贤当中至圣至贤,确确实实是天上人间至善之人,没有丝毫的缺陷,是值得九法界众生所学习的,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最好的示范。佛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虽然讲了许许多多,我们用一句话将它总结,他四十九年讲些什麽?《般若经》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诸法实相」,他所告诉我们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後,这就是佛家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之後,他的心思、行为自然端正。端正的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端正的心,佛心。 </p><p>  诸位要晓得,佛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的本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变成不真、不诚、不清、不净,这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自性本具的,是迷惑颠倒、妄想习气所造成。我们要学佛就要知道,把自己妄想习气薰成的妄心舍掉、永远离开,恢复到我们的真心,恢复到我们的自性。真心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佛这个说法,儒、道,乃至於其他宗教的神圣,确实是异口同音,都是这个说法,我们一定要相信。 </p><p>  儒家教人,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把它总结,实在就是《大学》里头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孔孟毕生教人不离这个原则。儒家讲的「大人」,就是宗教里面讲的「圣人」,佛教里面讲的「佛菩萨」,名词不一样,义理完全相同。大人之学,第一个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彻底明了诸法实相,跟佛家讲的没有两样。明德之後要落实,落实在「亲民」,亲民就是为人民作师作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亲民。明明德,用佛家的话来说,是自度,亲民是度他,自度度他都要「止於至善」,要做到究竟圆满。佛家的至善,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有个名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是佛法里面的止於至善,我们讲圆满的佛道,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至善。 </p><p>  儒家讲得好,在《大学》上所说的,「知止而後有定」,你知道止於至善,你的心就定了。为什麽?你不会再被烦恼所动摇,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由此可知,为什麽大乘佛法世尊一开头就劝人发菩提心?劝人发菩提心那个用意,就是儒家讲的「知止」,你有一个向上的方向,有一个向上的目标:我要作佛,发菩提心就是发作佛的心。在儒家讲,就是作圣之心,儒家「读书志在圣贤」。为什麽求学?为什麽读书?是想学圣人。由此可知,儒家作圣、佛家作佛,这是止於至善。我要作圣人、要作佛,就决定不能够随波逐流,决定不可以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心定了。「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过程。 </p><p>  反过来看看现代的社会。为什麽社会这麽动乱,人心不安?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优越太多倍了,为什麽生活得这麽痛苦?就是他不知止。换句话说,他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方向,像一只船航行在大海里面,不知道方向,不晓得要到哪里去,他当然就不安。今天社会状况确实是如此。怎样帮助自己、帮助众生,来消除这一个困惑、这个迷障?现代世界上也有一些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志士仁人,他们喊出来了:「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我们想想不错。 </p><p>  孔孟的学说教我们「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大乘佛法教导我们「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十八个字,末後总结到念佛,这大圆满,决定不落空。所以儒佛这一个指导,确确实实使我们在苦海里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目标,不再旁徨、不再迷惑了,这是佛家讲的离苦得乐。儒佛讲的大纲领,我们应当接受,依教奉行。这两家的典籍都非常丰富,那是细节、是细目,我们学到多少,就得多少受用。学得少,得小受用;学得多,得大受用;学得彻底,得究竟圆满的受用。儒佛如是,其他各家各派、各个不同的宗教,无一不如是,我们清楚、我们明白。 </p><p>  我们今天确确实实可以肯定,所有宗教都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各教各派、各个宗教所讲的确实是一桩事情,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不过他们所说的有半、满的差别;儒佛讲得圆满,其他各家各派宗教没有讲到圆满。这个说法我们不能执着,正是佛家教人,对於上根利智的讲究竟圆满法,对於中下根人讲接近圆满法。由此可知,所谓「圆满」,所谓「不圆满」,不是在教学宗旨上的差别,而是在接受教学的众生根性有差别,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p><p>  现在由於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这一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家庭,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知的。所以各种不同的学术、不同的宗教,逐渐逐渐决定是融合贯通,使一切众生都能够趋向究竟圆满,成就多元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然後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祥和,社会繁荣兴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犹如父子兄弟,彼此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个世间的动乱不安可以消除,世间的危机、劫难也可以化解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认识教育的功能、教学的重要。宗教不可以止於仪式,止於仪式是迷信,必须要详细认真的探讨教义、解释教义、奉行教义,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佛法真的是有利於众生,有无比殊胜的贡献。我们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应当认真努力奉行,去推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现在我们去参加佛七的法会。</p>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八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p><p>  这是三毒烦恼的第二种。贪欲之害,前面略略的说过了。而瞋恚的害处是非常的猛烈,对於自己的身心伤害最大,而且来得非常快速。贪欲的伤害是缓慢、时间长;瞋恚是时间短,而非常猛烈。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一些农村里面无知的妇女,发了脾气之後给小孩喂奶,小孩吃了奶之後就中毒死亡。