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2299|回复: 6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长江和中欧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我对长江和中欧的一些看法

我本人04年申请学校的时候,只申请了中欧,最后也被中欧录取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没有申请长江,但也曾翻过他们的brochure,但是,有几个原因使我没有考虑申请它:

第一,我对李嘉诚并没有什么概念,也对首富这种身份十分反感。我以前公司的大老板就是世界首富,我对他也没有太多崇拜之类的心情。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为社会贡献了多少,最近几年我了解了李嘉诚更多之后,倒反而对他更尊敬了,但生性使然,很少崇拜牛人。。。

第二,我对“n年内进入世界前十”这种目标十分反感,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中国的MBA和哈佛等学校还相差很远,可能是本人比较自卑,不太相信那种特别宏大的目标

第三,我对“世界顶级华人教授”这种方法比较反感。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崇洋媚外,但也是一些个人体验,觉得中国教授的授课方式相对比较传统,不管他/她在美国或欧洲呆了多少年,后来我在中欧的经历,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也证明了我的猜想;而且我个人觉得没有能力来判断这种所谓“顶级”是否真正属实,因为我知道在国外学术界,尤其在美国,其实很少分三六九等,最多我只能相信这句话的逻辑含义是“在华人圈子里算得上顶级”,这也绝非我想要的

第四,我在那本brochure上,看到某个我个人十分了解又非常反感的人物的照片在其某张插页上。。。

大家可以看到,其实这些原因是非常个人化的,但是就像今天我在IESE上课时听到老师说的:"this (grading method) is subjective for you, because you are subjects, not a objects"。。。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和文化,而在我看来文化和风格上的相匹配对于我来说更为重要,于是我也就自然的选择了中欧,特别是考虑到以下原因:

第一,中欧有不少国际学生,而我希望能和更多的国际学生打交道,扩展我的国际化网络

第二,中欧提供了很多交换的机会,特别是能去巴黎的HEC(这是我当时最想去的地方,虽然我后来选择了西班牙的IESE),我以前只是出国培训过,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过,所以我也很希望能通过中欧有这样的体验

第三,中欧MBA在当时FT的排名是53,已经是亚洲第一了,我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之后升到21的确让我吃惊,但是我想国际媒体的肯定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当然过分强调排名似乎也和成为中欧目前发展的一个障碍

第四,中欧也算是一个独立办学的机构。我个人有不少同学都在国外读的本科,所以我也比较了解国内外高等学府的区别和差距,也就更不愿意考虑那些基于国内传统大学的MBA项目了。

当然,我当时也考虑过申请国外的学校,但是由于个人的一些情况,最后还是觉得在国内读更适合自己。

总之,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情况都很不一样,而且个人的个性和偏好都不一样,都有属于个人的偏见。这些偏见,再加上当时对各个学校的一知半解(perception),就形成了最后的决策。我从来没说过我对两个学校都很了解,我想其实我连一个学校都没法做到充分了解,更别说两个了,于是也更多的依靠了自己的偏见和直觉。但是,大部分时候大家不也都是这样的吗?

在这里我当然不愿意挑起口舌之争,因为谁都无法做到对所有情况都十分了解,所以所谓的事实“越辩越清”其实在这里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也不愿意粉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欧和长江的确是竞争对手。当然,竞争有很多种方法,很多个层次。在这里我只是分享一些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看法。我不介意有很多长江的同学在这里说说他们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学校,而不喜欢中欧的风格等等。只要这些理由的确是“真实”的想法,我想都会对申请人有一个借鉴的作用,因为我相信到最后每个学校的风格,至少是学生的风格,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既然我在中欧已经一年多了,那至少还有一些了解,这里就说一些让我有些失望的地方,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中国同学的学习方法比较传统,包括上课不愿意发言,平时case看的不够,注重考试多余平时,这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还是处于一个中国的学校

第二,学校的某些管理方法比较死板,让人想起国企或者典型的国内学校的作法

第三,学校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强调“职业经理人”或者为“跨国公司工作”这样的一些短期目标,领导能力,创业精神这样的“软技巧”仍然不够重视,同学们也相应的缺少一些主动性

第四,大家的课外活动不够多,过于局限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活动上

第五,校友之间的感情或联系没有想象中的紧密,特别是EMBA和MBA之间的共同语言并不多

Anyway,我仍然坚信我选对了学校,并对中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也不是它的说客,希望能暴露一些它的问题引起关注。至于其他学校,我的确存在自己的偏见,但是我也愿意把这些偏见暴露出来,至于是不是有价值,最后的结论还在各位CDer手上

祝大家国情/中秋愉快!

沙发
发表于 2006-10-5 10:50: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意见都将反映给中欧,我想交换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

寻找差距,追求成长。

板凳
发表于 2006-10-5 12:01:00 | 只看该作者
吴哥说的太好了!   很中肯的意见, 很宝贵!
地板
发表于 2006-10-7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真实的想法!
5#
发表于 2006-10-8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两点看法

以下是引用zhenhaowu在2006-10-5 7:43:00的发言:

总之,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情况都很不一样,而且个人的个性和偏好都不一样,都有属于个人的偏见。这些偏见,再加上当时对各个学校的一知半解(perception),就形成了最后的决策。我从来没说过我对两个学校都很了解,我想其实我连一个学校都没法做到充分了解,更别说两个了,于是也更多的依靠了自己的偏见和直觉。但是,大部分时候大家不也都是这样的吗?

