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johnCitiB在2009-2-8 0:49:00的发言:确实有同感,酒店里面几个房间的教室,确实像培训中心,感觉长江现在各方面来说跟中欧的差距还太远!这是我参观完后的感觉,所以也省下了500块申请费! 呵呵,很是有趣的共同说法!记得去年SHOGHI主动和我联系是否考虑长江MBA的时候,我也不客气地问了一句“中欧有自己的校园,长江有自己的校园吗?”,当时记得SHOGHI沉默了许久....现在我已经在长江经历了4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了,觉得命运让我选择了长江是我的幸运。 组织行为学(OB)的阎教授说过一件小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下. 老阎爱打乒乓,第一堂课就询问班级里谁是乒乓第一高手,课后准备切磋一下,而且心态及其良好,“如果我赢了,那么我就是这里的第一;如果我输了,至少我还是第二。。。”。随后谈到在美国和美国同事切磋乒乓的事情,穿着很土的他使用一般的球拍把穿着专业服装,拿着专业球拍的同事顺利战胜。 记得当时阎教授最后总结的大意是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不同是在于,一般的中国人运动(跑步)并不需要像一般的美国人那样需要专业的“外设”才能进行,非要穿着Nike才能达到同样的运动水平,对于一般中国人来说,只要愿意跑步,即使穿着一般的鞋子,在一般的环境,也能够战胜那些表面看起来很专业的老外。 我的体会是很多情况下,对于一般人来说,决定成败的因素不在于表面;同样选择自己的道路,选择自己的学校,也是需要仔细衡量自己的内在和学校的内在是否契合。 我原先所在的曾经是世界第一的通信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被国内的某通信公司打败;IBM的Thinkpad改成了Lenovo;过去我们听到的是国内企业被国外企业吞并,当我们能够有和国外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教育机会、教育水平和业务水平时,能够有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的业绩的机会时,还会为自己的枪没有别人的炮光亮而感到遗憾吗?在语言上、思想上以及能力上能够做到和国外的平等,这和我也能和国外人一样能买得起宝马或宾利的意义,孰轻孰重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4 1:28:5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