由此可知,瞋恚能把奶变成了毒素,你说这个多可怕!我们晓得奶会变成毒素,血液也会变成毒素。 </p><p>  为什麽伊斯兰教吃牛肉、吃羊肉,他不吃血,他一定把血洗得乾乾净净,我想他懂这个道理。动物被杀害的时候,不可能没有瞋恚心,这个瞋恚心把血液变成毒素,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佛跟我们讲,瞋恚是地狱道的第一个因素。当然,堕地狱一般讲十恶业统统都有,造十恶不善这个才堕地狱,但是第一个条件是瞋恚。如果犯十恶业,瞋恚不严重,不至於堕地狱,饿鬼、畜生比地狱果报要轻。所以瞋恚实在讲太可怕了,对我们身心有极其严重的伤害,极大的破坏力。 </p><p>  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细细想佛家这句话说得不过分。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火烧功德林」,火是瞋恚,发脾气。所以一个人修积功德非常非常之难,你修积功德修积好多年了,你哪一天一不高兴,一个脾气发了,你的功德全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我们要想想自己积功累德到底积了多少功德?要想想从哪一天发脾气之後算起。如果昨天发了一顿脾气,你的功德没有了,你的功德顶多是这几个钟点;早晨发了脾气之後,功德完全没有了。为什麽?功德是清净心,功德是戒定慧,你一发脾气,你的清净心不见了。 </p><p>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p><p>  你看看许哲讲的话,她说发一分钟的脾气,需要三天这个心才能恢复正常。於是我们就联想到,发个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脾气,一个星期都不能恢复;何况常常有瞋恚的,这个麻烦就大了,决定是地狱道的业因。所以修道人为什麽跟自己过不去?你恨别人,别人受害吗?不见得!如果对方有修养,丝毫损害都没有,对自己伤害就严重。我们要细心思惟佛在经典上的教训,冷静观察自己跟别人的行为,别人的行为可以做自己的参考。人多半不能见自己的过,很容易看别人的过失;从别人过失,我们用它来反省,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改恶向善。 </p><p>  如果说是常常发脾气、常常有瞋恚心,底下讲的『八种喜悦心法』,你完全得不到。这八种喜悦心法就是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展开来是这八句。我们自己要测验测验自己还有没有瞋恚的意念,用这八句来检点很合适。如果这八句都具足,就可以证明你没有瞋恚心,你真的是离瞋恚心;如果这八句没有,你这个瞋恚烦恼充其量是暂时不现行而已,没离,遇到缘就起作用。 </p><p>  在净宗法门里面,最怕的是人在临命终时生瞋恚;这个时候是关键的时候,人在最後一口气断了,底下就是他到哪一道去投胎;最後一念是瞋恚,多半都落到地狱道去了。《饬终津梁》、《饬终须知》里面,为什麽那麽样重视人在临终的时候,不可以触碰他?神识离开身体的状况,我们凡夫不知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这是最大的痛苦,经典上比喻「犹如生龟脱壳」这样痛苦,所以你去碰他、触摸他,很容易引起他的瞋恚心,这是对亡者极大的不利。有些人听说人过世之後,看暖气在什麽地方,试验试验他是到善道还是到恶道。最好都不必触摸。我们想探一探,不知道他神识有没有离开。神识离开了,没有问题;神识没有离开,对他就不利。不忍心做这个事情。 </p><p>  一般讲神识离开身体,八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也就是说,八个小时之内决定不能碰他,他躺在这个床上,床都不可以碰。这是真正爱护,真正的帮助。八小时之後,你要去试验、探测可以,但是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断气之後十二个小时,这是安全的。这个常识我们要有,我们要帮助人、成就人,不能害人。由此可知,念佛的人,即使在生的时候功夫念得不错,往生家亲眷属不懂这个道理,在旁边又哭又叫,容易引起他动感情。再去触摸他、去推推他,这更糟糕了。几个人在临终的时候能够遇到善知识,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来帮助他?家亲眷属看到老人过去,这是难分难舍,让他隔离,不让他听到家亲眷属啼哭的音声,这种关键的时候比什麽都重要。防护周到,如理如法的助念,确实对他有大利益。这个时候他心里头正念分明,一句佛号提起,就决定得生;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决定往生,这就是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 </p><p>  从这些地方我们明白了,助念非常重要,助念是真实的功德利益。大慈菩萨说得很好,你能够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你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你的福报就无量,自己将来往生,确实你心里头就有把握了。你能帮助上百人往生,大慈菩萨说,你就是真正的菩萨。所以有许多念佛的团体,他们都有助念团的组织,这是好事情,值得提倡。这个对於念佛功夫不纯熟的,有大利益、有大帮助。可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福很薄,障缘太多,这个社会步步都是陷阱,处处都是地狱,稍不小心决定堕落,外面的诱惑力量太大了。内里面烦恼习气重,外面诱惑的力量很大,你怎麽会不堕落?学佛也难保不堕落。我们今天小有成就,得力在哪里?得力在天天读经,天天闻法,用这个来薰习。 </p><p>  薰习的力量能够跟烦恼习气平衡,还不能够保证往生。必须薰习的力量超过烦恼习气,也就是说,烦恼习气确实你能够把它伏住,叫「伏烦恼」。一切时、一切处烦恼习气不会现行,外面这些外缘,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六根面对都能够不受影响,你就有把握往生。这个功夫必须要保持。真正想保持,换句话说,对於世缘一定要冷淡才保持得住,真正能做到看破、放下,对於这一生的修学、求生净土,这才算是有成就。如果把持不住,还会受外面境界动摇,内心的烦恼还常常起现行,这个自己要警觉,对於求生净土是毫无把握,对於将来堕三恶道这个成分很大,能从这个地方警觉,这才算是你已经觉悟了。 </p><p>  如果对於现前这些境界依旧是茫然,依旧随波逐流,这个自己要警觉:「我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会堕落,来生比这一生还要苦。」我们细细想想,我们来生能得人身吗?十善业道我能做到多少?过去我在讲席里常常说,十善业道要能做到百分之八十,勉强能保住人身。你说:「我百分之六十做到了,还有百分之四十做不到。」完全靠不住。於是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不努力,这里面八种法,每一条法我们自己都很认真去检点、去学习。 </p><p>  【一、无损恼心。】 </p><p>  『损』,损人利己;『恼』是叫别人烦恼。我们有没有做?「没有,没有做这个。」不见得,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叫别人看到讨厌,就是「损恼心」。天天在做、日夜在做,都不知道。难!非常非常之难。我们晓得要怎样真正做到「无损恼心」?必须要持戒、守法、守规矩,大家看到你欢喜,不会叫人讨厌。所以这个头一条,我们做人哪里能够做到十全十美?尽量去做,真正做到俯仰无愧,我们心才能安。我们住在团体里面,不守团体的规矩,虽然人家不好意思说你,心里看到都不痛快,你就是损恼大众。这里头的戒相非常微细,我们一定要晓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六九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三行: </p><p>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 </p><p>  昨天介绍到此地。今天我们看: </p><p>  【二、无瞋恚心。】 </p><p>  所说的八种,这八种是八大类,每一类里面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只要有这些烦恼现行,都属於瞋恚;如果瞋恚断了,此地所说的这些东西自然不会存在。