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一些信息,也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中欧有不少国际学生,而我希望能和更多的国际学生打交道,扩展我的国际化网络 ----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学生群体也是我选校的第一标准。教授讲的很多case都涉及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有相关背景的学生提供的insight,对case背景的补充以及对教授的challenge都很好的佐证了“教学相长”这么一个理念,不同国家的同学对同一问题截然不同的观点也非常好地折射出文化差异。 第二,中欧提供了很多交换的机会,特别是能去巴黎的HEC(这是我当时最想去的地方,虽然我后来选择了西班牙的IESE),我以前只是出国培训过,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过,所以我也很希望能通过中欧有这样的体验 ----MBA07是有95个名额,所以如果不是成绩太差,基本上你想出去都有机会,只是有些学校竞争会比较激烈。 交换学校的质量也不错:Wharton 2 slots,LBS 13 slots,HEC 5 slots,西班牙的两所各2个名额。。。 第三,中欧MBA在当时FT的排名是53,已经是亚洲第一了,我觉得这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之后升到21的确让我吃惊,但是我想国际媒体的肯定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当然过分强调排名似乎也和成为中欧目前发展的一个障碍 ----排名带给中欧的直接好处就是国际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的上升,另外一个很明显的是很多国际竞赛都主动来邀请ceibs参加,像IESE 主办的INTERNATIONAL CASE COMPETITION(罗兰贝格赞助并提供培训和评判)2009年将在全球邀请10家商学院参加,而中欧是唯一被邀请的亚洲商学院。 http://webalumno.iese.edu/clubs/cc/2007Participants.htm 2008 PARTICIPANTS · NYU · INSEAD · Ivey · LBS
| · Oxford · Chicago GSB · IESE |
当然,既然我在中欧已经一年多了,那至少还有一些了解,这里就说一些让我有些失望的地方,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中国同学的学习方法比较传统,包括上课不愿意发言,平时case看的不够,注重考试多余平时,这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还是处于一个中国的学校 ----这个问题仍然会存在,部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相对沉寂,但是个人感受是除了statistics外整体上课堂讨论都很热烈,已经先后有financial accounting,economic和OB的教授和大家说过抱歉不能让同学完全放开讨论,否则没法完成课件内容了。 第二,学校的某些管理方法比较死板,让人想起国企或者典型的国内学校的作法 -----感受还不深。 第三,学校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强调“职业经理人”或者为“跨国公司工作”这样的一些短期目标,领导能力,创业精神这样的“软技巧”仍然不够重视,同学们也相应的缺少一些主动性 -----这个确实,感觉中欧商学院还是培养经理人的多。不过现在同学中有创业经验的不少,我们session一共60位同学,我知道的入学前是自己创业的就有4位:一位个是开工厂的,一位个是做服装业务的,一位是做机械产品进口的,还有一位是做电信SP的。另外还有6,7位是曾经创过业的。 第四,大家的课外活动不够多,过于局限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活动上 -----不知道是不是情况变了,我感觉现在是要限制自己参加一些活动,因为实在太多了。我改天再发个学校活动的帖子介绍一下。 第五,校友之间的感情或联系没有想象中的紧密,特别是EMBA和MBA之间的共同语言并不多 ---EMBA和MBA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是事实。不过我们有个mentor program,每个MBA都会选到一个EMBA mentor,上周我们08MBA和mentor第一次见面,虽然只有2个小时,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感觉很不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22:58:09编辑过] |