(其实,大部分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么一种依靠个人的“偏见和直觉”,哪怕是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因为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和判断力都是有限的,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尤其是如此。)

第三,学校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强调“职业经理人”或者为“跨国公司工作”这样的一些短期目标,领导能力,创业精神这样的“软技巧”仍然不够重视,同学们也相应的缺少一些主动性。

(国内这三家MBA项目:中欧、长江、BIMBA,宣传上都很重视学生的就业,但是就业的方向都是以在跨国公司为荣,MBA这样一个舶来品,培养的人才可能更适合跨国企业吧。但是,对于学生个人来说,选择也显得少了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8:34:21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6-10-8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帖子觉得可以参考一下,觉得有很多值得参考的真实想法和建议。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6&ID=188804&replyID=&skin=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8:44:36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6-10-8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zhenhaowu在2006-10-5 7:43:00的发言:

我本人04年申请学校的时候,只申请了中欧,最后也被中欧录取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没有申请长江,但也曾翻过他们的brochure,但是,有几个原因使我没有考虑申请它:

第一,我对李嘉诚并没有什么概念,也对首富这种身份十分反感。我以前公司的大老板就是世界首富,我对他也没有太多崇拜之类的心情。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为社会贡献了多少,最近几年我了解了李嘉诚更多之后,倒反而对他更尊敬了,但生性使然,很少崇拜牛人。。。

对社会贡献多值得尊敬,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先生为这个社会的贡献,众人皆知(当然阁下也未否认)。有先生基金会的资助,学校可以负责任的请来好的教授(当然也有教授治校的先进体制的影响),也没必要急急忙忙通过MBA学生的扩招来赚钱。

我尊重所有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成功的人,无论其来自中国,还是来自外国;无论其来自商界,还是来自政界。

既然楼主反感首富的身份,不知道楼主是否反感“亚洲第一”之类的说法。尤其当楼主知道更多的内幕(包括排名内幕)和看到美国的某些通常更被推崇的机构的排名的时候。

第二,我对“n年内进入世界前十”这种目标十分反感,就像很多人所说的,中国的MBA和哈佛等学校还相差很远,可能是本人比较自卑,不太相信那种特别宏大的目标

中国的国际化商学院是新生事物,与哈佛等名校商学院的差距很远很远,这是必然的。

但是,中国要是真有学校可以在10年达到世界前20名左右,那么,长江用10年时间达到世界前10名左右,肯定不是天方夜谭,至少我本人有这个信心。

第三,我对“世界顶级华人教授”这种方法比较反感。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崇洋媚外,但也是一些个人体验,觉得中国教授的授课方式相对比较传统,不管他/她在美国或欧洲呆了多少年,后来我在中欧的经历,从统计意义上来说也证明了我的猜想;而且我个人觉得没有能力来判断这种所谓“顶级”是否真正属实,因为我知道在国外学术界,尤其在美国,其实很少分三六九等,最多我只能相信这句话的逻辑含义是“在华人圈子里算得上顶级”,这也绝非我想要的

在我眼中,世界名牌大学的博士且已经是世界著名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或副教授,就已经是很牛的教授了(本人不是牛人,眼光有限)。不管是蓝眼睛,还是黄皮肤。

另外,举个例子,我不知道在我现在工作的领域,令我崇敬的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长江的郑教授)在沃顿商学院那么多年是否采取的是所谓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从终身教授这个身份,应该是获得沃顿认可的,我想。

管都称为教授,有时候干脆就不是同一个档次的。…….

第四,我在那本brochure上,看到某个我个人十分了解又非常反感的人物的照片在其某张插页上。。。

第四,我在那本brochure上,看到某个我个人十分了解又非常反感的人物的照片在其某张插页上。。。

不知道楼主是否喜欢贵校某某专科学校出身的某位超级牛人(最重量级人物)的照片呢??!..........

本人才学疏浅,没有资格评论诸如楼主所在的 “中欧商学院”之类的牛校。所以,仅发表些与我就读的长江商学院相关内容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首选学校的理由也很简单,主要是:

(1)       能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平台。

(2)       有好的教授和一个好的同学团体。

(3)       不能造假、倒江湖和骗人!

     说明:原本不象这般说话,只因有人说话的口气。还请看该帖的CDERS见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15:19:24编辑过]
8#
发表于 2006-10-8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howardwang虽言之有理,但语气过于犀利,似乎没有必要.另外长江炒作的成分一点也不亚于中欧.
9#
发表于 2006-10-8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It is really meaningless to argue who is number one in China. I hope all of you spend more time to disclose useful information to applicants so that all of us can benefit from this forum. Clearly, people who went to CK likes CK better and people who chose CEIBS like CEIBS better. For example, what is your favorite course? Who is your favorite professor? Which is your favorite school to exchange. It does not make you better by saying negative things about other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8 23:11:19编辑过]
10#
发表于 2006-10-8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9494

以下是引用yorkatlas在2006-10-8 11:33:00的发言:
howardwang虽言之有理,但语气过于犀利,似乎没有必要.

其实zhenhaowu通篇的语气倒是像在检讨自己在做决策时候的“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8 01:0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