损恼心、瞋恚心、诤讼心,乃至於不和睦忍让,这都是瞋恚的现行,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损恼」放在第一个,非常有道理,凡夫有意无意都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第二句讲『无瞋恚心』,世人稍不如意瞋恚自然就生起来,由此可知,这个业障习气的深重。经典里面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心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不但智慧,我们常讲理性,理性就被蒙蔽了。於是全凭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哪有不差错的道理?不仅是伤害自己的身体,上一次我们举例说明,而且有意无意跟一切众生结了冤仇。冤仇若不能够化解,因缘成熟的时候报应就现前。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果报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残酷。 </p><p>  诸位如果读《安士全书》前面的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前面有很长的一个大篇幅,帝君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学佛那就不必说了,学了佛之後,我们总得要相信「因果通三世」。人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是只有这一生,何必要修行?用不着了,惹这些麻烦干什麽?不是这一生,确确实实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已经造了不少罪业,养成深重的烦恼习气,这个没法子了。遇到佛法,遇到圣人的指点、教诲,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後,就要知道改过自新。觉悟之後,就不会为这一世着想,你的眼光开了,你有前後眼了。所谓「前後眼」就是你见到过去,你也看到未来,这个前後眼是智眼、是慧眼,我们怎样为来世着眼,这个就对了。 </p><p>  这一世非常短暂,纵然活上一百岁,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聪明人在这个短暂时间当中,如何求出离道,怎样走出六道轮回?儒家讲得好,「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後面讲,「知止而後有定」,止什麽?止於至善。至善,佛法里面讲得清楚,至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至善;我们要把心定在这个目标上,这叫知止。我们什麽都不求,世出世间法一样都不沾染,宗门里面的话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是什麽?这就是万缘放下了,一心就向无上菩提。 </p><p>  昨天晚上,会长跟我在一起谈下一届培训班的问题,也谈到现前佛教界出家人一些概况。佛法要想成就,不能不放下世法,世法跟佛法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佛法是正觉,世法是迷情。佛门里面的事情如果不觉悟,也是世法;世法里面的事情如果觉悟了,也叫佛法。佛法、世法在哪里分?在觉、迷上分。所以佛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态度是自在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果攀缘就是世法,随缘是佛法。换句话说,让我们一切不自在,这是世法;得大自在,那就是佛法。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得到?我想许多同修都希求的,要想得到自在,要想真正做到随缘,十恶一定要舍掉,离开贪瞋痴慢就自在了。内无烦恼,外面境界就没有办法诱惑你。外境还能够诱惑你,是你的烦恼没有断。它诱惑你什麽?诱惑你烦恼,让你的烦恼起现行。所以我们内里面把烦恼断了,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外面的境界再多、再巧,也无动於心,这样才能得自在,这样才能随缘。随缘一定是自在的,随缘里面带来烦恼那就错了,这个事情我们就不能随,随缘里头决定没有烦恼。 </p><p>  世间的烦恼大多起於得失,得失心太重了。果然无私无我、无有贪瞋痴慢,诸位晓得,得失心没有了,这时候可以随缘了。有缘,广利众生,不是为自己,为利益众生;没有缘的时候,利益众生的事、心行也绝不中断,做的方法不一样。古德常说的,有缘分我们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社会;没有这个缘分,那就独善其身;所以没有休止的。这正是古人所谓,有缘我们兼善天下,无缘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准备将来遇到有缘的时候为大众服务。念念不忘这个心,这就是大菩提心,就是度众生的心。 </p><p>  有一些佛门弟子,在家出家我都遇到过,慈悲心很重,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想尽方法去找机会,惹得一身的烦恼。这是错误的,这就是讲的攀缘而不是随缘。自己精心在那里计画,应该要怎样怎样做,这个错了。明白的人不会这麽作法,但是有另一个作法,求佛力加持,这是正确的。求佛力加持也不是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祷告,那也是属於攀缘。这里头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努力充实自己,念念不舍为众生服务的心愿,这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由此可知,佛菩萨加持决定不舍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这个机会就遇不到。 </p><p>  我早年在台中求学,离开老师那一天,我就发愿教学,一直没有机会。等了四十年,新加坡这个缘才成熟,这个缘成熟也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没有要求李木源居士办培训班我来教,我没有要求。他发心来找我,这个缘成熟了。我要发心去找他,请他来办个培训班我来教,我要教得不好他要骂我。这就是所谓的时节因缘,时节因缘要很有耐心去等待。我在这麽长的时间当中,在家的大德、出家的老法师劝我教学、劝我写书,至少也有几十次之多。我不是无动於衷,我知道时节因缘没成熟。没有成熟,大概不外两种因素,第一个是自己的德行、学术还不足以传法,佛菩萨不会有感应;第二种,此时此处没有真正发心学法的人。这两种缘缺一个都不成熟,必须这两种缘都成熟。佛力加持,机缘成熟了,我们很清楚。所以在没有成熟的时候,一定要加功用行。 </p><p>  用功的方法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麽多法门,哪一个法门对自己有利,自己要知道。不知道的话,自己可以试验,试探试探。什麽叫有利?决定不让自己堕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时时刻刻要提防。如果真的不让自己堕落,我们是个知识分子,最有效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经典。经典是佛说的,我每天读经,亲近佛陀;每天研究注解,亲近古今的善友。他们帮助我们解释经典,我们多看、多听,开自己的智慧。天天增长智慧,这就不容易堕落了。古人有所谓:「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我们现在听起来感觉到一点都不过分,如果我们三天不读经、不读注解,把佛法放在一边,烦恼习气都现行了,我们决定没有能力抵挡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诱惑,我们没有办法伏住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堕落了。 </p><p>  多少人天天在堕落,自己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楚,想帮忙;帮忙也要靠时节因缘,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人」。什麽叫有缘?真正能信、能解、能行。确实有能力辨别好歹,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这是机缘成熟,佛菩萨特别照顾;缘不成熟照顾他也是枉然,他不能接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话都是真的,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时时刻刻检点我们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有瞋恚心,没有离烦恼,没有离瞋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p>
9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0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经文倒数第二行,我们看: </p><p>  【三、无诤讼心。】 </p><p>  这都是离瞋恚具体的形象。「诤」是诤论。凡是有诤讼,心一定不平,一定存着有怨恨。诸佛菩萨何以没有?我们要细心去想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诸佛菩萨彻底觉悟了,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大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是真实的。如果认知这是一个法身、是一体,慈悲心才能够遍及法界,慈悲就是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别人得好处,就是自己得好处;别人有灾难,就是自己有灾难;自他不二,生佛一体。「生」是众生。怎麽可能有诤讼? </p><p>  古圣先贤教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忍让。诸佛菩萨跟一切大众相处,忍让这个念头都不会生起。为什麽?忍让还隔一层,不是一体才忍让,是一体忍让都谈不上。因此理愈明、愈清楚、愈透彻,事才真正达到圆满,佛法里头常讲的「大圆满」、「大自在」。理、事不能透彻明了,怎麽能做得到?世间人争名、争财、争利,如果是佛菩萨:「你要的全部给你。你受用跟我受用有什麽两样?一样的。你觉得这个对你有用处,都可以让你。」佛菩萨给我们的表现,自己一定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是教什麽?教人无诤。而天天为社会、为众生,修福、培福、造福,福报让大家享。社会安定和谐、繁荣兴旺,这是诸佛菩萨的享受;看到大家都好,他看到欢喜,这是他的享受。 </p><p>  整个社会动乱不安,一切众生相处不和谐,佛菩萨看到难过、忧虑。就如同慈父看到他的子孙,年岁大了,八十、九十了,这个时候对他来讲,什麽是最高的享受?一家人和睦,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老人心里欢喜,他绝不讲求物质的供养受用,他不求这些,什麽都不要了。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就是这样的心态,我们没有觉悟就很难理解、想像不到,到你觉悟之後你就明白了。正如同年轻人没有办法理解老人的理念、老人的想法看法,到他自己老了,八十、九十了,他明了了,从前老人为什麽是这样的对待後代,他就明白了。纵然自己这一生当中造了许多错误,谚语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麽?知道错了,希望後一代不要犯错,勉励後代的句句都是真实话。 </p><p>  诸佛菩萨对我们来讲是老人。释迦牟尼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一生真正是勇猛精进,求学教人,为我们所做的示现。佛已经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他做出的样子,好学不倦。印度在那个时候可以说学术相当发达,跟我们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那个时代大致相彷佛。经典里面记载,九十六种宗教学派,释迦牟尼佛每一个都接触,每一个都研究、都了解他们,成就自己真实智慧。这些圣人没有一个不好学。 </p><p>  杨老师从台湾买了一本《道德经注解》,我展开来看看,头一篇是康熙皇帝给它写了个序文,这篇文字里面肯定这个注解是个好注解。他看过《老子》许多注解,认为这个注解说得很清楚,深入浅出,吩咐宫廷里面王公大臣、王子王孙都要读。这是读书人。他们在位,对於世出世间的学说统统涉猎,没有不通达的,所以把一个国家能够管理得那麽好,他有道理。国家的幅员大小不一样,居住在这个国土里面的人民,族群很多、宗教信仰不同,怎麽样将它融合,这就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新加坡是个小国,前天报纸上登,人口已经到四百万。这四百万人有许多不同的族群,通常讲四个大族群,这是大分,每一个族群里头还有小的族群;宗教,有九个宗教。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试问问:这麽多的族群、这麽多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我们要不要理解?需要!你要了解他们,你不学习你怎麽能了解?所以古人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每天要很认真的去读书。我每个宗教的经典都读,天天都在读。我们是从事於宗教教学,宗教的典籍要熟、要读;世间的书籍也要读,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晓得选择重点,要能涵盖全面,成就智慧,丰富常识,这样才能够自度度他。决定不是说孤陋寡闻你就能成得了事业的,不可能的事情。 </p><p>  圣教对我们有大利益;圣教决定是无私的,决定是无我的,决定是清净无为的。道家讲「无为」,佛家讲「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无为。无为是不为自己,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利益广大社会、广大群众的,所以它不是消极的。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错了。只顾自己不顾社会,释迦牟尼佛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社会上行业很多,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的行业,他在这个行业里头很认真、很勤奋,丝毫懈怠都没有。每天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不中断,到哪里去找这个好老师?又不收学生学费,你能说他消极吗?必须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p><p>  他所讲的是真理,什麽叫「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世间人迷惑颠倒,我们对於整个宇宙、世间,我们是迷惑,可以说是完全无知。现在科学家跟我们说,空间是有无限维次存在,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佛经、其他宗教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人有过去、有未来。一般宗教里面虽然没有讲六道,他讲到天堂、他讲到地狱,至少他肯定有人道、有天道、有地狱道。我们再告诉他:「你有没有看到很多畜生?」畜生道存在。印度教跟佛教讲得清楚,佛家讲十法界,印度教讲六道轮回。「六道」就是六个不同维次的空间,「十法界」就是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是大分,细分非常复杂,你全部都了解,你才真正知道宇宙人生真相。就以十法界来说,你只知道一法界,其他的九法界你都不知道,你的思想见解就有偏差、就有错误。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能够想像得到的。你要都清楚、都明白了,这个思想见解正确,你的行为正确。 </p><p>  正确的心行与圣人的教诲相应,圣人的教诲与事实真相相应。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随喜,这是相应的。恒顺、随喜都要以法性为标准,我们恒顺法性,随喜法性,这个人就是佛菩萨的思想、佛菩萨的见解、佛菩萨的生活,自在美满,佛家讲的「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如果与性德相违背的,那你就常常迷惑、常生烦恼。将来往哪里去?当然是往三恶道去,必然的道理。所有的圣贤、一切宗教都跟我们讲贪瞋痴不好,没有一个宗教说贪瞋痴是好的,我们没有看到。许多宗教经典,我们都没有看到说贪瞋痴是好的。 </p><p>  可是现在,昨天我才听人讲,最近报纸上登了一个好大的篇幅,说:「贪是无罪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希望你们找来给我看看。西方人我是常常听讲:「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鼓励人贪而无厌。从一切宗教圣人教诲里面来看,这个「贪而无厌」你们要说它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没错,是的。什麽社会?鬼道的社会、地狱道的社会、畜生道的社会,三恶道的社会,绝对不是人天。从这个地方我们也真的醒悟过来,世尊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哪是邪师?违背自性的说法都是邪师。 </p><p>贪瞋痴叫三毒烦恼。三毒!三毒要增上了,人天就没有了,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就现前了。我们要多想想。所以,西方宗教强调要信世界末日;《古兰经》里面信真主、信末日。我们看看今天社会这个现象,距离末日很近很近了。这是末日前夕的徵兆,非常不好的预兆。我们怎麽能不警惕?别人争,我们让,「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我们纵然死了,有好地方去,绝不堕三恶道。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好,今天时间到了。</p>
9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1 10:51: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一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p><p>  【四、柔和质直心。】 </p><p>  这是八种喜悦心法的第四种,离开瞋恚。由此可知,三毒烦恼对於菩提心的障碍有多大。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菩提心的体是直心,它的作用是深心跟大悲心;体、用是一不是二。直心对自己就是好善好德的深心,直心对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体是至诚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特别明显。《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就是至诚,真诚到极处;三毒烦恼是虚妄的,不是真诚。不能够离开三毒,决定没有菩提心,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所以菩提心不容易发,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菩提心不发则已,一发就超越十法界。经论里面都跟我们说,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道理在此地。菩提心的标准是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是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离瞋恚才能得到『柔和质直心』。「质直心」还不是圆满的直心,跟直心已经接近了,这个关系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p><p>  【五、得圣者慈心。】 </p><p>  这个『慈心』不是六道里面、天道里面的慈心。我们知道色界十八层天,除了修上品十善、四种禅定之外,他还要具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够生到色界天。这个地方讲『圣者慈心』,超过色界、无色界的凡夫天人;此地所讲的「圣者」,最低的水平也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慈悲心。从这些经文,我们能够体会到,三毒烦恼是修行成就最严重的障碍,它的果报:瞋恚是在地狱,贪欲是在饿鬼,末後这个邪见是在畜生,这是三恶道主要的业因。我们要远离三恶道,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圣道,十恶不能不离,十善不能不修。 </p><p>  修道人所以没有办法断十恶、修十善,原因虽然多,总不外迷於世间的五欲六尘;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深深的执着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无论做什麽事情、做一点点好事,一定要居功;这不但是遭人的嫉妒,跟人结冤仇,损自己的性德。损性德是什麽?障碍自性的智慧德能。佛家讲德相,比德能的范围还要广,我们对这个道理没有能够透彻理解,不但是功德不能保全,实在讲功德不能成就,造成修学菩提道上最严重的障碍。我们现在算是知道了。是不是真的知道?没有;充其量只可以说现在我们听说了,并不能真信。如果听说就真信,他就回头了。换句话说,一定离贪瞋痴,这才是真信;如果不离十恶,只可以说听说,听佛菩萨有这麽一个说法,还不能完全相信。大经大论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很不容易,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佛教徒,我们信佛;我们出家了,我们受了大戒,信佛了。不见得。 </p><p>  我曾经在讲席里头也向大家报告过几次。我在台湾出家两年之後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回到台中去看李老师;这是一般普通的礼节,谢老师。老师看到我远远的来了,就跟我招手,大声的叫道:「你要信佛!」叫了好几声。我走到面前,我也愣住了。然後他跟我解释:「不要以为出家受了戒,你就信佛了。有许许多多的老和尚,到八十、九十岁,到死都还不信。为什麽不信?没有做到。信,哪有做不到的?信,决定做得到;没有做到,就证明你不信。只能说你听说而已。」我这才恍然大悟。 </p><p>  佛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往往是粗心大意看过了:「这个好像很平常的,老生常谈,三岁小孩都知道。这有什麽希奇?」不知道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其中。净宗修学求愿往生,头一个条件是信;净土的三个条件叫「三资粮」,大家都很熟悉,信、愿、行。信没有,愿、行都是假的。好比三层大楼一样,信是第一层,愿是第二层,行是第三层。一层没有,哪来的二层、三层?今天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使我们感慨很深。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信了没有?果然相信,决定依教奉行。不必人劝,不必人勉励,依教奉行是自然而然的。大乘经上常说「法尔如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权教菩萨、声闻、缘觉,有没有人劝勉他?他们这些人不需要人劝勉,都是自动的去修行。 </p><p>  大乘法跟小乘法确实不一样,大乘法是智慧做指导,所以从初发心就跟小乘圣者不同。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在果位上比不上小乘阿罗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果位上诸位都清楚,在断惑只等於小乘须陀洹,只是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思惑一品还没破,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但是,他的智慧、他领悟的能力超过阿罗汉。佛讲大乘甚深的教义,阿罗汉听不懂,初信位的菩萨听得懂,这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这一种人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在断烦恼这方面比不上阿罗汉,智慧方面超越阿罗汉。圆教菩萨,十信位里头发的是相似菩提心,不是真实的;但是非常可贵,他不断的在精进,到初住位这菩提心才真正现前,「三心圆发」。这个「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的发出来了,自利利他,一直到无上道,所以他们得的是圣者的大慈大悲。 </p><p>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p><p>  四、五、六三句,实际上都是讲的菩提心;第四句讲的直心,第五句讲的深心,第六句讲的大悲心。慈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利益』众生、『安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平安。『常作』,一切时、一切处,无论是顺境、逆境,从来不中断。觉悟的人,他在这个世间,已经转业力为愿力,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这就是再来人。这个念头转不过来,人的一生决定受业力主宰,就是一般人讲的命运,人逃不出命运。一生当中,你的作为、你的果报都是命中注定的。 </p><p>  诸位要是深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确确实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个人命运是注定的,你家庭的家运也是注定的,国家的国运还是注定的;整个世界有世运,依旧是注定的。谁注定的?绝对不是上帝,绝对不是阎罗王,也不是佛菩萨,业力注定的。个人是自己别业注定的,家庭到世界是大家共业注定。一个家庭的家运是你一家人的共业注定的,国的国运是你一国人的共业注定的,这个世界有世运,是世界上这一些人共业注定的,非常有道理。尤其佛在这个经一开端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在造业;业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 </p><p>  一切众生所造的业,善恶混杂。在古时候,一般都能接受圣贤人的教诲,因此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善比较多、恶比较少,果报很殊胜。现代的社会,我们仔细去观察,一切众生所造的,恶业多、善业少。这些年来,一切众生造的恶业大幅度在增长。善念,不要说善行了,善的念头逐渐逐渐都淡薄了,这个很可怕,这不是好现象。所以,觉悟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真正菩提心发不出来,最低限度,相似的菩提心要具足;此地讲的「柔和质直心」、「得圣者慈心」、「常作利益安众生心」,至少这三种心我们要有。时时刻刻记住,尤其第六句,就是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我们看看现在社会大众,他的病在哪里?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给他做启示,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这就对了。所以断恶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好,今天就讲到此地。</p>
97#
发表于 2007-3-12 02:25:00 | 只看该作者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LINE-HEIGHT: 24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nbsp;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p>
9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十二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p><p>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p><p>  这是断瞋恚所得的八种善果里面的第七种。『身相端严』,「端严」是端正、庄严。佛法里面所说的庄严,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美好,端庄美好。由此可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句里面的「相」,就是说的「身相端严」,端正美好,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是自性自然的流露,在如来果地上是究竟的流露。我们今天这个相会变成这样的丑陋,原因就是贪瞋痴、见思、尘沙烦恼,把本来圆满庄严的相好转变成这个样子,这正是世尊在本经开端就给我们开示:「一切法从心想生」。 </p><p>  真心是纯善的,是至善的。古圣先贤所说的「止於至善」,至善在哪里?至善就是本心、就是本性真心,真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至善。心不真、心不诚,就将至善变成了不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懂得之後我们才晓得恢复真心的重要性。诸佛如来跟九法界众生的差别在哪里?无非是究竟圆满的恢复真心自性。这一恢复,一切都恢复了,正是大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智慧能力德相全部都恢复了。这个境界,就是佛经上讲的「一真法界」,於是才感得『众共尊敬』。这个「众」是大众。哪些大众?诸佛如来;诸佛如来互相尊重,互相的尊敬。诸佛如来尚且尊敬,九法界众生哪有不尊敬的道理?我们仔细去思惟、去体会,诸佛如来的尊敬是真诚、究竟、圆满的。 </p><p>  九法界里面觉悟的众生都知道尊敬,只有迷惑颠倒不知道尊敬,不了解事实真相,他的尊敬心生不起来,他被烦恼盖伏住了。可是在究竟觉悟的人,这个「究竟觉悟」,我们如果把这个标准降低一点,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的觉悟了,这个时候他们跟诸佛如来一样,尊敬六道众生;六道众生不尊敬他,他尊敬六道众生。为什麽?他觉悟了,道理就在此地;觉悟必定尊敬,必定是无条件的帮助照顾,这是觉悟的样子。我们细细观察体会能明了。他还有分别、还有执着,决定没有觉悟,佛法里面讲的「正觉」他没有。所以佛法的修学、圣贤的教导,怎样能够契入?决定不是记问之学,记问之学对於我们只是一个影像而已,让我们在迷惑颠倒之中听说有这麽一桩事情,不能入境界。要入境界一定要真干。这个「真干」,佛在本经上指导我们,就是断十恶、修十善,必须教自己心里面丝毫瞋恚心都没有,贪瞋痴要舍尽。 </p><p>  我们看到一个小朋友能够爱护小动物、爱护蚂蚁,我们受到启示。杀死蚂蚁,太平常的事情了。小朋友会反问一句:「如果你是蚂蚁,你愿不愿意别人杀你?」这是智慧,这是智慧的方法。古圣先贤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相信这个小朋友这两句话没有念过,他也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做到了。他为什麽会做到?天性;天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小朋友的心还没有被世俗烦恼的污染,他的本性还在,他所用的心跟诸佛菩萨的心是一样的;如果能够永远保持赤子之心,这个人就是佛菩萨。如何能保住?这是大问题。他现在还小,到十几岁渐渐就被污染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污染就最严重,完全迷失了本性。所以古人教导怎样保持你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说完全没有被污染;不需要圣贤教导你,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居然是一样的。 </p><p>  我们要学。我们很不幸,早年没有人教导我们,我们在社会这个染缸上,已经被污染了。已经被污染,现在再要把污染去掉,当然不容易。可是自己要晓得,这个污染不除掉,决定搞生死轮回,不能出离。如果我们真正希求这一生当中出离三界,了脱生死,不再搞生死轮回了,必须要把污染断掉。对我们来讲,唯一能够帮助我们断这些污染的方法,就是「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读诵」是听佛菩萨的教诲,听了之後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把自性里头真实圆满的爱心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大慈大悲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我们是被烦恼习气这些污染盖覆住了,透不出来,透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这是决定错误。 </p><p>  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损人决定不利己,只有利人才是利己;损己利人,那是真正的利己。这个道理深,一般人不懂得,不懂得的原因还是烦恼习气太重,因为这是性德,这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三毒,佛在大小乘经论里、显密教学,时时刻刻为我们提醒,我们实在是迷得太重了,天天提醒,我们都没有办法觉悟、都没有办法回头,这就是所谓「业障深重」,深重到变成「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意思是善根都断掉了;善根是没有断,比喻,这个「断」是个比喻。佛怎麽样教、怎麽样提示,你这个善念都提不起来,虽然善根没有断,好像是断了,严重到这个程度。由此可知,贪瞋痴减少一分,你的善根就增长一分;减少两分,善根就增长两分。善根决定是利他的,贪瞋痴决定是自利的,所以自利往下堕落,堕到谷底就是阿鼻地狱;利他是往上升,升到最高峰就是究竟圆满佛。 </p><p>  所以我们要想求佛道,你要真正懂得舍己为人,这是佛道,这是菩萨道。为人当中还不能够舍己,这就是善业里头夹杂着不善。佛在这部经前面教导我们,教我们成佛之道。「常念善法」,心善;离贪瞋痴是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观察是行善,思惟是念头善。心善、念头善、行为善,这个人就是佛菩萨。「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如果夹杂着不善,是九法界的众生。诸位要知道,我们一般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是修善夹杂不善,如果说是毫分不善都不夹杂,他在一真法界,他就不在十法界了。一真法界是真实的果报,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是相似的果报,不是真实的。 </p><p>  天台大师说「六即佛」,我们六道凡夫里面只有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六道只到此地;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你们想想「相似」,不是真的;一真法界里面才叫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不要住十法界的四圣法界?不要。不要是我们的愿望,实际上我们能不能做到?难!见思烦恼断尽了,这才能生到四圣法界;尘沙烦恼断尽了,还要破一品无明,这才能超越四圣法界,不容易。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个途径,这叫做「通途大道」,普通的成佛之道。从这个道路上走,我们末法众生一个成就的都没有。这就是肯定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佛法传到末法,八万四千法门,诸位要知道,只剩一个法门能走得通,带业往生。只有这一门能够帮助你超越十法界,除这一门之外,决定找不到第二门。 </p><p>  禅是个捷径,是个好法门。你们看看过去倓虚老法师所讲的,倓老肯定的说,在这个时代从禅修行成就的、超越十法界的,一个人都没有;他在一生当中,他说他见过修禅得禅定的。得禅定的人将来到哪里去?四禅天。你能够证得了初禅,你生初禅天;你证得二禅,你生二禅天;出不了六道轮回。什麽样的人才能出六道轮回?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倓老说他在一生当中一个都没见到,不但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 </p><p>  净宗法门,烦恼习气没有断;虽没有断,他有能力伏住,这个要懂得。如果伏都伏不住,这一生也不能成就。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念佛的功夫要能够伏烦恼;虽然有烦恼、有习气,决定不起作用,这是真的伏住,这样才有把握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众共尊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佛如来都尊敬,都给你鼓掌,你难得,你这一生成就了,诸菩萨、诸大阿罗汉没有不赞叹的。所以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能够把十恶转成十善,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只能结个缘,去不了。 </p><p>  我讲「净业三福」讲了很多遍,一再提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要把三福第一条真正做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决定生凡圣同居土,有把握。你能够做到第二条,你决定生方便有余土。你三条统统做到,你决定生实报庄严土。後面太高不容易,最低限度第一条这四句我们要做到,认真努力去做。知道不做到就不能出轮回,你要想超越轮回就一定要做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99#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p><strong>(第七三集)</strong></p><p>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第一行,从第二句看起: </p><p>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p><p>  这是离瞋恚第八种利益。『和』与『忍』都是性德,这是一切众生自性里面本具的,而为烦恼习气障碍住,不能现前。「和」是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忍」是能够承受一切善恶、违顺的境界,可见得这两个字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由於交通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居住这个地球虽然很大,可是在快速的资讯之中,点点滴滴我们立刻就看到、就听到,在电视画面上看到,在卫星传播里面我们听到。所以有人说今天地球是个村庄,地球村,这个比喻也非常恰当。但是地球上有这麽多人、有这麽多生物,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一桩事情就是要和、要忍,如果不能和睦相处,彼此不能够互相忍让,一定会发生冲突,会发生战争、会发生流血,会有种种不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的存心、他们的动念,无非都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救度众生的目标一定是在和、忍。和、忍为什麽不能落实?这个地方佛给我们显示出来了,十恶不善,使和忍不能落实。这就是现前一切众生的灾难、天灾人祸之所不能避免的原因。 </p><p>  佛法不仅仅讲到现前的利益,还有深远的利益,深远的利益在来生後世。来生後世的利益说实在话,超过我们现在。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时间实在讲很短很短,你们年轻人现在还没有觉知,六、七十岁以上的人,现在一般社会讲退休的人、离休的人,对於这个就深深感触了。人生苦短,纵然一百年,现在人讲一个世纪,实际上也是一弹指、一刹那,我们要能够觉悟到。这样短促的时间里面,我们要怎样运用这个时间成就不朽的事业?什麽是不朽的事业?儒家讲的「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这个「三不朽」不是真的,为什麽?这个地球会坏;佛跟我们讲的,佛国土、星球有成住坏空,地球毁灭掉了,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没着落了。真正讲不朽的事业在佛法里。什麽是不朽的事业?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真的不朽。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把范围说大一点,无论什麽样的德业都会与成住坏空同归於尽。 </p><p>  世尊慈悲,为我们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十方诸佛的报土是平等的,这个报土就是常说的实报庄严土;但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不等同、不一样。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同居土、方便土等同实报土,这是不可思议,这是诸佛赞叹的。没有一尊佛不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不是常寂光土,不是实报土。常寂光、实报土,一切诸佛如来都平等的,那有什麽希奇?第一殊胜就是同居土跟方便土等同寂光、实报,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要相信世尊的话。世尊这个开导真正救了我们。 </p><p>  其他的法门,譬如修初禅,将来也不过是生初禅天而已。但初禅也不容易成就,初禅的禅定能伏五欲六尘,生色界天。我们今天只要六根接触境界,对於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还会起心动心,你就还在欲界,色界没有分,所以成就禅定功夫不容易。色界天人对喜怒哀乐不动心,即佛家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就是初禅天的境界。而有定功,尚未达到初禅,这在佛法里称作「未到定」。二禅、三禅、四禅的功夫就更深了,但还是出不了三界。 </p><p>  我们念佛的人,说老实话,如果有初禅的功夫,肯定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问题。你有初禅的功夫,在念佛法门里面,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了,决定得生。我们功夫达不到初禅,也有一点功夫,叫「未到定」。这个「未到定」那要看你的缘分:你的缘殊胜能往生;缘要不殊胜,临命终时有冤家债主来扰乱、来障碍,你就不能往生。但是我们自己想想,临终的时候会不会有这些冤家债主来找麻烦?很难讲。在家的有家亲眷属、有你的儿孙,在你面前哭哭啼啼的、吵吵闹闹的,把你的正念打掉了。出家人更可怕,为什麽?信徒比儿孙还多,这个人要这样子,那个人要那样子,那就不得了!这是我们看到的,许多老和尚往生的时候,这个信徒:「要这样对师父。」那个说不行:「你这个错了,要这个方法对师父。」大家彼此相争,活活的把师父整死了。不是坏心,都是好心,好心善意把师父整死了。 </p><p>  出家在家最大的一个关口,就是死。我这里写了十几个,这个写法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得懂?这是「死」字,这是古写的,这个意思更明显。我写了十几张,有不少人拿去了。这里头题的是印祖的一句话,印光大师讲:「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我们不怕死,我们要准备怎麽个死法,这个才重要。换句话说,应当要有初禅的功夫,这是我们讲念佛一定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浅的就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实际上来说,就是初禅的功夫。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真正把世缘统统放下了,这个世间事与我没有关系;好人很好,坏人也好;好事很好,坏事也好。我们用平等心来处事待人接物,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天天念佛号求生净土,才真有把握。日常生活当中,随缘不攀缘。随缘是什麽都好,决定不要把这些拉拉杂杂事情放在心上,心上什麽事都没有,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决定得生净土。 </p><p>  得生净土的条件,这两个字重要,头一个要跟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他对我和睦,我对他和睦;他对我不和,我对他也和。顺境、逆境,善人、恶人,统统要忍。怎麽个忍法?不放在心上,真的是忍。放在心上,那忍得很苦;不放在心上,这个忍忍得很自在。一切随缘不攀缘。利益众生是好事,好事都要有缘。如果没有缘,你想去做,做不成功,你还要生烦恼,那又何苦?所以佛住世间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攀缘是自己想怎样做,随缘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够懂得「和、忍」,自然就断恶修善。因为只要你造十恶业,这个十恶在你的心里面,你没有能够把它完全放下,「和」跟「忍」做不到。 </p><p>  我们仔细观察,观察别人,再反省自己。人看自己的过失,很难,看不到自己过失;看别人过失容易。别人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过失,马上回过头来反省,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这个重要。我们看到别人不和睦,团体不和睦、国家不和睦、宗教不和睦,常常闹事、斗争、战争,这在讯息里常看到的。回过头想想,我跟大家相处和不和睦?我为什麽不和睦?这部经上讲的,恶业习气。如果没有恶业,你心地是纯善,纯善就是十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跟十善业相应,「和、忍」两个字就落实、就做到了。没有遇到净土法门,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他的果报来生「生梵天」;梵天是色界天,不是欲界天。你才晓得,不学佛果报也相当殊胜。我们看看许许多多宗教,他们所讲的「天」,多半都是欲界天。怎麽知道是欲界天?烦恼习气没断,所以我们知道他是欲界天,欲没有离开。高级的宗教,所谓高级宗教,每一个宗教里头都有高级的修行人,不单指一个,高级的人是修禅定,他们懂得离欲,那就生梵天,这个我们要晓得。离瞋恚八种殊胜的功德,这一种是非常非常殊胜。 </p><p>  我们今天提倡和平,因为世界太不和平了。「和平」两个字怎麽讲?全世界的众生,不分国家、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平才能落实。平等对待是「忍」,你不能忍,你就没有办法平等待人。所以我们要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自利利他。我们的自利,以这种修行基础,发愿求生净土,肯定能满我们这一生的愿望,成就以往生生世世所没有的殊胜功德,这才是个聪明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p>
100#
发表于 2007-3-13 13:03:00 | 只看该作者
<p>一直在等着坐&lt;&lt;十善业道经&gt;&gt;的第一百楼沙发, 终于等到了,呵呵...</p><p>每日一贴,这部经贴了100天,大师兄诚心育人,功德无量!.<img src="/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23.gif"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所属分类: 小分队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9-5 07:09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